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藤条茶叶之乡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藤条茶的产地与说明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将老乌山建成“中国藤条茶之乡”
1、在云南澜沧江流域,古老的传统孕育了独特的茶文化。这里,双江地区特有的藤条茶,是云南先民智慧的结晶,是农耕文化的瑰宝,见证了云茶的古代商品化进程。藤条茶的独特采养方式,不仅限于勐库东半山与邦协,还延伸至临翔区昔归、永德、澜沧等地,特别是普洱市的无量山,老乌山区域尤为显著,拥有20万亩茶园,其中4万亩古茶树采用藤条茶的养植技术,堪称普洱的一大特色。
2、普洱市茶文化研究者包忠华和李琨,看到了老乌山的潜力,提出将其打造成中国藤条茶之乡的战略设想。他们指出,藤条茶虽曾被误解为过度采摘的象征,但其实它是云南茶农长期实践总结出的科学采养模式,类似果树修剪,旨在保证产量和茶树的生机。现代茶园管理中,过度干预和自然放养都存在问题,藤条茶的模式恰好提供了兼顾产量与养树的平衡之道。
3、老乌山作为无量山的分支,拥有丰富的历史和自然条件,曾是古代茶文化的中心之一。包忠华计划将其打造成全球更大的云南传统采养茶区,以藤条茶为核心资源进行深入开发。通过整合资源,打造统一的品牌,如老乌山古茶区,以大石寺和和尚寺等 *** 名片为 *** ,提升品牌影响力。
4、借鉴景迈山的成功经验,老乌山将开展综合 *** 的深度开发,包括生态留养茶园模式的推广,如景迈山的稀疏留养策略,以提高茶叶品质。同时,通过 *** 引导和企业合作,推动低效茶园的改造,如采用藤条茶的采养方式,实现提质增效,打造不同于景迈山的生态特色。
5、尽管面临市场竞争和 *** 挑战,老乌山的大茶区仍具备独特的价值。通过统一规划交通,打造大品牌,以及推动藤条茶的申遗工作,有望重塑老乌山的茶业形象,使之成为中国藤条茶的代名词,为普洱茶产业的未来发展开辟新路径。
二、将老乌山建成“中国藤条茶之乡”(起底藤条茶之八)
1、在青藏高原的南麓,滚滚的澜沧江冲破横断山脉的阻拦奔腾而下,在其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世界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古濮人在这里种了至少三四 *** 的茶,成为世界上最早栽培与利用茶树的民族。在澜沧江中下游两岸的临沧与普洱一带有一种云南茶叶栽培史上的奇葩——藤条茶,其是云南先民劳动智慧的结晶,是古代茶农根据云南气候条件、乔木型大叶种的特 *** 以及传统普洱晒青毛茶的 *** 特点而总结出的一套茶树采养模式,成为一项中国农耕文化的茶叶园艺作品,是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见证。
2、“这种茶树叶片很少,主干和岔枝 *** 可见,岔枝上长着几十根上百根又细又软又长的细藤。一根根细藤的下段也 *** 身无叶,只有藤条尖顶长着几个嫩芽和几片嫩叶,整棵茶树看上去带有一种柳树低垂柔软的姿貌。双江人将这种树上尽是长藤,叶片很少的茶树称为藤条茶。藤条茶是靠人工修整培养出来的,将茶树塑成藤条状,是双江清朝时期已有的养培法。”茶文化学者詹英佩在《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一书中对之作了详细的介绍。
3、藤条茶是云南自古形成的一种传统茶树采养方式,不仅仅盛行于双江的勐库东半山与邦协,还分布在临翔区的昔归与永德、澜沧等地,而在澜沧江的东岸,无量山纵贯普洱市的景谷、镇沅、景东三县,从景东的大朝山东镇开始,穿越镇沅的宝仓山、老乌山,一直延伸到景谷的苦竹山,这绵延将近一百公里的古茶区,拥有20万亩茶地,其中有4万亩古茶树,大多采用藤条茶采养方式,堪称天赐普洱市全球更大的云南传统采养茶区。
4、普洱市茶文化学者、天下普洱茶国公司董事长包忠华,在去年底与今年初,数次考察这一带独特的茶叶资源之后,与普洱市茶人李琨合写了《老乌山:茶界的又一匹黑马》一文,提出了将老乌山打造成普洱市第二个景迈山之战略构想,其后又针对景东、镇沅与景谷三县的古茶山打造与宣传各自为政,缺乏整体深入规划,以及没有找到自己核心价值之弊端,于今年4月份提出了整合景东、镇沅、景谷三县在无量山系的古茶资源,以横跨镇沅、景谷两地的老乌山为核心,打造老乌山古茶区,并将藤条茶作为最核心的资源与特色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开发与宣传,使之建成“中国藤条茶之乡”。
5、将藤条茶作为核心名片来宣传,是要冒点风险,同时需要足够的识见与勇气。
6、“茶树不采不发,越采越发,但光采不养,就会造成过度采摘,不但使茶叶品质下降,也往往会大伤茶树元气,甚至会导致其衰亡。云南先民在长期种茶的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适合云南大叶种乔木型茶树的采养方式,一方面保证了产量,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养护手段,保证了茶树的旺盛生机,这就是云南特有的藤条茶采养方式。”长期耕耘在种植与加工之一线,对藤条茶有深入研究的普洱市资深茶人李琨说。
7、建国以来,云南茶叶大规模与现代丰产茶园理论接轨,普洱茶的传统采养模式被抛弃,采用了追求产量、卖相、嫩度的绿茶化茶园管理模式,一片片老茶园被台刈改造成丰产茶园,同时大面积定植台地茶。到了2003年普洱茶兴起之后,随着原生态与古树茶的价值被挖掘出来,云南茶叶又走向了矫枉过正的另一个极端,茶树越少人工干预越好,更好是不施肥,不修枝叶,让其在大自然的环境里任其生长。但所谓的不干预理论,在古树茶紧俏的今天,在追求靠产量来换取短期利益更大化的茶农面前不堪一击。于是,这几年“过度采摘”成了行业的一大热词,但正义人士除了指责茶农杀鸡取卵之外也束手无策。
8、当云南茶叶摆脱了现代过度干预的绿茶思维,采取了几年黄老无为而治,而治理不了过度采摘之痼疾之时,是不是该回到老 *** 的传统去看一看,有什么可救当今之时弊,这样一来被低估与妖魔化的藤条茶就走到前台。
9、其实,藤条茶是背负“疯狂追求产量与过度采摘之典型”的骂名闯入人们的视野的。
10、“很多专家、学者与游客看到采摘后的藤条茶树,周身无芽,满地是叶,残枝、花果散落一地,非常震惊,认为这是一种杀鸡取卵、掠夺式的采摘行为。而茶农给茶树松土、除草、施肥,也被指责为片面追求产量,会导致茶叶品质严重下降。其实它是云南多少代人的经验总结,是结合茶树的生长特 *** 、普洱茶之原料——传统晒青特 *** ,以及茶区气候特点而总结出的一套采养模式。”李琨说,“藤条茶采养方式的原理跟种果树是相通的,都需要修枝打叶,疏花疏果,松土施肥,老百姓在采藤条茶的同时,进行修枝叶、疏花果的工作,自然会造成满地枝叶的现象。茶树养得好,产量自然也会提高,这是适度采摘,根本不是什么过度采摘。”
11、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某种程度上现代丰产茶园管理模式、最近流行的不进行人工干预模式与云茶传统采养模式都有其生存空间。比如在追求产量、卖相与嫩度的时代,密植的灌木型台地茶园就大受欢迎,而到了古树茶概念兴起之后尽量少干预,甚至不干预的茶园就深受欢迎。但在利益驱使下,老百姓往往会对茶树进行人工干预,以提高产量,增加利润。这时,藤条茶这种云南传统的采养方式就到了隆重登场唱主角的时候了,因为其兼顾了产量与养树的统一,能让广大茶农学会正确的、科学的干预茶园,在兼顾品质、产量与可持续开发的前提下探讨出云茶产业大开发之全新路径。
12、将老乌山打造成全球更大的云南传统采养茶区,不但能为藤条茶正名,也是探索一种区别于自然放养与过度开发利用的第三种茶树开发利用模式。
13、4月8日,在景谷县凤山镇文绍村丫口村民小组,也是老乌山著名的大石寺古茶片区,包忠华向笔者详细介绍了老乌山古茶区打造思路。
14、“我以前在普洱市茶业局工作,镇沅、景谷、景东都到过,都是直接去单个的山头,没把无量山系的“二无量”走通。今年大年初三,我与李琨从景东西北部的漫湾出发,沿着无量山一直向南走,经过的地区属于历史上景东县的西五区、南五区(西五区在如今的景东县西境,而南五区在解放初期划给了镇沅、景谷两县),即沿着漫湾、林街、景福、大朝山东镇、里崴、勐大、振太、小景谷、凤山,用三天时间顺着有茶山的山路走,人们把这条山习惯称为二无量,山的更高顶和核心区为老乌山,为了方便统一宣传打造,我就做主把它统称老乌山古茶区。我们发现这一片区,气候、海拔、土壤、茶树品种、种茶历史类似,更大特点是留养模式为藤条茶,总茶叶面积20万亩,以藤条为主百年以上的古茶有4万多亩,呈现种植密度不高,小区域分布的特点,以老乌山古茶区的名义,打造全球更大的云南传统采养茶区——中国藤条茶之乡。”包忠华说。
15、老乌山为无量山的一条支脉,自古为银生辖地。老乌山横跨镇沅县振太镇、按板镇、勐大镇,景谷县小景谷乡、凤山乡等,方圆近百公里。当地居民以汉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等为主。海拔1500-2200米,年平均气温14℃左右,年降雨量1390—1502毫米。这里有近似的气候、海拔、植被、土壤及茶树栽培历史,森林植被好,气候温凉,土壤肥沃富含多种矿物质,通透 *** 好,是生长优质茶叶的好地方。
16、据介绍,以老乌山为核心的大老乌山茶区南北直线距离60公里,走公路的话将近一百公里,包括景东的大朝山东镇,镇沅的按板、振太、勐大,景谷的小景谷、凤山、民乐,总共7个乡镇。从老乌山茶树王“和尚寺大茶树”——树龄600到800年,以及苦竹山两棵五六百年的大茶树来看,当地栽茶历史至少在800年以上,而且这些大茶树都采用藤条茶的采法,表明当地早在数百年前就形成了独特的云南传统大叶种采养方式,并在澜沧江中下游两岸推广。
17、光就茶叶而言,景迈山不是最耀眼的,老班章、冰岛地位在其上,但对茶区进行整体综合 *** 开发,打通茶产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边界,用庄园经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打造更具特色的名片等方面来看,景迈山是云南茶产业深度开发的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具有广泛而深远的范本意义。
18、构建老乌山大茶区,就是借鉴景迈山模式对古茶山进行综合 *** 的深度开发。
19、“过去这一带是以县为单位分别打造,景谷打造文山古茶山、秧塔古茶山、南板黄草坝古茶山,镇沅打造老乌山古茶山、勐大古茶山等,多以行政名称为主的山头,分得太碎,不利于品牌推广。在大茶区整体打造之下,可以学习易武茶区的先进经验,像易武大茶区下面推介弯弓、麻黑、刮风寨 *** 品牌一样,我们可以在大老乌山茶区之下推诸如文山、秧塔、苦竹山、打笋山、大石寺、和尚寺等 *** 名片”包忠华说。
20、据了解,老乌山,不但拥有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澜沧江从旁边奔腾而过,留存多处 *** 遗址,茶叶的始祖——3540万年之前的宽叶木兰化石,以及千家寨野生茶王就位于附近,而且其为银生节度故地,是“茶出银生”的地方,也是南诏文化、中原文化与傣族文化大融合之地,自古当地人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农耕文化发达,拥有凤岗、按板等多处盐井,多条茶马古道分布其间,各路马帮往来于山涧,其地盛产的茶叶与盐巴被驮往四方,繁荣的商品贸易,催生了对茶叶的巨大需求,在古代老乌山的先民们就长期种茶,探索出了一套兼顾产量与养护茶树独特的采养结合方式,堪称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见证。
21、老乌山大茶区拥有的各种资源并不输于景迈山,可围绕茶这张名片,对茶产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进行立体开发。
22、当古树茶成为稀缺资源之时,各路资本都去追捧名山茶,台地茶乏人问津,2010年在普洱市 *** 的引导与大力推动下,景迈山做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将景迈山古茶园周边的上万亩台地茶通过砍二留一进行稀疏留养,并广植覆阴树,禁止施 *** 、化肥,为之营造类似古茶园的生态环境,通过茶园生态 *** 的再造大幅提升茶叶品质,增加茶农收益。
23、景迈山开创的稀疏留养茶园管理模式,在普洱市、版纳州与临沧市等得到大面积推广,云南掀起了对低效茶园进行升级改造的浪潮。
24、包忠华认为,在过去追求产量的年代,云南茶园流行的是“低改”(低产茶园改造)模式,而到了追求品质的时代,我们也要提“低改”,不过实质完全不同,是低效益茶园的改造,也就是所谓的提质增效工程。
25、新时代的“低改”,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密集种植的有机茶之路,另一种是以景迈山为 *** 的稀疏生态留养模式。而老乌山大茶区构建的“中国藤条茶之乡”,可以探索第三条道路,对台地茶园进行云南大叶种茶传统采养方式的改造。
26、“老乌山古茶资源有限,更大面积的茶园还是台地茶,怎样对之进行提质增效, *** 还是要引导老百姓回到藤条茶采养方式,对之进行升级改造。坚持二三十年后,就可以形成区别于景迈山的另一种生态留养模式。景迈山台地茶是稀疏生态留养,2010年开始留一砍二,产量下降,使用 *** 、化肥模式改变,恢复生态,不打 *** ,也很少有病虫害,二三十年后景迈上的3万多亩台地茶跟古茶差不多。景迈山是一米留一株。我们推广老乌山大茶区藤条茶留养模式,留一砍一,把枝条留养,用三到五年来推动这项工作,二三十年后结合周边自然人文景观,以茶产业为主线,并深度挖掘茶马古道文化,打造云南更大的古茶区,使之成为第二个景迈山。”
27、包忠华对这项事业,信心满满,“今年春茶 *** 不理想,景迈古茶500—600元/公斤,生态留养100—120元/公斤,台地40元/公斤左右。而我们老乌山这边,藤条古茶120—200元/公斤,藤条生态留养70—80元/公斤,一般台地茶30元/公斤左右。这可以看出采用生态留养方式,效益增加非常明显。”
28、要说明景东、镇沅、景谷茶叶的现状,老乌山大茶区的小景谷是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从云南茶叶发展史来看,景谷、镇沅、景东茶区兴起于清朝,盛于 *** ,解放后沦为下关茶厂原料基地,复兴于近几年,茶叶重镇小景谷一直见证着其百年风雨。漫步小景谷街头,家家户户做茶卖茶,一间间房子堆满了毛茶,许多人坐在街边捡剔 *** ,其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原料大仓库,是除了思茅之外普洱市更大的毛茶交易中心,每年从小景谷拉出去的茶叶当在五千吨以上。可惜了,小景谷,继续为他人作嫁衣,何时才能复兴号级沱茶时代的辉煌?
29、要说各大品牌不重视这里的茶叶也不是事实,只是大家每年来这里大量收购优质毛茶,却将其当做二三线茶区来对待。以这里的古茶为主打的,有李记谷庄、茶马司等屈指可数几家知名品牌,由于缺乏大格局下的整体规划,显得形影相吊,孤掌难鸣。
30、由于,老乌山大茶区的茶卖不起理想的 *** ,许多茶农转而求其次去追求产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做的是茶叶品质很难提升,极大影响声誉的事,让市场上形成一种观念,景谷茶芽头大,滋味淡薄,只适合撒面,以增加茶饼的卖相。
31、出生在镇沅,与镇沅、景谷一带的茶叶打了将近20年交道的李琨认为,老乌山遍地产好茶,具有色乌润、毫满身,劲足、汤厚、底够之特点。这里多为丹霞地貌,地表‘猪肝石’虽被开采利用,但深层烂石密布,茶树根深体壮,能吸能藏,并在长期的生长中与烂石融为一体,顺势而发。所制茶骨风岩韵,老枞香幽。且香沉凝重,存之,香能沉汤,香能入海;品之,味香合一更为甘爽;淡冲更佳,冷汤尤优。其“把把茶”“藤子茶”更深得茶客喜爱。
32、由此观之,关键的问题在于怎样提质增效,整体打造大茶区品牌。包忠华认为可从三方面来入手:
33、首先,统一规划建设大交通,打通各县只修自己的而造成的断头路;
34、其次,大茶区统一规划,打造更具特色名片——中国藤条茶之乡;
35、最后,大品牌带动大茶区整体崛起。通过大茶企、大品牌的引导与支撑作用,整合传媒与渠道资源,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引导茶农与初制所提质增效。
36、目前,天下普洱茶国正在积极牵头做大茶区构建落地的几项实事:
37、一是由高产迈向高效。在过去是低产茶园改造,现在是低效茶园改造。 *** 引导,企业在收购价方面进行倾斜,让老百姓形成藤条茶留养习惯。
38、二是加工水平的提升。天下普洱茶国整合景谷3家、镇沅2家、景东3家合作社,输出晒红等技术标准,确定合理的毛茶收购 *** ,从鲜叶开始把控质量,保证合作者的利润空间。
39、三是产品研发。天下普洱茶国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出老乌山晒红、老乌山紫茶、老乌山古树藤条茶等极具市场竞争力的茶品,以市场口碑的形式打响老乌山的名气,积极拓展销售渠道。
40、四是藤条茶申遗。建议镇沅县尽快启动构建“中国藤条茶之乡”工作以及藤条茶独特的采养方式申遗工作。
三、这座茶山是云南更大的藤条茶古茶园,被称为藤条茶之乡
1、自古高山皆有一种奇异的力量,《孟子·尽心上》中有言“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在《望岳》中亦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叹。
2、而对于吾辈茶人而言,最为熟悉的应该莫过于“高山云雾出好茶”。若是以海拔高度而论,泰山更高峰海拔1545米,而作为勐库东半山海拔高度更高的、面积更大的古茶园,坝糯平均海拔高达1840米,更高海拔可达1900米,尚在泰山之上。
3、因坝糯海拔高,气压低,空气相对稀薄,使得茶树蒸腾作用加快,茶叶内芳香物质更加丰沛,茶香高扬浓郁,香气馥郁,冲泡后杯底留香持久。
4、并且因为坝糯是勐库东半山更高的古茶园,茶树能够接受到更多更丰富的太阳光照射,积累更多的营养物质;而坝糯夜晚气温低,茶树内营养物质消耗较少。多积累少消耗,使得坝糯茶的内含物质较为丰富。
5、坝糯的海拔、气温、降水都较为适合普洱茶茶树生长,也正是因为这些大自然赋予的、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才使得位于勐库东半山更高处的坝糯,得以凭借坝糯茶在 *** 的 *** 时期,成为双江最为富裕、最为繁华的村寨。
6、坝糯也是一座充满故事与传奇的茶山, *** 时期坝糯人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精湛的藤条茶技艺,将坝糯发展为双江最为富足的村寨,勐库最有财势的家族也在坝糯,可谓豪门望族林立。坝糯藤条茶的声誉响彻临沧,乃至国外(坝糯人将坝糯的茶叶运送到东南亚沿海各国售卖),以极为强势的地位立于普洱茶界。
7、坝糯除了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当地培育茶树的技艺也是一绝!著名茶叶学者詹英佩女士赞誉“坝糯的藤条茶树堪称天下一绝,其茶树形态之美令人称奇。坝糯人休整养培藤条茶的技术及下的工夫,在双江无与伦比。”
8、现今树龄更大、最古老的藤条茶就在坝糯,坝糯素有“藤条茶之乡”的美誉,坝糯是如今保存最完整的藤条茶古茶园。
9、有茶友之前询问过藤条茶和大叶种有什么区别,其实我在微号: *** 80348和一位茶友说过:云南大叶种普洱茶树属于乔木,如果不进行休整会长的极为高大难以采摘。而以藤条茶的技术休整培养之后,茶树的树枝会变得细长与藤条极为相似,因而得名藤条茶,并非是茶叶像藤条那么长。虽然经过人工修剪培育,但藤条茶依旧是大叶种乔木茶,只有藤条尖端上的芽叶因为获得更多的营养与阳光,茶叶长度会比平常的茶类略长一些。
10、然而,藤条茶的培养技术虽能够得到更为优质的茶叶,但产量却较低,只有寻常茶树的二分之一乃至更低,每年坝糯的藤条茶都供不应求,常卖到一斤不剩。虽然南茗佳人( *** nmjrtea *** )今年很早就去往茶山,但是最终收到的原料也才 *** 公斤,除去损耗压得231片,还没上架就被老客户分走了52片,现仅剩179片和大家分享。
11、岁月蹉跎,昔日坝糯的豪门望族大多离开故土乔迁港台和国外。
12、时代变迁,曾经坝糯古茶园外喧嚣一时的茶马古道也渐渐荒废。
13、繁华落幕,但经过时光洗礼,古茶园中安静生长的坝糯藤条茶,依旧不改其刚猛霸气。
文章分享结束,藤条茶叶之乡和藤条茶的产地与说明的 *** 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