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黄梅戏之乡贵池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黄梅戏秦香莲寻夫离了乡井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被誉为 “黄梅戏之乡”具体包括安庆境内的哪些地方
安庆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西接湖北,南邻江西,西北靠大别山主峰,东南倚黄山余脉。全市现辖怀宁、桐城、望江、太湖、岳西、宿松、潜山7县(市)及迎江、大观、宜秀3区。安庆素有“黄梅戏之乡”美誉。中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发源地和传承地。清乾隆年间,发源于皖鄂交界处的采茶调传至安庆地区,后与本地方言相结合,经严凤英等老一辈艺术家的继承与发扬,逐渐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剧种——黄梅戏。成长于安庆地区、兴盛于安庆地区。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等著名曲目脍炙人口,2006年5月20日经 *** 批准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二、黄梅戏的创始人是谁
1、人民日报: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地区黄梅时节上山采茶唱的独特戏曲唱腔“怀腔”与地名无关
2、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一代黄梅戏 *** 严凤英就是安徽省安庆人。黄梅戏与湖北省黄梅县并无关联,并且黄梅戏一直用安徽省安庆市地方方言歌唱,起源于安庆地方黄梅时节采茶歌曲。大部分黄梅戏演员都是安徽人,而湖北省方言与安徽方言差异很大,湖北省只是借黄梅县地名虚构起源历史以争夺黄梅戏文化遗产。黄梅戏最初在湖北并没有太大知名度,后来湖北看到安庆黄梅戏演员拍摄的黄梅戏 *** 《天仙配》出名了,就筹建了湖北的黄梅戏剧院,但都是从安徽请的黄梅戏演员过去教他们唱,之一批就是从安庆请人过去援建。全国唯一的黄梅戏艺术节是在安庆举办的“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来过安庆的人都知道,安庆人说话婉转动听唱黄梅戏最正宗。黄梅戏文化深深植根于安庆人的血液和细胞中。
3、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首次报道了安徽省安庆市集贤关外每年演出的黄梅调小戏(简称黄梅戏),这是历史文献记载的关于安庆地方戏曲黄梅戏的首次报道! *** 学者程演生(天柱外史氏)在其专著《皖优谱》(1939年,世界书局,上海)中指出,安庆黄梅调小戏不能用于酬神,遭官方禁演,而且是安徽省的专属,即“他省无此戏也”。这些都是真实文献资料记载关于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的记载。
4、戏曲界认定的”黄梅戏鼻祖“是蔡仲贤,蔡仲贤,字国清,诨名蔡老五,同治四年(1865)十一月十三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香茗山南麓蔡家大屋(今麦元乡中山村), *** 三十一年(1942)殁于至德县(今东至县)马坑乡后河蔡坑,终年78岁。他幼年聪明伶俐,仅读两年私塾,竟将《三字经》、《千字文》、《四书》读完。其父蔡品端系本地徽班艺人。蔡仲贤小时因受父辈戏艺的熏陶,特别喜爱唱戏,还会唱民歌、小调。这个历史人物的记载是有史料和文献的。陆洪非写的《黄梅戏源流》说:“望江蔡仲贤是安徽最早的黄梅戏艺人,截至目前为止,在所搜集的有关黄梅戏源流的材料中,早于蔡仲贤的,尚未发现。”
5、黄梅戏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从孕育、成形、发展、壮大,至今已走过两百年的时光。但是,对于这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最近安徽省专家通过田野考察和资料研究,提出了新说法,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此说 *** 了流传较广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传统说法。
6、2015年11月,在安徽省市两级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以《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作为学术课题,聘请多位多年从事黄梅戏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对黄梅戏起源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研究。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通过7个月的田野调查,对民歌、时调、鼓书、灯戏、佛道音乐、青阳腔、高腔、弹腔等音乐进行调查和取样录制,调查地域涉及安徽、湖北、江西、江苏、陕西五个省区,采访对象达413人,收集民歌3000余首,录制音像达900多分钟。
7、参与此项调查的安徽黄梅戏研究者王秋贵说,黄梅戏的语言以安庆方言为基础,声腔以安庆民歌为基调,黄梅戏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黄梅戏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安庆地区流行。此次田野调查的一个重要发现是,远在千里之外的陕西省南部商洛地区,居住着许多清朝康、雍、乾时期从安庆各县迁过去的 *** 。他们早就失去了与家乡的联系,直到近年各家族才陆续寻宗认祖。尽管远隔千里,但他们至今还 *** 持着安庆方言,还传唱着200多年前从老家带过去的民歌,其中不少民歌已经成为黄梅戏的声腔。比如商南《十二时会姐歌》无论是音乐还是唱词与安庆的《探姐》如出一辙。此外,商南的《 *** 歌》与安庆的《玉美郎》,商南的《姐的心思娘难猜》与安庆的《手拉槐树望郎来》等也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王秋贵说,这说明黄梅戏的声腔不是外来的,而是起源于安庆本地。
8、据课题组成员介绍,通过调查,他们发现黄梅戏的音乐95%来自安庆地区已经流传的民歌、花鼓戏、道情、弹词、高腔和徽调,而安庆地区当时又是民间戏曲的中心,这也佐证了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
9、此外,课题组通过对安庆方言与黄梅戏音乐的关系进行考察也发现,安庆方言与湖北黄梅方言的平仄关系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直接反映到唱腔之中。课题组在报告中认为,安庆方言的特色之一,就是语音平缓,很少出现高低陡峭的跳度音律,因此决定了黄梅戏唱腔的波纹形状流畅,黄梅戏被观众称道的特色:易懂、易学、易唱,和安庆方言存在因果关系。
10、此前戏曲学术界一般都认为黄梅戏是清末湖北黄梅县水灾难民在流浪过程中带入安庆地区的,灾民传唱的湖北采茶调与安庆民间小调和其他戏曲形式融合形成了黄梅戏。但安徽戏曲研究者在查阅目前可见的所有关于黄梅戏的文史资料和田野调查中,都没有发现有关湖北采茶调在安庆传播的过程和事件。在调查报告中,安徽学者认为,湖北黄梅县发大水的时候,地处下游、地势更为低洼的安庆地区也是 *** 一片,难民想经过皖河流域各县进入安庆城内是不可能的,因此假定灾民沿途传播采茶音乐的路线图不能成立。
11、也有专家指出,当前能够证明黄梅戏起源的文献证据还很缺乏,此次调研中能找到的最早的记载黄梅戏的资料是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上的一则报道,证明在1879年之前,在安庆北门集贤关一带每年都有“黄梅调小戏”上演。戏曲史专家廖奔说,缺乏文献记载是地方戏曲普遍面临的共 *** 问题,因此建议下一步要扩大文献的搜寻范围。
12、安庆市委 *** 、宣传部长陈爱军表示,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弄清楚黄梅戏的起源对于更好地研究地方戏曲的诞生、发展的规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民族艺术瑰宝都具有重要意义。
13、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起源于安庆地区
三、黄梅戏发源地之争:是湖北还是安徽还是同时源于湖北和安徽
1、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其他分别是京剧、评戏、越剧、豫剧)之一。
2、1956年黄梅戏 *** 《天仙配》上映,从此黄梅戏拥有了全国影响力,
3、即使你不是戏剧发烧友,也一定会哼上两句《天仙配》的名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牛郎织女》“到底人间欢乐多”的名句:“架上累累悬瓜果,风吹稻海荡金波,夜静尤闻人笑语,到底人间欢乐多,闻一闻瓜香心也醉,尝一尝新果甜透心窝。”
4、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成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分布地以安庆为中心,遍及中国。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 *** 批准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但黄梅戏的发源地目前还存在争议,是起源于湖北的黄梅县呢?还起源于安徽的宿松、潜山、太湖等地呢?目前还没有达成 *** 。
6、所谓发源,即源头,黄梅戏的前身是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最早出现是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萌芽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前后),清朝道光年间的时候形成,距今有400来年历史。黄梅采茶戏是由黄梅民歌小调和鄂东地区流行的山歌畈腔揉合而成的。黄梅本身地处鄂皖赣三省交界之处,南临长江黄金水道,扼八方之要衢,自古便有“鄂东门户”之称,这给黄梅戏的传播形成了最天然的有利条件。由于黄梅素有“十年九灾”之称,故在水荒年景里,人们便借助黄梅采茶戏为谋生手段,三五结成班社四处沿门乞唱。安庆地区地处 *** 流域,地势低洼。黄梅人从北路沿宿松到太湖、岳西、潜山、桐城,南路过鄱阳湖经江西湖口、彭泽到安徽东至、贵池、石台、东流、繁昌等地唱戏谋生,于是黄梅采茶戏便流传到安徽安庆等地,并在此发扬光大。
7、据《湖北通志》《黄梅县志》记载:黄梅采茶戏开始时是以一人独唱为主的独角戏,主要道具是渔鼓筒子,或花鼓、连厢等。清乾隆年间(1736—1795),黄梅中部地区孔垄镇邢家大屋出了一个天才女演员邢绣娘(1744—1811年),她貌若天仙,聪敏伶俐,颇有“ *** ”胆识,她在前人基础上,将黄梅采茶小戏向前推进一大步,使之成为真正的高台大戏——黄梅戏,并从黄梅一路唱到京城,乾隆帝看了邢绣 *** 戏后,被其婉转动听的曲调和生动的表演艺术所感动,还为其亲笔题写“采茶名伶”(此时黄梅戏概念还未完全形成)四个字,以示褒奖。黄梅戏从开始萌芽到后来成熟,主要经历了“道情和独角戏”(一个演员)、“两小”(两个演员)及“三小戏”(三个演员)、“三打七唱”(三个人执掌乐器,七个人出任剧中角色唱做念打)、“表演创新与管弦乐伴奏”四个阶段。
8、之一阶段形成于明万历年间,第二阶段则是明万历后期至清康熙年间的事,第三阶段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止于 *** 14年(1 *** 5年),第四阶段起于1 *** 5年,成熟于解放后。上述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都是在黄梅完成的,而最重要最关键的又是第三个阶段,即“三打七唱”阶段,可以这样说,没有“三打七唱,便没有黄梅戏”。
9、“三打七唱”的关键时期在乾隆年间,关键人物就是邢绣娘。邢绣娘之后,便开始了组团外出,这样,黄梅戏便大规模地流传到与湖北黄梅接壤的江西、安徽等省周边地区,留在黄梅本土和传入赣东北、鄂南的那一支仍叫“采茶戏”。 *** 期间黄梅戏的其中一支转移到安徽怀宁县的那支定名为黄梅戏,并在这里生根发芽,继而生长壮大才产生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黄梅戏”。而由此可见,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逐渐流传到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一些省份。
10、黄梅人写的黄梅戏剧本、流传剧目多达近300出。如《王小六打豆腐》《毛子才滚烛》《瞿学富告坝费》等黄梅戏剧本。《瞿学富告坝费》原名《三担谷》,反映的是清乾隆29年(17 *** )发生在黄梅县的一桩反 *** 历史公案,曾一时轰动朝野。
11、至于后来由严凤英、王少舫等唱出名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都是解放前后根据黄梅流传的剧本改编的,那时安庆地区的黄梅戏剧工作者还经常到黄梅来采风,挖掘剧本,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12、起源于黄梅的说法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如关于黄梅戏的一切文化头衔,不管是省级还是国家级的,就都给了黄梅。
13、黄梅采茶戏、黄梅调,在随黄梅艺人逃水荒下嫁到安徽省安庆地区,并在那里经历第四个成长阶段,即表演创新与管弦乐伴奏阶段,特别是西洋乐器的引用和伟大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等的深刻造诣,将黄梅艺术推向一个高峰,黄梅戏故乡的人们是非常感激的。
14、而今,湖北省委和黄梅县委决定把黄梅戏请回娘家来,并开始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近一二十年来,湖北的黄梅戏出了不少的人才和剧本,省黄梅戏剧团在 *** 献艺,受到宝岛人们的热烈欢迎,黄梅县和英山县黄梅戏剧院(团)分别带上自编的剧目晋京献演,轰动了京城。这都说明,黄梅戏回娘家后正在蓬蓬勃勃地发展,可以相信,黄梅戏定能在娘家焕发出更大的光彩来。
15、安徽省太湖县,其重要佐证是生于清同治年间的安徽省太湖女子胡普伢是登台最早的黄梅戏演员,她14岁上台献艺时,湖北黄梅女演员邢秀娘才刚刚出世。
16、安徽宿松。黄梅戏名之一次正式出现是在 *** 九年(1 *** 0年)版安徽省《宿松县志》上,县志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
17、安徽太湖县。石牌镇有个黄梅山,人们常在黄梅山上唱黄梅戏因而命名,也有人说村民常在黄梅雨季里唱黄梅戏,因此命名。
18、1953年安徽成立了安徽黄梅戏剧院,走在了全国前列,说明安徽对黄梅戏的重视,在其并不闻名的时候,就大力宣传黄梅戏。在安徽黄梅戏剧院 *** 了一大批黄梅戏顶尖人才,包括老一辈的严凤英、王少舫、时白林等,之后又有马兰、黄新德等,现在最出名的要数韩再芬了,如果没有这些前辈,黄梅戏大概率还只是无名小戏。
19、安徽黄梅戏之能登上艺术高峰,本身与黄梅 *** 有极大关系。解放后,安庆之一任地委 *** 桂林栖,后担任 *** 安徽省委宣传部长、安徽省委 *** 等要职。他就是黄梅县杉木乡桂家畈人,他从小耳濡目染黄梅戏,并酷爱发源于家乡的这个剧种。他在任上大力发展黄梅戏,如安庆一解放,他就指示 *** 门召集散落在民间的黄梅戏艺人,组建黄梅戏剧班社,从而有了严凤英、潘景俐等一代黄梅戏名流;他倡导创办黄梅戏校,大力培养黄梅戏后备人才,等等。对这些,安徽人至今念念不忘,称他“一个人救活了一个剧种”。
20、黄梅戏是湖北安徽共有的,因为黄梅戏的源头有三:一是源于湖北黄梅的黄梅小调,二是源于安徽的岳西高腔,三是源于安徽宿松的文南词,三者在安庆文化的影响下在安庆市区融合而成的。
21、黄梅戏起源至今有400来年历史,明末以来能够找得到的史料很多,而前人给黄梅戏起源定义几乎是在他们亲历亲见亲闻的情况下进行的,真实可信,这些人中既有湖北黄梅的黄梅戏艺人,亦有安徽安庆的黄梅戏艺人,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
22、没有湖北的黄梅,就没有安庆发扬光大的黄梅戏,但是如果没有安庆的助攻,黄梅戏也坐不上“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位置。
23、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始于湖北黄梅,发扬于安徽,是中国五大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24、黄梅戏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根据历史记载,黄梅戏原本是黄梅县的采茶歌,来源于多云山区和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经历元末到明清,并在道光年间形成比较成熟的黄梅调。黄梅调与安庆市怀宁县等地区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之后黄梅戏又借鉴吸纳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表演“本戏”。
25、辛亥 *** 到1949年将黄梅戏的演出活动逐渐变的职业化,从农村走上了舞台,之后和京剧合班,受到越剧、扬剧、淮剧、评剧的一些影响,形式上有了很多的变化。
26、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还在合肥形成了安徽省黄梅戏剧,出现了严凤英、王少舫等优秀的艺术家。
27、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 *** ,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28、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长于明快抒情,富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活泼真实著称。 *** *** 剧目《天仙配》、《小辞店》等,传唱至今。2006年,黄梅戏被列入之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