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的乡村振兴,特色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8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鱼米之乡的乡村振兴的问题,以及和特色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四川大竹: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 农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
  2.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开“三农”工作
  3. 鱼米之乡的杭嘉湖平原,农村正在加速消亡!

一、四川大竹: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 农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

小碎步,轻音乐,慢生活——这是不少人向往的生活状态。四川省大竹县庙坝镇的欢喜坪旅游度假区,正是有了这样一句广告词,成了川渝毗邻地区的新晋“网红打卡地”。随着游客增多,欢喜坪度假区直接辐射带动周边村镇餐饮、住宿、商贸、物流等纵向产业发展,实现了“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的美好愿景。

除了“应季”的自然美景,景区还建有摩天轮、悬崖秋千、丛林穿梭、步步惊心、旋转木马等大型游乐设施,打造了独栋树屋、民宿和集装箱酒店。建设期间,景区直接帮助周边3个村50余户贫困户务工就业,惠及贫困人口100余人。项目全面建成后,预计每年可接待游客50-100万人次,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探索出旅游发展、公司受益、农民脱贫的“多赢”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了村企共赢。

几年前,在外开办企业的李连君在看电视时被一种叫蓝莓的水果吸引。他通过调研发现,蓝莓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经过实地考察,他决定在老家乌木镇乌木村种植蓝莓,由此开启返乡创业之路。如今,李连君总共流转800亩土地用于发展蓝莓产业,现年产20万斤,去年产值达到了800余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就业100余人,帮助群众每月增收1500余元。

“蓝莓产业园建好了,我们进行了升级打造,目前正在争创3 *** 景区,在景区周边大力发展餐饮、民宿、土特产销售等配套产业。”乌木镇镇长尹欢介绍,近年来,乌木镇以“农”为核心,在“旅”上大做文章,打造了出集采摘休闲、观光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康养为一体的“大竹县栢岛湖蓝莓园”,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互相促进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子。

庙坝镇的寨峰桃花源,被誉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最近几天,这里的桃花开得正旺,引来游人无数。每年三月,这里都要举办“桃花节”,至今已举办13届,平均每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综合收入超千万元,园区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帮助贫困户脱贫近100户,大竹秦王桃花源,成为了川东乡村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秦王桃、清脆李、油菜花……大竹县的广袤乡村,各种特色种植业百花争艳,各地农旅产业竞相发展,让农村更美也让村民更富足;田野里、高山上、园区内……大竹县的春天处处生机盎然,一个又一个富民产业方兴未艾,共同织就出一幅幅充满希望的美丽画卷。

蒜泥、卤煮、爆炒、五香……小龙虾,作为大江南北餐桌上当之无愧的头号主角, *** 了无数人的味蕾。大竹县培育出来的小龙虾“良种”,是食客们的更爱。

乌木镇广子村,有一个规划建设面积1.5万亩的园区,名为大竹县水产现代农业园区。这个“巨无霸”园区,是四川唯一、西部之一的小龙虾良种繁育场,由“一心一园一基地”组成。“一心”即小龙虾良种繁育中心;“一园”即百岛湖水产科技园;“一基地”即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目前,已建成“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我们从太湖、巢湖、洞庭湖引进优质种虾,再与大竹本地的小龙虾进行选育和繁育。”小龙虾良种繁育中心技术总监张克磊介绍,该中心自主研发出“控光、控水温、控水质、控水位、控投喂”的“五控”人工诱导技术,还组建了专门的科研团队,采取院企合作模式,努力提升园区现代农业科技含金量。目前,该园区已带动种养户发展稻虾综合种养2万亩,年产小龙虾3000吨、生态优质水稻1万吨,亩均增收4000元。

现代农业园区是“火车头”,一个园区,带动全县特色水产养殖业发展——2020年,大竹全县水产养殖面积3.03万亩,水产品产量2.01万吨,渔业产值4.7亿元,农民人均渔业收入470元;现有水产基地乡镇10个,规模100亩以上且年收益100万元以上水产基地50个。

近年来,大竹县依托龙头企业和各类专合组织,大力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大园区+小业主”等模式,推广合同订单、保护价收购、利益兜底等做法,保障农民利益,并让农民获得二次收益。截至目前,全县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3家,实现销售收入22.3亿元,带动农民户均年增收1800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7家,经注册总数达到519家,带动农民户均年增收1200元。

计划到2021年底,大竹县将在乌木镇和石河镇建立两个鱼米之乡核心示范区,规模达10000亩以上。以稻虾综合种养、优质水稻种植为主导产业,向月华镇、石桥铺镇、杨家镇和朝阳乡辐射推广,建立大竹县鱼米之乡先进示范区,规模达50000亩以上。同时,将进行鱼米之乡农旅融合,打造以休闲垂钓、特色采摘、文化节渲染为主的休闲观光景区,预计可带动千余名群众就近就业,实现户均年收入增加8000余元。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开“三农”工作

一排排青砖黛瓦、典雅整齐的楼房掩映在宜人的风景中,楼前楼后小桥流水……走进宿豫区新庄镇陈墩新型农村社区,宛如置身画中。“新型农村社区留住了‘乡愁’,又解开了‘城愁’,还提供了很多‘家门口’就业机会!”对入住后的新生活,居民陈法岭“一百个满意”。

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始终把做好“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自觉在全省大局中考量谋划、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力以赴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努力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预计全年农业产业群链综合产值达840亿元

作为宿迁与京东集团在乡村振兴领域全面深化合作的最新成果,京东农业科技示范园创新构建“国有企业+行业龙头+头部电商”合作模式,可年产绿色果蔬5000余吨、繁育种苗超过500万株,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打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实现产业发展有示范、技术服务有支撑、产销对接无障碍。

农业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和命脉。我市始终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以工业化思维、项目化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动我市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深化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是我市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抓手之一。在探索出一条具有宿迁特色的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之路的基础上,我市把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作为“四化”同步集成 *** 的重要实践,运用 *** 化思维加强政策集成

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统筹治理、镇区园区社区“三区”协同治理,全力打造产业有高度、环境有“靓”度、生活有温度的共富乡村。

与此同时,持续深化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县乡村” *** 废旧农膜 *** 包装回收体系基本建立,“爱护环境卫生”纳入村规民约,常态开展“五美庭院”创建,加快实现“村村干净”向“家家干净”转变。

切实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我市坚持“人、城、产”融合发展思路,深入开展小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180个年度项目,服务一方的区域中心、衔接城乡的重要纽带作用更加彰显。

这一系列举措推动农村“路水林田产景”一体改善,我市已经建成美丽宜居乡村528个,今年就新增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2个。

预计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3万元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之后,我市继续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 *** 返贫底线的基础上,以推动乡村振兴为统揽,统筹推进强村富民,千方百计拓宽农民致富渠道,鼓起农民群众“钱袋子”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市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常态化开展“五看一查一帮助”活动,持续加大“大救助”监测帮扶力度,建立重大项目20%优先落户薄弱片区刚 *** *** , *** 三 *** 区整体帮扶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共编排实施项目148个。

此外,扎实推进新一轮村居集体经济振兴计划,实施资产倍增工程、能力提升工程、管理提优工程、暖心富民工程,并“一村一策”攻坚集体经营 *** 资产空白村,188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 *** 收入达65万元、增长10.5%。

为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我市还推动实施农民充分就业、创业创新、素能提升三大行动,健全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共享产业发展成果,预计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3万元、增长7.5%。

更关键的是,我市将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列为“十四五”重大发展战略,坚持统筹谋划、 *** 治理、连片开发,推动国家宅基地 *** *** 试点、省级农村 *** 试验区等7项省级

以上试点和深化城乡人口有序流动机制、农村集体经营 *** 建设用地入市等“六大机制”在廊道落地转化,实施的277个项目完成投资375.4亿元。

正在试运营的皂河龙运城已经成为独具宿迁特色的黄河故道文化标识。“这个项目以生态为基础,文旅为引擎,生活为本质,形成沉浸体验、演艺路秀、文博互动、餐饮商业、观光旅游、酒店度假为一体的统合共生的皂河发展模式

不仅展现全时段运河文化,还带动皂河旅游蓬勃发展,进而促进增收富民。”市湖滨新区皂河镇 *** 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市正按照“强基固本保发展、深化融合促振兴”的工作思路,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 *** 返贫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深化农业农村 *** ,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全力筑牢“三农”发展基本盘,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鱼米之乡的乡村振兴,特色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第1张图片-

三、鱼米之乡的杭嘉湖平原,农村正在加速消亡!

1、杭嘉湖平原,这个曾被誉为鱼米之乡的地方,正经历着农村消亡的冲击。尽管各地农村问题复杂多样,但富庶的湖州平原也不能幸免于农村青年流失和老龄化的问题。

2、回忆中的南浔,河网密布,曾经是孩子们戏水的乐园,也是农民们勤劳耕作的场所。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昔日的繁荣已不复存在,河岸的破船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农村正逐渐失去往日生机。

3、农村的衰落与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是普遍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的消亡是必然。城市人口膨胀带来的问题,如环境压力和贫富差距,促使我们意识到乡村振兴的重要 *** 。农业的粮食安全和乡村的生态保护是国家不可忽视的支柱,同时也是农民们生活保障的基石。

4、尽管如此,农村依然有发展空间。鱼米之乡的湖州,通过集团化养殖和机械化种植,实现了土地流转,农民既能获得土地收益,又有机会进城工作。而偏远的山村,则可以通过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和旅游业,吸引城市中产阶级和追求绿色生活的游客,提升农产品价值。

5、总的来说,我国农村的未来并非一片消亡,而是需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村成为退休农民的安心之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乡村振兴的光明前景。

关于鱼米之乡的乡村振兴和特色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振兴 乡村 鱼米之乡 助力 农产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