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鸡黍之约诚信之乡的问题,以及和鸡黍之约文言文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鸡黍之约的意思是什么
1、鸡黍之约一词多用以形容朋友之间超越生死的极致感情。一般认为此故事出自明代冯梦龙所编白话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卷十六的“范巨卿鸡黍死生交”一文。此为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推崇“友谊深长_诚信守约”之典范。对现代人来说,虽然不能要求“以死履诺”,但“一诺千金”“诚信经营”仍然是道德的要求。
2、“鸡黍之交”的成语典故是东汉时期,有个叫范式,字巨卿的人,年轻的时候在太学游学,和汝南郡人张劭,字元伯是 *** 。后来两人一起告假回乡,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要回京城,去拜见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然后就共同约定了日期。
3、两年后,约定的日期快到了,元伯请母亲准备宴席,但是母亲认为没准人家是随口说的,而且都过了两年,你还这么当真。元伯说:“巨卿是讲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背诺言。”到了约定的日子,巨卿果然来了,两个 *** 吃鸡喝酒,非常开心。
4、鸡黍之交,历史典故,拼音jīshǔzhījiāo。《后汉书-独行列传》中范式和张劭的事迹,两人因此留下了鸡黍之交的美名。形容守信之交。“鸡黍之交”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属“八拜之交”之一。
二、范式与张劭的“鸡黍之约”是如何成为千古佳话的
1、在古代,山阳金乡的范式,字巨卿,与好友张劭(字元伯,汝南人)在太学结下深厚友谊。学业结束后,范式许诺两年后将拜访张劭的家人。两人约定的日期临近,张劭向母亲表达了决心,坚信范式必践诺。果然,约定之日,范式如期而至,拜见张母并与张劭欢聚一堂。
2、范式任职山阳郡功曹,虽然他们从此未再相见,但张劭对范式的友情深重。在他临终前,他将生死之交的赞誉给予了范式,即使面对死亡,张劭仍期待与范式重逢。范式 *** 张劭,悲痛不已,他决定不顾太守的疑虑,脱下官服,奔赴丧礼。到达时,葬礼已开始,但棺木无法入穴,直至范式到场,棺木才顺利下葬。这感人至深的诚信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
3、范式家乡的人民为纪念他们的贤士,将范庄改名为鸡黍村,并修建庙宇,名为“二贤祠”。汉明帝因其诚信,下令修建祠堂,而《后汉书》、《喻世明言》和《 *** 》、《金刚经》等典籍都记录了这一千古佳话。范式的诚信之举,不仅在金乡流传,也成为了后世的典范。
三、鸡黍之约的后世传说
1、范式诚信赴约、为死友下葬的故事在当时广为流传,成为千古佳话。范式张劭这种生死相约的诚信精神感人至深,范式家乡人民自发捐资修建了庙宇,纪念二位贤士,并把范式家乡山阳范庄,更名鸡黍村,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山阳郡太守闻知后,遂上表奏请。汉明帝感其诚信,遂下令拨款修建范张祠,命名为“二贤祠”。
2、明成化年间,知县央盛德复修。清康熙四 *** ,由民间自发再次重修,并刻有重修记事碑。
3、范式的诚信之举,在金乡留传下了“鸡黍之约”的千古佳话。这段佳话在《后汉书》和《喻世明言》中均有记载,《 *** 》、《金刚经》中也有记述。
4、鸡黍之约的故事广为流传,也称“菊花之约”,不过后世传授中故事多有渲染,如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中的记载就十分感人:
5、种树莫种垂杨枝,结交莫结轻薄儿。杨枝不耐秋风吹,轻薄易结还易离。君不见昨日书来两相忆,今日相逢不相识!不如杨杖犹可久,一度春风一回首。这篇言语是《结交行》,言结交最难。今日说一个秀才,是汉明帝时人,姓张名劭,字元伯,是汝州南城人氏。家本农业,苦志读书;年一十五岁,不曾婚娶。其 *** 年近六旬,并弟张勤努力耕种,以供二膳。时汉帝求贤。劭辞 *** ,别兄弟,自负书囊,来到东都洛阳应举。在路非只一日。到洛阳不远,当日天晚,投店宿歇。是夜,常闻邻房有人声唤。劭至晚问店小二:司壁声唤的是谁?小二答道:是一个秀才,害时症,在此将死。劭曰:既是斯文,当以看视之。小二日:瘟病过人,我们尚自不去看他:秀才,你休去!劭曰:死生育命,安有病能过人之理?吾须视之。小二劝不住。劭乃推门而入,见一人仰面卧于土榻之上,面黄肌瘦,口内只:救人!劭见房中书囊、衣冠,都是应举的行动,遂扣头边而言曰:君子勿忧,张劭亦是赴选之人。今见汝病至笃,吾竭力救之。 *** 饵粥食,吾自供奉,且自宽心。其人曰:若君子救得我病,容当厚报。劭随即挽人请医用 *** 调治。早晚汤水粥食,劭自供给。数日之后,汗出病减,渐渐将息,能起行立。劭问之,乃是楚州山阳人氏,姓范,名式,字巨卿,年四十岁。世本商贾,幼亡父母,有妻小。近弃商贾,来洛阳应举。比及范巨卿将息得无事了,误了试期。范曰:今因式病,有误足下功名,甚不自安。劭曰:大丈夫以义气为重,功名富贾,乃微末耳,已有分定。何误之有?范式自此与张劭情如骨肉,结为兄弟。式年长五岁,张劭拜范式为兄。结义后,朝暮相随,不觉半年。范式思归,张劭与计算房钱,还了店家。二人同行。数日,到分路之处,张劭欲送范式。范式曰:若如此,某又送回。不如就此一别,约再相会。二人酒肆共饮,见黄花红叶,妆点秋光,以劭别离之兴。酒座司杯泛荣英,问酒家,方知是重阳佳节。范式曰:吾幼亡父母,屈在商贾。经书虽则留心,亲为妻子所累。幸贤弟有 *** 在堂,汝母即吾母也。来年今日,必到贤弟家中,登堂拜母,以表通家之谊。张劭曰:但村落无可为款,倘蒙兄长不弃,当设鸡黍以持,幸勿失信。范式曰:焉肯失信于贤弟耶?二人饮了数杯,不忍相舍。张劭拜别范式。范式去后,劭凝望堕泪;式亦回顾泪下,两各悒怏而去。有诗为证:手采黄花泛酒后,殷勤先订隔年期。临歧不忍轻分别,执手依依各泪垂。且说张元伯到家,参见 *** 。母曰:吾儿一去,音信不闻,令我悬望,如饥似渴。张劭曰:不孝男于途中遇山阳范巨卿,结为兄弟,以此逗留多时。母曰:巨卿何 *** ?张劭备述详细。母曰:功名事,皆分定。既逢信义之人结交,甚快我心。少刻,弟归,亦以此事从头说知,各各欢喜。自此张劭在家,再攻书史,以度岁月。光阴迅速,渐近重阳。劭乃预先畜养肥鸡一只,杜酝浊酒。是曰早起,洒扫草堂;中设母座,旁列范巨卿位;遍 *** 菊花于瓶中,焚信香于座上。呼弟宰鸡炊饭,以持巨卿。母曰:山阳至此,迢递千里,恐巨卿未必应期而至。持其来,杀鸡末迟。劭曰:巨卿,信士也,必然今日至矣,安肯误鸡黍之约?入门便见所许之物,足见我之持久。如候巨卿来,而后宰之,不见我倦倦之意。母曰:吾儿之友,必是端士。遂烹炮以持。是曰,天晴曰朗, *** 无云。劭整其衣冠, *** 庄门而望。看看近午,不见到来。母恐误了农桑,令张勤自去田头收割。张劭听得前村犬吠,又往望之,如此六七遭。因看红曰西沉,观出半轮新月,母出户令弟唤劭曰:儿久立倦矣!今日莫非巨卿不来?且自晚膳。劭谓弟曰:汝岂知巨卿不至耶?若范兄不至,吾誓不归。汝农劳矣,可自歇息。母弟再三劝归,劭终不许。候至更深,各自歇息,劭倚门如醉如痴,风吹草木之声,莫是范来,皆自惊讶。看见银河耿耿,玉宇澄澄,渐至三更时分,月光都没了。隐隐见黑影中,一人随风而至。劭视之,乃巨卿也。再拜踊跃而大喜曰:小弟自早直候至今,知兄非爽信也,兄果至矣。旧岁所约鸡黍之物,备之己久。路远风尘,别不曾有人同来?便请至草堂,与 *** 相见。范式并不答话,径入草堂。张劭指座榻曰:特设此位,专持兄来,兄当高座。张劭笑容满面,再拜于地曰:兄既远来,路途劳困,且未可与 *** 相见,杜酿鸡黍,聊且充饥。言讫又拜。范式僵立不语,但以衫袖反掩其面。劭乃自奔入厨下,取鸡黍并酒,列于面前,再拜以进。曰:酒看虽微,劭之心也,幸兄勿责。但见范于影中,以手绰其气而不食。劭曰:兄意莫不怪 *** 并弟不曾远接,不肯食之?容请母出与同伏罪。范摇手止之。劭曰:唤舍弟拜兄,若何?范亦摇手而止之。劭曰:兄食鸡黍后进酒,若何?范蹙其眉,似教张退后之意。劭曰:鸡黍不足以奉长者,乃劭当日之约,幸勿见嫌。范曰:弟稍退后,吾当尽情诉之。吾非阳世之人,乃阴魂也。劭大惊曰:兄何放出此言?范曰:自与兄弟相别之后,回家为妻子口腹之累,溺身商贾中,尘世滚滚,岁月匆匆,不觉又是一年。向曰鸡黍之约,非不挂心;近被蝇利所牵,忘其日期。今早邻右送荣英酒至,方知是重阳。忽记贤弟之约,此心口醉。山阳至此,千里之隔,非一日可到。若不如期,贤弟以我为何物?鸡黍之约,尚自爽信,何况大事乎?寻思无计。常闻古人有云:人不能行千里,魂能曰行干里。遂嘱咐妻子曰:'吾死之后,且勿下葬,持吾弟张元伯至,方可入士。'嘱罢,自则而死。魂驾阴风,特来赴鸡黍之约。万望贤弟怜悯愚兄,恕其轻忽之过,鉴其凶暴之诚,不以千里之程,肯为辞亲,到山阳一见吾 *** ,死亦瞩目无憾矣。言讫,泪如进泉,急离坐榻,下阶砌。劭乃趋步逐之,不觉忽踏了苍苔,颠倒于地。阴风拂面,不知巨卿所在。有诗为证:风吹落月夜三更,千里幽魂叙旧盟。只恨世人多负约,故将一死见乎生。张劭如梦如醉,放声大哭。那哭声,惊动母亲并弟,急起视之,见堂上陈列鸡黍酒果,张元伯昏倒于地。用水救醒,扶到堂上,半晌不能言,又哭至死。母问曰:汝兄巨卿不来,有甚利害?何苦自哭如此!劭曰:巨卿以鸡黍之约,己死于非命矣。母曰:何以知之?劭曰:适司亲见巨卿到来,邀迎入坐,具鸡黍以迎。但见其不食,再三恳之。巨卿曰:为商贾用心,失忘了日期。今早方醒,恐负所约,遂自则而死。阴魂千里,特来一见。母可容儿亲到山阳葬兄之 *** ,儿明早收拾行李便行。母哭曰:古人有云:囚人梦赦,渴人梦浆。此是吾儿念念在心,故有此梦警耳。劭曰:非梦也,儿亲见来,酒食见在;逐之不得,忽然颠倒,岂是梦乎?巨卿乃诚信之士,岂妄报耶!弟曰:此末可信。如有人到山阳去,当问其虚实。劭曰:人禀天地而生,天地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人则有五常,仁、义、礼、智、信以配之,惟信非同小可。仁所以配木,取其生意也。义所以配金,取其刚断也。礼所以配水,取其谦下也。智所以配火,取其明达也。信所以配土,取其重厚也。圣人云:'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又云:'自古旨有死,民无信不立。'巨卿既己为信而死,吾安可不信而不去哉?弟专务农业,足可以奉 *** 。吾去之后,倍加恭敬;晨昏甘旨,勿使有失。遂拜辞其母曰:不孝男张劭,今为义兄范巨卿为信义而亡,须当往吊。己再三叮吟张勤,令侍养 *** 。母须早晚勉强饮食,勿以忧愁,自当善保尊体。劭于国不能尽忠,于家不能尽孝,徒生于天地之司耳。今当辞去,以全大信。母曰:吾儿去山阳,干里之遥,月余便回,何放出不利之语?劭曰:生如淳沤,死生之事,旦夕难保。恸哭而拜。弟曰:勤与兄同去,若何?元伯曰:母亲无人侍季,汝当尽力事母,勿令吾忧。洒泪别弟,背一个小书囊,来早便行。有诗为证:辞亲别弟到山阳,千里迢迢窖梦长。岂为友朋轻骨肉?只因信义迫中肠。沿路上饥不择食,寒不思衣。夜宿店舍,虽梦中亦哭。每曰早起赶程,恨不得身生两翼。行了数日,到了山阳。问巨卿何处住,径奔至其家门首。见门户锁着,问及邻人。邻人曰:巨卿死己过二七,其妻扶灵枢,往郭外去下葬。送葬之人,尚自未回。劭问了去处,奔至郭外,望见山林前新筑一所土墙,墙外有数十人,面面相觑,各有惊异之状。劭汗流如雨,走往观之。见一妇人,身披重孝。一子约有十七八岁,伏棺而哭。元伯大叫曰:此处莫非范巨卿灵枢乎?其妇曰:来者莫非张元伯乎?张曰:张劭自来不曾到此,何以知名姓耶?妇泣曰:此夫主再一之 *** 也。夫主范巨卿,自洛阳回,常谈贤叔盛德。前者重阳曰,夫主忽举止失措。对妻曰:'我失却元伯之大信,徒生何益!常闻人不能行千里,吾宁死,不敢有误鸡黍之约。死后且不可葬,持元伯来见我 *** ,方可人士。今日己及二七,人劝云:元伯不知何曰得来,先葬讫,后报知未晚。'因此扶枢到此。众人拽植入金井,并不能动,因此停住坟前,众都惊怪。见叔叔远来如此慌速,必然是也。元怕乃哭倒于地。妇亦大恸,送殡之人,无不下泪。元伯于囊中取钱,令买祭物,香烛纸帛,陈列于前。取出祭文,酹酒再拜,号泣而读。文曰:维某年月曰,契弟张劭,谨以炙鸡絮酒,致祭于仁兄巨卿范君之灵曰:于维巨卿,气赁虹霓,义高云汉。幸倾盖于穷途,缔盍淳于荒店。黄花九日,肝瞩相盟;青剑三秋,头颅可断。堪怜月下凄凉,恍似曰司眷恋。弟今辞母,来寻碧水青松;兄亦嘱妻,仁望素车自练。故友那堪死别,谁将金石盟寒?大夫自是生轻,欲把昆吾锷按。历干百而不磨,期一言之必践。倘灵爽之忧存,料冥途之长伴。呜呼哀哉!尚飨。元伯发棺视之,哭声恸地。回顾嫂曰:兄为弟亡,岂能独生耶?囊中己具棺椁之费,愿嫂垂怜,不弃鄙贱,将劭葬于兄侧,乎生之大幸也。嫂曰:叔何放出此言也?勋曰:吾志己决,请勿惊疑。言讫,掣佩刀自则而死。众皆惊愕,为之设祭,具衣棺营葬于巨卿墓中。本州太守闻知,将此事表奏。明帝怜其信义深重,两生虽不登第,亦可褒赠,以励后人。范巨卿赠山阳伯,张元伯赠汝南伯。墓前建庙,号信义之祠,墓号信义之墓。旌表门闾。官给衣粮,以膳其子。巨卿子范纯绶,及第进士,官鸿胪寺卿。至今山阳古迹犹存,题咏极多。惟有无名氏《踏莎行》一词更好,词云:千里途遥,隔年期远,片首相许心无变。宁将信义托游魂,堂中鸡黍空劳劝。月暗灯昏,泪痕如线,死生虽隔情何限。灵輀若候故人来,黄泉一笑重相见。
关于鸡黍之约诚信之乡,鸡黍之约文言文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