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颛顼之乡和颛顼的故乡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都怎么念
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曾打败炎帝和蚩尤,由部落首领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
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参见〔五帝〕顼(xū)。
前2275----前2176年,高辛氏,名俊(一作夋,夔),出生于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据说是黄帝的曾孙,中华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是《山海经》里天帝帝俊的原型。
古唐帝,帝喾次子,其号曰尧;史称唐尧,又称放动,继其兄挚为天子,有德政,后即传位于舜,在位九 *** 卒。
上古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因其先国于虞,故称虞舜。为古代传说中的圣君。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
颛顼(zhuān xū)(公元前2342-公元前2245年)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姬姓,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生子穷蝉是虞舜的天祖。后来的夏、楚都是他的子孙。
帝喾(kù)(前2275----前2176年),高辛氏,名俊(一作夋,夔),出生于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据说是黄帝的曾孙,中华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是《山海经》里天帝帝俊的原型。
尧(约前2188—前2067年),姓伊祁,号放勋,古唐国人(今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中国上古时期方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尧为帝喾之子,母为尧母庆都。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
舜(shùn,约公元前2128年—约公元前2025年),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史称帝舜、虞舜、舜帝,故后世以舜称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帝喾,百度百科-黄帝,百度百科-颛顼,百度百科-唐尧,百度百科-虞舜
二、谁知道姓“顼”的起源
1、相传是黄帝子昌意的后裔,居帝邱(今河南省濮阳东南),号高阳氏。颛顼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
2、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 *** *** 。被黄帝 *** 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 *** 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
3、后人对颛顼大帝的评价是:静渊有谋,疏通知事,养材任地,载时象天,依 *** 神以治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因他生前崇尚玄色,故后人推戴他为玄帝。当然,后人之所以把他尊为“上古五帝”之一,除了他有以上政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还生下了舜的祖父穷蝉和大禹帝的 *** 伯鲧。同时,据《史记》记载,颛顼帝还是秦始皇帝的嫡传始祖。据《史记·秦本纪第五》载:颛顼之孙女修生大业,大业生大费,大费娶舜帝女为妻。大费即伯翳,舜赐他姓赢。秦即出于大费赢伯翳。从此看来,颛顼帝还是姚姓、虞姓、姬姓、夏姓、姒姓、任姓、薛姓、禹姓、陈姓、李姓、胡姓、曾姓、沈姓、江姓、辛姓、封姓、颜姓、袁姓、屈姓、白姓、钟姓、丰姓、楚姓、祝姓、陆姓、熊姓、潘姓、董姓、葛姓、费姓、韩姓、彭姓、曹姓、秦姓、赵姓、赢姓、芈姓、楚姓、蒋姓、黄姓、廖姓等氏族的远祖。颛顼帝共传20世,约350年。颛顼去世后葬于“濮阳城外广阳里”,即今河南省内黄县城南30公里的梁庄乡三杨庄村西北边。陵墓修筑时间已不可考,现存墓园占地约五万平方米。陵前现存最早的建筑始于唐太和四年(830),后经历代重修,陵墓长165米,宽66米,砖墙上镶有“颛顼陵”、“颛顼帝陵”两块标志碑。清末,黄河故道风沙南移,陵园渐被沙丘 *** 。近年来经清沙除淤,已挖出神道、山门、大殿残垣等建筑遗址及百余块历代帝王御祭碑碣,目前正在进一步修整。
4、颛顼,姓姬,号高阳氏。传说活到98岁,在位78年。葬于东郡濮阳顿丘城外广阳里(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死后又化为半人半鱼的“鱼妇”。他幼年曾去叔父的“少昊之国”游玩,10岁时就帮助治理国政。20岁时当了首领。当时,被黄帝 *** 的九黎族依然敬奉他们的巫教,崇拜 *** 神。颛顼袭位后,下令禁绝巫教,要九黎族遵从黄帝族的教化。他又重视人事治理,努力发展农业。
5、----------根据上面的资料,看出顼姓是很古老的姓,是不是颛顼年代就有了,很难说,但是在唐代就有了,应该是很可信的。那么这么古老的一个姓,繁衍几 *** 下来,不应该属于一个极少人认识的姓。但是实际情况是我找来找去所知道的顼姓 *** 的地区只有三个地方,山西怀仁,河北藁城,山东聊城的几个村庄。而且河北和山东的顼姓都说是从山西迁入,历史不很长。所以,我觉得应该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顼姓很古老,具体有多老说不好,但是唐代以前是就有了,但是现在顼姓又这么少,而且看来现在的顼姓是发源于山西,这与历史上说的颛顼一系繁衍于河南一带,起码是中原地带有点不符,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那是什么呢?
6、先不说这个,顼作为汉字其实并无太多实际意义,现在用的也很少,主要是做为姓和名用的,顼其实不仅是姓,也有很多作为名的,光皇帝用这个做名的,我查到的就有三个,我们看他们是谁?
7、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我们有个基本的常识,那就是避讳,就是皇帝的名或姓别人说都不能说,更别说用了,偏偏有三个皇帝喜欢用顼做名,尤其是北宋的赵顼在位时间长,所以很有可能的是原来河南一带,中原一带是有很多顼姓的,但是由于避皇帝讳的原因,不得不把姓改了,所以那个叫赵顼的北宋皇帝,还有那个西夏的叫李遵顼的皇帝,一上台, *** 之间,原来的顼姓就都改姓了,并且很有可能就永远没再改回来,至于改成了什么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我觉的项的可能大些(避讳的 *** 1改字法遇到要避讳的字时使用其他别字代替。2空字法遇到要避讳的字时不填写。 3缺笔法当遇到要避讳的字时,在该字上少写一笔。)但是巧的一点就是燕云十六州那时属于辽国,不存在这个问题,他们继续着他们的姓,他们的子送继续姓顼。而现在的山西怀仁就是燕云十六州之一。顼姓在唐宋时很可能有很多人姓,但是经过这几个皇帝后,姓顼的只剩山西怀仁这一支了。
8、所以我的观点是现在的中国顼姓的发源地就是山西怀仁(准确 *** 在95%以上),更确切的说是山西怀仁跃进村,也是我爷爷在的地方。而现在河北山西的顼姓,根据他们的说法和族谱的方面就是来自山西,很可能是在明朝时迁去。山东方面说是来自山西大槐树,其实大槐树的说法是种象征,形象的说法,那时的山西 *** 其实遍及山西,大同在辽金时是西都,所以周边(怀仁在大同南很近的距离)人口在民初应该算比较稠密的,历史也记载民初在大同地区曾往外 *** ,所以情况应该是明初从怀仁 *** 到现在的河北藁城,山东聊城,这也于当地族谱及相传的,以及繁衍的时间相符。
9、这样我们就得到了这样结论,顼姓很古老,在唐及宋神宗赵顼之前姓顼的可能不算太少,中原一带有不少顼姓,但是经过赵顼,(西夏我估计顼姓本来也不会很多,所以暂忽略),因为避讳,除了属辽国的那块,中原和南方姓顼的都改别姓了,所以现在中国的顼姓的唯一来源就是山西怀仁,明初时有一支迁徙到河北藁城,山东聊城,现在山西太原,大同,包括内蒙地区的顼姓都认可这一点,中国其他地方的顼姓应该都来自山西怀仁,河北藁城,山东聊城这三个地方,是真的五百年前是一家,而在往远溯,则都是来自山西怀仁了,七百年前是一家了。
三、颛顼遗都
1、“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史记五帝本纪》)颛顼,号高阳氏,列五帝之一,是一位有文治武功的“人文始祖”。
2、颛顼(公元前2535--公元前2437,在位78年)在位期间,创制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使中国首次有了版图界线;统一文字,建立 *** 机构;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针对当时巫术盛行,下令民间禁绝巫教;他还 *** 甲历,定下四季与二十四节气。因此,《史记五帝本纪》这样 *** 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才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 *** 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他在位期间,中国版图“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史记五帝本纪》)
3、颛顼时期的都城在哪里?《竹书纪年》载,颛顼“居濮”。张晏为《史记五帝本纪》注引曰:“高阳者,所舆地名也。”即颛顼继承大统后初国高阳(即今河北高阳县旧城),因地名而称高阳氏。皇甫谧(mi)在《史记五帝本纪集解》中说:“颛顼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即后来颛顼又 *** 到河南濮阳。
4、帝丘究竟在何处?今人研究有三种观点:其一为故县说,即秦汉时濮阳县治一带。《春秋传》曰:“秦始皇徙卫君角于野王,置东郡,治濮阳县。”今《濮阳县志》也说:“濮阳故城,即汉时旧县,位于今濮阳县西南十五华里故县村一代,今子岸乡。”即古帝丘在今濮阳县子岸乡故县村;第二种观点为土山说。郭璞注《山海经•海外北经》曰:颛顼“号高阳,家今濮阳,故帝丘也。”《河南通志》云:“帝丘城在滑县东北七十里土山村。”土山村在今内黄县梁庄乡三杨庄西北三里许的硝河西岸;第三种观点为高城说。《明一统志》说:“颛顼城在开州东二十五里。”《濮阳县志》也说:“今濮阳东南25华里之高城,即颛顼城遗址。”该种观点认为古帝丘在今濮阳县东南二十五华里的五星乡高城村。2002年在高城村东南发现清光绪十六年( *** 0年)石碑,石碑记载高阳氏从渤海湾迁居颛顼城,为颛顼居帝丘提供了佐证。1965年5月,考古学家廖永民、李仰松与郭延民一道,到史籍记载的高城村进行考古调查,经多处钻探与实物资料证实高城确实为颛顼遗都,从而揭开了帝丘的真正面纱,表明帝丘在今河南濮阳高城。
5、颛顼之后,帝喾继位。帝喾初都帝丘,后 *** 至伊洛平原。夏朝时,相在此居都13年(后相十五年至后相二 *** ),少康时期亦曾在此居都。商朝先祖相土、玄冥都曾居都帝丘,殷商建立后帝丘一直为京畿辅地,西周时卫成公在此为都并王位相传18人,历时长达388年(《史记·卫康叔世家》与《年表》上说3 *** )。秦汉时帝丘为东郡郡治。历史的长河在帝丘激浊清扬两千多年,谱写了中华民族一曲曲高亢响亮的曲章。
6、帝丘古城终结于汉朝的瓠子大决口(公元前132年),那场洪水无情的噬没了这座千古帝都,二十多年泛滥的黄河泥水将这里夷为平地,淤积而又肥沃的泥沙 *** 了人们的记忆。历史的尘沙令其悄无声息的沉睡于六米之下的大地,以至于两千多年后无数的考古学家为揭示其历史 *** 而劳神费力的寻觅。
OK,关于颛顼之乡和颛顼的故乡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