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之乡文化之邦,中华诗词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7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诗书之乡文化之邦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诗书之乡文化之邦以及中华诗词之乡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是“礼仪之邦”还是“礼义之邦”(2)
  2. 戏说宋湘:岭南之一才子,诗书画全能的文坛巨子
  3. 世界文化遗产主题作文400字左右十篇

一、是“礼仪之邦”还是“礼义之邦”(2)

历久弥新:礼之“仪”“义”的纠结

除了“礼义之邦”“礼仪之邦”,文献中也经常出现“礼义之乡”“礼义之国”“礼义之朝”“礼仪之国”等概念。

据初步翻检,“礼义之乡”可能最早见于《史记·三王世家》(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118页),“礼义之国”可能最早见于《汉书》(《高帝纪》《赵充国辛庆忌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50、2987页),而“礼义之朝”可能最早出现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三年(514年)(宋郑居中等《政和五礼新仪》之《政和御制冠礼》卷5),“礼仪之国”则可能最早见于清人黄遵宪所撰《日本国志·邻交志上一》。“礼义之乡”自出现一直沿用到1937年,而“礼义之国”沿用到清季,指称与“礼义之邦”基本一致;其前也有冠以“忠信”“忠节”“文学”(“礼义之乡”),或“守节”“诗书”“衣冠”“冠带”“文章”(“礼义之国”)等词者;相较而言,“礼义之朝”(除梁武帝外,宋人吕元泰、元人郝经也曾使用)、“礼仪之国”则较为少见。

传统中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共同体的需要,礼越来越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其间,既有文献解说的积淀充盈,也有典章 *** 的应时 *** ,更有身体力行的规范引导。在此文化氛围之下,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四礼(冠、婚、丧、祭)、五礼(吉、凶、军、宾、嘉)纷然而起,礼仪、礼制、礼俗竞相杂陈,守礼、行礼、变礼与时变化,等等。究其归趣,清代大儒顾炎武所谓“礼者,本于人心之节文,以为自治治人之具”,可谓一语破的。然而,自先秦以来,关于礼之义与仪的判别,则一直或显或隐地纠结着人们的思维。

如公元前537年,鲁昭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对此,晋侯以为他“善于礼”。然而,女叔齐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鲁昭公不知礼。晋侯问其故,女叔齐回答:“是仪也,不可谓礼。”那么,什么是礼呢?他解释说:“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而反观鲁国现状,则与礼之要求相去甚远。所以女叔齐不无遗憾地感慨道:“礼之本末,将于此乎在,而屑屑焉习仪以亟。言善于礼,不亦远乎!”又如公元前517年,赵简子向子大叔问“揖让 *** 之礼”。子大叔回答:“是仪也,非礼也。”赵简子追问:“何谓礼?”子大叔对道:“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 *** ,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 *** 则昏乱,民失其 *** 。是故为礼以奉之。”赵简子感叹说:“甚哉!礼之大也。”子大叔又回应道:“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 *** 。大,不亦宜乎!”《礼记》中也强调:“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故其数可陈也,其义难知也。知其义而敬守之,天子之所以治天下也。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

对于礼教大为痛恨的吴虞,通过梳理前人有关的礼论,也曾感慨:“夫谈法律者,不贵识其条文,而贵明其所以 *** 之意;言礼制者,不在辨其仪节,而在知其所以制礼之心。”柳诒徵先生则强调:“以史言史者之未识史原,坐以仪为礼也。仅知仪之为礼,故限于史志之记载典章 *** ,而若纪表列传之类不必根于礼经。不知典章 *** 节文等威繁变之原,皆本于天然之秩叙。”诸如此类的言论,无不表明对礼义重要 *** 的重视。

诗书之乡文化之邦,中华诗词之乡-第1张图片-

当然,由于古今情势的不同,仅仅强调礼义,也不免产生偏差。对此,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曾分辩道:“古者礼乐之书具在,人皆识其器数,却怕他不晓其义,故教之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又曰:‘失其义,陈其数者,祝、史之徒也。’今则礼、乐之书皆亡,学者却但言其义,至以器数则不复晓,盖失其本矣。”这一认识,可谓通达之论。

由此观之,礼义之乡、礼义之国、礼义之邦、礼义之朝、礼仪之邦、礼仪之国等词的使用,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皆为“历史的存在”,其间的兴替,是与时代、时势、人们的习惯与取舍等密不可分的,并非仅为误用、滥用的问题。“礼义”与“礼仪”亦非非此即彼的对立物,其关键乃在于如何因时因势把握其间的度。诚如宋儒程颐所强调的:“礼者,理也,文也。理者,实也,本也。文者,华也,末也。理文若二,而一道也。文过则奢,实过则俭。奢自文至,俭自实生,形影之类也。”总之,“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而礼在传统社会发展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它在今天还有没有价值?礼的内涵和实质又是什么?怎样才能把握礼的内在意义与外在表现的度?凡此种种,皆是历久而弥新的话题,需予以认真地反思和探究。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二、戏说宋湘:岭南之一才子,诗书画全能的文坛巨子

宋湘,又称焕襄,清中叶著名诗人、书法家,为官多年,政声廉明,诗书文兼能,擅巧对,著作颇丰,被誉为「”岭南之一才子”。对于宋湘,最让今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他的巧对,对联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学形式之一,其格式、意蕴、形式颇有讲究,也考验接对之人的学识、急智,对联文化源远流长,无数名对流传至今,让人叹为观止。而在明清时候,作对之风尤其流行,明朝文征明、祝枝山、唐伯虎、解缙、徐文长,清朝纪晓岚、郑板桥皆是一把好手,而这宋湘也是其中佼佼者,他有一则150字长联,可谓经典:今日之东,明日之西,青山迭迭,绿水悠悠。走不尽楚峡秦关,填不满心潭欲壑。力兮项羽,智兮曹 *** ,乌江赤壁空烦恼!忙什么?请诸君 *** 片时,把寸心思前想后,得安闲处且安闲,莫教春秋佳日过。这条路来,那条路去,风尘仆仆,驿站迢迢。带不去白璧黄金,留不住朱颜皓齿。富若石崇,贵若杨素,绿珠红拂终成梦。恨怎的?劝你解下数文,沽一壶猜三度四,遇畅饮时须畅饮,最难风雨故人来。北往南来,过客匆匆,自然万千感慨,150字,字字珠玑,沧桑世态、苦涩人生尽皆与此。另外,宋湘在诗坛也是独领***,清代文坛考据成风,有人宗汉,有人宗唐,宋湘则采众长,诗风磊落,一生笔耕不掇,诗作频出,是清代中叶岭南三大诗家之一,极为时人所称颂,《清史列传》中更是推宋湘为粤诗之巨:湘负绝人姿,又肆力于古,为文章醇而后肆。诗沉郁顿挫,直逼少陵。粤诗自黎简、冯敏昌后,推湘为巨擘。此外,宋湘的书法可谓造诣匪浅,笔风潇洒,章法有度,唯草书流传最广,一纸书成,即可让众多士贤所倾倒,《清史稿》中评价:湘 *** 豪迈,下笔显倜傥雄奇之概。北京故宫博物馆的《龙藏宋墨题咏》有评说:芷湾(宋湘号)长草书,章法磊落,笔致潇洒,往往一纸书出辄为时贤所倾倒。而纵观宋湘一生,生于躬读之家,少年时可堪天才,五岁时便能吟诗诵联,极早就有神童之名,青年游学多年,一心科考入仕却屡考屡败,不得已滞留都门求学深造,终在不惑之年中举入仕,为官二十余载,尽心尽力,治学安民,政声颇高,至今在云南仍有不少传说。而最让人唏嘘的是,宋湘为官多年,却依然家徒四壁,存银无几,他留下的只有诗文墨宝百卷,在历史长河中,宋湘这样的官吏,实在鲜有。少年清贫,蒙馆研学白渡镇,位于广东省东北一隅。小小圩镇,据梅州城20多公里,一条石窟河流经而过汇入梅江。环峰耸翠,景色深幽,古朴的小镇中有一村庄,屋舍聚落依山而建,因山形似象,而称为象山,山前有一湖,名为象湖,而这村子称为象湖村。村子中有一氏族,姓宋,这个世代业农的家族,既不曾有朝中显宦,也鲜少出文彦名流。可正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里,两百多年前,乾嘉年间,升起了一颗光耀岭南文坛的巨星。 1757年,宋湘生于象湖村,宋氏一族不算大户,有家谱记载,宋氏家族,先世微寒,以放鸭为生,自曾祖廷策、祖谦益,均务农力耕;宋湘的 *** 宋步云是一个读书人,以耕读为本,坚守儒学,也算学有所成,是岁贡生,教书为生,他一改世代务农的家风,虽然生活清贫,却也从小就格外重视儿子宋湘的教育。宋湘五六岁时,便在 *** 的耳提面命下,识字、临帖、诵诗、吟联,由于生 *** 聪敏,有文思,具捷才,深得长辈的钟爱。《光绪嘉应州志》中有记载:见诸伯叔为文会,既取片纸学为文,下笔有奇气。当时重文教,各州县内均办社学、义学和私塾,象湖村南,有本族人筹资建立的蒙馆,门前有两株杏树,每至春来红杏如霞,或取「”红杏枝头春意闹”之意,取名为红杏山房。宋湘七岁时,便到红杏山房课读蒙学,因慧于常人,总能很快便背诵如流,小宋湘虽天赋异禀,却也好玩成 *** ,在一群同年孩童之中,难免自负,甚至常常逃学:从他晚年所作的回忆诗中可窥见其幼时情景:老屋柴门树打头,青山屋后水自流。受书十日九逃学,恨不先生命牧牛。——《忆少年七首》之一好逸本是人之常情,何况还是小孩, *** 宋步云见儿子不思进取,有轻学之迹象,忧从心来,不时旁敲侧击,循循善诱,宋湘慢慢也可心领神会,不久也能克制玩欲,专心于读书求知,很快学业大有进展。他在《忆少年七首》之二写道:世间何物是文章,提笔直书五六行。偷见先生嘻一笑,娘前索果索衣裳。下笔能文,出口成章,蒙馆老师还教会宋湘对对子,10岁出头的宋湘在当地乡里已是小有名气的小神童。 1768年,宋湘十三岁,在宋氏家族举荐下,宋湘参加嘉应州童子县试,一举夺下之一名。次年,童子府试中,宋湘再次名列榜首。宋湘之一次出村,便崭露锋芒,回乡之后,宋氏祠堂鞭炮连连,族中老少均来祝贺,宋湘名气更盛。可他的志向,并不在此,他想科举高中,他想入仕,他想光耀门楣!院试落选,青年困厄可宋湘或许不知道,他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清代科考,沿袭明制,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童试又包括县、府、院三个阶段的 *** ,俗称「”小考”。而宋湘才刚刚过了童试府试,下一场则要面对院试,而 *** 内容则要开始考察八股文,也就是时文,这种文体,对于宋湘的 *** 格、志趣和天赋才情,都是那样格格不入,这或许也成为他后来在科考中屡屡受挫的主要原因。十五岁那年,宋湘参加院试,初战不捷。年少气盛的宋湘,之一次品尝到失败的苦涩,夜灯之下,把书苦读,远山灰蒙,唧唧虫声又添几分凄清,一种不能排解的郁闷之情倾注于笔下:长夜喜坐苦油少,童时躲读憎油多。躲读喜坐等自废,蹉跎蹉尔将奈何!——《孤灯效玉川子五首》之五对于在学习中从未受挫的宋湘来说,此次落选无疑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心中难免执着与迷惘相互交织,不安、困顿,宋湘之一次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知,可「”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根植于心,父母期许经久不忘,宋湘抖擞精神,重新迈上征程:才思谈笑取封侯,又道文章有 *** 。拍手大罗天上去,看何蓬岛是瀛洲。——《忆少年七首》之五宋湘的青年时期,大部分时候是在不安的期待中度过,余暇之时,也与族中兄弟交游唱和。苍天不负,终于在1778年,宋湘婚后的第三年,经过八应童子试,二十三岁的宋湘中了秀才,总算是拿到了入仕的「” *** ”。负笈游学,一考中举可州县的教育水平始终是有限,亦无太多文坛名流,要想大有增益,只得到省城拜访名师,以求上学。 1782年,宋湘二十七岁,便惜别家人,负笈远行,希望到广州粤秀书院就读,他带着童仆乘舟由梅江溯流而上,迢迢水路,日夜兼程,一到广州,便呈递一封书启给粤秀书院陈鹤翔先生署中,并附自己平日写作的诗文。陈监院看了宋湘的书启和诗文,极为赏识,在书院办了一桌酒席招待宋湘,推杯换盏之际,老少二人交谈甚欢,令宋湘无比感动。盛世难逢,名师难遇,宋湘有感于陈鹤翔的赏识,在书院读书勤奋,成绩优异,陈鹤翔对宋湘更是寄予厚望。可广州城,毕竟繁华渊薮,宋湘初涉繁华,自然是被这花花世界迷了眼,他家境清贫,多靠课余卖文自给,而卖文所得,却常到酒楼挥霍一空:斩蛟射虎气难囚,快事平生一马周。命酒市楼常独坐,出门一掷鹔鹴裘。——《忆少年七首》之四在书院结业后,宋湘与同门所位士子交游甚广,游踪遍布南澳一带的小岛,延袤三百里,为闽粤门户,多年落拓 *** ,从旅游中领略绮丽的山水名胜,了解纷繁的风俗人情,熟识各样的市井百态,既开阔了眼界,也愉悦了胸襟。时光荏苒,转眼间又是十年,潦倒的生活并没有消弭宋湘读书的热情,对于科考,他也未曾放弃过,清代自乾隆二十二年开始,于科举 *** 中加试试帖诗,试帖诗的程式化倾向,决定了此类的诗歌诗味淡漠。但为了应付科考,宋湘不得不精心钻研。他曾在《试诗自叙》中说:其为体也似下而工之甚难,就文中之有八股文。然无才不可,无学不能。而题以制之,法以绳之,才可运而不可得骋,学可用而不可得夸,役于题外与滞于题中,二者均失,故甚难也。……予非于此道能工者,顾尝降其心与此事相从,每叹‘吟妥一个字, *** 断数茎须’,正应试诗之谓也。宋湘三十七岁,在广东「”秋闹”乡试中了解元,榜头留名,中举表示 *** 的大门已经敞开,这给宋湘带来欣喜欲狂的感觉,一种对前途志在必得的信心,浸润于笔下:三策天人一笔成,谯楼笳鼓打初更。莫嫌矮屋孤明月,卧听霓裳之一声。——《壬子中秋乡闱题壁》奔走都门,三考登第中举那年冬天,宋湘参加会试,结果名落孙山,刚迈开的成功步子,又一次停顿下来。身在京城,举目无亲,焦劳困苦,午厨无烟,宋湘无限沮丧,彻夜难眠,只得翻看诗书,不由思及杜甫,颇有同病相怜之苦,满腹牢 *** 化作愤激之语:阅世四十年,忽忽叹无成。人苦不自知,百感戕其生。陶潜犹乞食,杜甫尚依人。吟诗岂在好,得酒还独倾。公卿闻羡人,我何羡公卿。——《杂谈四首》之三正当宋湘徬徨无奈之际,恩师陈鹤翔到任直隶三河县令,适逢中秋,宋湘受邀至三河官舍,月色溶溶,庭院深深,竹影摇曳,桂香袭人,清淡小酌,脸泛微醺,二人交谈甚欢,十分相得,两人之交,也算得儒林佳话。宋湘在三河官舍一住三年,再次应试,依然落选。可寄人篱下并非长久之计,况且陈鹤翔家口众多,经济并不宽裕,宋湘为了不给老师增添负担,便回到京城,考取了镶黄旗觉罗官学教习。关于那段时期的生活,宋湘在《不易居斋集》自序中作了描述:予自乾隆壬子领解北上,守礼部试四次,周七霜乃归。出都门时,则已末十月矣。其前三年,盖依南海陈榕师名鹤翔三河县斋谈书为多,其后三年,则栖止镶黄旗觉罗官学教习舍中,坐客无毡,种花度日,实惟此时。而中宵抱疚,八十老亲尚 *** 砚田以活不肖之妻若子。仰天刺心,不可告人。每一搦管,愁苦森发……人到中年,却只能糊口,妻儿都无力照料,宋湘每想起来,总是「”中宵抱疚”而「”仰天刺心”,「”每一搦管”而「”愁苦森发”,可又能如何,功未成名未就,一切都还需努力!滞留北京六年,宋湘贫而兼病,心境异常抑郁,不免自叹:不寝非关冷,何悲亦为秋。井栏鸣斗叶,帘角入牵牛。书剑怜生计, *** 感旧游。披衣行更坐,风露一萤流。——《山斋秋放四首》之三落叶作响,花藤入帘,落魄 *** ,书剑飘零,在这为生计奔走的岁月里,他十分怀念过去和朋友们一起读书、漫游的生活,而今两相对比,竟无限孤寂。这段时期,宋湘多作五言排律,赋体入诗,天然率真,情味清隽,春日踏青、中秋斗酒、重阳登高、岁社祭祀,大小节气无不入诗,在他现存的之一本诗集《不易居斋集》中,收的便是那段时期的作品,大多是抒发身世飘零之痛,异乡沦落之悲。可万千失意之中,仍有不少期待:同时所种花,南黄北青了。青者岂不喜?阴多露亦少;黄者岂不怜?脉炼气深老。不信待他日,花开看谁好?人生立功名,岂在迟与早。《种花三首》之一果不其然,只要够努力,人生最坏的结果只是大器晚成。 1799年暮春,又是一场会试,各省中举的士子云集京城,宋湘第三次踏入会试考场。而此时的宋湘,历练多年,时文写作已颇为得心应手,但应付这样一场 *** ,心中依旧惘然。好在宋湘已经成为实力选手,八股文写作早已娴熟,笔试、殿试、复试畅通无阻,宋湘成绩优异,被选入翰林院「”庶常馆”,储才教养,以待大用。初入仕的宋湘,既新奇又激动,翰林院素来就是「”储才重地,读书养望”之所,虽然俸禄相当七品官衔,仅供糊口,但困顿得于舒解,散馆供职十分安适清闲。多年困苦终于柳暗花明,跻身翰林,春风得意,正值择日衣锦还乡之际,一个噩耗如当头棒喝,让宋湘难以缓过神来, *** 宋步云积劳成疾,长逝家中,宋湘只得匆忙告假奔丧。阔别家乡已久,此时锦衣加身荣归故里,青山绿水依旧却依然有种物是人非的荒凉,办完丧事,宋湘留乡守孝。十一月,他又得悉挚友黎简不幸病逝,终年五十三。丧亲之悲,丧友之痛,更使他心力交瘁。他的眼前,不断浮现着亡友瘦骨燐峋的影子,一阵悲痛,和泪而就:黎黄张吕齐名士,无过倾心病二樵。碧海人家自楼阁,秋山月夜一兰苕。诗才近 *** 胎谁夺?骨相非侯隐岂招!何事枕边唯 *** 物:半生消渴不曾饶。——《五忆诗》之一深藏心灵的痛苦,只能等待时光慢慢抚平。居乡守孝的宋湘,为舒解自己抑郁之情,他出游会友,作客潮州。十相留声之地,名儒驻足之所。唐时常兖、杨嗣复,宋时陈尧佐、吴潜、赵鼎、文天祥、陆秀夫等人都曾施治于此。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治潮八月,致力于兴学育才,使潮州文风蔚起,相辅公卿、名宦英才辈出;状元、榜眼、探花,继世而来;遂有「”海滨邹鲁”之称,「”岭海名邦”之誉。宋湘应惠州知府伊秉绶的聘请,在丰湖书院执教,在此他写下不少诗篇,编入《丰湖漫草》和《丰湖续草》,并留下不少墨迹。嘉庆七年,宋湘因避当地战乱,离惠州转居羊城,出任广州「”粤秀书院”院长,梅州从学者众。宋湘在执教时期,创作下诸多名篇,既有清空一气直抒胸臆,又有神驰遐想声调铿锵:渔翁汝何来?何来复何去?一网出白鱼,歌声入红树。樵父汝何去?何去复何来?担头有白云,惭愧呼曰「”儒”。龂龂几个字,以自白其须。公等我不如,请就尽一壶!——《湖居后十首》之五为官廉明,政声在外嘉庆十年,宋湘结束丁忧重返京城被授为翰林院编修,从此开始了他第二次长达九年的京华生活。这期间,或许是宋湘最为安逸的时光,过的生活和从前迥然不同,在清水衙做闲散京官, *** 惬意。公事之外,常常交酬唱和打发时光,当他游憩于京城永定门外南海子内,这里曾是元时皇帝和王公携鹰游猪的地方,他写下《登晾鹰台》一诗:元室君臣夜猎归,国门留此晾鹰台。寒沙立马荒荒没,落日盘雕故故来。飞放泊前空水阔,医无闾外阵云开。书生不解腰弓矢,怀古登临暮角哀。当年「”寒沙立马”,「”落日盘雕”已黯淡 *** ,遥想冬春之交,不禁自叹作为书生,未能兼武,在黄昏悲壮的号角声中,只能登上晾鹰台缅怀昔人英武气概,不能更好的报国,心中难免哀凉。九年之后,嘉庆 *** ,宋湘被派出守云南曲靖,翰林外放,虽品级依然,薪俸较优,但毕竟是蛮荒之地,也被当做是贬谪,宋湘心中自然不好受,翰林院本是候任宰辅的选拔地,如今却到了荒僻的曲靖府。宋湘于此,深有感慨:岁在癸酉,予由翰林出守云南。既念吏事未谙,恐负君父;复念巢痕未扫,再到何时?出门之日,勿勿芒芒,如有所失。——《南行草一卷.自记》此时宋湘,已经年近六旬,垂老而行 *** ,不免自怨自艾:龙钟一老向洱海,纵当成佛非生天。殊不知,正是在 *** ,宋湘完成了在 *** 上的一次全面蜕变,成就一代百姓官。他初至曲靖,适水患之后,灾黎遍地。不堪寓目,便领众修城治水;后到马龙州,见地瘠民贫,便捐出俸银购新纺车500架和一批棉花,令其妻素云教妇女纺织,以解决人民的生活困难,人们感恩称所织之布为「”宋公布”。宋湘在广南府时,见城内地高,饮用水困难,便捐款并亲自勘测水源,凿东、西二塘,引水至城,供百姓饮用;代迤西遭尹时,所属地方大饥,瘟疫流行,他捐俸赈恤并组织百姓生产自救。在任权永昌府时,见郡有永保书院久废,捐俸银170两,修复书院,促文教渐兴。其在滇为官之治绩,百姓莫不感恩戴德,当地人塑宋湘生像,建生祠,立碑祀奉。在《云南通志·循吏传》中对其政绩有所记载:(曲靖)所属马龙州地瘠民贫,湘捐廉购木棉教妇女纺织,民力稍纾。署广南府知府,城内地高无水,湘度地开设东西二塘供汲饮,民甚便之。护理迤西道,所部大饥,湘捐俸赈恤,存活无算。虽政声在外,却多年羁居却也让宋湘满怀思乡之情。莫问今愁与古愁,抽刀 *** 水东流。他在《 *** 花盛开堆满庭院作歌》中感慨:君不见 *** 开,一株一株烧春东。又不见 *** 飞,一声一声「”不如归”!举头看 *** ,低头听 *** ; *** 时节愁人天,客子安得开心颜!我今买花一万朵,置之庭中照如火。但得花开红近人,不许鸟啼悲到我。花间置酒邀春风,可真花是染来红? *** 望帝啼何益,万古青山细雨中。 *** ,「”瓯越间怨鸟,夜啼达旦,血渍草木”宋湘以 *** 啼血把自己欲归不得,而强抑思归之情的复杂心理状态作了生动的宣泄。 1825年,宋湘年届古稀,始调离云南,提升为湖北督粮道,传说在启程之日,父老乡亲皆列队流涕相送,可见宋湘在老百姓心中的声望之高。次年,71岁的宋湘亲自统率东南漕河粮船3000艘,任务繁重,他栉风沐雨,乘舟督粮,此事罢后,一个平静的日子,宋湘在家修花、写诗、饮酒,直到夜深睡下,一切如平常。可曾想,这一睡,便再未起,第二天早上,宋湘面色平静,逝于床榻。三朝重臣,勤职廉吏,文坛才子,犹如一颗殒星,从天 ***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道光亲笔写下《悯忠诗》:守土十三年,政声皆益彰。七旬挂征帅,漕督下长江。救接京粮困,爱卿任上亡。触目怜元老,含悲览奏章。……岭南文坛,群星璀璨,宋湘无疑是震烁古今的一颗。

三、世界文化遗产主题作文400字左右十篇

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世界文化遗产主题作文400字左右,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世界文化遗产主题作文400字左右一

颐和园是我国之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汗水,接下来让我带你去拿美丽的颐和园看看吧!

首先我们来到了仁寿殿前,看到了那由青铜所造的“四不像”,它俗称麒麟,据说它由龙首、鹿角、马蹄、蛇麟组成,是当时人民心中的瑞兽,乃神仙之坐骑,看上去真的那么古朴新颖、祥瑞顺眼。 *** 接着来到了鼎鼎有名的17孔桥,17孔桥建于清乾隆15年,东接东堤,西接南湖岛,长150米。远远望去,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透过那17个孔铺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美得耀眼;桥下游船如梭,真是美不胜收。

昆明湖的湖水碧绿碧绿的,如一大块碧绿的手帕。夏天一到,湖里便长满了青青的荷叶,时不时有一两朵荷花露出头来,用眼睛打量着这个世界,有的半遮半掩的,偷偷的看着,不愿抛头露面。

再看颐和园中的长廊,一间间的直通的小房子,很美丽华贵,据说这条长廊有几里长,座落在湖边与山边的山水之处,每间都有一幅极美的中国画,每一幅都不重样,而且都有一个小故事。

颐和园真不愧是我国之瑰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必须有一个在路上,欢迎大家常来颐和园旅游。

世界文化遗产主题作文400字左右二

莫高窟在前秦时期初建,历经了上 *** 的时间,如今已经形成了巨大的规模。莫高窟有着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的壁画以及2415尊泥质彩塑。莫高窟是中国的四大石窟之一。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天王苻坚时期,后历经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等历代的兴建。

敦煌莫高窟的形成是因为:它虽经历 *** ,但地处沙漠干旱气候区,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千陪,尤其建在远离人口密集的沙漠腹地,这样自然和人为的损毁条件少了许多。

敦煌石窟的建筑尤以莫高窟保存的五座唐宋木构窟檐为稀世之珍和一些宋元土木古塔,壁画中也出现不少 *** 时代的古建筑图样,可说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不可缺的之一手资料。

此石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县之东南,三危山与鸣沙山之间的峭壁处,南北长约1610米。相传前秦建元二年(366),有位僧人叫乐樽,在此山上见金光闪闪,似有千佛在山上,于是他就在山崖壁上开凿了洞龛,这是莫高窟的之一个石窟。后来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各朝代不断开凿,形成了一座规模雄伟、内容丰富、具有高超艺术价值的 *** 石窟。

世界文化遗产主题作文400字左右三

艺术,它是一种天然美,它是人们创造、雕琢而成。为了欣赏艺术的美,所以,爸爸就带我去了大足石刻的宝顶山。

刚入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非常宏伟的古建筑,还有来自四方八方的游客,我们买完门票,就进去参观了。刚一进去,我们就看到了长约500米,高约15米的崖壁,那上面刻满了佛像。他们神态各异,动作不一,颜色也非常艳丽。当我抬头望着这些佛像时,仿佛看到了在那几百年前,古时候的人在那光滑的石壁上刻画出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石像,他们的眼神是那么认真,动作是那么娴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都是在诉说一个佛经故事,这让我不由得发出感叹。

再走了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宝顶山博物馆,宝顶山博物馆一共有三层,里面陈列着古代雕刻的佛像,还有青花瓷、青花盘,以及各种各样的陶罐、俑……看得人眼花缭乱,让人赞叹不已,看完一遍还想再看一遍,让人沉浸在那种艺术之中无法自拔。当日落西山,我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宝顶山。

古代的艺术是一种天然美,它们让人雕琢,变得更加完美,流传于世,让我们发现,赞叹它所有过的辉煌。

世界文化遗产主题作文400字左右四

建造年代: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 *** (1420年)建成,成为明清两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

皇宫大小:北京故宫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

皇宫外貌: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其结构的十分复杂。

皇宫内部:北京故宫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其后为 *** 。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东六宫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宫西侧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内廷之外还有外东路、外西路两部分建筑。

世界文化遗产主题作文400字左右五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之一个 *** ,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 *** 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 *** 、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 *** 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现存长城文物本体包括长城墙体、壕堑/界壕、单体建筑、关堡、相关设施等各类遗存,总计4.3万余处(座/段)。

长城(The Great Wall),又称 ***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世界文化遗产主题作文400字左右六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等,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世界之一廊”。长廊之前是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之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名园之一,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 *** 正式批准为国家5 *** 旅游景区。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更大的皇家园林。

世界文化遗产主题作文400字左右七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南浔古镇是江南历史文化名镇,建镇到现在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在鉴证之前,古镇里还有一座老宅它拥有中西各式房间共244间,老宅的主人就叫做张石铭。古镇素有“文化之邦"和“诗书之乡”之称,出现过许多著名人物。

南浔古镇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地处江浙两省交界处。明清时期为江南蚕丝名镇,是一个人文资源充足,中西建筑合璧的江南古镇,南浔古镇景区占地面积34.27平方公里,古镇保护范围东界至宜园遗迹东侧起,西界至永安街起,南界自嘉业堂藏书楼及小莲庄起,北界至百间楼,保护面积约168公顷,其中重点保护区面积88公顷。

听到了这么一个介绍,明白了不少知识吧,别急下面更精彩。

在每年的中秋节,都会有灯光秀。在晚上的过桥处都会有五颜六色的灯光照在树叶上,水面上在加上蒙蒙的烟雾在空中飘扬一艘艘小船从河边游过,船夫拿着杆子在水里摇动,更是增加一份姿色,一颗颗大树在河边挺拔着,一片片树叶落了下来,简直就像是仙境一般。

美丽的南浔古镇,美丽的南浔,美丽的灯光秀。说完了,你们想不想来看看呢!

世界文化遗产主题作文400字左右八

对莫高窟大家应该是久闻大名了,可对莫高窟的来历不知大家有何了解?原来莫高窟是由公元366年乐尊和尚来到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忽然看到太阳金光四射,照射在石壁上,好像有上千樽佛同时出现。

乐尊和尚便开始在石壁上建造洞窟,在里面修行。后来开洞窟的人逐渐增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形成了现在的莫高窟。

在参观莫高窟的过程中,听着导游阿姨的介绍,我感触很多。看到的壁画很多被风化,有很多被曾经的外国冒险家买走。其中斯坦因就在1907年时,从王道士手中以很少的价钱买走了莫高窟非常多的文物。根据考证,现在只有四分之一的文物保存在中国了。

再来说说壁画吧!如果要说我最喜欢的就要数 *** 涅槃的这幅了。因为壁画上画着 *** 涅槃后,世间变的非常美好。树上长的不是树叶,而是绣着美丽花纹的衣裳和可口的食物,人世间也没有了战争,变成了极乐世界,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坐在回程的车上我就睡着了,那些美丽的壁画一幅幅走进了我的梦中!

世界文化遗产主题作文400字左右九

大家好,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闻名天下的莫高窟。莫高窟地处敦煌,它和鸣沙山、月牙泉一样是敦煌著名的旅游景点,还是我国被 *** 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29处景观之一的文化遗产。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鸣沙山东麓。洞窟始凿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结束,前后延续约一 *** 。莫高窟是一座灿烂辉煌的建筑,是绘画和雕塑之宫,是中国现在石窟中规模更大、内容最多的石窟。

游客们,现在所在的地点是莫高窟的大门,在我们眼前有二座双塔,背后整面山体都是一层层藏洞,从远处望去就像一座高楼,一屋屋、一间间。洞里藏有许多宝藏、经卷、文书等。最多最醒目的是壁画,特别突出的是飞天壁画形象。

各位游客,你们有没有发现壁画大多是残缺不全的,那是因为一百多年前曾经遭到过几次劫难,被外国人盗走许多珍藏,现在给人们留下许多的遗憾。我在这里也要呼吁大家都来保护好我们的世界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好我们的民族文化。

各位游客,因时间关系,今天的游览就到此为止了。希望大家不虚此行,通过这次参观游览,对莫高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想要更深地了解莫高窟,欢迎你们下一次再来。

世界文化遗产主题作文400字左右十

长城是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历经2000多年的修建,长度长达6000多米。它东起辽东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是我古代工匠们能力的集中体现,也反映了各朝代的实力强大。

长城在那崇山峻岭之中,若隐若现,又似一条青龙蜿蜒盘旋于青山之间,它那举世无双的魅力无与伦比,青山之中的雄伟壮阔令人震惊,青云之中的穿 *** 而过更令人称奇。

站在 *** 长城之上,触摸着古老的城墙,前方是绵延不断的青山和长城,两边却是万丈深渊,长城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却依旧坚如磐石。长城这条青龙盘旋于山间,沸腾于青天,雄起于华夏,屹立于东方,咆哮于世界。

这座“钢铁之墙”的下面却埋葬着无数劳动者的 *** 骨。我们很难想象当时的人们是怎么样背着数百斤的石砖到千山之上搭建长城的,即使在科技发达的现代,长城也是一项难以完成的超级工程。

长城是中国人的骄傲,世界的奇迹。人民之心不能改, *** 长城不可破, *** 青龙飞腾于青天, *** 蛟龙潜入 *** 。

它像一条蜿蜒的苍龙静卧山脊,又像缠绕在万山丛中的绸带,它不仅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

世界文化遗产主题作文400字左右十篇相关文章: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十篇范文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优秀作文10篇

★描写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400字10篇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大全十篇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作文400字最新20篇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10篇】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主题作文500字大全10篇

★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主题作文【6篇】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范文【5篇】

★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主题作文500字6篇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之邦 中华 文化 书之乡 词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