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高跷之乡中国有几个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中国高跷之乡,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高跷之乡中国有几个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一、在高跷花会的表演里,都有哪些人物
高跷由于演出时有十二个角色,故也称作“十二乐”,这就是同乐会的起源。
同乐会属文高跷,主要动作有劈叉、跨栏、背剑、铡草、大小翻腰、颤腿子等等。伴奏乐器配有小鼓和小锣。所演出人物原型主要为 *** 人物,配以渔、樵、耕、读,为北方高跷传统剧目。演出时由十二个角色组成,分别是大和尚(打棒)、小婴哥、樵夫(打柴)、老座子(仙女)、白杆、傻公子、青杆、渔翁、刘二噶子、刘二姐、傻妈、傻小儿。
【大和尚】又称打棒的,装扮的是行者武松形象,一副武生打扮,身穿黑打衣,腰系白大带,双手持六十公分长的木棒,为开路先锋,威风凛凛。
【小婴哥】一身孩童打扮,身穿红衣,头戴孩发,手持马鞭。
【樵夫】—身穿黑打衣,头戴草帽圈,肩挑扁担,一副“拼命三郎石秀”的打扮。
【老座子】为京剧里的青衣打扮,手拿团扇,身穿青黑色衣服。
【白杆】—身穿一身白战衣,手持藤条,藤条 *** 着绸布做的蝴蝶。
【傻公子】—里穿粉色抱衣,外罩一件绿色大敞,头戴棒槌巾,手拿扇子,一副纨绔子弟胸无点墨、追蜂惹蝶的样子,并透着几分傻气。
【青杆】—身穿蓝战衣,手持藤条,藤条 *** 着一条绸布做的鱼。
【渔翁】一身黄道袍,腰系腰包,头戴草帽圈,下巴飘着白色髯口,渔翁要表现出老态龙钟的样子,讲究活灵活现,模仿撒网、收网、逮鱼、摸鱼的场景。
【刘二噶子】典型的地痞乡绅,是一个浪荡公子形象,头戴礼貌,身穿蓝袍、红坎肩,手拿二尺长的烟袋,肩上挎着个酒瓶子。
【刘二姐】一身花旦打扮,大包头、大辫子,头上 *** 满五颜六色的花,中间正凤,一手拿手绢,一手拿扇子,和刘二嘎尽显 *** 躲避。
【傻妈】一身彩旦衣,手拿大蒲扇,一副无拘无束的样子。
【傻小儿】头扎朝天小辫子,上身对襟小袄, *** 兜兜裤,一手拿着马鞭,一手提着小篮子,跟在傻妈身后撒娇、搞怪,语言滑稽幽默
在高跷花会里的人物可多了,他们大多都由“临时演员”扮演的。
书家粗略统计了一下,高跷花会里的人物有:
媒婆、公子、鱼、耕、樵、小二哥、读、张飞、道姑、罗汉、丑婆、何仙姑、和尚、关公、红娘、张生、济公 *** 、各位神仙道士、吕洞、姜子牙、青蛇、许仙、白蛇等等。
中国文化习俗之一的高跷花会,流行于明清时期,又称为“秧歌”儿。
其高跷花会里的人物造型,大多来自《 *** 全传》里的男女英雄好汉。
例如:丑扇王英、俊鼓杨雄、鱼翁阮小二、俊扇扈三娘、右捧张清、武松好汉、丑锣顾大嫂、俊锣孙二娘、好汉张青等等。
服装道具也是五花八门,有:黑裤、花棉袄、黑褂子、白色长带、木制佛珠、黑色绒球帽子、假长发等等。
另外,河北的高跷花会之“十二乐角色”,也相当出名。
请大家欣赏书家书法作品--大家都有福!
米粮屯“同乐高脚会”创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曾受过皇封,距今已有 *** 余年历史。最早是由家住米粮屯、在北京打工的马四爷带领本村几个人创办的。
米粮屯高跷跷上角色13人,旗手伴奏25人及演出保卫勤杂人员数人,共计45人。全程表演分大场引入、头跷指挥,分跑大场、个人现计亮绝活(上大跳、旱地拔葱)等高难动作;后面接着清场逗俏,小戏表演,最后以麒麟送子收场。
米粮屯高跷作为丰台区享有盛名的花会,有着其独特的风格和动作特点。其独腿高为1.6米,动作险,技巧多,难度大。有“夜叉探海”、“苏秦背剑”、“蹲裆”、“弹跳”、“怀中抱月”、“鹞子翻身”、“蝎子摆尾”、“挟麦个”、“端盘子”等绝活。
米粮屯高跷会在北京各地区的高跷会中独树一帜,受到同行和广大群众的普遍尊崇,具有较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群众基础。它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风格特点,在表演技法、人物设置、音乐伴奏、会礼会规和高跷的 *** 工艺上保持了传统风貌。其表演自然风趣,技巧较高,是流传在民间的的优秀传统文化表演艺术。同时对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具有特殊功效。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恢 *** 动以来,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但是现在米粮屯高跷正面临逐步衰落、退化甚至失传的危险。抢救、挖掘、整理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渔,樵,耕,读,媒婆, *** ,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关公,张飞,吕洞,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 *** ,丑婆,姜子牙,白蛇,青蛇,许仙,罗汉等。
清代高跷,俗称秧歌。《 *** 》男女英雄人物;分丑、俊两班;以执器来分,则左棒武松,右棒张清,渔翁阮小二,樵夫石秀,丑鼓时迁,俊鼓杨雄,丑锣顾大嫂,俊锣孙二娘,丑扇王英,俊扇扈三娘
都是传统戏剧人物,以 *** 师徒为主。过年喜气,当然是大众最喜闻乐见的。肯定都是正面的多,负面的几乎没有。有争议的也少,如曹 *** 等。财神,观音等也会有的
二、高跷的起源、 *** 程序、 *** 和技巧
高跷,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踩高跷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这种活动在山西全省境内流行甚为普遍,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高跷,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形式,技艺 *** 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虽然它有些危险,但仍然是人们所喜爱的活动之一。 [编辑本段]高跷溯源关于高跷的起源,学者们多认为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与沿海渔民的捕鱼生活有关。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他们在祭礼中要踩着高跷拟鹤跳舞。(见孙作云《说丹朱》);考古学家认为,甲古文中已有近似踩跷起舞形象的字。(方起东《甲骨文中商代舞蹈》)两者可互相印证。古文献《山海经》中有关于“长股国”的记述,根据古人的注释,可知“长股国”与踩跷有关。从“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这一注释中,我们不难想象出脚上绑扎着长木跷,手持长木制成的原始捕鱼工具在浅海中捕鱼的形象。而更令人感兴趣的是,今日居住在广西防城沿海的京族渔民,仍有踩着长木跷在浅海撒网捕鱼的风习。今人所用的高跷,多为木质,表演有双跷、单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其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 [编辑本段]传承演变山西省内各地的高跷高度不一,高跷低的低至数寸,高的高至七八尺,在山西踩高跷拣物芮城、新绛等县,高跷的高度达到一丈五尺甚至一丈八尺。平时,高跷以四尺左右的高度为多见。高跷在山西的延传历史悠久,在晋中一带榆社县出土的北魏石棺上也可看到高跷、杂技的图画,虽然高跷无文字记载,但最迟也应从北魏开始了。在山西表演高跷的行列中,分成文高跷和武高跷两种。文高跷重于扭和踩,武高跷以表演特技为主。浮山县的武高跷,头跷为指挥,二跷是领队,戏曲人物居中,最后由丑汉压阵。表演首先扭各种场图,然后表演“过仙桥”、“跳桌子”、“跳双凳”、“大劈叉”等各种难度大的动作。垣曲县境内的胡村一带,高跷主要是表演特技。这里的高跷表演,不但有盍拐、碰拐、背拐、跌叉、跳桌、翻跟斗等技巧动作,而且还有抬二节、抬三节、坐抬、立抬、组合抬等高难度抬法,并能构成“马拉车”、“过天桥”的造型。这个县的高跷,难度更大的是“上虎梯”。新绛县境内的柏壁村和交口县的双池镇的“扑蝴蝶”,是既有故事情节,又有许多高难度动作的高跷节目。这个节目由三人表演,女青年饰演旦角,挑着蝴蝶前行,男青年饰演小生,持扇扑蝶,小丑摇动拨浪鼓嬉戏追逐,甚为活泼、生动,趣味 *** 很浓。这三人在表演中,有“蹲走”、“跳桌子”、“鹞子翻身”、“越头跳”、“后滚翻”、“单腿跳”等技巧动作。稷山县和右玉县的“走兽高跷”,是由两人表演的连体高跷。高跷表演者脚绑木跷,腰缚兽皮,前系兽头,上身扮演与之相应的人物,组成一组造型,在乐曲锣鼓声中边舞边前进。夏县等地的三人合踩的四只跷,四人共绑五只跷的“连腿高跷”,进行表演中要求配合默契,难度是很大的。在原平、平定、定襄县境内的高跷,边扭秧歌步,边变换队形,然后进行评说和演唱,叫做“高跷秧歌”。在隰县的干家庄,还有在跷腿衔接处拴上个小铃挡的“响铃高跷”表演方式。山西省境内,高跷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拘一格。这些高跷的表演时间,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十五左右的闹“红火”活动中,高跷是整个活动中的一种表演形式。这种活动内容机动 *** 大,行动比较自如,可以在大场中表演,也可走街串巷。山东高跷常叠起三层(二三层无跷)扮演戏曲人物,上层人踩在下层人的肩上照常行进。京津一带的高跷,演员常表演“单脚跳”、“劈叉”、“过障碍”等高难技巧;有的则用单脚表演从四张高桌上一跃而下等绝技。 [编辑本段]辽南高跷东北盛行高跷,并以“辽南高跷”最负盛名,其形式完整,表演规范,开始时先要高跷表演“搭象”(叠起两层的造型)唱秧歌,寓意“太平有象”,既而跑大场变换队形图案,然后分组表演双人对舞、“扑蝴蝶”、“渔翁钓鱼”以及扮演民间小戏等。少数民族的高跷,演员均着本民族的服饰,表演别具一格。例如:布依族既有双跷、又有单跷(亦称独木跷),两手都持跷端, *** 方便,其独木跷尤为儿童所喜爱;白族的“高跷耍马”,演员也是踩着木跷,身着马形道具表演; *** 尔族“双人高跷”,则把民间对舞融入其中,令人耳目一新。高跷的有关记载——古文献《列子.说符篇》记述了一个叫做兰子的人,他为宋元公表演跷技时,小腿上绑着比身体长一倍的两根木棍(跷),快速地跑跳并向空中循环抛弃七把短剑,五把常在空中,元君看后非常吃惊。这故事说明高跷在魏晋时期已是一种杂技,并有较高的技艺。今出土北魏时期墓碑上的“百戏图”也有当时“乔人”形象,可知高跷历史源流之久远。 [编辑本段]豫西高跷高跷在我国流传甚广,但豫西高跷自成一体,种类繁多,精彩骇人。高跷属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艺人们腿绑高跷,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舞姿以雄健、惊险为主。仅以道具"跷"而言,分高、中、低"跷"三种。高"跷"达丈余,惊险挺拔,手能触天,多为跷队之领头,低"跷"动作剽悍复杂,花样繁多,一面大旗被跷手舞得哗啦啦直响,而且在跷上还能表演各种节目,如杂技、魔术、地方戏、武术表演等,有强烈的感 *** 彩,表演起来惊心动魄,多为跷队之主体。而中"跷"既有高"跷"之险又有低"跷"之"花",为跷队中所不可缺少的部分。在高跷传统之乡,经常组织大规模的表演,尤其是成群结队的儿童脚踩高跷列队演练,煞是好看。 [编辑本段]史海钩沉关于高跷的起源,已故历史学家孙作云(公元1912~1978)在他的《说丹朱——中国古代鹤氏族之研究——说高跷戏出于图腾跳舞》一文中,首次提出高跷源于鹤图腾崇拜的论点,并以《山海经高跷》古文献为据:“长股之国在雄常北,被发,一曰长脚”。晋人郭璞注释为:“或曰有乔国,今伎家乔人盖象此身”,清人吴任臣注释为:“乔人,双木续足之戏,今曰xi(同屣)跷”。两种注释都认为长股国人即用木跷扎在脚上的长脚人。《说丹朱》中认为:高跷源于原始图腾 *** 、用于 *** 祭祀仪式,又从杂技表演演变为扮演戏曲人物的舞蹈形式。尧舜时的丹朱是以鹤为图腾的氏族,高跷戏直接出于古代的鹤图腾氏族的跳舞。近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中有一字可以解释为“像一个人双脚蹈矩棍而舞”,如果得以成立,至迟商代后期,民间独特的这种踩高跷舞蹈形式就已经问世。这又是源于图腾崇拜的补充。不仅如此,非洲扎伊尔巧克威(tchokwe)部落 *** 仪式中,也有踩跷的表演,一名巫师的腿上绑扎着长木跷,徐徐走动,两手缓缓起舞。这当是“图腾崇拜说”“ *** 仪式说”的又一佐证。高跷起源的劳动说,可依据晋人郭璞的另一条注释:长臂国人在赤水之东,身体像常人,但臂长三丈。“或曰,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由此联想到,脚长是绑扎着木跷,手长是手中拿着长木 *** 的捕鱼工具,所描绘的酷似现今居住在广西防城“京族三岛”的京族渔民踩着木跷在浅海中撒网捕鱼的形象。另据1930年代《艺风》 *** 记载:“武昌的筷子街和箍笼街,因地位低湿常被水淹,那里的住民每当水淹时,差不多都踩着高跷来往。这又是高跷源于劳动生活记载。 [编辑本段]诸艺集粹从杂技向扮戏的演变——高跷不同时代的名称,说明它从杂技表演向扮演戏曲人物的演变。魏晋前后的“乔人”是从图腾崇拜向杂技的过渡,高超的惊人之技艺,虽带有神秘色彩,但已是表着高跷演 *** 形式。隋唐时的高跷从叫作“长跷伎”名称中,可知它已是娱乐 *** 表演形式。南宋临安灯节中“踏跷”和“村田乐”“扑蝴蝶”一起出现,说明已成为民间舞蹈。明清文献记载,高跷常与秧歌结合扮演戏曲人物,叫作“高跷秧歌”。如《京都风俗志》载:“秧歌,以数人扮陀头、渔翁、樵夫、渔婆、公子等相,配以腰鼓、手锣、足皆登竖木,谓之'高跷秧歌'”。现在京津一带的高跷多属此类,演员12名,分扮陀头,小二格、渔、樵、耕、读等人物,或扮成《水游传》《白蛇传》《 *** 记》等戏曲人物。表演又有文、武跷之分,文跷讲究扭、逗,或表演情节简单的小戏。武跷强调个人技巧,如“单腿跳”“扑虎”“劈叉”以及“越障碍”“跳高桌”等。北京房山张谢村名为“登云会”的高跷,其木跷长140厘米,技艺精湛的演员可后屈一腿,只用单跷从四张叠起的高桌上一跃而下。其他地区的高跷各有所长,所用木跷高低不同,用于技巧表演的多在l米左右,更高的跷可达2米,但多用于走和简单的表演。伴奏乐器有两类,一类如京津高跷,锣鼓四件(腰鼓、手锣各二),自敲自舞并为全队表演伴奏。另一类用大鼓大钹等打击乐伴奏,音量大,气氛热烈,如河北、山东高跷。山东高跷常叠起三层作惊险表演:最下层的舞者踩跷,共用肩扛起两根长木棍,中层的舞者不踩跷站在木棍上,他们肩上还站着扮演《白蛇传》的三名演员,或是站着一名舞弄小花伞的儿童,最下层的演员还能缓步向前移动。河南嵩县的“托装”是高跷与“肘阁”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所谓“肘阁”,是表演者把一铁制的特殊道具绑扎于身,另把一二名儿童稳扎在道具的上端,犹如用手托起,形成两层或三层的各种戏剧人物造型,名目繁多,如“金钱豹”“丑三打柴”等。该地“托装”的舞者脚下踩着木跷,上面有一二儿童,其表演及道具 *** 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高跷经 *** 批准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跷》是一种民间舞蹈,俗称“踏高跷”。瞻岐高跷据传是该镇东坑村人周祖“二月二”时踩高跷这,在北方当兵时学会后于解放初期传入的。先后在当地庙会、文艺会演和各种庆贺活动中亮相,受到群众的瞩目和好评,现在几乎是家喻户晓了。所谓的《高跷》,就是表演者站在木制的两根跷棍上,用棉布将双脚与跷棍紧紧绑住后,边行走边表演各种动作。表演者可扮作各类戏剧人物作简单的剧情表演,也可化妆成小丑等角色作滑稽表演。艺高者甚至可以做出翻身、转体、抛接等等各种高难度的花色舞蹈踩踏动作,既惊险又极具观赏 *** 。瞻岐高跷的特点一是高——其跷棍更高可达2米,连人可高达三米五以上;二是舞蹈动作变换化色多——可以踩踏和表演多种花样动作,表演者人数可多可少,可集体表演,也可单人表演;三是服饰精美,形象生动,可随需要扮演各种人物形象(但多以表演古代人物与戏曲人物为主);四是能伴随着吹打乐或弦乐的演奏节拍进行表演。因为其高,所以在一些大型群众文艺活动中,它就会“鹤立鸡群”,更先为被观者所看到而受瞩目,前几年曾受邀参加过市级表演。自1950年《高跷》传入至今,它已历经三代人的传承,目前尚有8人会此技艺,但因学习时比较辛苦,且带有一定风险等原因,承传者已趋稀少,尢其是高难动作学习者更少,当地 *** 计划在学校建立传承基地,以使它不致失传。
三、辽宁海城特产:海城高跷
1、海城高跷秧歌历史悠久,清代文献资料显示其可考的历史有三百余年。清末海城高跷日见成熟,形成一支职业半职业的艺人队伍。艺人们身怀绝技,各有千秋,故其传承谱系蔚为壮观。从1820年的之一代传人小金子、大来子,到1887年第二代的红、粉、黄、蓝、白、青六朵菊花(艺名),1902年第三代的张久荣(艺名白菜心),1940年 *** 的吴奎一(号抓地虎)、王凤翔(号滚地雷),1951年第五代的王连成(号王小辫),1970年第六代的陈士友(小生)、秦丽(小旦)等,出现了许多杰出的高跷艺人。
2、海城高跷秧歌是民众十分喜爱的民间舞蹈,欢腾、奔放、热烈、火爆是其基调,优美、抒情、风趣、诙谐是其特色,二者的统一构成海城高跷秧歌的艺术特征,衍生出“扭、浪、逗、相”四大技法要素。在海城高跷秧歌的表演中,气势恢宏的大场和轻快细腻的小场包括了音乐、舞蹈、杂技、戏曲等多种形式,构成以舞蹈为主体的综合 *** 民间广场艺术。海城高跷秧歌不仅在当地,而且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影响。1988年它在全国广场民间舞蹈大赛中一举夺冠,1997年以来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盛大演出,其表演独树一帜,显示出东北地区高跷秧歌的特色。
3、海城高跷秧歌历史上曾辉煌一时,并一直在民间传承不绝。但是由于一些老艺人相继去世,后继乏人,目前其表演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
4、1900年至1930年期间,达到了极盛时期。有资料记载,当年由少帅张学良的同学举荐,张作霖特邀海城高跷进大帅府表演。高跷队一进院,先摆了"架象"、"排山"等象征吉祥如意的造型。接下来,高跷艺人各展绝活,有只舞不唱的《双备马》,《捕蝴蝶》;有光唱不舞的《王婆骂鸡》等曲小调。
5、清末海城高跷日见成熟,形成一支职业半职业的艺人队伍。艺人们身怀绝技,各有千秋,故其传承谱系蔚为壮观。从1820年的之一代传人小金子、大来子,到1887年第二代的红、粉、黄、蓝、白、青六朵菊花(艺名),1902年第三代的张久荣(艺名白菜心),1940年 *** 的吴奎一(号抓地虎)、王凤翔(号滚地雷),1951年第五代的王连成(号王小辫),1970年第六代的陈士友(小生)、秦丽(小旦)等,出现了许多杰出的高跷艺人。
6、海城高跷的欢腾、奔放、热烈、火爆是其基调,优美、抒情、风趣、诙谐是其特色,二者的统一构成海城高跷秧歌的艺术特征,衍生 *** 扭、浪、逗、相"四大技法要素。在海城高跷秧歌的表演中,气势恢宏的大场和轻快细腻的小场包括了音乐、舞蹈、杂技、戏曲等多种形式,构成以舞蹈为主体的综合 *** 民间广场艺术。
7、激昂的唢呐声、锣鼓声一响,海城高跷艺术团的演员们身着古装踩着鼓点兴高采烈地登场了。他们脚踩两尺多高的高跷却如履平地,时而翻滚腾跃,时而轻歌曼舞,时而火暴热烈,时而即兴狂野。一袭黑衣的头跷、二跷挥舞着马鞭,快步如行云流水;王婆戏耍烟袋 *** 出一片笑声;文丑头顶竖着小辫,风趣诙谐憨态可掬;上装女旦抖动彩扇;下装众丑高难的跷功令人惊叹。演员们各种组合造型更令人目不暇接,4人组成的"孔雀开屏"如孔雀翩翩起舞,而由6人组成的"飞人"造型更是令人叫绝,中间三名男演员一字排开相互挽臂,两侧各挽一名女演员,同时另一名女演员坐骑在正中间男演员的脖颈上,三名男士踩着急促的鼓点儿开始原地转圈,此时两侧身轻如燕的女演员便顺势"飞了"起来,场面煞是壮观。
8、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更高者一丈多。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9、海城高跷又叫海城秧歌,到今天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当初表演者身着红绿彩衣,手执纱帕或彩扇,头上扎着花环或彩条,上了年纪的 *** 描眉涂红,扭起来喜气洋洋,充满朝气。由于当时表演者两足落地,所以人们称它为“地秧歌”。
10、150多年前,海城人变地秧歌为高跷,就是在木棒中部做一个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子系于腿部。高跷的高度一般在两尺左右,表演者脚踩高跷,边扭边唱,别有一番情趣。
11、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城的民间艺人不断探索,改进传统的高跷艺术,在表演形式上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12、海城高跷是地秧歌与高跷相结合的产物。初为两足落地,平地秧歌,清咸丰年间变为高跷,后经不断创新,逐步完善。海城高跷的主要角色以“四梁四柱”为中心,即头跷、二跷、老生、老蒯、上装、下装等,表演形式从“起鼓”,到“过街楼”、“骑象”、“大场”、“小场”,最后是“下武场”。表演题材基本源于生活,多为群众喜爱的戏曲和神话故事。以手绢、彩扇、烟袋、马鞭等为道具,脸谱化装比较夸张,装束多以大红大绿为主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音乐以唢呐和锣鼓乐为主,曲牌有“满堂红”、“大姑娘美”、“句句双”等。表演风格火爆热烈,欢腾奔放,优美抒情,风趣诙谐,雅俗共赏。这些风格特点,充分体现在“扭、浪、逗、相”等表演技法中。
13、“扭”是海城高跷的基本技法,民间一向有扭秧歌之称。海城高跷以“交替花”为基本扭法,将“挽、片、掏、打、缠”等腕部的动作和前踢步、后踢步等步法交替运用,配之以鼓乐,形成了千变万化的高跷扭法,生动体现了人民群众勤劳勇敢,朴实乐观的精神风貌。
14、“浪”是海城高跷的审美标准,评价一位演员扭得好谓之“浪的好”。民间艺人将高跷的审美标准概括为“稳中浪,浪中美,美中俏,俏中哏”12个字。
15、“俏”主要表现在舞蹈节奏的变化之中,通过动作的大小、快慢、强弱、缓急、收放、动静、轻重的对比,构成动作上的俏劲,表现出高跷泼辣明快,俏皮可爱的艺术特色,给人以艺术美的感染。“俏中哏”多出现在动作之尾,在一收的瞬间静止中表现出动态美,动得快,收得急,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16、“逗”是海城高跷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表现手段,以逗来抒情达意,逗哏成趣。逗是人物感 *** 彩的渲染,也是海城高跷表演艺术的核心。人们常说:“不逗不为秧歌,逗得不活不为能手”。高跷表演中,逗最为引人入胜,“逗而不俗,趣而不丑”,逗得风趣而不庸俗。
17、“相”即“鼓相”,是“叫鼓、亮相”的简称。它借鉴、吸收戏曲中“亮相”的表演程式,在一定锣鼓套的配合下做一个优美(或英俊、威武、滑稽)的瞬间静止造型。鼓相使高跷表演跌宕起伏,动静有致,神韵十足,呈现出异常热烈的气氛。
18、由于农民大多数外出打工或者承包土地,收入可观,而踩高跷的收入却不多,使大部分人对高跷秧歌渐渐淡忘,很少有青年人愿意学高跷。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艺人外出打工,造诣较高的民间艺人很难找到,一部分老艺人或年事已高,或相继离世,一些难度较大的跷功技术绝活没有人传授;大部分演员靠兴趣参与,队伍青黄不接,海城高跷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就以艺术团来说吧,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劳务费有限,逢年过节靠走机关、厂矿拜年、庆典等挣一点钱来维持服装、道具和演职员的误工补贴等指出。同时,演员缺乏艺术培训,年轻演员水平参差不齐。这种现状急需改变。""那些上了年纪的老艺人,因为身体原因不再演出。经常参加演出活动的中年艺 *** 屈指可数。"邢传佩举例说,海城有一位43岁的高跷演员,被中国著名舞蹈家戴爱莲称为"高跷上的梅兰芳",但他早已经远离了高跷,出去打工。据介绍,现在经常举行演出活动的海城高跷民间团全体只有8支左右。而"上世纪70年代,海城各乡镇都有群众文艺宣传队(高跷队),我就是当时马风公社宣传队的队员。后来我拜老艺人王广让为师,提高技艺。省 *** 门还组织培训班,让高跷从老艺人手里流传了下来。现在活跃的艺人几乎都是从那时候起步的。
19、海城高跷早在20年前就已经走出国门 *** ,海城高跷秧歌艺术团参加了欧洲著名的克雷姆斯国际民间艺术节,演出了50多场,在当地引起很大的轰动。近年来,艺术团还相继参加了一些国际民间艺术活动,到奥地利等西欧国家巡回演出,受到了海外朋友的好评,海城高跷被誉为“踩在木棍子上的东方芭蕾”。自海城高跷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来,艺术团的演出活动更加频繁了。在进行表演的同时,他们不断地对海城高跷进行大胆的艺术创新,在保持原有舞蹈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高难度的杂技技巧,并融进很多情节,用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现场爆发力去感染在场的每一个观众,表现北方黑土地上的人民那种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如今,海城高跷已从田间地头走向国际舞台,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东北民间舞蹈风。
20、海城高跷秧歌不仅在当地,而且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影响。1988年它在全国广场民间舞蹈大赛中一举夺冠,1997年以来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盛大演出,其表演独树一帜,显示出东北地区高跷秧歌的特色。
21、海城高跷秧歌历史上曾辉煌一时,并一直在民间传承不绝。但是由于一些老艺人相继去世,后继乏人,目前其表演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
22、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海城高跷经 *** 批准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3、2015年9月20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项目海城高跷专家研讨会在海城市召开。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局的相关领导及海城高跷的传承人与专家就海城高跷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24、与会专家和领导首先在山西会馆门前观看了海城高跷的精彩表演,随后来到山西会馆海城高跷展厅,详细了解海城高跷近年来的传承保护情况。
25、在研讨会上,海城高跷国家级 *** *** 传承人邢传佩介绍了近年来项目传承保护现状。海城高跷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其风格热情似火的、欢快泼辣,展现了黑土地独有的风情。在第五代传承人邢传佩、杨敏的带领下,近年来海城高跷得以发扬光大,参加国内外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海城高跷。与会专家就海城高跷的挖掘、整理、传承、保护等提出了具有建设 *** 的合理化建议。
26、海城高跷作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 项目参加央视国际频道“中华文化传承 *** 会”,将于16日晚7点在央视国际频道播出。
27、海城高跷此次受邀参加“中华文化传承 *** 会”,20余人的团队共表演了长达5分钟的节目,海城高跷秧歌艺术团的演员们将精彩的绝活儿一一进行展示,同时融入了现代时尚的舞蹈元素,让人耳目一新。此期节目将于16日晚7点播出,21日早9点重播。据了解,海城高跷秧歌目前是我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海城高跷秧歌艺术团的团长邢传佩和编导杨敏都是海城高跷秧歌国家级 *** *** 传承人。目前海城高跷秧歌艺术团共有队员70余人,每年演出上百场。
28、海城高跷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无论是旧时的祭祀祈福、迎神赛会,还是今天的喜庆节日、 *** 庆典,都少不了高跷表演。民谣“喇叭一响,浑身发痒;锣鼓一敲,乐得蹦高”,就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对高跷的喜好爱悦之情。海城高跷是地秧歌与高跷相结合的产物。初为两足落地,平地秧歌,清咸丰年间变为高跷,后经不断创新,逐步完善。海城高跷的主要角色以“四梁四柱”为中心,即头跷、二跷、老生、老蒯、上装、下装等,表演形式从“起鼓”,到“过街楼”、“骑象”、“大场”、“小场”,最后是“下武场”。表演题材基本源于生活,多为群众喜爱的戏曲和神话故事。以手绢、彩扇、烟袋、马鞭等为道具,脸谱化装比较夸张,装束多以大红大绿为主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音乐以唢呐和锣鼓乐为主,曲牌有“满堂红”、“大姑娘美”、“句句双”等。表演风格火爆热烈,欢腾奔放,优美抒情,风趣诙谐,雅俗共赏。这些风格特点,充分体现在“扭、浪、逗、相”等表演技法中。
29、海城是辽南高跷的发源地,关于海城高跷秧歌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见诸于清光绪年间出版的《海城县志》:"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牛庄古镇三义庙就有高跷、旱船沿街跳舞表演"。在清初,东北的海上贸易主要集中在辽南近海,随后海城古镇牛庄成为当时关内外物资集散地和辽东最早的水上商埠。随着"闯关东" *** 的涌入和辽南经济贸易的发展,南北方的艺术也在海城得到了广泛交流。当时秧歌会上的高跷表演还只局限于在跷上耍刀弄棒,艺人称其为"武跷"。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城的民间艺人不断探索、改进了传统高跷的艺术形式和技巧,把中国传统的民间戏剧搬到高跷上,逐步形成了海城高跷独特的火暴、欢快、泼辣、粗犷的表演风格。每年农历正、二月间,扭秧歌、踩高跷成为海城人的传统民俗之一。
30、自1985年开始,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为海城艺术节(高跷秧歌节),并举行高跷秧歌赛事活动。1987年春节,海城高跷应邀赴北京龙潭花会大赛,一举夺魁。此后海城高跷多次参加全国街场民间舞蹈汇演、中国国际旅游艺术节、中国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 *** 参加奥地利第五届克拉根福国际民间艺术节、第十一届克雷姆斯民间艺术节和匈牙利第二届萨尔瓦尔国际民间艺术节活动。1991年赴日本参加第十届“大中国展”表演。1990年起海城市连续三届成为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主会场,汇集了墨西哥、 *** 、土耳其、古巴、美国、意大利等国的民间艺术团交流艺术,国内少数民族、地区 *** 队也来表演。海城市已成为高跷艺术之乡。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