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之乡 *** 广西东兰为什么叫做铜鼓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9

今天给各位分享铜鼓之乡 *** 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广西东兰为什么叫做铜鼓之乡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还有哪些地方的特色鼓
  2. 中国有几个长寿之乡, *** 分别在哪里
  3. 为什么说贵州是“铜鼓之乡”
  4. 广西北流为什么被称为是世界铜鼓王之乡
  5. 素有“铜鼓之乡”誉称得是哪个少数民族。
  6. 隘洞镇的铜鼓之乡

一、还有哪些地方的特色鼓

1、象脚鼓是傣族古老的民族乐器。因鼓身似象脚而得名,广泛。象脚鼓还受到克木人的喜爱,是各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2、傣族大鼓由鼓身、鼓皮、鼓圈、鼓卡和鼓棰等部分组成。在怒江下游保山傣族地区称之为“光弄”,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称之为“光边”。另有“两面鼓”、“ *** 皮鼓”之称。

铜鼓之乡视频 广西东兰为什么叫做铜鼓之乡-第1张图片-

3、因鼓身细长而得名。又称花鼓。瑶族拍击膜鸣乐器。瑶语称郭咚郭、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及其湘、桂、粤毗邻之广大瑶族地区。

4、 *** 族长鼓又称“杖鼓”。起源于印度的细腰鼓。公元4世纪时,细腰鼓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而后又东传 *** 。在我国 *** 族人民中广为流传。

5、蜂鼓是流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细腰鼓,其式样和演奏 *** 与 *** 族长鼓相似,两者同出一源。为壮族的一种古老击乐。常用于民间歌舞伴奏。

二、中国有几个长寿之乡, *** 分别在哪里

1、中国长寿之乡是中国老年学学会评选认定的称号。中国有52个长寿之乡,分别是:

2、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兰县、凤山县、富川县、天等县、昭平县、岑溪市、东兴市、蒙山县、容县、永福县、扶绥县、上林县、金秀瑶族自治县、贺州钟山县、湖北省钟祥市、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广东省信宜市、江苏省如皋市、山东省莱州市、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海南省澄迈县、江苏省太仓市、山东省文登市、上海市崇明县、四川省都江堰市、广东省连州市、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河南省永城市、河南省修武县、河南省封丘县、江苏省溧阳市、江苏省如东县、广东省蕉岭县、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四川省彭山县、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河南省淮阳县、重庆市江津区、贵州省石阡县、贵州省印江县、浙江省永嘉县、山东省乳山市、山东省单县、山东省高密市、广西百色市凌云县、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福建省柘荣县。

三、为什么说贵州是“铜鼓之乡”

1、东兰铜鼓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保留铜鼓文化的“活化石”。目前,该县民间传承使用的铜鼓达612面,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铜鼓类型以麻江型最多,占世界传世铜鼓总量的四分之一。同时,还发展出以东兰为主要传承地的“壮族铜鼓习俗”以及与铜鼓文化派生的铜鼓舞、猴鼓舞、壮族歌圩、壮族蚂拐节等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舞蹈。1990年以来,先后有日本、法国、泰国、澳大利亚、新加坡、 *** 、 *** 、 *** 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陆续到东兰进行铜鼓文化习俗考察。

2、为保护和向世人展示神秘铜鼓文化,该县自1993年以来,对县内的传世铜鼓进行普查登记,同时对“壮族铜鼓习俗”以及与铜鼓文化派生的铜鼓舞、猴鼓舞、壮族歌圩、壮族蚂拐节等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舞蹈加以保护传承。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铜鼓春榔舞》被列入广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瑶族猴鼓舞》和《布努瑶二声部瑶歌》被列入河池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该县依托铜鼓文化获得“中 *** 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称号。

四、广西北流为什么被称为是世界铜鼓王之乡

1、如果从公元五世纪中期成书的《后汉书》开始算起,中国有关铜鼓的记载至今已有1500余年。1705年,荷兰人罗姆菲尔士从印尼将一面铜鼓带到欧洲,欧洲人开始关注这种铜制乐器。在国外, *** 研究铜鼓的学者,首推奥地利人佛朗茨·黑格尔,他在1902年所著的《东南亚古代金属鼓》一书中,对铜鼓类型所作的最早阐释,至今仍被某些学者沿用。

2、铜鼓最早起源于云南洱海和礼社江流域。人们吃饱喝足以后,将煮饭用的铜釜翻转过来,敲击其底部,伴歌伴舞以自娱,后来铜釜被改进后,成为专用乐器,这就是早期的万家坝型铜鼓(以出土地云南楚雄县万家坝古墓群命名)。

3、早期铜鼓向东传到滇池周围,滇人在造型和纹饰上对其进一步美化,铸造了精美绝伦的石寨山型铜鼓(以出土 *** 云南晋宁县石寨山古墓群命名),此型铜鼓对称和谐,装饰华丽,象征滇王及其他“邑君”“侯王”的 *** 权威。

4、考古证据显示,铜鼓的传播是沿河流一路向东的,到春秋时代晚期,岭南地区部分越人开始铸造铜鼓,广西最早的铜鼓见于右江流域。约从公元 1世纪至 7世纪的东汉至唐代,成为铜鼓的鼎盛发展时期,继石寨山型铜鼓之后,各类新型铜鼓异军突起。铜鼓在向东发展的路线中逐渐衍变,进入广西境内后融入当地民族的特有审美情趣,最终形成广西境内铜鼓铸造、使用的繁荣。

5、从流传和出土发掘的铜鼓来看,广西是现存铜鼓最多的省份。据统计,广西有五百多面铜鼓,约占全国铜鼓总数量的三分之一。这里也是包含铜鼓类型最多的省份,铜鼓类型共分为八种,广西拥有七种,其中的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三个类型的铜鼓都以位于广西境内的出土地点命名。

五、素有“铜鼓之乡”誉称得是哪个少数民族。

1、东兰铜鼓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保留铜鼓文化的“活化石”。目前,该县民间传承使用的铜鼓达612面,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铜鼓类型以麻江型最多,占世界传世铜鼓总量的四分之一。同时,还发展出以东兰为主要传承地的“壮族铜鼓习俗”以及与铜鼓文化派生的铜鼓舞、猴鼓舞、壮族歌圩、壮族蚂拐节等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舞蹈。1990年以来,先后有日本、法国、泰国、澳大利亚、新加坡、 *** 、 *** 、 *** 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陆续到东兰进行铜鼓文化习俗考察。

2、为保护和向世人展示神秘铜鼓文化,该县自1993年以来,对县内的传世铜鼓进行普查登记,同时对“壮族铜鼓习俗”以及与铜鼓文化派生的铜鼓舞、猴鼓舞、壮族歌圩、壮族蚂拐节等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舞蹈加以保护传承。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铜鼓春榔舞》被列入广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瑶族猴鼓舞》和《布努瑶二声部瑶歌》被列入河池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该县依托铜鼓文化获得“中 *** 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称号

六、隘洞镇的铜鼓之乡

隘洞镇是壮族集中居住区,居住着壮、汉、侗、瑶、苗5个民族,其中壮族占总人口的96.96%。

隘洞可称是东兰的铜鼓之乡,全镇有 *** 面铜鼓,占全县铜鼓储藏总量的33%以上。每逢重大节日,这里的壮族村民都以打铜鼓来庆贺。尤其是“蚂拐节”这天,这边歌声正酣甜,那边鼓点又聚起。人们还要进行铜鼓对打比赛,敲打者不时变换着花点,轮番齐上,令人目不暇接;变化莫测的花点不时敲出“团结战斗,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等成语的谐声来,更让人叹为观止。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东兰 广西 鼓之乡 叫做 为什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