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高陵区故事之乡,以及高陵区有几个乡镇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高陵县历史
自秦孝公十二年建县至今,高陵区千百年来文脉不断,人才辈出。从汉代的冯商诏续《太史公书》、学者如淳著《汉书音义》,到唐代于志宁修《隋书》;从金元两朝的杨氏三代精修程朱理学,到明代正德状元吕楠著述等身;从清代樊景颜、陈大纲著《蝶园随钞》、张鸿道骈散并尤,到 *** 刘天章创办《中州评论》,无不印证高陵的文运昌盛。
解放初期,一批农民作者,农忙之余笔耕不辍,涌现出张诚、王杰、尚英等一大批享誉三秦、叫响全国的王老九式的农民诗人和业余剧作者。这一时期,高陵戏剧创作成为陕西的亮点,成为高陵文化现象的之一个***。
上世纪70年代,高陵群众自编自演故事活动轰动全国,高平、杨 *** 、赵志信等60多位专业和业余创作人员创作的400多篇故事,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其中,《起根发苗》、《石头赶车》、《见面》等48篇故事不仅在全国主要媒体发表、转载、转播,还被陕、豫、浙、鄂等多个省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剧团改编为广播剧、电视剧、戏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一时间,高陵成为闻名全国的“故事之乡”,掀起了当代高陵文学的第二次***。
*** *** 后,高陵沐浴在文学的春风里,全民故事创作编讲活动的蓬勃开展,有力地促进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曲艺等其他文学体裁创作。农民陈民义,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在别人遗弃的烟盒、废纸上,创作完成了剧本秦腔剧《所长》、电视连续剧《三缺一》、大型眉户剧《 *** 》;7旬农民宋淑玲,“忙罢农田,又耕方田”,创作了100多个歌颂 *** *** 及身边新人、新事、新风尚的快板作品,在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王咸阳、张永强、周晓兰、张共堂、周宝成、耿主瑞等一大批奔波在生活一线的群众文学爱好者,不是“放下锄头,又握笔杆”,就是“刚下灶台,又筑文台”,农活之余,用自己的文字记录着高陵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成就。
历代的高陵才俊,承前启后,弘扬时代风采,不断为高陵文学与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为这片土地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正是这浓厚的文学积淀,造就了高陵淳朴的民风民俗,孕育了高陵人民崇文尚礼的传统美德,激活了高陵作家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为“高陵文学现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没有,如果算上高陵西边的汉景帝阳陵的话,就是一座~高陵县其他文物资料(包括墓葬) 1、灰堆坡遗址 [通远镇灰堆坡村南· ***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 980年调查。
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暴露有灰坑、居住面和墓葬。地表陶片丰富,其陶质有泥质红、黑陶和夹砂红陶,饰绳纹、线纹、弦纹及黑彩鱼纹、三角纹、宽带纹,可辩器形有盆、钵、罐、尖底瓶、葫芦瓶、陶锉等。
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存。(见《考古与文物》l 984年1期) 2、马南遗址 [榆楚乡马南村南50米· *** 石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1 980年调查。
位于泾、渭两河交汇处台地上,遗址南部已被渭河冲毁,残存面积约1.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5米,分布有密集的灰坑。采集陶片以泥质红、灰陶和夹砂红陶为主,装绳纹、弦纹、锥刺纹、附加堆纹及黑彩圆点纹、弧线三角纹,器形可辨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
(见《考古与文物》l984年1期) 3、上马渡遗址 [榆楚乡上马渡村南50· *** ]位于泾河北岸奉政原上,面积约8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不祥。采集有泥质红、灰陶和夹砂灰陶片,纹饰以绳纹为主,器形可辨罐、盆、钵等。
属仰韶文化遗存。 4、渭桥村遗址 [榆楚乡渭桥村南50米· *** 石代]位于渭河北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9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不祥。
采集有泥质红、灰陶和夹砂灰陶片,饰绳纹,器形有罐、瓶等。属仰韶文化遗址。
5、马家湾遗址 [马家湾乡马家湾村南侧· *** 石代、西周] 1 980年调查。位于渭河北岸高地上,面积约9000平方米,暴露灰坑一般深达3米。
采集有客省庄二期文化的夹砂灰陶鬲、及泥质灰陶罐等残片,饰绳纹、弦纹。还发现西周时期的陶罐、鬲等。
(见《考古与文物》1 984年1期) 6、阳陵故城 [马家湾乡米家崖村北300米·西汉·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泾河南岸台地上,城址平面呈现长方形,城墙夯筑。现存南墙残长约600米,东、西墙均残长约60米,残高l_米,基宽3米,夯层厚1 3一l 5厘米。
因泾河南移,北墙已不存。采集有“长生无极"、“长乐未央”瓦当及外素面、内布纹筒瓦、板瓦残片。
《元和郡县志》、《陕西通志稿》载,西汉景帝时设阳陵县治于此,晋废。 7、左冯翊故城 [鹿苑镇古城村北1 50米·东汉县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400米。
残存有夯土墙基,出土五角形陶水管及绳纹筒瓦、板瓦残片。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高陵县志·地理志》,光武东都后冯翊治高陵,故城在今高陵西南,与此地地望相合。
8、鹿苑故城 [马家湾乡西营村南50米·唐代·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渭河北岸台地上,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夯筑。现存北墙残长约1 000米,东、西墙残长约l00一1 50米;残高2—3米,基宽约2米,夯层厚1 5厘米。
因渭河北移,南墙已不存。城内出土条形素面砖、绳纹筒瓦、泥质灰陶片等。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高陵县志》,唐置鹿苑县,寻废,故治在今高陵县西南,所载地望与此地相合。 9、龙跃官遗址 [通远镇李观苏村西苏村北100米.唐代·县文物保护单位]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2万平方米。
出土方形石井圈l件,花岗岩质,边长1.1 8米,内边长o.58米。还发现“开元通宝”钱、方形铺地砖及筒瓦残片。
据.《长安志》,龙跃宫为“唐神尧旧宅,武德六年(623)以奉义宫改建”,所载地望与此相合。 10、东渭桥遗址 [耿镇白家嘴村西南l00米‘唐代.县文物保护单位]东渭桥系唐渭河三桥之一,为长安城通往蒲津关的要道。
l967年发现,l981年一l983年钻探、发掘。桥址位于今渭河南2.6公里处,面积约2万平方米。
木柱木梁桥,南北走向,全长548.8米,宽11米。揭露出楔人原渭河河床的木桩22排41 8根、石砌分水金刚墙4座。
桥南端石铺道路残长约l60米,残宽l2—20米。出土铁钉、铁板、铁栓板及“开元通宝”钱币、铜佛像等,共100多件。
1967年曾出土开元九年(721)“东渭桥记’'残碑一通,文载京兆尹率高陵、三原等l 0余县官民合修东渭桥缘起、经过。《唐六典》载:“木柱之梁三,皆渭水,便门桥、中渭桥、东渭桥”。
又《史记.孝景本纪》:“五年(公元前152年)三月,住阳陵渭桥”,索隐:“渭桥在长安东北,通高陵路”,系指南渭桥起始。唐东渭桥为择地重建,一说废于宋。
(参见《中国考古学年鉴》1984年) 11、崇皇寺遗址 [崇皇乡崇皇村‘唐一明‘县文物保护单位]寺建于唐代,明代重修。寺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
采集有唐***俑、素面条砖、外素面内布纹板瓦残片等。存明嘉靖三十二年(1 553)“重修崇皇寺碑”方首,座佚,高2.08米,宽0.74米,厚0 1 7米。
碑文楷书,记载崇皇寺兴衰沿革,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吕楠撰文。(参见《高陵县志》) 12、隆昌寺遗址 [姬家乡毗沙村南1 50米’金、明]位于泾河北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5万平方米,存明代‘‘临济宗派碑’'l通。
l986年暴露僧人砖室墓,墓室平面八角形,直径l.9米,高2.85米,穹窿顶,内壁施仿木构砖雕斗拱及壁画。出土“大金天德三年”(1151)款贴金陶棺1具,内盛舍利子。
同出铁锡杖、黑釉瓷钵、彩绘陶钵、红陶僧人像及金代钱币。《高陵县志》:“隆昌寺在县西毗沙。
并没有皇帝埋在陕西西安市的高陵。
陕西西安市的高陵是一个区的名字,并不一个陵墓的名字。高陵区隶属陕西省西安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西安市北部,因境内有奉正塬,塬体高隆,称塬为陵,故名高陵。
建于秦孝公12年;地处关中平原,泾河、渭河两岸。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美称。
高陵境内有唐昭慧塔、李晟碑、东渭桥遗址等古文化遗迹,是中国建县历史最早的县份之一。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
扩展资料:高陵区发历史沿革: 1、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置县。 2、新莽天凤二年改名千春。
3、更始元年复命高陵。 4、三国魏黄初元年更名高陆。
5、隋大业二年又复名高陵,相沿至今。置县以来,随着历代行政建置的改变,县境屡有增析,变化不定,自清代起基本趋于稳定。
6、唐高祖武德二年,析本县泾河以南置鹿苑县。 7、贞观元年撤销,辖地复归高陵。
8、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析本县清平乡以奉庄陵,县境较前缩小。 9、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泾阳县并入高陵,次年复立。
10、1958年12月14日,高陵县渭河南的耿镇地区割归西安市,1963年8月20日还归。高陵县东西长20.55公里,南北宽20.1公里,总面积为294平方公里。
11、2014年12月13日, *** 关于同意陕西省调整西安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高陵县,设立西安市高陵区。
自秦孝公十二年建县至今,高陵区千百年来文脉不断,人才辈出。
从汉代的冯商诏续《太史公书》、学者如淳著《汉书音义》,到唐代于志宁修《隋书》;从金元两朝的杨氏三代精修程朱理学,到明代正德状元吕楠著述等身;从清代樊景颜、陈大纲著《蝶园随钞》、张鸿道骈散并尤,到 *** 刘天章创办《中州评论》,无不印证高陵的文运昌盛。解放初期,一批农民作者,农忙之余笔耕不辍,涌现出张诚、王杰、尚英等一大批享誉三秦、叫响全国的王老九式的农民诗人和业余剧作者。
这一时期,高陵戏剧创作成为陕西的亮点,成为高陵文化现象的之一个***。上世纪70年代,高陵群众自编自演故事活动轰动全国,高平、杨 *** 、赵志信等60多位专业和业余创作人员创作的400多篇故事,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其中,《起根发苗》、《石头赶车》、《见面》等48篇故事不仅在全国主要媒体发表、转载、转播,还被陕、豫、浙、鄂等多个省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剧团改编为广播剧、电视剧、戏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一时间,高陵成为闻名全国的“故事之乡”,掀起了当代高陵文学的第二次***。
*** *** 后,高陵沐浴在文学的春风里,全民故事创作编讲活动的蓬勃开展,有力地促进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曲艺等其他文学体裁创作。农民陈民义,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在别人遗弃的烟盒、废纸上,创作完成了剧本秦腔剧《所长》、电视连续剧《三缺一》、大型眉户剧《 *** 》;7旬农民宋淑玲,“忙罢农田,又耕方田”,创作了100多个歌颂 *** *** 及身边新人、新事、新风尚的快板作品,在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
王咸阳、张永强、周晓兰、张共堂、周宝成、耿主瑞等一大批奔波在生活一线的群众文学爱好者,不是“放下锄头,又握笔杆”,就是“刚下灶台,又筑文台”,农活之余,用自己的文字记录着高陵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成就。历代的高陵才俊,承前启后,弘扬时代风采,不断为高陵文学与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为这片土地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正是这浓厚的文学积淀,造就了高陵淳朴的民风民俗,孕育了高陵人民崇文尚礼的传统美德,激活了高陵作家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为“高陵文学现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置县。新莽天凤二年(公元15)改名千春,更始元年(公元23)复命高陵。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更名高陆。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又复名高陵,相沿至今。置县以来,随着历代行政建置的改变,县境屡有增析,变化不定,自清代起基本趋于稳定。
*** 时期,县境亦未有明显变化。据 *** 三十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记载:本县东西相距36里;南北相距33里,面积1188平方里。东至临潼县13里,西至泾阳县21里,南至长安县23里,北至三原县14里,东北至三原、临潼县11里,东南至临潼、长安县28里,西南至咸阳、长安33里,西北至三原县20里。距省城70里。
建国后,1953年与邻县调整 *** 花地时,将县东南的惠家场村划给临潼县,换回原邓、邓家沟、六家庄3村;将县渭河南的班家、草店两村划给原长安县,换回马坊滩、兴隆村两村。1956年5月,又将县东北的邸家、学杨、刘家庄、湾里赵4村及王化孙的一部分划给三原县,换回南任、北任、官村聂、官村刘、蜜蜂王、吴郑坊马家、白马寺滩7村。1958年12月14日,将县渭河南的耿镇地区(即今耿镇,当时称红旗耕作区)割归西安市,1963年8月20日还归。县之辖境东西长20.55公里,南北宽20.1公里,总面积为290平方公里,是陕西省地域最小的一个县。
看看这个你就知道了~幸福教育惠民生没有一种事业比服务人民更崇高,没有一种追求比赢得民心更珍贵,感恩群众,心系群众,服务群众,应该是所有***员的共同追求。
在高陵县第十五次 *** 代会上,提出了要把每年新增财力的80%投入到民生事业中,把教育作为更大的民生工程来抓。近年来,该县通过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力度、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等一系列举措,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先后启动实施“户均一个大 *** 工程”、十五年免学费教育、实现“蛋奶工程”全覆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等民生工程,均取得了显著成果,全县教育事业驶向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抓民生落实教育发展之源为不使任何一个考入大学的高陵籍 *** 因贫困而辍学,该县从2008年起,实施了“户均一个大 *** 工程”。
4年来,已累计发放奖励资助金1000余万元,受益大 *** 达6581人。今年起,高陵县委、县***决定,加大教育方面的扶持力度,对新考入 *** 教育序列的本县户籍贫困家庭大 *** ,研究生每人奖励 7000元,本科生每人奖励5000元,大专生每人奖励3000元,高职生每人奖励2000元。
在教育惠民好政策的影响下,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理念在高陵已深入人心。自2012年春季开学起,在高陵公办幼儿园和取得合法办学资质的民办幼儿园就读的幼儿,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在校 *** ,户籍在高陵的高中 *** ,都开始享受免费教育,这意味着高陵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到上高中的15年将全部免费。
据了解,十五年免费教育的具体标准为:除长庆省级示范园执行每生每年1300元和小学附设学前班执行每生每年350元的减免标准外,其余幼儿园均按每生每年900元执行减免。对学前三年家庭困难 *** ,该县还将给予生活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
按照每生每年1600元的标准,免除高中在校 *** 的学费。十五年免费教育资金由县财政列入年度预算,为此每年投入2300多万元。
同时,该县还提出“蛋奶工程”全覆盖。今春开学,高陵还投入了700余万元,为全县21397名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 *** 提供安全美味的免费早餐。
大投入夯实教育发展之基高陵教育的快速发展得力于县委、县***的高度重视,对于教育事业的大投入,体现着高陵县委、县***的人才强县的大视野,他们深知:抓经济建设,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该县先后投入上亿元用于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工程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全县基础教育设施水平。
预计到今年9月,投资2100万元,按照省级示范幼儿园标准建设的高陵县第二幼儿园将投入使用。22所新建、改建、扩建的乡村幼儿园相继开工,目前7所幼儿园主体已经竣工,正在进行内部装修;投入3000余万元,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高陵一中和高陵三中的省级标准化建设;投资2778万元,建成了7所寄宿制学校。
投入7571万元,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加固校舍面积达77936平方米,新建校舍面积32246平方米,基本消除了校舍安全隐患;全县规划实施的10所中小学塑胶 *** 场目前已完成5所。国家 *** 2011年批准立项的激光实训大楼已封顶,预计12月底主体竣工。
强师资强化教育发展之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是教育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一环。高陵坚持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教育 *** 和发展的重中之重,多途径强化师资力量。
通过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进修、培训、自学 *** 等继续教育培训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与专业技能。目前,全县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100%、98.4%、96.43%、 *** .56%。
进一步规范人事管理,严格按照 *** 数量核编教师人数,按需设岗。对全县教师上岗情况多次进行全面检查,清退了12名长期未上岗人员,杜绝了“在册不上岗吃空饷”现象发生。
积极实施教师交流机制,通过支教、转任、跟岗学习等形式促进城乡教师交流,推动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高陵快速的经济发展也吸引到越来越多优秀的师范类人才来这片热土扎根奉献,近年来,该县先后新招录教师700余名,仅从 *** 直属六所重点师范院校招录的就有79名教师,充实了教学之一线,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重质量把握教育发展之本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同时是留住优良师资和优质生源的核心吸引力。高陵县教育局围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抓三展备三考”为载体,在全 *** 内开展“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学校通过比质量创先进、教师通过比教学争优秀。
以“打造优质教育、建构高效课堂”为中心,积极探索适合高陵县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组织县教研室、县一中、县三中赴山东杜郎口中学考察学习,邀请省市专家指导高效课堂课改工作,加强对新课程 *** 中重点难点研究,提高学校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扎实落实有效教学基本要求,建立和完善精细化教育教学管理,使教育工作和教学质量得以大力度提升。
近年来,高陵县中 *** 成绩喜人, *** 文理二本上线人数由2007年的341人增加到2011年的804人,每年净增加100人左右,四年翻了一番还多。中考成绩多年来一直处在四县三区前列,中考优质生源的稳控。
二、创业于山区特色产业的年青人励志故事
湖北荆襄九郡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爱国,男,1976年8月出生, *** 市高陵镇人。高中毕业后,李爱国怀揣艰苦创业、改变面貌的青涩志向,从农电管理员做起,利用为农业生产和家乡群众服务的有利条件,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村情 *** 和当地资源优势,苦苦寻找创业致富的突破口。在调查了解中,他发现家乡虽然地理偏僻,交通不便,但却是高陵镇乃至 *** 市的粮食油菜生产大村,而且紧靠长江支流藕池河,滩涂草场广阔,有着组织粮油加工和发展畜禽养殖得天独厚的条件。短短十几年时间里,他先后在村里办过养鸡场、油脂加工厂,注册成立了 *** 市巷子深米业有限公司,开始探索实业致富的路子。2010年,他用打拼的积累收购了原 *** 市恒欣米业公司高陵分公司的全部资产,注册成立了湖北荆襄九郡米业有限公司,由于他坚持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式与周围乡镇和农民签定粮食收购定单合同,以高出市场0.2元 *** 收购粮食,因而被荆州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授予“荆州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资格,生产的优质系列大米被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评为“金奖农产品”。
为了把企业做大做强,李爱国不仅刻苦学习养殖、加工技术,学习企业管理经验和市场营销策略,他还无私帮助和大胆启用有志农村青年,用自己的言行带动和影响身边的年轻人,激励起他们的学习和创业热情。目前,他的公司注册资本达到1300万元,占地面积1.18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554平方米,总资产达到1910.8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317.12万元,安装了日产150吨的现代化碾米流水线和精加工、凉米、精选设备,配备了300KVA变电设施、60吨电子秤、产品配送车等。生产的优质大米主要销往粤、川、渝、湘和本省部分粮食 *** 市场、超市、企业、学校。鉴于李爱国的创业精神和对高陵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贡献,在今年的地方 *** *** 换届 *** 中,他被推选为 *** 市第八届 *** *** 。
----湖北荆襄九郡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爱国创业故事
座落于 *** 市高陵镇杨溥大道上的湖北荆襄九郡米业有限公司占地面积1.18万㎡,现有职工40人。干净整洁的厂区,整齐划一的厂房,宽敞亮丽的办公室,处处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如同公司的领头人——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爱国一样,精神饱满,充满自信,彰显着一种自然的和谐和勃勃生机。
然而这样的一种和谐和生机却是那样的来之不易。
“十数年磨一剑。这十几年对李爱国来说是如此的漫长和艰难,但这十几年又是弥足珍贵的,让他把自己青涩的志向一步步地变成了现实。”
李爱国,1976年8月出生于 *** 市高陵镇三字岗村九组一个农民家庭,17岁那年,他因贫 *** 退学,回到了家中务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锤炼了他坚忍不拔和纯厚质朴的品格。他怀揣艰苦创业、改变面貌的青涩志向,从农电管理员做起,利用为农业生产和家乡群众服务的有利条件,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村情 *** 和当地资源优势,苦苦寻找创业致富的突破口。随着对农村生活和社会的逐步了解,他发现家乡虽然地理偏僻,交通不便,但却是高陵镇乃至 *** 市的粮食油菜生产大村,而且紧靠长江支流藕池河,滩涂草场广阔,有着组织粮油加工和发展畜禽养殖得天独厚的条件。短短几年时间里,他先后在村里办过养鸡场、油脂加工厂,通过几年的艰辛努力他渐渐累积了一定的资本,也看到了白花花的大米中所蕴含的商机。年仅24岁的他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创办起了高陵镇之一家米业加工厂。企业起步之初,,由于初涉商海经验不足,他和他的厂承受了相当长时间的步履维艰的困窘。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企业最终不断发展壮大,在原有稻米加工厂的基础上又注册成立了 *** 市巷子深米业有限公司,并且逐步创立了自己的大米品牌,打开了周边及外省的销售市场,拥有了一批比较固定的代销客户。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李爱国以其农民特有的坚韧意志和不懈追求,走出了一条青年 *** 别样的创业之路。
企业要发展,必须不断创新经营思路。经过几年的努力,巷子深米业已初具规模,原有的巷子深米业公司是一家以稻米粗加工为主的企业,市场竞争压力大,产品附加值低,完全是配套加工型的企业,这对于一个在事业上有着勃勃雄心的 *** 来说是远远“不过瘾”的。正在此时,原 *** 市恒欣米业公司高陵分公司因经营管理不善面临倒闭,高陵镇 *** 为了扶持企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为了解决企业职工就业问题想了很多办法。镇里几经周折找到了李爱国,经过实地考察后他再次选择上马搞公司。2010年8月,李爱国的巷子深米业通过省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收购原恒欣米业高陵分公司全部资产,接受原公司陈旧设备和失业人员20人,终册成立了“湖北荆襄九郡米业有限公司”。在完成收购之后,李爱国之一个想到的是公司一定要立足资源优势、抢抓政策机遇、运用科技手段、做足稻米文章。在企业新生的过程中,始终瞄准着立足于农业产业化,依托 *** 丰富的优质粮食资源优势,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企业老板李爱国在忙于企业新址改扩建的过程中,时刻不忘发掘企业产品原料基地。在企业新址步入正轨的之一时间便积极与本市高陵、团山寺、久合垸、南口等乡镇及邻近的 *** 县的.部分乡镇进行接洽,建立订单式原料生产基地。在高陵镇委、镇 *** 的大力支持下,湖北荆襄九郡于2011年5月在三字岗等十个村建立了万亩核心原料生产基地,与农户签订了供销协议,主推“丰两优香1号”和“宜香优1577”两个优质稻品种;联合高陵镇辖区的宏发米业、广海米业等企业组建高陵镇稻米种植示范合作社,形成抱团经营发展的态势。
经过近一年的建设、发展,湖北荆襄九郡米业形成了年收购、加工粮食5万吨、年产值15000万元、创造利税3000万元的生产规模和经营能力,带动农民增收2000万元;建立起了覆盖粤、湘、鄂三省的营销 *** ,在本省部分大中城市的粮食 *** 市场、超市等专业市场建立了固定销售点。因其农业产业化发展形势好,荆襄九郡米业于2011年被荆州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授予“荆州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资格,生产的优质系列大米被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评为“金奖农产品”。
“站在新的起点上,发展成为李爱国永恒的目标。李爱国在迈过一大步以后,就从未想过要把脚步停下来,因此他的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了。”
李爱国怀着远大的抱负以“荆襄九郡,富足湖广”的远大理想将企业取名为荆襄九郡。而今的荆襄九郡米业有限公司作为荆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李爱国没有停止自己企业的发展脚步,为真正舞起高陵镇农业产业化企业的龙头,将自身做大做强,他又以科学的眼光,审视着未来的发展。他表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好自己的企业。一是建立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平原地区地域和资源优势建立原料生产基地,以高陵镇为中心,辐射团山寺、久合垸、南口等乡镇及邻近的 *** 县的部分乡镇,并逐步向周边地区扩大,三年内使原料生产基地面积由现有的1万亩扩大到5万亩。二是建立双赢订单利益机制。根据市场的消费需求特点,按照粮食、 *** 门共同推荐的品种,选择优质品种确定为订单粮食品种, *** 统一由企业提供;在种植过程中,积极为农户提供各种服务,邀请农业专家实地为农民讲解种植技术、提供技术帮助,收获后的粮食由公司按合同统一收购,且订单粮食收购时高出市场收购 *** ,从而有效保证农户粮食不愁销、企业原料供应有保证,让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获得更大的效益,让订单农户通过订单年增收2000万元以上。三是建设高标准产品生产线。在设备购置上高标准,高起点,公司注册成立时他就按照自己确定的高标准,拆除了原来的全部旧设备,安装了目前国内更先进的优质大米加工设备。同时,还增添了高端光电色选机、大米抛光机和 *** 检验检测仪器;并完善加工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三年内使粮食年收储加工能力达5万吨以上。四是建立完善质量 *** 体系。为了生产质量过硬产品,企业生产管理实现粗放经营向精细管理的转变,培养员工的质量意识,注重员工技能培训,确立企业“当行业龙头、创精品名牌”的发展规划,同时积极着手完成企业质量体系认证(1S0)和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打响“荆襄九郡”品牌。五是探索粮食深加工新工艺。为增加粮食产品附加值,湖北荆襄九郡米业有限公司在基地优质原料充足供应情况下,拟与湖南金健米业有限公司合作新上一条膨化食品生产线,进行粮食产品深加工,将更进一步带动粮食产业的发展。
“财富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一个人挣钱只为自己,是不值得尊敬的,应该为社会多做贡献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几年来,李爱国在企业的经营中积累了一些财富,但是他没有忘记生养他的家乡热土,始终保持着为家乡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朋友增加收入奉献自己绵薄之力的饱满热情。2008年他为三字岗村修通村公路捐款5000元;为镇福利院捐款10000元;坚持每年“六一”儿童节为学校捐款2000元以上,累计捐赠一万元;出资2万元整修城镇花带,修建下水道等。鉴于李爱国的创业精神和对社会慷慨解囊之情,在今年的地方 *** *** 换届 *** 中,他被推选为 *** 市第八届人民 *** 。正如李爱国自己所说,这一切都只是才刚刚起步,随着企业的发展,他对社会的反哺将会越来越多。
三、高陵区历史
高陵区的历史文化
自秦孝公十二年建县至今,高陵区千百年来文脉不断,人才辈出。从汉代的冯商诏续《太史公书》、学者如淳著《汉书音义》,到唐代于志宁修《隋书》;从金元两朝的杨氏三代精修程朱理学,到明代正德状元吕楠著述等身;从清代樊景颜、陈大纲著《蝶园随钞》、张鸿道骈散并尤,到 *** 刘天章创办《中州评论》,无不印证高陵的文运昌盛。
自秦孝公十二年建县至今,高陵区千百年来文脉不断,人才辈出。从汉代的冯商诏续《太史公书》、学者如淳著《汉书音义》,到唐代于志宁修《隋书》;从金元两朝的杨氏三代精修程朱理学,到明代正德状元吕楠著述等身;从清代樊景颜、陈大纲著《蝶园随钞》、张鸿道骈散并尤,到 *** 刘天章创办《中州评论》,无不印证高陵的文运昌盛。
解放初期,一批农民作者,农忙之余笔耕不辍,涌现出张诚、王杰、尚英等一大批享誉三秦、叫响全国的王老九式的农民诗人和业余剧作者。这一时期,高陵戏剧创作成为陕西的亮点,成为高陵文化现象的之一个***。
上世纪70年代,高陵群众自编自演故事活动轰动全国,高平、杨 *** 、赵志信等60多位专业和业余创作人员创作的400多篇故事,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其中,《起根发苗》、《石头赶车》、《见面》等48篇故事不仅在全国主要媒体发表、转载、转播,还被陕、豫、浙、鄂等多个省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剧团改编为广播剧、电视剧、戏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一时间,高陵成为闻名全国的“故事之乡”,掀起了当代高陵文学的第二次***。
*** *** 后,高陵沐浴在文学的春风里,全民故事创作编讲活动的蓬勃开展,有力地促进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曲艺等其他文学体裁创作。农民陈民义,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在别人遗弃的烟盒、废纸上,创作完成了剧本秦腔剧《所长》、电视连续剧《三缺一》、大型眉户剧《 *** 》;7旬农民宋淑玲,“忙罢农田,又耕方田”,创作了100多个歌颂 *** *** 及身边新人、新事、新风尚的快板作品,在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王咸阳、张永强、周晓兰、张共堂、周宝成、耿主瑞等一大批奔波在生活一线的群众文学爱好者,不是“放下锄头,又握笔杆”,就是“刚下灶台,又筑文台”,农活之余,用自己的文字记录着高陵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成就。
历代的高陵才俊,承前启后,弘扬时代风采,不断为高陵文学与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为这片土地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正是这浓厚的文学积淀,造就了高陵淳朴的民风民俗,孕育了高陵人民崇文尚礼的传统美德,激活了高陵作家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为“高陵文学现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秦孝公十二年建县至今,高陵区千百年来文脉不断,人才辈出。
从汉代的冯商诏续《太史公书》、学者如淳著《汉书音义》,到唐代于志宁修《隋书》;从金元两朝的杨氏三代精修程朱理学,到明代正德状元吕楠著述等身;从清代樊景颜、陈大纲著《蝶园随钞》、张鸿道骈散并尤,到 *** 刘天章创办《中州评论》,无不印证高陵的文运昌盛。解放初期,一批农民作者,农忙之余笔耕不辍,涌现出张诚、王杰、尚英等一大批享誉三秦、叫响全国的王老九式的农民诗人和业余剧作者。
这一时期,高陵戏剧创作成为陕西的亮点,成为高陵文化现象的之一个***。上世纪70年代,高陵群众自编自演故事活动轰动全国,高平、杨 *** 、赵志信等60多位专业和业余创作人员创作的400多篇故事,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其中,《起根发苗》、《石头赶车》、《见面》等48篇故事不仅在全国主要媒体发表、转载、转播,还被陕、豫、浙、鄂等多个省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剧团改编为广播剧、电视剧、戏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一时间,高陵成为闻名全国的“故事之乡”,掀起了当代高陵文学的第二次***。
*** *** 后,高陵沐浴在文学的春风里,全民故事创作编讲活动的蓬勃开展,有力地促进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曲艺等其他文学体裁创作。农民陈民义,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在别人遗弃的烟盒、废纸上,创作完成了剧本秦腔剧《所长》、电视连续剧《三缺一》、大型眉户剧《 *** 》;7旬农民宋淑玲,“忙罢农田,又耕方田”,创作了100多个歌颂 *** *** 及身边新人、新事、新风尚的快板作品,在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
王咸阳、张永强、周晓兰、张共堂、周宝成、耿主瑞等一大批奔波在生活一线的群众文学爱好者,不是“放下锄头,又握笔杆”,就是“刚下灶台,又筑文台”,农活之余,用自己的文字记录着高陵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成就。历代的高陵才俊,承前启后,弘扬时代风采,不断为高陵文学与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为这片土地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正是这浓厚的文学积淀,造就了高陵淳朴的民风民俗,孕育了高陵人民崇文尚礼的传统美德,激活了高陵作家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为“高陵文学现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置县。新莽天凤二年(公元15)改名千春,更始元年(公元23)复命高陵。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更名高陆。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又复名高陵,相沿至今。置县以来,随着历代行政建置的改变,县境屡有增析,变化不定,自清代起基本趋于稳定。
*** 时期,县境亦未有明显变化。据 *** 三十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记载:本县东西相距36里;南北相距33里,面积1188平方里。东至临潼县13里,西至泾阳县21里,南至长安县23里,北至三原县14里,东北至三原、临潼县11里,东南至临潼、长安县28里,西南至咸阳、长安33里,西北至三原县20里。距省城70里。
建国后,1953年与邻县调整 *** 花地时,将县东南的惠家场村划给临潼县,换回原邓、邓家沟、六家庄3村;将县渭河南的班家、草店两村划给原长安县,换回马坊滩、兴隆村两村。1956年5月,又将县东北的邸家、学杨、刘家庄、湾里赵4村及王化孙的一部分划给三原县,换回南任、北任、官村聂、官村刘、蜜蜂王、吴郑坊马家、白马寺滩7村。1958年12月14日,将县渭河南的耿镇地区(即今耿镇,当时称红旗耕作区)割归西安市,1963年8月20日还归。县之辖境东西长20.55公里,南北宽20.1公里,总面积为290平方公里,是陕西省地域最小的一个县。
并没有皇帝埋在陕西西安市的高陵。
陕西西安市的高陵是一个区的名字,并不一个陵墓的名字。高陵区隶属陕西省西安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西安市北部,因境内有奉正塬,塬体高隆,称塬为陵,故名高陵。
建于秦孝公12年;地处关中平原,泾河、渭河两岸。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美称。
高陵境内有唐昭慧塔、李晟碑、东渭桥遗址等古文化遗迹,是中国建县历史最早的县份之一。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
扩展资料:高陵区发历史沿革: 1、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置县。 2、新莽天凤二年改名千春。
3、更始元年复命高陵。 4、三国魏黄初元年更名高陆。
5、隋大业二年又复名高陵,相沿至今。置县以来,随着历代行政建置的改变,县境屡有增析,变化不定,自清代起基本趋于稳定。
6、唐高祖武德二年,析本县泾河以南置鹿苑县。 7、贞观元年撤销,辖地复归高陵。
8、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析本县清平乡以奉庄陵,县境较前缩小。 9、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泾阳县并入高陵,次年复立。
10、1958年12月14日,高陵县渭河南的耿镇地区割归西安市,1963年8月20日还归。高陵县东西长20.55公里,南北宽20.1公里,总面积为294平方公里。
11、2014年12月13日, *** 关于同意陕西省调整西安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高陵县,设立西安市高陵区。
没有,如果算上高陵西边的汉景帝阳陵的话,就是一座~高陵县其他文物资料(包括墓葬) 1、灰堆坡遗址 [通远镇灰堆坡村南· ***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 980年调查。
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暴露有灰坑、居住面和墓葬。地表陶片丰富,其陶质有泥质红、黑陶和夹砂红陶,饰绳纹、线纹、弦纹及黑彩鱼纹、三角纹、宽带纹,可辩器形有盆、钵、罐、尖底瓶、葫芦瓶、陶锉等。
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存。(见《考古与文物》l 984年1期) 2、马南遗址 [榆楚乡马南村南50米· *** 石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1 980年调查。
位于泾、渭两河交汇处台地上,遗址南部已被渭河冲毁,残存面积约1.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5米,分布有密集的灰坑。采集陶片以泥质红、灰陶和夹砂红陶为主,装绳纹、弦纹、锥刺纹、附加堆纹及黑彩圆点纹、弧线三角纹,器形可辨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
(见《考古与文物》l984年1期) 3、上马渡遗址 [榆楚乡上马渡村南50· *** ]位于泾河北岸奉政原上,面积约8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不祥。采集有泥质红、灰陶和夹砂灰陶片,纹饰以绳纹为主,器形可辨罐、盆、钵等。
属仰韶文化遗存。 4、渭桥村遗址 [榆楚乡渭桥村南50米· *** 石代]位于渭河北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9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不祥。
采集有泥质红、灰陶和夹砂灰陶片,饰绳纹,器形有罐、瓶等。属仰韶文化遗址。
5、马家湾遗址 [马家湾乡马家湾村南侧· *** 石代、西周] 1 980年调查。位于渭河北岸高地上,面积约9000平方米,暴露灰坑一般深达3米。
采集有客省庄二期文化的夹砂灰陶鬲、及泥质灰陶罐等残片,饰绳纹、弦纹。还发现西周时期的陶罐、鬲等。
(见《考古与文物》1 984年1期) 6、阳陵故城 [马家湾乡米家崖村北300米·西汉·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泾河南岸台地上,城址平面呈现长方形,城墙夯筑。现存南墙残长约600米,东、西墙均残长约60米,残高l_米,基宽3米,夯层厚1 3一l 5厘米。
因泾河南移,北墙已不存。采集有“长生无极"、“长乐未央”瓦当及外素面、内布纹筒瓦、板瓦残片。
《元和郡县志》、《陕西通志稿》载,西汉景帝时设阳陵县治于此,晋废。 7、左冯翊故城 [鹿苑镇古城村北1 50米·东汉县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400米。
残存有夯土墙基,出土五角形陶水管及绳纹筒瓦、板瓦残片。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高陵县志·地理志》,光武东都后冯翊治高陵,故城在今高陵西南,与此地地望相合。
8、鹿苑故城 [马家湾乡西营村南50米·唐代·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渭河北岸台地上,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夯筑。现存北墙残长约1 000米,东、西墙残长约l00一1 50米;残高2—3米,基宽约2米,夯层厚1 5厘米。
因渭河北移,南墙已不存。城内出土条形素面砖、绳纹筒瓦、泥质灰陶片等。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高陵县志》,唐置鹿苑县,寻废,故治在今高陵县西南,所载地望与此地相合。 9、龙跃官遗址 [通远镇李观苏村西苏村北100米.唐代·县文物保护单位]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2万平方米。
出土方形石井圈l件,花岗岩质,边长1.1 8米,内边长o.58米。还发现“开元通宝”钱、方形铺地砖及筒瓦残片。
据.《长安志》,龙跃宫为“唐神尧旧宅,武德六年(623)以奉义宫改建”,所载地望与此相合。 10、东渭桥遗址 [耿镇白家嘴村西南l00米‘唐代.县文物保护单位]东渭桥系唐渭河三桥之一,为长安城通往蒲津关的要道。
l967年发现,l981年一l983年钻探、发掘。桥址位于今渭河南2.6公里处,面积约2万平方米。
木柱木梁桥,南北走向,全长548.8米,宽11米。揭露出楔人原渭河河床的木桩22排41 8根、石砌分水金刚墙4座。
桥南端石铺道路残长约l60米,残宽l2—20米。出土铁钉、铁板、铁栓板及“开元通宝”钱币、铜佛像等,共100多件。
1967年曾出土开元九年(721)“东渭桥记’'残碑一通,文载京兆尹率高陵、三原等l 0余县官民合修东渭桥缘起、经过。《唐六典》载:“木柱之梁三,皆渭水,便门桥、中渭桥、东渭桥”。
又《史记.孝景本纪》:“五年(公元前152年)三月,住阳陵渭桥”,索隐:“渭桥在长安东北,通高陵路”,系指南渭桥起始。唐东渭桥为择地重建,一说废于宋。
(参见《中国考古学年鉴》1984年) 11、崇皇寺遗址 [崇皇乡崇皇村‘唐一明‘县文物保护单位]寺建于唐代,明代重修。寺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
采集有唐***俑、素面条砖、外素面内布纹板瓦残片等。存明嘉靖三十二年(1 553)“重修崇皇寺碑”方首,座佚,高2.08米,宽0.74米,厚0 1 7米。
碑文楷书,记载崇皇寺兴衰沿革,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吕楠撰文。(参见《高陵县志》) 12、隆昌寺遗址 [姬家乡毗沙村南1 50米’金、明]位于泾河北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5万平方米,存明代‘‘临济宗派碑’'l通。
l986年暴露僧人砖室墓,墓室平面八角形,直径l.9米,高2.85米,穹窿顶,内壁施仿木构砖雕斗拱及壁画。出土“大金天德三年”(1151)款贴金陶棺1具,内盛舍利子。
同出铁锡杖、黑釉瓷钵、彩绘陶钵、红陶僧人像及金代钱币。《高陵县志》:“隆昌寺在县西毗沙。
高陵县又称高陵区,高陵区隶属陕西省西安市管辖。
历史沿革: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置县。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又复名高陵,相沿至今。
置县以来,随着历代行政建置的改变,县境屡有增析,变化不定,自清代起基本趋于稳定。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撤销阳陵县,其辖地部分并入高陵,县境较前为大。
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又复名高陵,相沿至今。清代县境变化不大。
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为东西距30里,南北距30里。东至临潼界10里,西至泾阳界20里,南至咸宁界20里,北至三原界10里,东南至临潼界20里,西南至咸阳界30里,东北至三原界7里,西北至三原界15里。
2014年12月13日, *** 关于同意陕西省调整西安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高陵县,设立西安市高陵区。2015年8月4日,高陵“撤县设区”正式 *** ,结束2365年的县制历史。
扩展资料:截至2019年8月22日,高陵区辖7街办,86个村民 *** 会。2016年,高陵区地区生产总值(GDP)300.24亿元,比上年增长7.3%。
其中,之一产业增加值30.23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205.14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 *** .87亿元,增长11.1%。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0.1:68.3:21.6。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14.8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3%,比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
2016年,高陵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9.53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56.42亿元,增长6.4%;农户投资3.11亿元,增长5.4%。
关于高陵区故事之乡,高陵区有几个乡镇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