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之一知青之乡,知青第二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中国之一下批乡知青是那年
1、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 *** 的知识青年的总数的估计在约1200万至1800万之间。
2、在中国知识青年指从1950年开始一直到 *** 结束为止自愿从城市下放到农村或 *** 务农及开发保卫边疆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3、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从50年代中开始就组织将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场。早在1953年《人民日报》就发表社论《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55年 *** 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 *** 的口号。从这一年开始 *** 开始组织农场,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运动。当时,美术家朱宣咸1958年创作的作品《知识青年出工去》,就非常典型生动地记录了北大荒农垦在那个特定时代知识青年的画面。1962年开始有人提出要将 *** 运动全国化地组织起来,19 *** 年, *** *** 为此特别设立了一个领导小组。
4、1966年,在 *** 的影响下 *** 停止,到1968年为止许多中学毕业生既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此外66至68年 *** 的 *** 使得 *** 领导机构意识到他们需要寻找一个办法将这批年轻人安置下来,以免情况失去控制。1968年12月22日 *** 授意《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其中引用了 ***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许多年轻人因此下乡去农村。全国也开始有组织地将中学毕业生分配到农村去。
二、请问知青 *** 在什么时候发生
1、要考查知青 *** 的由来问题,首先要定义好知青二字。 *** 以来直至今天,人们一般口语中常说的“知青”一词的含义和潜意识里的概念是: *** 后毕业的、属于城市户口的初、高中毕业生,下放到农村或农垦、 *** 等地方去的务农人员的统称;其时间跨度大致为1967年~1979年之间。
2、而从广义的角度上讲,“知青”的范围应该还包括 *** 前下放的、支边的、到农垦的知青,过去有人把这部分人称之为“老知青”。另外,也有少数人把原属农村户口的回乡参加农业劳动的毕业生,含糊地叫做知青的,比较准确的理解应为“社青”,或“回乡青年”为好。
3、因为, *** 国的知青 *** ,离开城镇,到农村去就的现象,众所周知,在 *** 前早已经存在。
4、那么,知识青年倒底是从什么年 *** 始 *** 的?以及倒底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而导致知识青年 *** 等问题出现的?
5、从最近《老年生活报》刊登的冯都 *** 的一篇文章找到了些 *** 。冯的文章题目为:(中国的)“知识青年 *** 源起苏联”。
6、“由于广大农村长期落后,经济不景气,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基础薄弱,20世纪50年代,中国出现了粮食严重短缺的现象。对此, *** 深感‘粮食问题是我国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
7、1955年4月, *** *** 团访苏时了解到,苏联在1954年大规模垦荒运动中,改变了过去 *** 开荒的办法,而以城市青年为垦荒主体,两年里一共动员了27万城市青年 *** 垦荒。此举既解决了粮食短缺,又解决了城市青年就业问题。 *** 团回国后,向 *** 汇报了苏联的做法,认为‘从城市中动员年轻力壮、有文化的青年去参加垦荒工作是有好处的,也是今后解决城市中不能升学和无职业青年就业问题的一个办法’。在困难局面下,在‘一切学习苏联老大哥’的年代,这个意见得到 *** 的首肯。
8、1955年8月,北京60名青年率先组织志愿垦荒队,在黑龙江省萝北县大荒原上举行了垦荒仪式,在白桦林中支起了帐篷。半个月后,他们开垦出1200亩荒地,第二年生产了13.5万公斤粮食、30万公斤蔬菜,还盖起了宿舍和食堂。随后北京第二批、第三批青年志愿垦荒队,以及河北、山东的2000多名青年,也以志愿垦荒队员的身份来到萝北县。
9、上海青年也不示弱,他们纷纷要求去淮北开荒种粮。 *** 知道后,考虑再三,给上海市委 *** *** 写信说:‘淮北的条件太差,还是去江西为好,那里气候与上海接近,吃的也是大米饭。’于是上海挑选了96名男女 *** 员和青年,由一名副 *** 亲自送到江西德安县的九仙岭下。
10、在北京、上海的影响下,1955年、1956年,浙 *** 年去开发新疆、广州青年去开发海南、江苏和四川的青年去开发青海,从而奏响了城市青年 *** 的序曲。”
11、可以与冯文相佐证的有:1955年4月, *** *** 批转了青年 *** “关于组织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农业劳动和进行自学的报告”(注:见 *** 历史大事记1955年)
12、这一大批人回到农村后,对农村的文化工作、宣传工作和青年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发展互助合作、农业生产上,已显露出他们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和后备力量。社会 *** 对他们从事农业劳动也开始表示欢迎,说“ *** 的办法对”。
13、组织高小毕业生担任一定的社会工作,不但是农村中进行各项活动的需要,而且可以发挥他们的 *** 积极 *** ,有助于促使他们安于农村生活,热爱农业劳动。事实上,当前高小毕业生在农村大众文化工作和宣传鼓动工作上是最活跃的。各地冬学和常年民校的教师中,高小毕业生一般均占三分之二以上。有许多毕业生在农村图书室、俱乐部、业余剧团等组织中都起了骨干的作用。有些几年来听不到歌声的地方,现在红火起来了。老年人说:‘这才像个办社会主义的样子!’在 *** 的各项中心工作如统购统销、征集兵员中,许多高小毕业生都积极地进行学习和宣传。不少地方办广播筒、黑板报和搞读报组的工作,简直被他们‘包干’了。他们确是一支农村的文化大军。我们和各地 *** 研究,在之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留乡的高小毕业生将达一千几百万人,如果我们能组织他们每个人平均在三年之中扫除十个文盲,几年之后,就可以扫除一亿多文盲。目前主要是要把这些工作进一步有计划地大量地组织起来,积极地给以领导和支持。又如河南郾城县有一个区的联合诊所曾为该区每个合作社训练了一名卫生员,在开展公共卫生工作上起了很大作用。各级团组织只要多加注意,在这方面可作的事情是很多的。
14、根据以上的材料和目前可查证的资料都可以证实: *** 国最早的知识青年 *** 是始于1955年8月。
15、当年的之一批知青就是当年北京的60名青年,率先组织了志愿垦荒队,直奔赴北大荒的萝北县,并建立了北大荒“北京庄”。发起人是扬华、李秉衡等人。
16、他们在黑龙江省萝北县大荒原上还举行了庄重的垦荒仪式。另外,在出发前的八月三十日, *** *** 曾把一面“北京市志愿恳荒队”的锦旗授给了这个志愿垦荒队。(注:见 *** 历史大事记1955年)
17、同年,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有一批中学和高中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1955年9月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专题,报道了这个乡的事。 *** *** 读了很兴奋,亲笔写了按语:“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的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18、注意:这里的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有一批中学和高中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并不是今天我们平常表达上的真正意义上“知青”,他们原就是农村户口,没有选择在城市就业,而是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一如人们常说的“社青”。
19、这是 *** 之一次对知青问题所作的“更高指示”,在这个更高指示中并没有严格区分知青和社青的问题,起码与后来在 *** 中发出的更高指示含义有行不同。虽然在68年的动员知青 *** 过程中,也把这条更高指示提了出来,并进行了大肆的宣传鼓动,成为知青到农村去的动力源泉之一。
20、后来,陆续有“北京第二批、第三批青年志愿垦荒队,以及河北、山东的2000多名青年,也以志愿垦荒队员的身份来到萝北县。上海青年也不示弱,他们纷纷要求去淮北开荒种粮。
21、在北京、上海的影响下,1955年、1956年,浙 *** 年去开发新疆、广州青年去开发海南、江苏和四川的青年去开发青海,从而奏响了城市青年 *** 的序曲。”
22、分析以上这些材料,可以初步说明下面几点:
23、1)、建国后的中国 *** 人,面对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 *** 国家对新中国实施的 *** 、外交、经济等多方面的 *** ;以及缺乏对治理一个有着近六亿人口的大国的执政经验,向苏联“一面倒”,一切向苏联学习是当时唯一可行的选择。所以,当年组织中国的知识青年 *** 是向苏联学习的,或者说是受苏联的启发而实施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24、2)、中国 *** 青年团在组织、促进、实施、和推动知识青年 *** 的过程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未名曾在《知青 *** 大事记》一文中写道:“之后, *** *** 在全国10多个省市组织了远征垦荒队,动员城市青年奔赴农村。知青的榜样:董加耕、邢燕子、侯俊等就是当年被 *** 的宣传媒体《中国青年》、《中国青年报》大势宣传报道出名的。”
25、3)、当时的 *** 国刚从连年的战争环境中走出来,工业、手工业、商业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城市的就业水平只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面对每年大量毕业的高小生、初中生,要全部解决他们的就业,的确是勉为其难。而动员暂时不能就业的城市青年 *** 到农村去,不失为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
26、4)、知青 *** 初期的目的。五十年代中期出现的动员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固然有解决城市就业难题的一面,或者是说解决当时的“粮食短缺困难”问题,而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当时的决策者急于要加快改变当时农村的落后面貌,解决农村缺少文化的现实问题,争取“几年之后,就可以扫除一亿多文盲。”(见 *** 历史大事记.1955年)也是较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27、5)、当时 *** 的知识青年人员,总体上来说是维持在当年中的一个较小的数量级,更多的从小学、中学里毕业出来的青年 *** 则是参军入伍,或升入高一级的学校,或就业在工矿、手工业领域、商业等各种渠道中。
28、所以,当年即使已到了农村去的知青,在生活上有困难,或有问题,也只能是点上的问题,无论如何不能与 *** 中老三届 *** 全部下放,以及后来连续几年大规模的下放青年 *** ,数量达到了上千万人之上,所能产生的社会 *** 问题暴发出来的能量和复盖面,远远所不能比拟的。
29、6)、五十年代中期出现的知识青年 *** 在维持了不长的一段时间,随着“三面红旗”、“ *** ”、“人民公社”的兴起,尤其是大炼钢铁运动的开展而暂时堰旗息鼓。当时甚至出现了农村户口人员重进城的现象。
30、直到三年自然灾害, *** 对经济政策作出了果断而大刀阔斧的调正后,才又出现了一个工厂工人和城镇居民“到农村去”的 *** 。
31、关于五十年代和 *** 后出现的知识青年 *** 运动,多少年后的1981年, *** 的知青办有一个对知识青年 *** 历史的基本看法,主要内容为:
32、“十月 *** 知识青年领导小组办公室起草了一份《二十五年来知青工作的回顾与总结》,对这场运动的起因、发展、失误、教训等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基本看法:
33、之一,知识青年 *** 是50年代,根据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就业难的国情提出来的,是我们 *** 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次大试验。它不是“ *** ”的产物。
34、第二,知识青年 *** 本来是一个就业问题,但是在“ *** ”的10年中,当成 *** 运动去搞,指导思想偏了,工作上有严重失误,造成劳民伤财,人民不满,也损坏了 *** 的声誉。”(注:摘自未名《知青 *** 大事记》)
35、这个总结基本上符合客观事实,也比较公允。请注意文中的说法“知识青年 *** 本来是一个就业问题”,说到了事情的点子上,并不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当年知青也发过牢 *** ,认为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去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岂不更好?
36、“指导思想偏了”,能带来后面的工作正确? *** 后开始的知青大规模 *** 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大错特错之事物!遗憾的是,这个经验教训让国家花了巨额的资金,知青们则是付出了宝贵的青春代价才换来
三、知青为什么念念不忘那段下乡生活
1、知青 *** 是从1968年开始的,到1978年结束,根据有关方面发表的比较权威的数字,一共有大约1700万左右的知识青年 ***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造成知识青年 *** 的原因,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都是清楚,就是 *** 的原因了, *** 发生的时间是1966年, *** 发生之后,高中初中就全部停课了,这样,1963年 1965年的高中生、初中生就一直到了1968年才算毕业,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老三届了!
2、 1965年上高中,上初中的 *** ,只学习了一年的课程、19 *** 年上高中,上初中的 *** 学习了两年的课程、1963年上高中,上初中的同学还算不错,还是基本上分别学完了高中,初中的课程,由于文华大 *** 的影响,最后都是在1968年毕业了,这些老三届的高中初中的 *** 们,因为 *** 的原因,不但学校停课,工厂也基本停工了,这1700万左右读过一年高中初中,读过两年高中初中,读过三年高中初中的 *** 们,就有了一个代名词,那就是知识青年了!
3、因为学校停课,工厂停工,也就有了知识青年 *** 的运动了,最小的年龄在16周岁,更大的年龄也不到20周岁,而有的知识青年一直在农村生活了20年的时间, *** 的时候,最小的年龄是15 16周岁,等他们返回到城市的时候,他们已经是30岁,40岁了,而这20年左右的知青生活,也是他们人生最宝贵的20年,所以,这20年的知青生活,也在他们的人生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并且一直影响到他们后来的生活,所以,他们也就无法忘掉他们20年有苦、有辣、有酸、却很少有甜的知青生活了!
4、他们离开城市,离开父母,在农村过的是“集体户”的生活,十几二十几个16 20周岁的孩子们组成了一个集体户,自己管理着自己,每天要同生产队的社员一样起早贪黑的干各种繁重的农活,他们把青春,他们把热血都留在了农村,到后来,年龄大了,该谈恋爱了,该结婚了,他们有的与同户、同生产大队、同公社的知青们,或者与农村的男女青年结婚生子,等到他们回到城市的时候,已经是拖儿带女一大家子人了!
5、 *** 的知青生活,改变了他们人生的轨迹,改变了他们人生的命运,影响了他们一生的生活,因此,他们忘不掉知青生活给他们人生带来的刻骨铭心的影响,所以,他们也永远会念念不忘知青生活的!
6、我有三个厅级退休的大哥都做过知青,他们告诉我,他们之所以对那段下乡生活念念不忘,原因主要有三点:
7、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正是揣着这个理想,他们去了农村,将青涩和青葱全都洒在了那片土地上。下乡知青们的青春里,没有传纸条跟逃课,更没有网吧和 *** ,有的仅仅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破天荒。
8、无论是知青点的姑娘,亦或是村里面的姑娘,她们在知青们的心理都存在过,且是人生中之一份存在,未必相爱,更未必有过,只是那一抹的风情,此生足矣。
9、乡下的生活就是苦的更是痛的,可人这动物往往记忆中最深刻的绝不是开心快乐,而是让他们最痛的经历。痛苦是一种修行,只有经历过苦修的人才有资格凤凰涅槃浴火 *** 。
10、那是一段文化,是思想的洗礼,是刻骨铭心的经历,如何能忘?
11、一群连麦苗和韭菜都分不清的城里娃娃, *** 之间忽然改变了生活方式和前途命运,留在人生岁月中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无形之中打下了那个时代的烙印。所以,知情念念不忘那段下乡生活,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12、我也当过知青,最后一批的知青,我们这批人只下乡一年,知青点就撤了。
13、我是1978年下乡的,18岁的年龄,青葱岁月,好多往事记忆犹新。
14、记得刚下乡时住的大通铺,十多张铺位通起来。
15、知青点的第 *** ,睡到半夜也不知道是几点,睡得迷迷糊糊,突然被一阵哭声惊醒,是睡在我旁边的一位家中娇娇女,因为之一次离开父母,不习惯,睡到半夜想家了,大声哭了起来,把我们十多个人都吵醒了,连锁反应,大家都跟着哭了,知青点过的第 *** ,至今难忘。
16、下乡只呆了一年,时间很短,可对一个人的一生,又举足轻重,因为我们都是之一次离开家,之一次吃集体食堂,虽然没有在家里生活好,可是心情好。
17、每天收工都唱着歌回到宿舍,吃的玉米面窝窝头,红萝卜咸菜,吃着很香。
18、因为同宿舍的人,不分在一个生产队,到了晚上就交流各个生产队发生的事情女生宿舍就像炸开了锅,有聊不完的话题。
19、我们知青点的人后来住上了楼房,女生住二楼,男生住一楼,记得最有趣的是;1楼2楼经常发生战争,我们拿着塑料凳子在屋里地板上摩擦,一楼的男生站着床上用大木棍往楼板上顶,下地干了一天活,不觉得疲倦,每天晚上在打打闹闹中度过。
20、时间过的很快,一晃四十多年了,现在回想一下,当年对生活充满着 *** 和热爱,根本不在乎苦和累,年轻就是资本
21、知青点的生活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留下了人生的青葱岁月,我们是老知青眼中的新职青,也是最后一批知青,我们这些人招工以后,全国都撤了知青点“知识青年下乡”,一个时代的产物,画上了句号。
22、这就是大浪淘沙,经风雨见世面,严父出贵子,严师出高徒,正如 *** 讲的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哪里去是大有作为的。当时农村生活环境条件是艰苦点,年轻人就是要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体念生活及人们的疾苦,当然,人上一百各种各色,大慨三种人,一种是通过这种锻炼学习,懂得了人生的不易,立志要努力学习,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掌握真才实学,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二种是跟着过;三种是被困难吓倒了,永远也不要这种生活了。不管哪种人知青都是念念不忘下乡那段生活,但是各有感慨不同!
23、我是一名知青!在知青的几年生活中,有苦、有乐,更多的是奠定了后来的人生价值观……。如果个是知青的生活,也许我会成为一名五谷不分、四肢不勤的懒人。更不会报名参军保家卫国,在部队时也是从不怕苦和累。在部队第三年正逢对 *** 战。在战前也是勇敢报名要求参战……。所以在我的人生中更大的亮点是:知青生活与部队生活!!!
24、你吹吧!1977年下乡的最后一批知青还活着的如今都退休了,我们老知青聚在一起时没任何人提往事。山上下乡,当年的国策。广大青年闲在家无事,下乡起码能自己解决温饱。下乡、独生子女、下岗等遇上,最苦是下岗,孩子大了读书花钱多。
25、能忘吗?都说往事如歌。但这歌,有凯歌,有欢歌,更有悲歌。那个在一代人心中刻下永不磨灭的各种"歌",足够这一辈子回忆。表现好的,背景深的,提个小干部马上回城了,并得到重用当然是凯歌。联系群众肯于吃苦,虽没得到重用,但有群众良好基础,没挨大累,被推荐回城是欢歌。家庭出身不好,本人不善于沟通,干活随大溜,只好等到最后政策返城。一干就是五、七年甚至十年,青春就这样过去了。这不是悲歌吗?人生有多少青春?这还不够刻骨铭心吗?
26、因为那是我们这些人的青春啊!我们这些人的青春就是那么过来的,生在什么时代由不得每个人自已选择,时也,运也,命也,万般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27、我曾是知青,我也确是念念不忘那段下乡生活。
28、可我倒不是唉叹当年吃的苦、受的难,因为我们的农民兄弟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生活过来的,人家能过,我们也能过,这并没有什么可炫耀的。
29、我们念念不忘的,是我们本应像现在的青少年们,在初级和高等的学府里学习知识,可我们这些初中、高中毕业,并无多些知识的人,却被冠以“知识青年”的名义, *** ,用我们的“知识”去战天斗地、改造自然。待到 *** 结束,重视 *** ,我们却又没有“知识”,近乎算文盲了。
30、如果是在当下,这批人可能还在家长的呵护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我们当年却是要住草棚、睡地铺,战三夏,斗三秋,严寒深翻地、挖河工,建设大寨田。
31、也正是在这种艰苦的岁月中,磨炼了我们的意志,磨砺了我们的身骨,树立了千难万难永向前的不屈精神。
32、念念不忘父老乡亲艰苦中的乐观和纯朴,念念不忘知青战友一块饿极了捉青蛙、扑蚂蚱、甚至深夜里用一小块馊了的猪油炖白菜,闻着香味直流口水的馋样,还有一齐搜口袋,凑钱买散酒,喝醉了唱《知青之歌》,唱完了哭声震天的那难忘一刻。
33、人生中有这么一段带着岁月刻痕的记忆挺好,值得念念不忘!
文章分享结束,之一知青之乡和知青第二部的 *** 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