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小又的问题,以及和小又是什么意思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城南小陌又逢春全诗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走在通往城南的道路,越接近越不敢放开步子向前行走;因为到了沈园,心中思绪万千,就更加叫人痛心。多年过去梅花依然绽放,香味沾染在游客的衣袖上;别致的小桥还是静静地伫立在绿水中,景还是当年景,只是人不在了啊!
2.蘸:把物体浸人水中。此指寺桥在水中的倒影。寺桥:又名罗汉桥,即《沈园二首》中所写的春波桥。此桥因在禹迹寺南,故又名寺桥。
3.小陌: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4.玉骨:指唐婉。泉下:黄泉之下。指人死后埋葬的墓穴。旧时迷信也指阴间。
5.墨痕:指作者五十年前书于沈园墙壁上的《钗头凤·红酥手》。鏁(suǒ):古同“锁”,封住,封闭。
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陆游八十一岁。这年冬十二月二日,陆游梦中来到城南沈园,接近沈园时,他想去,但又怕去,怕那里的一切都让他伤心。但他还是一步步走向沈园,去那里睹物思人,最终走进了沈家园。园中一派冬尽春来的景象,梅花盛开,幽香拂袖。岸柳绿了,池水涨了。而他所思念的佳人玉骨早朽,只留下壁间风尘侵蚀的斑斑墨痕。梦中新与旧、荣与枯的对比,在陆游心中留下了复杂而斑斓的投影。一梦醒来,他追忆梦境写下这组诗。
诗中用风景依旧、物在人亡的手法引起思念之情。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写在沈园的城南小路上又迎来了春天,梅花依然盛开,却不见在此相逢过的亲人。物在人亡,美景带来的是心情的沉痛。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鏁壁间尘。”这是从侧面落笔,不正面说诗人对唐琬的情感经久犹存,而是说唐琬已化成为地下的黄土,那当年写在墙上的《钗头风》的墨痕,也让尘土给遮盖住了。情在词外,诗人将唐婉的形象以及那《钗头凤》的题词牢刻心上,是永远无法磨灭的。
陆游(1125—1210年),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二、心大是什么意思,心小又是什么意思。
说的是一个人的胸怀,心大的意思是为人豁达,心小的意思是小心眼喜欢斤斤计较。做人,胸怀有多宽广,格局有多大,就会有多成功。
每个人不同的认知水平和不同的胸怀,形成了不同的人生格局,造成了不一样的人生结局,导致了不同程度的人生高度。胸怀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格局有多大,人生路就能有多宽,就能走多远,就会有多成功。
格局是一种眼界,是一种情怀,海纳百川才能有容乃大。一个人胸怀宽广,格局大,才能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来做事,才不会锱铢必较,才不会患得患失,才会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才会取得事业的成功。
拥有大格局的人,在人群中会散发出不一样的气质,谦恭而有内涵,温润而有力量,具有广阔的胸怀,开阔的视野,不会拘泥于眼前的束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走得更远。心胸狭窄、格局小的人,一点点挫折就会让他爬不起来,一两句坏话,就让他不能释怀,动不动就发脾气。
一个人如果做事缩手缩脚,前怕狼后怕虎,即使有很好的想法都没有勇气去迈开脚步,到最后事情没办成,只剩下懊恼和后悔,只能说这个人格局很小,烂泥扶不上墙。
一个格局大的人绝对不会因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放弃长远的、更高层次的利益。不会因为小小利益和人争的面红耳赤,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也失了自己的气度。在关键时刻,甚至牺牲小我来实现大我。
格局大的人,面对困难、危机之时,沉着冷静,不会轻易被困难 *** ,甚至越挫越勇。在困难面前,他们不会自乱阵脚,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来扭转局面,体现出强者的魄力。
三、又小又少 可以这样组词吗
在农村,人们不仅常在墓碑上看到镌刻了“故、显、考、妣”等字,在立有牌位的地方,比如灵堂、宗祠、祖庙等,也同样可以看到这几个字,另外,在祭祖文本中,也常出现这几个字。
这是为纪念去世亲人,通常采用的一种特殊的传统书写文本格式。如果我们平时留心传统民俗文化,还可以在农村民俗应用文(民间礼仪类)书籍中也能够查到。
过去农村,民间对“故”和“显”这两个字的使用,在碑文和牌位的用法上是很有讲究的,也是有一定区别的。至于“考”和“妣”两字,在碑文和牌位上,“考”是已故的 *** ,“妣”是已故的母亲。
前面两字与后面两字组合在一起,在民间有不同的民俗和说法。主要有两大类组合形式:一是“故考、妣”和“显考、妣”,此为父母合葬墓碑,为共立一块碑。二是“故考”、“故妣”、“显考”、“显妣”,此为父母不葬在一起的墓碑,要分别立碑。
故其他方面的义项,这里就不多说,仅从墓碑和牌位的用法上来说,就是人已经死亡的意思。比如,病故,就是因病死亡;父母早故,就是父母在儿女年纪还小的时候就死亡了。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民间对去世之人,不论是书面用语,还是口头用语,非常忌讳直白地说“死”这个字,一般采用一种比较隐晦的说辞,既是表示对亡者的尊重,也是对亡者亲属的尊重,更是因人们对死亡畏惧的心理而形成的民俗禁忌。
比如,在农村,老人去世后,不能直白地说老人死了,尤其不能当着去世的老人亲属的面如此说。不然,就会被视为不懂礼数,也会让亲属感情上难以接受,心里当然就不高兴,有时还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一般要委婉地说“老了”、“去了”、“走了”等。还有的地方甚至用“拆门板了”、“打锣了”、“放大炮了”等来代替。这些事情都是过去农村丧事的一些做法,比如,农村习俗,老人去世后,要拆下一扇门板用来作停 *** 床,有的地方要鸣放大炮或敲锣、敲钟向村里传信。而对去世一段时间的父母,也不是说“死去的父母”,而是要说“老去的父母”、“去了的父母”、“先父先母”等,尽量避免用“死”字。
故,在老人去世方面的使用,一般用于书面用语,口语中很少使用。比如墓碑、牌位等就是如此。实际上,在农村使用得比较频繁的,就是农村祭祖时的“包袱”(有的地方又称包封)。
“包袱”类似于信封,只是传统“包袱”多为正方形,信封为长方形,用于后人给亡故之人寄冥币。过去的“包袱”都是自制,现在农村有专门的供应商,一般 *** 成了信封形状。
“包袱”的书写格式,类似于古代信封的书写。“包袱”的一面有收“包”人,也有寄“包”人,只是不用写收“包”人的 *** 。收包人就是亡故的亲人和祖先,寄“包”人就是亡故之人的后代。“包袱”的另一面 *** 写着一个“封”字,这也是一些地方把“包袱”称为“包封”的原因。
“包袱”书写时,通常在收“包”人的名字前写一个“故”字。比如,有的地方的书写格式为:“故祖父×××老大人收用”,如果是祖母,则是“故祖母×府(门)×氏××老孺人收用”。不过,不同地方书写的格式有一定差异,一般在“故”字后面,称呼前面表示尊重的字,但是,最前面的“故”字格式大多数地方是相同的。
在农村,“故”字前缀于后人对先人称呼(比如考、妣)、名字前,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做法。主要是“故”在墓碑和牌位的使用中,是一个中 *** 词,不带任何感 *** 彩,既不褒扬,也不贬低,更没有社会地位的高低之分。
因此,不论因何种原因亡故,只要是在墓前立碑,皆可以使用这个字,不受民俗方面的任何 *** 。
当然,在墓碑和牌位上,也有不用“故”字的,而是用“先”字。在民俗中,墓碑和牌位用“先”字含褒义。“先”字的意思也是“已亡”。按照民俗说法,“先”是“死亡”的隐讳称呼,“先”通常在民俗中被视为“敬词”,仅次于“显”字,是对亡故之人的尊敬称呼。也就是因为如此,在农村,“先”字在墓碑和牌位上的使用,往往要多于“故”字。
现在,有一些人为父母立碑时,碑文上既不用“故”字,也不用“先”字,而是用“严父”和“慈母”。从民俗角度来说,“严父”和“慈母”是对父母在世时的敬称,按照旧时农村的规矩,这种称呼是不能用在墓位和牌位上的。
当然,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再讲究这些老规矩了,不在乎碑文的传统格式,而注重碑文的内容,在格式的使用方面也就比较随意了,使用的人多了,其他 *** 跟着效仿。
碑文上,能不能用“显”字,如何用“显”字,现在的一些资料解释,距农村传统民俗越来越远,主要原因是一些人远离农村民俗,不是用田野中的民俗说话,而是靠用各种资料说法,又没有到实践中去印证,因此,就有了各种脱离农村实际的解释。
比如,有的资料中这样说,只要 *** 完成了事业(功业),对子女长成尽到了责任和义务。母亲承担和完成了相夫教子,并以德仪影响和教育子女,对家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样就在百年之后,子女就可以在碑上, *** 用“显考”,母亲用“显妣”。
按照这种说法,在农村,大多数旧时代的墓碑上,都应该镌刻“显妣”、“显考”,可事实却恰好相反,农村这种旧墓碑(不包括近几十年来)只是少数。对旧时的传统农村父母来说,他们绝大多数都完成了事业(事业有大有小),也把子女尽心尽力地抚养 *** ,对子女来说贡献都是巨大的。那为什么农村在父母百年后,没有普遍使用“显妣”、“显考”呢?这就说明,“显”字的使用,是有一定讲究的。
“显”,在我国古代,初时是对 *** 的美称,例如,三国时期曹植《责躬诗》中有“于穆显考,时惟武皇。”到后来,人们也推及到母亲,于是,就有了“显考”和“显妣”这种对已故父母的特殊称呼,是古代儿女对父母的一种美称。到后来,人们进一步延引到先祖,在
先祖的墓碑和牌位上也使用“显”字。
过去,农村传统习俗,“显”字并不是想用就可以随便使用,在民俗上是有一定讲究的,必须同时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条件之一,父母去世时长辈健在,可以用“显”字。这里的长辈,指的是嫡亲长辈,也就是 *** 的父母、岳父母,以及以上的嫡长辈,比如祖父祖母。倘若长辈健在,使用“显”字,就是对长辈的不敬,一般碑上只能写“先”或“故”。前面讲过,“先”也是对去世父母的敬称。
还有一些地方风俗,只要父母还健在,连碑都不能立,要立碑也要等到父母长辈百年之后,就更不要说在碑上写“显”字了。
条件之二,父母两人皆不在世了,可以用“显”字。有的地方,父母其中有一人去世,另一人还健在,也有立碑的,碑上只能刻“先”字,不用“显”字。而有一些地方习俗,父母一方尚在,已故的不能立碑,有的地方认为不吉利,有的地方则是为以后父母合葬,合立一座碑,预留空间。
条件之三,去世父母有子孙子,可以用“显”字。旧时农村的说法,老人去世时,如果是做了爷爷奶奶,才算是有福之人,也才算是人生的“ *** ”。因此,父母去世时,如果做了爷爷奶奶,就可以用“显”,否则不能用,通常用“先”字。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旧时代,有的地方用“显”字, *** 去世老人生前德高望重,并且为家族或者地方作出一定贡献,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一位老人去世后,丧事期间,其牌位能不能用“显”字,不是儿女说了算,而是要社会公认(通常是村里人公认)。也就是说儿子不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要由别人提出来,经公议后确定。否则,就会遭人非议。既然牌位上能写“显”字,老人下葬后,所立之碑也就可以用“显”字了。因此,一些地方把有资格使用“显”字,视为老人身后的一种荣誉。
还有一种情况,有一些老人去世下葬后,其子孙并没有给他们立碑,或者立了碑,但没有用“显”字。数代之后,甚至十代以后,老人的后代为他们立碑,或者已立碑的又重新立碑。这种碑文上用“显”字,别 *** 就无话可说。事实上,这种情况在农村是比较多见的。这就与民间修谱一样,后人美化祖先历史,也是常有的事,外人不好 *** 嘴。
现在的农村,时代变化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思想早已破除了。给自己父母或祖先立碑,是个人或家庭的行为,立碑时,“显”字可以随便使用,不会有人较真,也不会有人非议。稍懂这种老规矩的人见了,也就一笑了之。
现在的牌位和碑文上的“考”,指已故的 *** ,“妣”,指已故的母亲。
我国古代,初时“考妣”指父母。那时的“考妣”就如同现在“父母”这个词一样,还没有生前之称谓和亡故之称谓的区别。我国最早词典《尔雅·释亲》对“考”和“妣”的注解是:“父曰考,母曰妣。”
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也随之进步,汉语言的语言库不断得到丰富。“考”和“妣”虽然词义上没有变化,但在使用上发生了变化,从泛指父母缩小为专指已故的父母。
《礼记·曲礼下》对“考”和“妣”的解释,与《尔雅·释亲》的注解就有很大的区别了。《礼记·曲礼下》对“考”和“妣”的解释原文是这样的:“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此种释义一直沿用至今。
“考”和“妣”,又分别组词为“祖考”和“祖妣”。“祖考”,通常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已故的祖父。二是指祖先(封建男权思想以父系为主)。三是泛指祖父祖母之辈。“祖妣”,通常有两层含义,一是男女祖先。二是已故的祖母。
今天,“考妣”这个词,除了在成语“如丧考妣”(出自《尚书·舜典》,有学者认为,“考妣”有死去父母的意思,是从此书开始的。也算是一说吧)使用外,一般出现得不多。只是在农村传统的牌位,和墓碑上面出现得比较多。
现在虽然还有一部分农村人仍然坚守这种传统文化遗存,但是,如今的农村也有一些新式葬礼的牌位和墓碑上,“考妣”这两个字用得越来越少了,很多年轻人已改用“父母”两个字。时代不同了,一些传统文化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关于小又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