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水之乡 皖北水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1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皖水之乡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皖水之乡以及皖北水乡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安庆属于水乡
  2. 安徽为什么叫鱼米之乡
  3. 皖国的历史和地理位置

一、安庆属于水乡

安庆地处长江沿岸,境内河流湖泊众多,嬉子湖,花亭湖,泊湖,黄湖,数不胜数,皖河,潜水河,长河滋润万顷良田,安庆水产丰富,完全是一派水乡风貌!

安庆,简称“宜”,安徽省辖地级市,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西接湖北,南邻江西,西北靠大别山主峰,东南倚黄山余脉,总面积135 *** .99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821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11月,全市下辖3个区、5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改舒州德庆军为舒州安庆军,“安庆”自此得名,安庆城始建于嘉定十年(1217年)。东晋诗人郭璞曾称“此地宜城”,故安庆又别名“宜城”。

安庆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禅宗圣地”的美誉,是“桐城派”的故里,京剧鼻祖徽班成长的摇篮,是黄梅戏形成和发展的地方,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 *** 、“两弹元勋”邓稼先、通俗小说 *** 张恨水等人的故乡。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剧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庆文化。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 *** ,制造了中国之一台蒸汽机和之一艘机动船。

截至2021年12月,全市下辖3个区、5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安庆市常住人口为416.5284万人。

2019年12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安庆 *** 为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

安庆境内河流以岳西县多枝尖为分水岭。多枝尖以南的广大地区分别以皖河水系的长河、皖水、潜水(流域面积 *** 41平方千米),华阳河水系的二郎河、凉亭河(流域面积5511平方千米),菜子湖水系的大沙河、龙眠河、挂车河、孔城河(流域面积3234平方千米),白荡湖水系的罗昌河、杨市河(流域面积约550平方千米)等汇入长江。多枝尖以北约600平方千米的流域则以淠河水系的包家河、黄尾河、头陀河向北注入淮河。全市流域面积在3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4条。长江干流流经市境全长237千米,市境长江干堤总长295千米,分为同马大堤、广济圩江堤和枞阳大堤3大堤圈。

湖泊主要分布在沿江宿松、望江和安庆市区,总面积在1147平方千米左右。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的湖泊有6个。其中宿松县与湖北省黄梅县交界处的龙感湖东西长28千米,南北最宽处20千米,平均水深3.7米,常年水面在350平方千米以上,且与大官湖(湖面积156平方千米)、黄湖(湖面积133平方千米)、泊湖(湖面积180平方千米)连成一片,岸线曲折,湖汊众多,湖水位稳定,水产资源丰富。其它主要湖泊还有望江县的武昌湖(湖面积122平方千米),跨桐城和宜秀区的菜子湖(湖面积200平方千米),跨宜秀、大观区和怀宁县的石门湖(湖水面随长江水位的变化而变化较大),市郊的破罡湖(湖面积34平方千米)、石塘湖(湖面积20平方千米)等。

安庆处于长江下游平原,支流甚为发育。北岸计有二郎河等12条支流,大多与湖泊相串通,从东南向流动,注入长江;南岸计有尧渡河至青通河等6条支流,呈南北流向,注入长江。此外,龙泉河、鹰山河向南注入江西省鄱阳湖和太白湖。发源于岳西县境的淠河向北注入淮河,杭埠河向东注入巢湖。

平原分布于长江沿岸及其支流华阳河、皖河、尧渡河、秋浦河、青通河等下游地带,以及龙感湖、大官湖、黄湖、泊湖、武昌湖、破罡湖、菜籽湖、白兔湖、嬉子湖、青草湖、三鸦寺湖、芝麻湖、岱赛湖等湖滨地区。

二、安徽为什么叫鱼米之乡

1、安微地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所以气候湿润,物产丰富,被称为鱼米之乡。

2、安徽襟江带淮,沿江通海,经济繁荣,教育发达。地跨长江、淮河南北,新安江穿行而过,与江苏、浙江、湖北、江西、山东、河南接壤,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辖境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百分之一点四五。地形地貌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组成,境内湖泊星罗棋布。

三、皖国的历史和地理位置

1、经常有人 *** :安徽为什么简称“皖”而不是“徽”?徽商、徽州文化对我们省来说,曾有过极大的影响。

2、从词条上说,皖:从白从完。“白”指日出的天色。“完”指“完好”、“完美”。联合起来意指“完美的白色”。其本意为“屋里尚有黑色,屋外已见白光”,即晨曦已现。那时人们崇拜自然,信奉晨光。

3、古皖国是皋陶后裔,商代时在今河南虞城县南五里的桐亭,周灭商后部分桐人逃至桐城,在南淮夷群舒之间复立桐国。有一支在潜山龙潭一带,因其崇拜的图腾是晨光,故而复立为皖国。

4、古皖国是崇拜太阳东夷集团的方国。

5、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时封“天柱山”为南岳,后为隋文帝诏废,故称为“古南岳”。

6、自皖山而下,地势平缓,一马平川。在这 *** 的土地上,良田阡陌,潜皖两水川流,林茂粮丰。舟楫便利,商贸繁荣。皖城在漫长的岁月中,成为皖西南 *** 、经济、文化中心。

7、安徽省简称“皖”,因境内有皖山,在春秋时期该地曾为皖国,故简称“皖”。安徽省会在安庆,安庆治所更早在皖城,潜山是源头县,皖山是源头山,所以皖之源在古皖国。

8、单从古皖国论及“皖”之源,感觉有些片面。必须说到东夷南迁,在淮河至长江以北所建立的方国说起。

9、二十世纪历史学家傅斯年先生在《夷夏东西说》有一个观点;自东汉以来的中国史常常分南北,或是 *** *** ,或是北方外族侵犯。是因为长江流域到孙吴时才有 *** 的集权 *** ,才有很大的经济发达。而在先秦三代之前,中国是东西两个权力集团的对峙和争斗。夷与商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而这一观点被史学家称为;东西 *** 成为解释中国古代史的一把总钥匙。

10、西夏名臣皋陶,偃姓。与尧、舜、禹齐名,称上古“四圣”。历经尧舜禹三世,呕心沥血辅佐舜禹,功高德厚。舜任命他为掌管刑法的“理官”,正直闻名,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传说活到106岁,死于禹之前。《史记,夏本纪》“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禹欲传位与皋陶,而皋陶死于禹先。禹把现在的六安及湖北的英山县封为皋陶后裔的领地。称为六国和英国。

11、“皋陶族的南下,应该在皋陶其人诞生之前已开其端。”龚维英《论东夷集团的分化及皋陶族的南徙》指出,“古人迁徙动辄百年或数百年。周族灭殷后,周公 *** ,成王残奄,当然又迫使许多皋陶裔族向南 *** 。此乃是远古夷夏交争的余波。”

12、六国是皋陶的封地。汤伐夏,建立商朝,“六”是商朝重要的封国之一。西周时期,“六”入周后时服时叛。“六”曾参加淮夷叛周,周成王派召公征伐,“六”战败降服,至周穆王时,保持臣服关系。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楚国势力强大起来。楚穆王四年(公元622年)灭“六”。从禹封六国之地到楚穆王所灭,六国长达1500年,是我国历史上立国时间最长的方国之一。

13、群舒国,春秋分布在今舒城周围的若干个舒族小国。与桐国相邻都是偃姓。西夏与东夷征战,皋陶之后被周人逼迫南迁,其分布北抵淮河,南及长江,西限霍山,东达巢湖(安徽中部)。

14、在西周时期,这些小国都以徐国为宗主,称淮夷或南淮夷。南淮夷处于齐国与楚国之间,自然成为两大国争夺的焦点。齐国先南下收服了徐国,再利用徐国控制群舒及淮夷等国。霸主晋国晋文公尽管遏制楚成王北上,却阻挡不了东进。楚国于622年623年连续灭了江、六、蓼三个淮夷国,剑指徐、舒,群舒投靠楚国。楚庄王死后,日益强大的吴国进攻楚国控制的淮夷诸国。因为吴国的强大,群舒国又叛楚投吴。

15、古桐国,商代时在今河南虞城县南五里的桐亭,周灭商后部分桐人逃至桐城,在南淮夷群舒之间复立桐国。

16、无论是淮河以南的南淮夷,还是六安的六国、(包括湖北英山的英国)舒城的群舒国(包括枞阳的宗国、巢湖的巢国)桐城的桐国,潜山的皖国,都是同宗同源,同属皋陶后裔部落方国。

17、所谓方国,商王朝时期各部落组成的一种联合体,有学者称为“方国联盟”。《周易·即济》载“方,国也。”“方”便是所有的国。甲骨文中称为“多方”。有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部族国家”或“联合城邦制国家”。“部族”指由原始时代的部落组织衍变而来,以血缘(族姓)联系为基础的社会集团,它是中国国家早期形成。中国古代的国家形态王权、王国 *** 、王国阶段由夏商周到春秋,然后到战国过渡到帝制。

18、在江淮流域的方国,它的特点是一个区域的人类种族之群,居住在相对稳定地域,长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一种文化。

19、周初,“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即天子分封诸侯国,诸侯分封卿大夫之家,多为王室功臣, *** 王室镇抚一方,称为方伯。

20、在《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卷八十六曰;“周大夫城皖,史轶其姓氏,周封大夫于皖,而皖之名始著,大夫周之贤者也。”就是说;周封大夫为方伯,史称“皖伯”。治理有方,受百姓拥戴,称为皖公,山为皖山,水为皖水,建起的新城为皖城。宋罗泌《路史国名考》;“皖,伯爵,汉为候,舒之怀宁有皖故城、皖公山,皖伯庙。”《潜山县志》载;“…有故城,与今县不相涉…”这“故城”指的就是古皖都城。

21、战国时期因皖国处于吴楚之间,山水相依是兵家必争之地。吴、楚都对皖国虎视眈眈,当时皖偏向吴,引起楚的嫉恨。楚于春秋末期将皖国消灭。古皖大地为楚之东郡(边境),楚灵王为巩固边防特于今潜山梅城建城守之。

22、三十多年前,乌以凤教授曾对李杏林老师(李在乌教授询问时称自己是怀宁小市人)说过;现在人们把潜山看成之一个皖城,这就错了。潜山县城只能是第二个皖城,安庆是第三个皖城。安徽简称“皖”,就是因为安庆曾是安徽的省会而得名,皖的老 *** 在潜山,潜山为古皖国封地,因此山为皖山,水为皖水,辖安庆八县,所以现在安庆叫皖城,潜山梅城也叫皖城,弄清了它的历史渊源就不会有疑问了。但古皖国之城到底在何处呢?我看你们那里的古城(怀宁小市良湖村的一个临河的村子),其地理位置很像古皖城,希望你今后注意这一点,为安徽之源正名,那可是一件大事。

23、乌教授生前有一次来古城考察,正值皖水河山洪爆发,大水阻隔无获而返,古城也就失去一次进入人们视野的宝贵机会。

皖水之乡 皖北水乡-第1张图片-

24、从梅城东门经三合村过皖水河,渡口对面是一个叫“界碑石”的村庄。这应该是一个历史遗迹,古时为皖国通向桐城、合肥的一条官道。“界碑石”形似残缺的街道, *** 的房屋归属潜山余井的东山村,靠南的房屋归属怀宁小市的良湖村。渡口那儿是一个洄水湾,沿着堤坝往下走,也就是洄水湾尽头有一个村庄叫“古城”。大集体时叫古城生产队,现在应该叫古城村民组。

25、皖国都城始于潜山龙潭境内,后迁至怀宁小市境内一个叫古城的村子。有史料记载;“新城(潜山梅城)后迁于西,(老城)岁久倾塌”。

26、据考古人员勘察,古城长约1050米,宽约530米。现存的两座古墩上面有古人生活的遗迹。上世纪八十年代怀宁县文物部门在此挖掘出很多古瓦片、古瓷器、其中有独角鼎,从这些文物推算,早在商代就有人居住。特别有说服力的在皖水河中发现了三座古桥墩,对应皖城三个城门洞(三个通道)。从这些历史遗迹中,可以推想;古皖城西临皖水河,当时有三座桥梁通向对岸的梅城。再从军事上考察,现存一座大型石闸,它与黄砂岩地质结构相匹配,构建起牢固的城防,还有那皖水河,更是一道天然的屏障,这些都是充分说明古城为皖国都城的历史并非妄传。

27、东夷集团南迁,自淮河以南长江以北 *** 的皖中地区所建立的六国、群舒国、桐国、皖国等国中。这些方国形成了安徽人最早的生存方式,创造了安徽特色的地方文化。

28、在古皖国这块土地上,产生了中国之一首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它所体现的反封建、反宗法 *** 、追求美好爱情的文学价值是崇高的,影响是巨大的,它集中体现皖文化的博大精深。

29、在古桐国这块土地上产生的桐城地域文化及衍生的桐城派,极大的影响了中国近代文学繁荣和取向。

30、安徽于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建省。当年康熙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安徽省巡抚衙门驻安庆。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 *** 二十六年(1937年)安庆又是安徽省布政使司和安徽省会(皖省省治)所在地。“安庆 *** ”是中国之一个近代军事工业,也是标志中国近代机械工业的发展;中国之一台蒸汽机诞生地、之一首轮船诞生地、之一部 *** 、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长江沿岸辛亥 *** 先驱城市、中国 *** 创始人、 *** 先驱 *** 的家乡、京剧发源地、黄梅戏之乡、中国禅宗、 *** 发源地……所有这些表明;安庆这个古老的城市在中国近代史上,在安徽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位置。

31、八十年代之前,从舒城县向北至皖北大地,广大的农村都是夯土小矮墙茅草屋顶,生活条件和生产方式远远落后安庆地区,在古代更是如此。

32、安徽简称皖。皖之源是人文地理之源、经济发达之源。它涵盖了安徽省 *** 、经济、文化、地域的历史渊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待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

33、拙文浅显陋见,谨以抛砖引玉,期待文史专家关注,拍砖。

34、参考书目:龚维英《论东夷集团的分化及皋陶族的南徙》

35、参考书目:徐平《浅探古皖国和薛家岗文化》

36、注:乌以凤教授有关古城轶事皆为李杏林老师亲口对笔者述说。

37、编后:本文作者丁松,笔名俗人俗语,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小市镇人;热爱文学,八十年代偶有文字见诸报端;系孔雀东南飞微刊主编。《初探“皖”之源》一文系作者后台投稿作品。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韩振球)

38、老师知识量惊人,身为怀宁人学习了!

39、当你对一个命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关注,找一些相关的书和资料,试图有些认识。

40、写作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思想的过程,积累知识的过程。

41、做为安徽人,对于本省人文历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我想有些裨益的。

关于皖水之乡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皖北 水乡 水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