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高密市对联之乡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高密市对联之乡以及高密对联 *** 市场 *** 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高密"对联之乡"对联生产销售升温
1、过年贴春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大门旁,窗户上,贴上几幅红彤彤的对联、福字,显得既喜庆又吉祥。这不新年眼看就要到了,在胶东著名的对联生产基地—高密市夏庄镇东李村,对联的生产销售开始急剧升温。
2、春节临近,素有“华东红纸对联之一村”美誉的高密市夏庄镇东李村再一次沸腾起来,宽敞整齐的街道两侧,一家家经营年画、对联的店铺鳞次栉比,前来选购对联的客户熙熙攘攘。
3、在村民张玉堂经营的店铺里,各种各样的对联、福字琳琅满目,让人看了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因为顾客盈门,一家人忙得不可开交,到处弥漫着一股红彤彤的年味。
4、张玉堂喜滋滋地告诉记者,现在是一年当中更好最忙的时候了,每天来进货的特别多,有本地的有外地的,对联有自己印刷的,也有从外边引进来的,都凑到这里搞 *** 。
5、东李村加工对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距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一开始是纯手工印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在东李村的对联加工已发展到了半手工半机械和纯机械印刷时代,不但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对联的样式也由原来单一的红纸黑字演变成现在的金星大红纸、烫金对联等几百个品种。
6、不仅如此,东李村人还把浙江等南方生产的春联引进了当地,极大地丰富了对联的品种,使这里成为胶东地区规模更大的对联红纸集散地。由于东李村的对联质量好,品种多,花色全,每年春节前,都吸引了本地及周边大批的客户前来 *** 进货。
7、据了解,现在东李村每年生产的红纸对联达5千多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被中国楹联学会评为“中国楹联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华东对联红纸之一村”。
二、高密春节的风俗习惯
1、高密春节的风俗习惯:煮腊八、祭灶、备年、除夕守夜,拜年、送年。
2、每年农历的腊月初八,俗称“腊八”这天,每家每户的早餐都要喝“腊八煮”(用八样农作物果实熬煮成的粥,现已衍变成著名的八宝粥)就此便留传下了“喝了腊八煮,便把年来数”的佳话。
3、腊月二十三,辞灶(祭灶)日,也叫“过小年”中午免不了吃饺子,主要活动在晚上,过了这天,就放灶 *** 的假,回天堂“过年”去!在供给灶 *** 的晚宴上,只有一道特别的肴“糖瓜儿”(民间手工 *** 的麦芽糖)意在一种说法是:让灶 *** 吃后,到了天堂多说甜言蜜语。
4、“辞了灶,年来到!”接下来人们开始忙年了。家家户户的婆媳们、妯娌们、姑嫂们开始做饽饽、蒸包子、打年糕,直到大年三十,总算忙出了个头绪,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了。
5、剁馅子、和面、包饺子、煎碗头,都是女人们的事,男人领着孩子们一起,贴对联、挂zhu子(写有列宗列族名字的扑灰年画)、拾掇搁摆儿(供桌),摆放供品。
6、门族的老少爷们儿,相互走访拜年后,婆媳孩子们,熙熙攘攘的来到了大街上观看踩高跷、扭秧歌、舞长龙、听茂腔戏,热闹非凡。
7、大年初二,该是送年的日子。一家门户一个天,男人挑上一担两筒水放在院子里,好为 *** 们饮马。婆媳女人们烧火下上一锅水饺,年五更供上的地方都要再供上,每处都得烧纸、磕头。
8、孩子们挑上一支大的鞭炮,到大门外燃放,大人们朝外磕个头,意思是送老 *** 们及各路神仙,回家的回家。
三、山东高密有个郑公祠,
确实有,郑公祠是省级重点文物古迹保护区,位潍坊市于高密市双羊镇后店村西,西临潍河,北依砺阜山,是人们为纪念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建立的。郑玄(公元127-200年),字康成,高密市人为汉尚书仆射郑崇八世孙,东汉经学 *** 、大司农。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归里之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 *** 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 *** 锢之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郑玄家乡的这座郑公祠,建于汉代末年,后经历代屡毁屡建,到清代共庙宇99间。每年农历三月三、九月九,这里都有盛大庙会,当地县官年年都来祭祀。后因沙灾,庙宇淹没,现在的这座郑公祠,是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重建的,每年逢清明节日前来拜谒的游人络绎不绝。郑公祠,有通德门、享殿、配殿等,规模颇大。后几经毁坏 *** ,历代多次重修重建。建国后,于1987年重修,1993年修缮,筑院墙环绕。院内有祠堂3间,高8.1米,长9.6米,宽5.7米,砖石结构。从地面到祠宇门口筑有台阶,内有泥塑坐像。龛门上方横批为“海岱宗师”,左右楹联为“含海岱之纯异,体大雅之洪则”。祠东南有亭,内立1987年修缮郑公祠碑。祠前石碑两座,东边一座是金承安五年重修郑公祠碑,额头篆刻"大金重修郑公祠记",记述郑康成简历及其功绩;西边一座是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重修郑公祠碑。
三间祠堂高筑,登上22级灰砖台阶,进得祠门,郑玄彩绘塑像迎面端坐。这位经学 *** 目慈眉善,手抱简册,似在深思,给予人的感觉便是知识渊博的大学问家。祠堂比较简陋。郑玄塑像上方悬有“海岱宗师”四个金字。墙壁东西各镶一块歌颂郑玄功德的石刻。祠门上刻着一副书写苍劲有力的对联:文章凭人论,经学赖公传。祠前那棵有名的古柏,名曰“郑祠古柏”,相传为郑玄手植,曾为高密八景之一。古人曾有诗赞曰:“露滴涛声韵,龙盘云色苍;树存人已远,凭吊坐清凉”。古柏不知何年已枯死,但仍然老干盘曲,状如虬龙,至今不腐,游人赞叹不已。
郑玄(公元127年--200年),字康成,这位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就是出生在这个地方。郑玄年轻时学业勤苦,既学今文经,又钻研古文经,并且到处求教。23岁时,他曾西入函谷关,拜扶风经学 *** 马融为师。马融当时名气很大, *** 千余人。郑玄在他门下三年不得面授,但他仍刻苦攻读,昼夜不倦,三年便精通了马融的古文经学说。此后,郑玄又游学于幽、并、兖、豫诸州,42岁回到家乡,聚众讲学, *** 上千人。郑玄一生不求仕进,唯以注经授徒为业,终于成为东汉经学的集大成者。他对整理古代历史文献做出了巨大贡献。儒家经典中许多著作多由他注释,有些书籍作了详细的笺疏。《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等经典,他都批注过。我国之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也是郑玄批注的。今通行本《毛诗》和《十三经》注疏中"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注,即采用郑注。他还撰有《六艺论》、《驳五经异义》等著作。批注和著述共约100万字,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郑玄在当时颇负盛名。他的著述号称“郑学”,以郑玄为 *** 的学派,被称为郑玄学派。北海相孔融因敬慕他学识渊博,特令为他设立郑公乡。关于郑玄,史书有不少记载。东汉顺帝永建二年(公元127年)农历七月初五日,郑玄出生在北海高密国一个贫苦家庭。他自幼酷爱读书,喜欢算数,“ *** 岁能下算乘除”。到他十三岁的时候,就能诵读《诗经》、《尚书》、《周易》、《礼仪》、《春秋》等五经,还研究天文、占候、风角、隐术等五行占验之术。到他十八岁时,就做了乡啬夫,是主管诉讼和收赋税的乡干部。即使如此,每得休暇,总是到学宫读书,到二十一岁时,就成为一个“博极群书,精历数图纬之言兼精算术”的年轻学者了。冲帝永嘉元年(公元145年),北海相杜密到高密后,听到邑人对他的称赞后便会见了他,认为他有奇异之才,遂调他到郡里任职,并推荐他升入太学。卒业之后,便开始了游 *** 涯。先在幽、并、兖、豫诸组州博访在位通人和处逸大儒,直到“山东无足问者”,便西入长安,入投著名古文经学 *** 马融门下学习七年。经十几年游学,他已"博稽六艺,究览传记,历睹秘书纬书之奥"。回到乡里后,其学问和名望为众望所归。很多儒生慕名而来拜他为师。先后在家和到不其山下收徒讲学, *** 多时达上千人,但因资金不足,一面向富家借田,令 *** 耕种,以养双亲,一面收徒讲学。
建宁四年(公元171年),他因" *** 锢之祸"被 *** 入狱。在被禁锢的十四年中,他“杜门不出,隐修经业”,“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芜,刊改漏失”,遍注儒家群经。黄巾 *** , *** 锢解除,这位老人在被禁锢十四年后获得 *** 。他毕其一生,遍注群书。先后有《三礼注》、《周易注》等经注,《易纬注》、《书纬注》等纬书注和《六艺论》、《发墨守》等杂著凡七十四种数百万言。在经学、文献学、教育学、法律学、自然科学等方面取得了广泛成就。他继承孔子以“仁”释礼的哲学思想,认为礼是治国的根本,维护孝、忠的伦理观念,强调“任贤”、“顺民”的 *** 主张。以学术统一经学,对后世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抱定“述先圣之玄意,思整百家之不齐”的志向,在解除禁锢之后,已为儒生所仰,群士揩式,享有极高的影响和崇高的威望。 *** 者屡屡征召他去做官,但他始终采取回避的态度,保持士人的名节,先后被征辟和诏为大将军府博士、侍中、赵相、左中郎将等官职,先后达十四次之多而皆不援。其中被大将军何进征召去其署做官,只在大将军府住了一宿就逃离了。后被汉献帝征为司农,又因病为由辞归故里,实未赴任,但后人因此称他为“郑司农”。
汉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和曹 *** 准备于官渡决战。袁绍知道这位老人的名德为时所重,让都督青州的儿子袁谭逼其从军。可怜这位七十四岁的老人于6月份在元城病逝,先葬居东,因有郑母之地名,后改葬故里,即孔融单为斯人所设之郑公乡。
《后汉书郑玄列传》记载:北海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告高密县为玄特设一乡”,“曰郑公乡”。这才有了郑公乡这个地名。他的故里,一直就叫郑公乡。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他的墓旁修建了祠堂,并配享孔庙,受到历代 *** 者和文人 *** 客及民众的祭祀。郑公乡,不应该仅仅只是一个地名。因为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品牌!是千古传统道义的一个标志!是经学学术大成和发展的里程碑!
潍水南来,滚滚游龙北往;岸沙雁阵,万顷稻浪飘香;登高励阜,一带平芜长坂;苍茫古道,荒 *** 老柏祠堂。这是古代文人 *** 客们笔下的郑公祠影像。郑玄以及郑公祠是家乡的骄傲,也吸引历代文人前来吊古追宗。2008年,潍坊市成立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将郑公祠连同郑公祠周围的一片均划为峡山区的郑公社区。郑公祠 *** 了家乡浓厚的文化底蕴,永远值得我们纪念
关于高密市对联之乡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