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浙江古琴之乡的问题,以及和古琴生产厂家排名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浙江筝派的《高山流水》有哪些特别之处
1、浙江筝派所使用的浙江筝也叫“武林筝”,又称“杭筝”,流行于浙江、江苏一带。据传在东晋时,筝就已经传入建康,也就是后来的南京了。到了唐代的时候,则更多见诸于诗词文字。
2、浙江筝曲和过去流行的一种说唱音乐“杭州滩簧”有深厚的血缘关系。杭州滩簧有慢板、快板和烈板三种基本唱腔,筝作为伴奏乐器在其中加花伴奏,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四点”演奏手法。
3、从技巧的角度来看,“四点”在其他流派的筝乐中也有所采用,但都不如浙江筝派用得突出。浙江筝派明显地将“四点”形成了一种演奏上的特点,经常给人以活泼明快的感觉,在后来创作的一些筝曲中,也常采用这一手法。
4、浙江筝曲和江南丝竹有着密切的联系,曲目有许多是相同的。江南丝竹明朗、细腻、绮丽、幽雅,在浙江筝曲中,像《云庆》、《四合如意》等比较多地保留了江南丝竹音乐早期的形态,有清香的泥土气息,“四点”手法的运用也不少,它以明朗的音色和轻快的节奏,速写了一幅幅江南水乡的民俗画。
5、浙江筝曲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些优秀的传统古曲,乐曲以移植琵琶曲为多,如《月儿高》、《将军令》、《海青拿天鹅》等,“凡十三套,无一不能”。这些乐曲所表现的题材范围比较广,演奏手法和技巧也比较丰富,例如双手抓筝的技巧。
6、浙江筝以“弦索十三套曲”和“江南丝竹”、“杭滩”为源,因此曲目的板数早已突破了六十八板的体系。乐曲也由单一的乐曲发展到复杂的乐曲结构。在演奏风格上,浙江筝派一般节律都比较明快、流畅秀丽。同时,又由于浙江筝所表现的题材内容比较广,手法比较丰富,因而在风格表现上并未完全单一化。
7、《高山流水》这一名曲,虽然各地都流传很广,但其昀早的流传地正是浙江一带。因此,《高山流水》也是浙江筝人在传授时的重要曲目。《高山流水》绘景写意的作品,音韵铿锵古朴。借景抒情,又流传着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
8、浙江筝派演绎出的《高山流水》曲调优美。在昀开始,右手要跨3个八度同时表现山的庄严和水的清亮。曲的中部,右手要如水般流畅,左手在低音位置的配合如山耸立其间。后半部用花指不断划奏出流水冲击高山的湍急。昀后用泛音结尾,如水滴石般的柔和清脆。
9、浙江筝曲《高山流水》和古琴曲《高山流水》在曲调上毫无共同之处,只是同名异曲而已。但在其他流派的筝曲中,如河南《南阳板头曲》有称之为《高山流水》的;山东的《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4个小曲的联奏,有称《四段曲》、《四段锦》的,也有称《高山流水》的。
二、合肥渔樵古琴馆:老八张中的古琴名家
1、“老八张”是珍贵的音乐遗产,有史以来之一次大规模搜集整理的古琴精华。它包括了广陵、虞山、泛川、九嶷、新浙、诸城、梅庵、淮阳、岭南等九大琴派,二十二位琴家,五十三首琴曲。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这些琴家都是各派的之一流高手,至这套唱片出版时已有二十位琴家先后作古,因此这套唱片可称为中国古琴音乐的稀世珍宝,不可再得。斯人已去,琴声绝矣。
2、吴景略,中国古琴演奏家。 1907年 2月 5日生于江苏常熟西塘市镇, 1987年 8月 16日卒于北京。原名韬,号缉曼,江苏常熟西塘市(现属张家港市)人。近现代著名的琴家。
3、管平湖( *** 7— 1967),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画家;祖籍江苏苏州,生于北京一个艺术世家;名平,字吉庵,仲康,号平湖,自称门外汉;清代名画家管念慈之子;从小随父学习绘画、弹琴,幼年丧父后,广泛求艺,拜杨宗稷为师;师从名画家金绍城,学花卉、人物,擅长工笔,笔法秀丽新颖,不为成法所拘,为“湖社”昼会主要成员之一,后任教於北平京华美术专科学校。
4、张子谦( *** 9-1991)——广陵派琴家泰斗。原名张益昌,江苏仪征人,幼时私塾老师正是广州陵派琴家孙绍陶,受其熏陶及努力,十余岁已能演奏名曲多首。张子谦二十三岁离乡到天津谋生,结识著名琴家查阜西及彭祉卿(庆寿),经常切磋交流,结为知音,在当时有浦东三杰之称,人们以三位琴家的拿手琴曲尊称他们为查潇湘、彭渔歌、张龙翔。张子谦擅弹《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曲;尤以《龙翔 *** 》为突出,故得此称号。 1936年三位琴家成立了今虞琴社,半个世纪以来在古琴界影响至广。 1961年张子谦和查阜西、沉草农合着《古琴初阶》由音乐出版社出版。 1956年张子谦调任上海民族乐团古琴演奏家,经常作演出及录音; 1988年被天津音乐学院聘为名誉教授,为古琴音乐的理论研究、打谱和教学作出贡献。张子谦的演奏风格清丽委婉,节奏跌宕,右手指法常用右偏锋弹奏于岳山和五、六微之间,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进入晚年后,其演奏更趋于夸张豪放,不拘细末,追求舒展惬意的情趣。张子谦八十五岁用五百年古琴演绎《广陵琴韵》。 1991年先生以 93高龄辞世。
5、刘景韶( 1903-1987),字琴子,祖籍江苏昆山,生于盐城。青少年时代,从海门杨心权先生学习琵琶,能弹《瀛州古调》全部曲目; 1 *** 0年考入南通师范学校,从徐立荪学习古琴。 1 *** 5年,考入东南大学, 1 *** 9年毕业,任职江苏省教育厅。 1956年起,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 1986年于江苏镇江创建梦溪琴社。
6、查阜西( *** 5~ 1978)男,现代琴家,江西修水人。十三岁学弹古琴,后在长沙、苏州、上海等地从事琴学活动,三十年代初在上海发起组织“今虞琴社”,半个世纪以来在琴界影响甚广。建国后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 *** , *** 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系主任,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等职。发起组织“北京古琴研究会”,开展古琴音乐的学术探讨和演奏实践。他演奏的琴曲深沉、细腻,演唱的琴歌古朴、典雅。曾编纂《存见古琴曲谱缉览》,主编《琴曲集成》等巨著。
7、詹澄秋(智浚)( *** 0年— 1973年),字澄秋,号水云子,梅云馆,别号“襄阳学人”。祖籍湖北襄阳,生前为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诸城派”琴家。历任济南市立高中国文导师、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之一届理事会副 *** 、山东 *** *** ,为济南古琴研究会创始人之一。
8、姚丙炎( 1 *** 1~ 1983):古琴演奏家,出生于浙江杭州。姚丙炎曾自学二胡、三弦。 1944年向浙派著名古琴家徐元白学琴。他演奏风格是音色秀美,稳健恬淡,含而不露,生动而不流俗,善弹《高山》、《潇湘水云》、《平沙落雁》、《渔樵问答》等曲。移居上海后,姚丙炎广泛视奏古谱,喻之为“到各种古曲的意境中去‘旅游”’,并从中选择打谱曲目。他生前打谱曲目有《幽兰》、《广陵散》、《玄默》、《孤馆遇神》、《屈原问渡》等。经他译奏的《酒狂》获得人们广泛赞扬,同时哄动了琴界乃至音乐界。
9、溥雪斋( *** 3- 1966)男,满族,清道光皇帝的曾孙。其祖父为皇五子敦亲王奕誴,父为贝勒载瀛。幼年袭封为“贝子”,本名溥伒,号雪斋;晚年为名号一致,以字行,乃常用溥雪斋为名。
10、乐瑛( 1904-?)女,北京人,其父系清末京城名 *** 店——乐家老铺的主人。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严格教育,八、九岁时由其父延请京城著名琴家黄勉之的 *** 贾阔峰到家内教琴,得其真传,擅长演奏《岳阳三醉》、《沧海龙吟》、《列子御风》、《韦编三绝》等曲。乐氏指力强劲,按音坚实,吟猱得法,节奏灵巧多变,富于韵味,是一位极有成就的女琴家。惜无 *** 能传其艺。
11、程午加(1901~ 1985年),又名午嘉,南桥镇人。出生于小商之家。父程大义能 *** 、笛,拉二胡,弹琵琶、三弦。午加自幼喜爱琵琶、三弦、古琴、瑟和古筝。在养正初等学堂和县立高等小学念书 7年,考取南京中学。求学期间,课余向南京高等师范教师王燕卿习古琴,向崇明沈肇洲学琵琶。中学毕业后,得到镇上国乐爱好者和老师陈同伦、吴志鲲等资助,升入复旦大学文科社会教育专业学习。业余从事民族音乐的搜集、整理、编订和演奏,并任 *** 会文艺部长和国乐会会长。其时,在章士钊、缪云台、郑觐文指导下,参加上海“大同乐会”创建工作。后去上海北站俭德会任俭德乐团主任.
12、吴兆基( 1908年— 1997年),字湘泉,诞生于景色秀美的洞庭湖西滨汉寿县一个音乐世家,长于江南太湖胜地。古琴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13、顾梅羹,古琴教育家、演奏家、教授,川派古琴 *** 人物。 *** 9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书香门第古琴音乐世家。 1 *** 7年毕业湖南建国大学政法科。自幼学习古琴,得川派琴家张孔山之真传,并精通诗文书画。先后在湖南省音乐专科学校、沈阳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古琴以及中国音乐史、古典文学等课程。著有《广陵散古指法考释》、《古琴古代指法的分析》、《嵇氏四弄问题考证》、《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合著、主笔)、《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合著、主笔)等著作。卒于 1990年。
14、徐立孙( *** 7— 1969)南通人。现代古琴家。 1917年就读于南京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生物学科。时该校提倡国乐并设选修科,使徐立孙得以入门,向山东诸城王燕卿学古琴,海门沈肇州学琵琶,李叔同、周铃荪学西乐。后任南通师范、南通中 *** 物和音乐教师。 1 *** 1年王燕卿故,徐取其师《龙吟观琴谱》残稿编述,改名《梅庵琴谱》以纪念其师授艺于梅庵。后又在南通创办“梅庵琴社”。还编写《律吕考释》一书及 *** 《论琴派》、《论音节》等。创作古琴曲《月上梧桐》、《 *** 曲》等。《梅庵琴谱》是版次最多的琴谱本,曾被译成英文版,为不少院校选作教材。谱中《关山月》、《长门怨》等曲属首次面世。《关山月》更普遍作为学琴人人门之一曲。
15、杨葆元(公元 *** 9年—公元 1958年以后)字乾斋,杨时百之子,现代九嶷派琴家。杨葆元继承家学,琴风凝重苍劲,清洁流畅,吟猱有度,节奏分明,为九嶷派 *** 人物之一。《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卷六中,收录了杨葆元四首琴曲.
16、夏一峰(1883— 1963)淮安人。原名夏复云。现代古琴演奏家。 *** 5年人淮安一道观做小道士,学吹横笛和唱昆曲。遇杨子镛先生在观内为游客展琴 *** 缦,被杨收作开门 *** 。 1 *** 1年,夏一峰迁南京,参加了青溪琴社,有机会结交各地名家,琴艺更臻纯熟。中华人民 *** 国建立后,夏一峰被聘为 *** 民族音乐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杨荫浏教授于 1957年为其弹奏的古琴名曲录了音,整理琴谱 17首,著成《古琴曲汇编》之一集。 1954年,夏一峰发起组织南京乐社,担任副社长,为培养 *** 人作出较大贡献。
17、沈草农( *** 2-?):号琴戡,籍贯浙江,师承于裴介卿。“泛川派”的琴人,上海虞山琴家。 1936年,在上海与查阜西、张子谦、吴景略等组织成立了至今尚存的“今虞琴社”,在近现代琴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查阜西、张子谦合编《古琴初阶》。现存有他《平沙落雁》的音频。 1961年与张子谦、查阜西合著《古琴初阶》由音乐出版社出版。
18、龙琴舫师承川派名家杨紫东,是现代川派的 *** 人物之一。其琴风稳健炼达,象形感强,具有明显的川地风格。龙琴舫的《捣衣》录音,被收录在《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卷八中。
19、喻绍泽(公元 1903年?公元 1988年)是近现代著名的琴家。他自幼习琴,经名师指导,成为享誉琴坛的著名琴家。他受于成都音乐学院教授古琴,也是成都“锦江琴社”的名誉会长,对现代琴坛影响很大。
20、关仲航(公元 *** 6年—公元 1972年),现代北京九嶷派琴家。关仲航为杨时百入室 *** ,为时之名家。北京古琴研究会成立后,他于会中从事古琴传习工作。关仲航琴风重实稳健,苍劲流畅。《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卷八中收录了他的《渔樵问答》。其曲充分体现了他的演奏特点。
21、卫仲乐,琵琶演奏家。民族器乐艺术“通才”。 1903年出生于上海。幼时便自学 *** 。 1 *** 6年参加国乐社团“大同乐会”,先后向郑觐文、柳尧章、汪昱庭等求教。 1933年在上海举办首次独奏音乐会。 1935年后任大同乐会乐务主任。 1938年随中国文化剧团赴美演出,并灌制了多种乐器独奏乐唱片,在美国流行甚广,声誉很高。 1940年在上海创办“仲乐音乐馆”、“中国管弦乐队”。 1956年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民乐系主任,为民族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此外兼任中国音协上海分会副 *** 。
22、杨新伦( *** 8-1990),字克定,号振玉斋主人,广东番禺鸦湖乡人(现海珠人),原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广州精武体育会名誉会长,我国著名的古琴艺术家、武术家,岭南派古琴一代宗师。杨新伦在上海出生,自幼习武,曾先后在上海精武体育会(霍元甲创办)、广东昆维女子师范学校、江苏振江闽城中学等地担任武术教师。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一个偶然的机会,杨新伦在精武会聆听了古琴名家吴纯白的演奏,其清音隽味,使杨新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 *** 8年杨新伦返回羊城,在清秘阁购得古琴一张,就此开始古琴生涯。杨新伦初得文本古琴名宿王绍桢指引,经王绍桢老师介绍,先后结识了古琴高手卢家炳、容心言、陈叔举等,最后拜识了中山县郑健侯,由于郑孤身一人生活无依,杨新伦把郑健侯接回家中奉养达 20年之久。这期间,杨新伦向郑健候学习了《乌夜啼》、《碧涧流泉》、《怀古》等岭南派琴曲,为其入室 *** ,终得岭南派古琴真传。
23、---------------------------------------------------------------------
24、古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视为高雅艺术的 *** ,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
25、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意趣高雅,乐而不 *** ,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古琴演奏形式中正平和,无过无不及。
26、现代社会,人们普遍感觉压力大,精神紧张。抚琴作为修身养 *** 的方式之一,其恬淡、平和的韵律,可以引导我们卸掉压力,恢复内心的平静,回归内心本 *** 的清灵世界。
27、合肥渔樵古琴馆通过琴、茶、香营造的文化氛围传播“以乐治心,中正平和”的古琴文化。帮助更多人了解古琴、学习古琴,用古琴文化的内涵修身养 *** ,励己娱友。
28、合肥渔樵古琴馆聘请国内知名老师,共同探讨、传承古琴艺术。古琴传承过程中,以教学与交流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通过阶梯式课程设置,保证不同程度、不同背景的学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 *** 。帮助学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古琴演奏的基本要领,弹出动听的古琴曲。
29、合肥渔樵古琴馆 *** : 15105514 *** 1
30、每周五晚七点,举办免费古琴名曲演奏及古琴体验课。为爱好古琴的朋友讲解古琴的弹奏技法、减字谱识别、曲意解析与乐理知识。(参加者请提前预约)
31、合肥渔樵古琴馆 *** :合肥市蜀山区长江西路 1288号新华夏大厦 905室(田埠东路与山湖路交口向西 200米)
32、合肥渔樵古琴馆附近部分公交站点:
33、快速公交 4号线,军官培训中心站。
三、与朋友打赌,急求古琴起源的知识。
古琴,亦称七弦琴,或丝桐、绿绮等,因缚弦七根又称“七弦琴”。琴体由面板和底板胶合而成,形狭长。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徽”。唐朝诗人刘长卿诗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其“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则指的是古琴的音色。
关于古琴历史的长短众说不一,有说伏羲神农削桐为琴,绳丝为弦,有说起源于更早的巴比伦文化,但都无从定论。从汉 *** 始已经有文献记载琴的创制者分别为伏羲(汉《琴 *** 》、《宋史-乐志》)、神农(汉-桓谭《新论》、汉《说文解字》、汉《风俗通义》)及帝舜(汉《尚书》、汉《礼记-乐记》、汉《史记-乐书》)。至今较早出土的琴为战国初期曾侯乙墓中的十弦琴和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七弦琴。前者距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而后者距今则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
《诗经》中记述“琴”的诗句很多:“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定之方中》)“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鸡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鹿鸣》)等。《乐记》里也记有:“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舜作五弦之琴。”及《战国策》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这些记述除了说明“琴”的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之外,还说明了它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已有了相当范围的影响和应用。公元前433年战国曾侯乙墓的出土“琴”,其整体的结构形制,面板、底板、岳山、弦轸、雁足及缚弦的 *** ,这些基本结构都与今天还能见到的唐、宋以来的传统古琴完全一样。所不同的是,琴身较短,仅有67厘米,缚琴弦十根,琴面上刻有方圆形线条浅槽①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琴”,缚弦七根,体长82.4厘米,形制与曾侯乙墓的出土“琴”一样,属同一种乐器,琴面虽仍有浅槽形痕,然从琴的内侧侧边,离琴尾全长的三分一处(约五度按音的位置)磨损的痕迹分析,有可能增加了五度音的按音演奏。这两张出土“琴”与现存唐代以来的古琴,不论在结构形制还是演奏 *** ,都是同出一源,一脉相承。它们作为古琴的前身,并发展成唐宋以来的古琴,是符合乐器发展从简到繁、从多形到定形的逻辑轨迹的。《诗经》等文献记载与出土“琴”的实物,其年代相近可以说是文实相符,所以古琴有着近三 *** 的历史的说法是确凿可信的。
古琴,是中国历代文人雅士所崇尚的乐器之一。弹弦乐器。古代称琴、瑶琴。现代称古琴、七弦琴。在中国古代文献《诗经》、《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都有记载。在东周时,各国乐官多精通琴艺,如楚国钟义、晋国师旷等。孔子琴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即有弹琴诵诗的内容。汉魏以来的司马相如、蔡邕、嵇康都以弹琴著称。唐代李峤、李欣、李白、韩愈、白居易、张枯等诗人,为弹琴写下了不朽的诗句。
宋徽宗赵佶热爱琴艺,曾广搜天下名琴藏于特设的“万琴堂”。南宋末年以来,随着古琴演奏艺术的发展,由于演奏风格、师承渊源、所据传谱的不同,形成众多的琴派,各有卓越的琴家和琴曲。著名琴派有浙派、虞山派、广陵派。近代有浦城派、泛川派、九嶷派、诸城派、岭南派等。
古琴 *** 工艺也有悠久的历史,制琴名家辈出。唐代、仅四川雷氏家族就有雷霄、雷威、雷珏、雷迅等十余人。还有张越、郭亮、李勉等高手。给后世留下不少精品。宋代名家有朱仁济、卫中正和金道,元代有朱致远、严古清、明代有祝公望、张敬修等。
琴整体是一扁长形音箱,长约1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5厘米。面板又称琴面,是一块长形木板,表面呈拱形,琴首一端开有穿弦孔,琴尾为椭圆形,在项、腰处两旁有月牙形或呈方折凹人。底板又称琴底,形状与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块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底板开两个出音孔,称龙池、凤沼,腰中近边处设两个足孔,上安两足,称颂足。面、底板胶合成琴身,在琴首里面粘有舌形木板,构成与琴腹相隔的空间
,叫作舌穴。面板背部设音梁,又称项实。琴腹中有两个音柱,称天柱和地柱。弦轴又称琴珍,多为圆形或瓜棱形,中空(穿弦用),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琴轸上。琴弦用丝制缠弦。岳山镶嵌于面板首部,也开有穿弦孔。底板上有四个琴脚,琴首部两个叫凫掌,琴尾部两个叫焦尾下贴,起垫平琴身的作用。面板上嵌有十三个螺钿或玉石 *** 的徽,用以标记音位。
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月型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
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技音一百四十七个。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轮、拨刺、撮、滚拂等;左手有吟、猱,绰、注、撞、进复、退复、起等……
和古筝的区别,首先在外形上,很简单就是古琴它是7根弦,古筝的通用筝是21根弦,但也可以22根弦,23根弦,那随意,但是一般情况下各个院校主要运用的古筝和演出团体用的都是21根弦。我小的时候学过的筝13弦也有过,钢丝质。但是一般没有少于这个数的,在近代。进现代的古筝都是13弦以上,而古琴一直保留了7弦琴的这种特点,古琴因此也叫7弦琴,这是它的特点。还有一个古筝有雁柱,像大雁长的形状,而古琴没有。古筝演奏过程中,由于有雁柱,所以它的各种辅调和支撑(复调与和声)演奏成为可能,而且发音相对来说比较洪亮,而且它琴体比较宽大,表现力更丰富一些。但是并不是因此说古琴表现力不丰富,古琴也非常优秀,我们在学习中国音乐过程中,任何人必须了解一点古琴文化,作为保留最完整一种传统音乐文化,古琴是更具 *** *** 的。但是它们的这种区别又是显而易见,有共同点,看起来也是横放的,首先这点看起来很像,一般人不了解右手在这拨弄,左手在这来回推拉,但是区别非常大,我们左手按压,他们左右的推和滑,以滑奏,左手在琴板上左右的滑奏来进行音高的这种区别和变化的,而我们古筝不是这样,古筝基本上一弦一音,而古琴是一弦多音。古筝当然也可以做到一弦多音,但基本上是一弦一音,很有区别。
先秦既有的乐器,直到清宫乐队仍在使用。这件乐器约100至165厘米长,以25弦为制,每弦以一枚弦柱支撑,弦柱可根据需要左右移动,以调整音高。由于瑟的弦以蚕丝为材料制成,其张力的变化随时都会影响音高的变化,在演奏前和演奏中的间隙有随时调整弦柱的必要,以保证音高的准确 *** 。因此,瑟的弦柱不能用胶固定,否则其音准是难以保证的。瑟以“胶柱”的方式调音、演奏,都是行不通的;而以“胶柱鼓瑟”的方式做事,也往往适得相反。瑟既是古代宫廷乐队中的主要乐器,也是士大夫所听之乐中的特色乐器,如士大夫所听的是“竽瑟之乐”(《墨子·三辩》),即以竽和瑟为主要乐器演奏的音乐。瑟多为正式礼节场合应用!古琴它是7根弦!
瑟、筝、琴都是从先秦就广泛使用的“丝”类乐器,也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组弹弦乐器。
把古筝与瑟的区顺便也说一下!区别是瑟多为二十三弦、二十五弦;而古代筝的雏形为五弦(战国),以后发展为十二弦(秦、汉)、十三弦(唐、宋),元、明时期发展为十四弦、十五弦,清代才有十六弦等。筝、瑟由于弦数不同,它们的音位排列法亦不相同。历史上瑟较多地用于宫廷雅乐活动;而筝则主要流传于民间,是雅俗共赏的古老民间乐器。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