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主线之乡(中国青铜器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9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青铜器主线之乡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中国青铜器之乡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中国青铜器博物院都有哪些青铜器
  2.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建筑布局
  3. 商周金文编——宝鸡出土青铜器铭文集成内容介绍

一、中国青铜器博物院都有哪些青铜器

宝鸡是周秦文明的发祥地,自汉代以来,青铜器在宝鸡不断出土,数量之巨,精品之多,铭刻内容之重要,均居全国之首,因此,宝鸡被誉为"青铜器之乡",数万件青铜器从这里出土,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闻名于世。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主楼的设计,在造型上把石鼓与铜镜巧妙结合--以石鼓为基座,以铜镜为顶面,饰以典型的西周凤鸟纹,其用意旨在突出周秦之风、金石之韵。在石鼓山巅,这面巨大的铜镜迎接宝鸡每一天之一缕曙光。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主体建筑分为五层,建筑形象运用了高台门阙、青铜后土的建

筑语言,寓意着宝鸡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尊崇地位,同时也完美地结合了石鼓文化与青铜文化。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仅三楼主展厅面积就达4000多平方米,主题陈列为"青铜铸文明",分为"青铜之乡"、"周礼之邦"、"帝国之路"、"智慧之光"四部分。展出包括何尊、折觥、墙盘、逨盘、爬龙在内的1500余件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以宝鸡历史发展为主线,向人们展示周秦文明的灿烂成就和青铜器之乡的独特韵味及其对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设计人员以宝鸡地区周秦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为主要依据,结合历史文献,用鲜明的标题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勾勒出周秦文明发生发展的轨迹,使观众以新的视角和新的层面认识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

建筑设计: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张华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研究员,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级注册建筑师,

1977.12-1981.12天津大学建筑系建筑学本科

1982.2-1984.11天津大学建筑系建筑设计研究生

青铜器主线之乡(中国青铜器之乡)-第1张图片-

1984.11-至今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作品集《璞思·百筑--原创建筑作品集》

坐落在被康有为誉为"中华之一古物"石鼓出土地的宝鸡市石鼓山上。东临茵香河,南靠秦岭主峰鸡峰山,西望市区,北瞰渭河。是融"遗址保护、青铜器展览、石鼓文化展示、园林观光、考古研究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生态公园。

中华石鼓园还配套建成20个景点。利用自然崖体做成的周秦文化墙,展示了周秦民族发展壮大走向辉煌的历史过程;以"仁义礼智信"为主题的五德园景区,向游客阐释着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主要特征和历史渊源;横贯石鼓阁东西的汉文字长廊,全面反映了汉文字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记载了周秦时期对汉文字发展所做的重大贡献。8000平方米的祭天敬祖广场以及祭天敬祖台,将向游人展示祖先祭祀祈祷的神圣场景。使中华石鼓园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圣地,成为宝鸡新的城市名片。

石鼓阁是中华石鼓园的另一个标志 *** 建筑之一,高56.9米,建筑宝鸡石鼓阁面积7200平方米,仿秦汉建筑风格,采用外五内九的层级设置,喻示着周秦文明在中华民族史上的尊崇地位,主要展示石鼓文化和历代优秀书法作品,并供游人鸟瞰市貌,是宝鸡市地标 *** 建筑。石鼓阁建成后,对弘扬石鼓文化,完善宝鸡周秦文化体系,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主陈列"周秦文明之光",分为西周王朝在宝鸡发一名孩子在观看展出的文物祥和秦国从宝鸡崛起、"盛世吉金--中国21世纪考古新发现特别展"、"岐山董家村西周窖藏专题展"等部分,荟萃了宝鸡地区考古发现的青铜器、玉器、陶器、金器等精品600余件(组),展示了周族兴起、古公迁岐、武王灭商、分封诸侯、周公礼制、秦君游猎、穆公称霸等一系列重 *** 实,生动的再现了周秦王朝的各个历史侧面,使人们认识到青铜文化魂之所在,看到周秦文明对华夏五 *** 所做的巨大贡献,堪称为一部不朽的青铜史书。

展示内容:通过大量窖藏出土青铜器的展示,展现宝鸡青铜器之盛。

踏入之一个展厅,首先进入眼帘的是按比例定制的宝鸡地形沙盘,沙盘上标明了宝鸡的三区九县及重要遗迹遗址。吊顶上设置有"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出土地点分布图"及"宝鸡青铜器主要出土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点分布图"。历史上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不计其数,青铜器有上万件,这些青铜器包括新中国成立之前出土的传世品和 *** 部门收缴的盗掘品,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考古发掘出土文物。青铜器博物院展出的主要是在考古发掘 *** 土的文物。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重视,考古事业的发展和考古科技手段的进步,使埋藏在地下数 *** 的青铜器有了一个良好的社会保护环境,也使得世人可以一睹这些国宝的风采。窖藏是构成"青铜器之乡"青铜文化的一大特点,特别值得一提。在众多窖藏中,眉县杨家村青铜器窖藏则是重中之重。2003年冬天,考古工作者在眉县杨家村通过抢救清理,共出土鼎、盘、盉、盂、壶、鬲、匜等27件大型青铜礼器,这27件青铜器上都有铭文,其中逨盘的铭文长达372字。这个青铜窖藏所在地杨家村自1955年以来屡出青铜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总体上来看,之一展厅以杨家村窖藏复原为展示核心,从而引 *** 杨家村出土文物陈展区"、"宝鸡其他重要青铜器文物展区"、"青铜器之乡主题陈列区"以及"周之溯源版块"四大展区。

展示内容:通过对文物信息的阐述,描绘出兴于周朝礼制下的辉煌盛世。

第二展厅以对周礼的追溯和阐释为线索,重点展现厉王胡簋,解读参观者在观看青铜器博物院展出的文物一个民族情结的缘起;通过对墙盘的重点解读,以及相关文物的配套陈列,追颂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文治武功;以国宝重器何尊作为本单元的收官之作,重点呈现"营建洛邑,宅兹中国"的铭文特写,追溯"中国"二字的由来。通过对文物信息的阐述,描绘出一幅兴于周朝礼制下的辉煌盛世。

在这一展厅展出的胡簋属于周厉王,因其是西周唯一的王器,所以它也被称为"王簋"。与此同时,它又是目前出土的历代"簋"中器形更大的,所以又被称为"簋王"。最有意思的是它的铭文,完全 *** 了《史记》中周厉王暴君的形象,待博物院正式 *** 之后,游客可亲自详读这些铭文。

国宝重器何尊也在这一展厅展出,它于1965年出土自宝鸡境内,是被国家 *** 认定的不得出国展览的文物之一。何尊为周成王五年名何者所制,是西周初年之一件有纪年铭的铜器。何尊内胆底部刻有一篇一百二十二字的铭文,其中"宅兹中国"更是"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

周天子向来注重礼法,制定了严格的《周礼》,而青铜器的使用,在"周礼"中也有严格的规范。随着青铜工艺的进步,青铜器与礼制的结合愈发紧密。

在西周时代,簋也是重要的礼器之一,与西周礼器的核心铜鼎配合使用。簋相当于现代的饭碗,在祭祀和宴会场合,簋和鼎的多寡与组合形式显示着古人的不同地位和身份。一般是四簋五鼎,六簋七鼎,八簋九鼎相配,标志身份地位的高低。在展馆,周天子宴飨诸侯的盛景也以实景再现的形式出现,参观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周王朝严格的等级 *** 和礼仪规定。

展示内容:展现非子养马、始皇加冕等历史节点,游客在此可体验一场民族历史的兴衰之旅。

第三展厅以周王室的衰败和东迁为背景,以秦帝国的崛起之路为线索,展现出曲折流转的历史脉络。以西周的尾声作为展览的开篇,逐次展现非子养马、襄公立国、文公东猎、武公创县、宣公刻石、穆公称霸以及始皇加冕的历史节点。在两个族 *** 展的此消彼长间,展现了一场宏大的民族历史的兴衰之旅。

虽然周衰秦兴的历史借助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得以全方位展示,但精美而神秘的青铜器同样不可或缺,秦公镈将会是这间展厅的主角。镈是大型单个打击乐器,与编钟、罄组合使用,形体特大的镈用以指挥乐队,节奏 *** 强,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常用于贵族在祭祀或宴飨等礼仪场合。

1978年宝鸡市杨家沟乡太公庙村村民在取土时意外发现一个窖藏,经专家发掘清理,共出土8件青铜器,其中秦公钟5件、秦公镈3件。3件镈造型别致、形体宏大、铸造精美,外观装饰有透雕的蟠龙和凤鸟,轻灵有致,纹饰细致活泼,呈现出清新自然的风格。

秦公镈上有铭文135字,从铭文得知秦公镈是秦武公祭祀祖先的礼器,铭文中提到了秦襄公、秦文公、秦静公、秦宪公四代世系,着重讲了秦襄公被赏宅受国之事,这是一件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第三展厅通过重点展示秦公镈,以描述秦王族的兴盛,突出秦世族的逐渐强大,展现了秦"帝国之路"的重要场面。

展示内容:以复原西周青铜作坊的形式,诠释了青铜器从制模翻范到铸造成器的完整工艺。

第四展厅面积606平方米,共展出文物160件。以单元叙说为逻辑构成,结合器物图文的静态展陈,漫画语言呈现的电子互动桌面,视觉冲击力强的宽幅多媒体 *** ,生动有趣的作坊体验,多层面、多角度诠释了青铜器从制模翻范到铸造成器的完整工艺。重点展示国宝折觥,展现青铜器造型及纹饰的独特艺术神韵,突出青铜文化的艺术特色。

折觥于1976年12月15日出土于扶风,它通高28.3厘米,重7.6公斤,是西周昭王时铸造的盛酒器,器物主人名折。它的造型酷似一只又肥又大的绵羊,整个器物造型精美,纹饰设计独特,由十几种动物组合而成,四层花纹显得富丽堂皇,是一件十分精美的青铜艺术珍品。

2013年10月1日,主题为《守望家园--宝鸡石鼓山群众保护文物成参观者在观看首次展出的西周铜 *** 展》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开展,此次展出的青铜器近800件,其中珍贵西周铜禁及其酒器组合、罕见的西周铠甲是首次与广大观众见面。展览从2013年10月1日持续至2014年2月1日。

2015年1月20日,《陶语诉春秋--古代陶瓷与文化生活展》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四楼展厅开展,展览分为"文明的初声""无字的天书""陶制的人生""盛唐的气象""凝固的风尚"和"土里土器" 6个部分,展出文物近400件,全部出土于宝鸡地区,年代从 *** 一直到清代。包括龙山时代的"华夏之一瓦"、华丽的汉代朱雀灯以及中国现存最早的"提线人偶"等,本次展览为常设展,诚邀观众朋友前来观赏。

二、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建筑布局

1、主体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为风格独特的“平台五鼎”造型,气势雄伟,新颖别致,浓缩了西周列鼎 *** 的深刻内涵。

2、中国青铜器博物院主楼的设计,在造型上把石鼓与铜镜巧妙结合——以石鼓为基座,以铜镜为顶面,饰以典型的西周凤鸟纹,其用意旨在突出周秦之风、金石之韵。在石鼓山巅,这面巨大的铜镜迎接宝鸡每一天之一缕曙光。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主体建筑分为五层,建筑形象运用了高台门阙、青铜后土的建筑语言,寓意着宝鸡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尊崇地位,同时也完美地结合了石鼓文化与青铜文化。中国青铜器博物院仅三楼主展厅面积就达4000多平方米,主题陈列为“青铜铸文明”,分为“青铜之乡”、“周礼之邦”、“帝国之路”、“智慧之光”四部分。展出包括何尊、折觥、墙盘、逨盘、爬龙在内的1500余件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以宝鸡历史发展为主线,向人们展示周秦文明的灿烂成就和青铜器之乡的独特韵味及其对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设计人员以宝鸡地区周秦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为主要依据,结合历史文献,用鲜明的标题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勾勒出周秦文明发生发展的轨迹,使观众以新的视角和新的层面认识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

三、商周金文编——宝鸡出土青铜器铭文集成内容介绍

1、《商周金文编——宝鸡出土青铜器铭文集成》由宝鸡周秦文化研究会精心组织编写,我市著名学者霍彦儒和辛怡华担任主编。这部著作在新年之际由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以精美的精装形式出版,填补了宝鸡乃至全国在出土商周青铜器铭文集成方面的一大空白。这部著作以宝鸡商周青铜器铭文出土地域为主线,分为周原(扶风、岐山)、宝鸡市区(金台、渭滨、陈仓)和其他县区(凤翔、眉县、陇县、千阳、麟游)三个部分。共收录了2008年底以前出土的金文693篇,总字数达到了百万之多。每篇金文都包含了青铜器的出土背景、拓片、参考资料索引和释文四个部分,是目前全国唯一一部集宝鸡出土金文大成的著作。该书以16开本、600多页的形式呈现,装帧精美,纸质上乘,印刷清晰,堪称厚重的文史和学术巨制。清华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著名金文专家吴镇烽先生为这部著作作序。

2、《商周金文编》的出版,不仅填补了宝鸡从古至今没有青铜器铭文集成之类的书籍的空白,还为研究、传承先秦历史、文化、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它有力地印证了宝鸡是“中国金文基地”,对宣传宝鸡“青铜器之乡”具有积极的作用。这部著作不仅是一部学术巨著,也是对宝鸡乃至中国先秦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贡献,对于后世的研究和传承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青铜器 青铜 中国 线之乡 器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