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亡之乡(中国帝王之乡排名)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9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帝亡之乡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中国帝王之乡排名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文健皇帝下落之谜
  2. 顺治皇帝真的出家了吗
  3. 明朝建文帝失踪之谜

一、文健皇帝下落之谜

1、首先是宫中 *** 论。许多史书和正统官方史书都采用这种说法。据记载,公元年,燕王进了金川门后,文健也想出来迎接燕王,但他叹了口气。我如何能遇见你?于是他关了宫,和皇后一起 *** ,大部分妃子都是扔火而死,场面惨烈。看到宫殿里的大火,朱棣迅速命令人们前来 *** ,并从灰烬中发现了一具烧焦的无法辨认的 *** 。尽管朱棣怀疑这具 *** 的真实 *** ,但没有别的办法,他只好在即位后将 *** 与天子的礼物一起埋葬。然而,这种说法在官方记录中并不一致。甚至后来的明朝皇帝也没有我不完全相信这种说法。比如史书上记载朱棣以天子之礼葬其身,但没有记载葬于何处;烧焦的 *** 可以我说不出男人和女人的区别。有人怀疑是女王。谁也说不清是谁。为了不留下杀害侄子夺取 *** 的骂名,朱棣发现烧焦的 *** 时痛哭流涕,声称自己出兵只是为了清除君主表叔,不做皇帝。但后来,他多次努力寻找朱允_的下落,前后矛盾,不得不令人怀疑。

2、二是出家论。2002年10月,2岁的向张询问皇帝的下落。张回答说:国家的历史并不这件事不可遏制,却传了过去。当文健皇帝作为一个陷入困境的老师进城时,他剪了头发,穿上斗篷,走出中道,然后到处旅行。没有人了解他。可见对张的记载也倾向于他的败亡论。顾应台太宗实录是关于文健皇帝死亡的最有 *** *** 的记录。他认为他的皇帝没有 *** ,而是在大臣的保护下通过 *** 逃离了南京。这种观点认为,当朱棣驻扎在南京城外时,朱允_希望讲和,但朱棣拒绝了。在知道朱允_破城后,他不仅会被羞辱,还必然会死去,所以他想 *** ,被周围的人阻止了。这时,一个老 *** 告诉他说:毛死的时候留下了一个铁盒子,偷偷放在奉先堂,让我在你大难临头的时候交给你。听了这话,朱允_急忙命令人们把箱子抬出来打开。原来是三个都迪,上面写着三个名字,还有三件连衣裙,一把剃须刀,一张遗书。根据遗书,朱允_剃了光头,穿上僧衣,带着9个人去了应急门里面的 *** 门关。 *** 门关是内城的一个小门,只允许一个人进出,它通向外面的水道。朱允_一行人出了 *** 门关,看到水道上停着一条船,船上站着一个老和尚。那老僧向朱允_磕头道: *** 并迅速带他们上船。于是文健皇帝剪了头发,出家为僧。和朱元璋一样,出家为僧,游历四方。

3、在朱允_的失踪,朱棣,谁刚刚即位,是焦虑。在他的一生中,他派人到处寻找他。后来,郑和中国的下西洋的目的是寻找朱允_。他还专门派胡克在穷乡僻壤和普通城镇搜寻了六年胡芬。

4、那么,既然他的国家可能灭亡,他去了哪里呢?综合信息来看,有如下几种说法:

5、是一个藐视国家,到处游历的和尚。据记载,公元明史纪事本末年,文健逃出南京后,与杨应能、叶希贤、季承等一行周游列国。学者们根据对地方志、遗物和遗址的考证,认为文健皇帝 *** 滇、黔、川、鄂、苏、浙、粤等地,留下了许多关于文健皇帝的遗址和传说。一些书也记载了文健皇帝的诗。虽然无法判断是不是后人的幌子,但其中一部分符合他的身份。下面这首诗,据说是投靠嵇时写的

6、二是出海,无处可去。有传言说,皇帝文健驾船出海,来到南洋,在一个小岛上过着自给自足的隐居生活。当时中国有很多人去南洋。据说张士诚失败后,他的一些下属逃到南洋殖民和 *** 。最近,已经证实文健皇帝在泉州开元寺避难,在开元寺起航,最后隐居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东海岸。但是,没有更多的证据,只是推测。成担心会集结当地华民,或以宗主身份号召南洋各国参战,不放心,特地派郑和下西洋,一是宣传国威,二是追查皇帝。根据公元明史纪事本末年,成祖怀疑惠帝死于海外,并想追查它,并表明中国是富裕和强大的。永乐三年六月,何明和他的朋友王景弘出使西方,带来了27800多名士卒和更多的金币。在郑和在美国舰队中,还有一部分皇家卫队,他们负责调查。现在还不知道是否发现了文健皇帝的踪迹。

7、第三,北京西山说。在英台明史和郑潇明史纪事本末,记录有七年的正统。因为他的年龄,皇帝文健去了 *** 的Si广西恩州,自称皇帝文健。当地官员很快向 *** 报告,并将其送往首都。朝廷老 *** 吴良被派去鉴定。文健一看到他就叫出了他的名字,但是吴良不承认。文健皇帝还说,当他吃饭时,他把一块鹅扔到地上,吴良像狗一样蹲下吃了它。吴良听后落泪,回去后 *** *** 。皇帝文健被迎入宫中,在宫中老死,葬于西山,不封不种树。

8、第四,江苏吴县说。胡秘密 *** 六年。一年前的一个晚上,朱棣死亡,他突然听胡芬的要求,所以朱棣独自在他的卧室里。胡报告说,他去见了他的兄弟,说他确实剪了头发,出家了。他躲在江苏吴县的罗普庙里。他已一心成佛,无意重置。后来,明英宗朱祁镇带着已经老了的朱允_去了老年宫。记者徐作胜亲自到江苏吴县考察,发现了文健死亡。结合文献资料,他认为皇帝就藏在吴县府赛吉,不久姚回到了草庐寺。在姚的监护下,皇帝被藏在皇帝直到423年他死在这里,葬在寺院后面的山坡上。这也是自成一体的。

9、五是四川望京寺说的。有人认为文健皇帝藏在四川平昌的罗敷寺,死在这里,葬在寺后的山坡上。文健皇帝选择了佛罗寺,因为它地处偏远,很难找到,而且不容易被发现。因其经常向京城方向哭喊,后人将佛罗寺改名为望京寺。

10、第六, *** 论。据永乐年间吾学篇、文汇报的记载,文健继位后,兵部尚书齐太和、兵部尚书黄子澄决定削藩。领兵在外的燕王朱棣,立即接过了一面起兵南下,发动了靖南之战。不到四年,燕王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他的皇帝拒绝媾和,所以他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然而,他的老板李景隆打开了金川大门,欢迎王子美军入城,满清军民纷纷投降。看到形势变得对他不利,文健皇帝不得不下令烧毁宫殿,火势立即蔓延开来。皇帝文健和他的皇后马史跳进火里 *** ,他的大部分妃嫔和随从都随火而死。王入宫后,于清三日寻其下落。宫廷侍从

11、另外,近年来有人自称是文健皇帝的后代,赠送实录元,说文健皇帝通过地道逃离南京,冒充僧尼,四处游历,后隐居武昌,死后葬在武昌洪山。笔者注意到金陵晚报的报道:南京电缆厂退休工程师让广清先生拿着一份保存多年的明史稿的复印件找到记者,翻开家谱,让老师告诉记者,文健皇帝不是 *** ,而是逃出南京,改名吉恩栾,定居湘鄂情。世世代代,让广清成为明朝皇帝文健的第15个孙子。至于为什么文健皇帝在出宫隐居民间后改名为任和栾,让广清解释说,文健皇帝认为他是在退位,放弃国家,所以改名为任栾,意思是放弃皇位。当然,这种说法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二、顺治皇帝真的出家了吗

1、顺治 *** (1661)正月初二,福临安排吴良辅出家为僧。这天他亲临悯忠寺观看吴良辅出家仪式。归来的当晚染上天花,发起高烧来。他预感病体沉重,势将不支,初六日深夜急召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及原内阁学士麻勒吉入养心殿,口授遗诏。

2、王熙、麻勒吉二人退至乾清门下西围屏内,以初七一天的时间撰拟。一共三次进给皇上预览,皇帝三次亲自斟酌,刚到晚上才决定。当夜,年仅二十四岁的顺治帝与世长辞了。

3、福临晏驾后,麻勒吉及侍卫贾卜嘉二人手捧遗诏去奏知皇太后,马上向诸王贝勒贝子公大臣侍卫等人宣布。遗诏立八岁的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为皇太子,继帝位,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

4、遗诏实为罪己诏,共罗列十四条罪过,主要是未能遵守祖制渐染汉俗,重用汉官致使满臣无心任事,几乎完全否定了他自己一生中最有光彩的政绩。

5、《顺治遗诏》:实为顺治帝的“罪己诏”,主要起草者是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共罗列了十四条自己的罪过,主要是未能遵守祖制,渐染汉俗,宠汉抑满等。

6、至于这是否福临本意,即这十四条是否福临过目批准的已无从知晓。但却留给了后世之疑:遗诏公布前先奏知皇太后;遗诏的主要起草者王熙事后对此守口如瓶。因此,人们有理由说遗诏本出太后授意,确实是母亲责备儿子的话。

7、福临崩后,梓宫放在了景山寿皇殿。四月十七日,由再次进京的茆溪行森执行火化仪式。火化后宝宫(骨灰罐)安葬于遵化马兰峪,是为孝陵。庙号世祖,谥号章皇帝,后世累有尊谥,至乾隆元年(1736年)尊谥加为二十二字: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8、顺治之死是清史四大疑案之一。《清实录》留下的记录很简单,只说顺治 *** 的正月丁巳(初七)日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他死的时候只有二十二岁十一个月。

9、最早对顺治之死有怀疑的是著名文学家吴伟业,他写了一首《清凉山赞佛诗》,中间露出了很多弦外之音,隐隐约约好像是在说顺治皇帝并未归天,而是另有归属,所谓“房星竟未动,天降白玉棺。惜哉善财洞,未得夸迎銮”给人的印象就是这样的。

10、吴伟业想说的是,顺治没死,他出家了。顺治皇帝生前有一段时间与 *** 几位高僧都有亲密的交往,随他们参禅学佛。大约在顺治16年底至17年春间,他曾向高僧木陈忞表示有过出家之念。他说的原话是这样的:“朕想前身的确是僧,今每当到寺,见僧家明窗几净,辄低回不能去。”他还说过更加直白的话:“若非皇太后一人挂念,便可随老和尚出家去。”

11、但还有人说顺治皇帝并没有出家,而是得了一种病,这种病叫天花。而这一说法,历史上也有记录,记录顺治皇帝死亡的时间和地点,然而并没有顺治皇帝死亡的原因。在清朝那个年代,天花被人们称为瘟疫,不但传染较高,而且得了这种病更是九死一生了,死去的人浑身溃烂,人死后还非常的恐怖。

12、这些都证明,顺治皇帝是病死的,而不是顺治皇帝出家了。后来为什么会说顺治皇帝出家?那是因为顺治皇帝信佛法,再者是因为顺治皇帝这么年轻的就死掉了,引起了朝廷的变化,朝廷故意散发他出家的消息。后来出现了文学和戏曲,所以这一说法才在民间得到了广为的流传。

13、顺治,中国清朝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的年号,通常也代指清世祖。顺治年间,属清朝早期,清朝对汉民族的 *** 矛盾比较尖锐,发生了“剃发易服”“ *** ”等重大历史事件。

14、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清世祖(1 *** 3年-1661年在位),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出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年号顺治,在位 *** 。

15、福临六岁登基,由叔父摄政王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辅政。顺治元年(1 *** 4年),清军入关,入主中原。同年, *** 北京。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滦河,福临提前亲政。

16、面对全国出现新的抗清 *** ,福临同大臣经过反复筹商,决定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一方面实行“招降弥乱”的怀柔政策;一方面重新起用洪承畴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使局势逐渐好转,为日后进攻云贵,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7、顺治十年(1653年)为了恢复战乱 *** 的农业经济,顺治帝采纳范文程等人的建议,设立兴屯道厅,推行屯田。十四年(1657年),又积极鼓励地主、乡绅招民垦荒。对地方官员制定《垦荒考成则例》,按垦荒实绩,分别予以奖惩。同年,编成《赋役全书》颁布天下。这些措施,使濒于绝境的农业生产,开始有了转机。

18、顺治帝对整顿吏治甚为关注,派监察御史巡视各地,惩治了一批 *** 污吏。为了提 *** 僚机构的办事效能,顺治帝比较注意发挥汉官的作用。顺治十六年(1659年),除东南沿海之外,全国 *** 基本得到统一。

19、顺治 *** (1661年)顺治帝驾崩,终年24岁。庙号世祖,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葬于清东陵之孝陵,遗诏传位第三子玄烨。

20、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新觉罗·福临

三、明朝建文帝失踪之谜

1、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帝的失踪,多年来一直是个谜,它与和氏璧的失传、武则天无字碑以及宋太祖的去世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历史“四大谜案”之一。这个谜案延续六百年之后,近年来突然出现了好几种说法,都说“ *** ”了这个历史之谜。然而,仔细看来,他的下落是个谜,他的身世也充满传奇。

2、朱元璋一共26个儿子,他在位时,太子朱标就去世了。朱标有五个儿子,长子朱雄英也先于 *** 夭折。按照封建礼法的规定,大明朝的皇位应该由太子的二儿子朱允炆接替,但朱元璋赏识的是他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朱棣聪颖,而且英武有谋略,文武双全,曾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战功卓著。朱元璋认为这些儿子中,只有朱棣是最像自己的,因此,他内心里更希望立朱棣为继承人,但他又担心以“立能”代替“ *** ”,会引起大臣们的反对,于是就郑重其事地将这个问题提交大家讨论。有的大臣怕得罪太祖,就缄口不语;有的大臣觉得这是太祖心中有 *** ,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当作“问题”提了出来,有损体统,便干脆质问太祖:“如果立燕王朱棣为储,那么,陛下的其他儿子就不会有想法?陛下又准备置他们于何地呢?”

3、朱元璋没办法,只好立长子的次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这本来是应该的,但朱元璋的这番折腾,无疑点燃了朱棣心中篡夺皇位的***,为日后宫廷事变埋下了祸根。

4、现行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在明朝历史一章,其中有“郑和下西洋”一节。郑和下西洋的事,就发生在明成祖朱棣时代。历史教科书上称,郑和下西洋到过 *** 、非洲三十多个国家,带去瓷器、丝绸,换回香料、珠宝,加强了中国与所到各国的友好关系。其实,明朝正史上明确记载着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惠帝,就是建文帝。这句话的意思,是明成祖怀疑建文帝逃亡海外了,于是派遣郑和下西洋寻找建文帝的踪迹。

5、建文帝是否葬身火海,这在当时就引起过人们的怀疑。《明史》中就说:“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或云帝由地道出亡。”即有人说建文帝从地道中逃走了,并记载着这样的故事:正统五年(1440)——建文帝“失踪”才39年,有一个年已九十的和尚从云南到了广西,称自己就是建文帝。当地知府听了吓坏了,赶紧向朝廷汇报。朝廷派人查出这个和尚并不是建文帝,年龄也不相符。结果,这个和尚坐牢了。

6、这个故事中的一个细节——朝廷派人调查,使人感到蹊跷:如果建文帝当年已经被火烧死,现在还用得着什么调查?下令知府抓住这个“假冒伪劣”便是了。之所以还派人调查,显然朱棣还想“看个究竟”,而这一念头的产生,只能说明他当年对安葬的“焦 *** ”身份存有怀疑。

7、《明史纪事本末》中又有这样的记载,建文帝流浪三十九年,在明英宗正统二年(1438)被人认出,朝廷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宫中有个老 *** ,名叫吴亮,过去曾侍奉过建文帝,叫他来辨认。建文帝一见,就问:“你是吴亮?”吴亮回答说:“我不是。”建文帝说:“过去在御便殿,有一次我吃饭时,掉了一块肉在地上,你趴在地上把它吃掉了。你忘了?” *** 吴亮闻言大哭。建文帝从此入居宫中,寿终正寝。

8、还有个现象,也使人容易想起建文帝当年并没有被烧死,即有明一朝,一直没有皇家子弟祭拜建文帝陵墓。建文帝本来有兄弟五人,除了早年夭折的老大之外,还有三个弟弟,如果燕王朱棣安葬的真是建文帝夫妇,那么,应该有朱氏子弟上坟祭拜,但时至今日,连建文帝的坟墓在哪儿都没有人知道,哪还谈得上祭拜呢?

9、朱元璋去世时,除了留下立储朱允炆的遗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交代:分封各地的儿子们,在三年之内不要回京奔丧!这显然考虑到燕王对孙儿皇位的威胁。事实果真如朱元璋所料:他去世的消息刚刚传出,燕王朱棣立马南下奔丧。当他到达现在的江苏淮安时,被兵部尚书齐泰派人侦察发现,立即以太祖遗诏的名义,责令朱棣回北京。

10、毕竟是亲 *** 去世,连遗容最后都不能看一眼,燕王朱棣实在悲恨不已,他与其他兄弟们一样,只好含泪走回自己的封地,但他内心里对这个侄儿的愤恨,已经不言而喻了。想除掉这个侄儿取而代之?谈何容易!有父王的那道遗诏在,兄弟们连南下的机会都没有了!但是,机会还是由这个侄儿送来了:侄儿的“削藩”,不正为他“清君侧”提供了更好的借口吗?

11、谋臣姚广孝为燕王起兵做了两件事:一是铸造钱币,为朱棣提供充足的财源;二是在燕王府地下挖了一个巨大的兵工厂——造剑。为了掩盖铸剑的声音,姚广孝在地面上挖了一个很大的池塘,养了成群的鹅鸭。叽叽嘎嘎的鹅鸭叫声,将锻铁铸剑的动静全部混淆了。

12、有了经济和军事上的充分准备,朱棣开始“清君侧”。但是,大明 *** 经过朱元璋几十年的治理,燕王想一举“靖难”,确非易事。从洪武三十一年起,前后经过两年时间,燕王这边攻下一块,那边又丢失一片,进进退退,虽然也曾打到长江北岸,但很快又要回兵护城。这样的拉锯战,消耗了燕王的实力,也磨灭了他进取南京的***,他准备回北京,继续安心地当他的“燕王”。

13、见此情景,姚广孝给了他一剂强心针——燕王,你征战两年,是争皇位,还是要地盘?燕王说:“不要地盘,要皇位。”姚广孝说:“这就对了!陛下可以领轻兵,直取南京,何必回顾地盘?”

14、燕王带领的精锐之师驾船擂鼓,从江北南下。朝廷守军在江南一看这阵势,纷纷逃溃。建文帝派人过江议和,愿意划江为界,叔侄各占一边,但胜券在握的朱棣哪里舍得放下唾手可得的皇位——他断然拒绝了侄儿的请求。1402年六月初三,燕王的部队攻占南京皇宫。当燕王进入皇宫时,皇宫正烈火熊熊,建文帝已不见踪影,皇后以及7岁的皇太子文奎都不知去向。

15、燕王朱棣下令清宫三日,只找到了建文帝的第二个儿子——2岁的文圭。几百年来,建文帝的下落之谜就出现在这里。

16、正史记载称,燕王朱棣进宫找了三天后,“遣中使出帝后 *** 于火中”,即宫中人从火堆中扒出了两具 *** ,说是皇帝和皇后的。由于 *** 是已经被烧焦了的,因此难以认清到底是不是“帝后之 *** ”,但史书中依旧记载称,朱棣见了被烧焦的 *** 后,抚 *** 痛哭,称:“我是来帮助您整治朝廷的,您为什么要这么干呢?”随后,朱棣下令以帝后之礼仪、隆重安葬了这两具焦 *** ——既然建文帝死了,那么,他也就安然地走上金銮宝殿,成为明朝的第三代皇帝,也即明成祖。

17、建文帝在宫中葬身火海,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即《明史纪事本末》中的“出家为僧说”。该说认为,朱棣破城时,建文帝知道这个叔叔一向手段毒辣,决定“自决”——携宫妃们纵身火海,一了百了。这时,一位老 *** 出来制止说:“陛下,您爷爷临死时,给您留下了一只铁箱子,让我在您大难临头时,把箱子转交给您,这个箱子现藏在奉先殿内。”宫人立即从奉先殿抬出这只箱子,打开一看,里面有三张度牒——僧尼 *** ;三套僧衣,一把剃刀,还有一封遗书,称“建文从 *** 门出,其他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这样,建文帝等三人立即剃头、换衣,带着九个人,来到位于太平门内的一扇小门—— *** 门。小门仅能容一个人出入,九个人弯着腰,从这个狭窄的通道出去,外面是水道。水面上有一只小船,船上有一位僧人。僧人招呼建文帝等上船,并叩首呼“ *** ”。

18、建文帝问僧人:“你怎么知道我在这里?”僧人答道:“我昨夜做了个梦, *** *** 。他也是个出家人,叫我今天在这儿等你,接你入观为僧。”

19、从此以后,建文帝出家为僧了。长期以来,有人认为建文帝出家为僧一说很难成立,原因是燕王朱棣派兵已将皇宫层层包围,建文帝想出逃是不可能的;再说,后人在南京明皇宫四周并没有找到所谓的“ *** 门”“御沟”等暗道。可也有人认为,大火之后,除了皇帝和皇后不见了之外,建文帝的大儿子、7岁的朱文奎也不见了,也没有记载说找到过儿童的 *** ,也就是说,朱文奎可能跑了——既然7岁的孩子可能出逃了,那么,建文帝为什么就不能逃命出去呢?

20、燕王找到建文帝2岁的小儿子之后,将这棵幼苗囚禁起来,直到这个侄孙57岁才被放出来。史 *** 载,57岁的朱文圭被放出来时,除了会大 *** 和要吃的之外,什么都不知道,连牛马都不认识。

21、关于建文帝出逃为僧的下落,除了上述的回宫老死之外,近年来又出现了五种新说法。

22、福建宁德说。几年前,福建宁德蕉城区上贝村发现两座古墓,当地学人提出怀疑,说是建文帝夫妇的墓。然后,又有人根据这些怀疑而编成了一个有关建文帝逃亡至此的完整故事。

23、此外,还有湖北洪山宝通寺说,江苏吴县说,四川望京寺说,湖南新田武当山说,青海瞿昙寺说,贵州“红崖天书”说,等等,这些说法都是“后起之秀”,用毛佩琦先生的话说,关于建文帝下落之谜的探讨,目前已经“几乎无路可走”,这些“新说”虽然对探究建文帝下落之谜有益,但谁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能说服世人,至少从目前看来,它仍将是个谜。

帝亡之乡(中国帝王之乡排名)-第1张图片-

24、明朝“靖难之变”中,建文帝的生死去向成为千古之谜,各地均有传闻,而史 *** 载却凤毛麟角。据《中国历代帝王录》记载:“建文帝出逃后,以西南为据地,频繁出黔川、湘等地,建修寺院,流浪达39年之久。”《明史记事本末》载:“正统五年三月,建文帝与程济入黔,后至贵州广顺罗隐寺,并题诗壁间。”这两部史书都提及建文帝入黔,并在罗隐寺为僧,罗隐寺即为今天长顺县改尧镇白云山,这是建文帝入黔的重要史据。

25、白云山位于长顺县改尧镇与贵阳市花溪马林乡交界处,距长顺县城54公里,山上有关建文帝的遗迹颇多。据《广顺州志》载:“东方一朵紫云起,西方一朵白云落。”1372年,当建文帝来到花溪斗笠寨时,见一朵白云飘至一座大山前不走了,登山即见方广百亩,俯视万山拱若禁卫,帝喜曰:“此吾托足处也。”后便将此山曰为“白云山”,将罗隐寺改为白云寺。后有广顺金筑安抚司金镛为它建庙,租田招僧,香火旺盛,各地朝拜云游者络绎不绝,成为贵州四大 *** 名山之一。今白云山还留存寺塔,华表,望天洞、天子洞、三漏窝、帝跸洞,潜龙阁、白马洞、跪井、青龙潭、南京坪等古迹,还有清晰可见的建文题诗。

26、不表建文帝在“靖难之变”中的境遇,且说大约在永乐10年期间,朱允火文一行从云南入贵州,转到广顺白云山,看到这里山青水秀,风光宜人,偏僻安静,遂驻足白云山,巧的是山上洞内东面有两个石窝,一个会漏米,一个会漏盐,恰够建文旁食用。一个老和尚曾以此奇写下一幅对联:

27、建文帝驻足白云山后,常常怀念官庭生活及亲信官员们,便赋诗于石碑之上,今依然清晰可见,诗云:

28、翠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

29、干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30、长乐官中云气散,朝无阙上雨声收。

31、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32、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33、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苍海碧云深。

34、紫薇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35、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36、继绝红尘守法宗,清高不与世人同。

37、牢锁心猿归定静,莫教意马任西东。

38、禅杖曾挑沧海月,袈裟又接祖师风。

39、吾今满眼空门事,几个知音悟了功。

40、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茅屋与团瓢。

41、南游嶂岭千层拱,北望天门 *** 遥。

42、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兖龙袍。

43、百官此日归何处,惟有群鸦早晚朝。

44、建文随诸臣在白云山期间,常休憩于“天子硐”,洞中有长巨石约2米余,宽70厘米,故名石龙床,洞外有一井,要饮此水必跪而方可取之,故名“跪井”,此井常年不枯,水质清冽,食之甘甜解渴,来此游人无不争饮此水。

45、建文在白云山修行时,民间传说十分丰富,悬谜之事颇多。相传有一青年常常来与建文下棋,后来建文觉得此人奇怪,便问这青年居住哪里?那青年随后一指说:“在后山边。”建文帝好奇,便相约到那青年家中看看,那后生也不推辞,便引建文帝来到后山一龙潭前,笑着说:“我就居住在这里。”建文听后便哈哈大笑说:“你会撒谎,此处是你能居住的吗?”那后生不搭话,打一个翻滚不见了,这时只见龙潭内有一条小青龙口出人言道:皇上,我在这里呢!建文一看是一条小青龙,便说:“能否再变大一点?”那龙听后,便一翻身,只见身体如水桶般粗,张牙舞爪展现眼前,这一变化,可把建文吓坏了,便随口骂道:“孽障。”那龙一听封它不好,一涌水伸爪抓来,抓不着建文,却把龙潭口的石壁抓了五个龙爪印,如今仍依稀可见,此潭因此而得名“青龙潭”,现为白云山一奇景。

46、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即“大赦天下”,并和侍臣们谈起永乐皇帝(即明成宗朱棣)认为他对惠帝朱允火文未免过苛,株连太大,非大德之为,便着人到西南地区寻觅建文帝,当这消息传到建文耳里,建文也忖度英宗不会加害于他,便着人向地方官员告知身份,这时,追随建文的群臣已不在人世,地方当即派人护送建文离黔赴京。在离开时,建文帝赠给离白云山不远的寺庙长老一颗树作为离别纪念,如今这棵树已长成参天大树,名为银杏大王,树高约40余米,胸围达15米,覆冠约400平方米,当地人民视其为“神树”,该树位于距长顺县城37公里的凯佐乡, *** 立碑加栏作为古树名木给予保护。建文帝到北京后,英宗皇帝当即让老 *** 吴亮辩认真伪,吴亮视建文左趾,黑痣犹存,再谈及当年宫中旧事,建文记忆犹新,对答无误,于是就被安置宫中养老,称“老佛”,寿终正寝后葬于北京西山。

47、建文帝走后,有一墨客游至白云山天子洞,对其祖先僧为帝,建文先帝为僧深为感慨,写下联云:

48、祖以僧为帝,孙以帝为僧,转眼看兴亡,法席难追白云寺;

49、君不死竞归,臣不归竞死,抚膺悲宇宙,梵钟莫识景阳宫。

50、七百里燕子归来,叔不以父命为尊,侄难知天伦为重。

51、四十年困龙无用,君竞得人归故土,臣不幸魂落他乡。

52、现在长顺县改尧镇巴茅哨有一杉树王,相传系建文帝遁迹白云山时所植,该树干胸径2。07米,根系展露范围直径12。74米,高38米,挺拔直立,枝叶苍翠如伞,根系盘根错节,周围的布衣人民视其为神树,常到树下烧香祈祷。关于建文帝与白云山悬谜之事相传较多,在此不在一一例举,就现在的白云山而言,古迹依然还在。长顺县委、 *** 竭力筹款复其原貌,多次修茸,日趋轮角,原貌再现,是人文旅游不可多得之地。

好了,关于帝亡之乡和中国帝王之乡排名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标签: 帝王 中国 排名 亡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