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马灯之乡,贵州茅台镇马灯酒 ***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7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贵州马灯之乡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贵州马灯之乡以及贵州茅台镇马灯酒 *** 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贵州乌江百里画廊是交通指南的好去处
  2. 贵州当地文化习俗为题的作文400字
  3. 贵州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是如何富起来的

一、贵州乌江百里画廊是交通指南的好去处

1、贵州没有大河,山区贵州少数有乌江这样的大河。在贵州,乌江周边的百里画廊是体验少数民族风情的地方。像百里画廊这样的龚滩古镇,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还有当地精神文化内容的发展。

2、蒋百里画廊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龚滩古镇有1700多年的历史;古代巴基斯坦的蛮族国王洞建于战国时期;马鞍城是南宋金头和尚 *** 的遗址;吊葬是东汉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巴人历史悠久,“沧岸”“竹诗龛”等文物积淀厚重。

3、蒋百里画廊是土家族摆手舞之乡的西门景区,是西兰卡普和蜡染的摇篮,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古老的土家族背 *** 的婚姻,独特的玉米花灯、杨 *** 、马灯,民间青年男女表达爱意的牧野情歌,以及众多的 *** ,形成了当地独特的民族风情。

4、目前,由 *** 新影国际传媒募集的大型纪录片《千里乌江画廊》已于年开机,将历时两年,全景式、 *** *** 地展现乌江沿岸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风貌。有机会可以提前去当地实地旅游,也可以等纪录片播出。

5、010到1010,逛了一天乌江源,肯定累坏了。我应该找一个舒适的旅馆好好休息一下。黔西县有很多 *** 价比很高的酒店,比如黔西景怡假日酒店、速8酒店、IU酒店、黔西酒店等。都是 *** 价比比较高的酒店。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酒店。

6、游览乌江源头主要是乘船,游客要注意安全。

7、织金洞分公园内的乌江百里画廊,乌江最美的一段,由“东风湖、索风湖、支嘎阿鲁湖”组成。自然风光极为壮美,被誉为“天上一线,峡中弯水”的天然画廊。历来有“山如三峡水打三峡,水如漓 *** 打漓江”之说。湖水清澈,倒影幽深美丽,两岸山峰陡峭雄伟,多瀑多泉落入湖中,是乌江上最美的悬崖画廊。

8、百里画廊风景虽美,但对外交通不便,更适合自驾游:

9、贵阳方向-可选择经清镇走黄贵公路,或经黔西县走桂碧宫路,沿321国道进入。

10、重庆/四川方向——可选择遵崇高速或大纳公路进入。

11、乌江源距离迁西县城33公里。逛腻了乌江源,可以开车去一家农家乐,品尝当地美味的腊肉、酸汤、豆腐脑。这些食物都是农产品,你可以享受正宗的农家美食。

12、你可以开车去县城品尝一些美味的食物,如擂茶巴赞、巴荒、大方臭豆腐、酸菜等。都有地方风味,食物精致可口,值得一尝。

二、贵州当地文化习俗为题的作文400字

1、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2、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

3、我 *** 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4、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 *** "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5、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6、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7、生在江南的我,独钟于家乡的端午节。

8、家乡的端午节从农历五月初一便算开始了,初一一大早起来,把头天准备好的菖蒲艾叶,用红纸黑线一扎一扎扎好,一般为一棵菖蒲和一丛艾叶为一扎。每两扎为一对,摆放在门两边,放在大门两旁的会尤其大些、粗壮些。据说摆放这些菖蒲艾叶是为了驱邪,好平安迎接端午节的到来。逐个门摆放好后,燃放一串鞭炮,端午节的气味就可以闻到了。

9、家里的主妇忙里偷闲地准备好粽叶,洗净剪去硬角,淘好糯米加上红豆,拿出一些细带来,请上邻居主妇们一起帮着扎起粽子,说说笑笑,一串串有棱有角的粽子扎好了。接下来就是下锅煮,待五六个小时后,粽子的香味就飘满了小屋小院了。走在村子里总会不期然地闻到这种特有的香味,让人不禁想起端午节来到了。

10、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真有趣。孩子们穿上新衣新鞋,胸前挂着一个香袋,里面必有一个染红的熟咸蛋,手里还拿着一两个熟咸蛋。他们聚在一起,撞蛋比赛开始了。两个孩子手持一个熟咸蛋,迎面相互撞击,啪,一个蛋破裂了,完好的蛋又紧跟着和别的蛋撞着。沮丧、高兴、不服在孩子们的叫声中演奏着。家家户户照例是要在堂屋门口放上小桌子,摆上粽子、蛋,还会摆上煮好的一碗面条和几个点了红的包子,虔诚而恭敬地,端午节就算正式登场了。午时一到,家家必定燃放鞭炮,收齐摆放在门口的菖蒲艾叶,吃起煮熟的大蒜瓣子,图个顺利顺气。大人们接待客人,吃着沾上白糖的粽子别有一番风味,茶叶蛋是大伙儿都喜欢吃的,拿上一个轻松去壳,咬上一口,香香的,脆而酥,味道好极了,但不宜多吃的。

11、吃过午饭,一些人会赶着去看赛龙舟,呐喊声、划水声、叫好声传达着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更是一种文明友好。

12、随着赛龙舟的散场,端午节也拉下帷幕了。“小孩子盼过年,大人们盼过节”。端午节一过,大人们又忙着今夏的收成去了。

13、“当当当,哐哐哐,冬当哐哐......”瞧,一条又长又大的舞龙正一步一步地向着村口走来。

14、龙珠在阳光的照耀之下显得十分地灿烂,耀眼;周身还有一圈火一般的赤焰,龙珠里面还在燃烧着。长龙想捉住这颗龙珠并吞下去,想让自己的功力大长,便紧跟其后。

15、这条武龙非常的大,大概有十几米长吧。它身披金鳞,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你望着它,完全被它吸引住了。鼻前和嘴后之间有两根又长又细的胡须,胡须顶上还有两根小红包似的东西。

16、随着一阵鞭炮声,随着一阵唱和声,随着一阵打鼓声,舞龙开始了!

17、一开始鼓声大振,龙珠剧烈的左右晃动,疯狂的向前冲,想甩掉龙。龙珠越是想甩掉龙,龙就越想捉住它。我站在楼上看就好像一圈又一圈金色 *** 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起落落,简直可以让你看的眼花缭乱,一下子坠入这金色的海洋中,整个空间都是你的,肢体随意摆动,绝不受任何约束。

18、随着几声叫唱,舞龙进了居民的院中,在里面尽情欢舞着,为主人招财进宝,带来平安吉祥。过了一会儿,随着另一阵阵鞭炮声响起,舞龙又热闹地飞过去了......

19、我家乡的春节和北京的春节有点不一样,在我的家乡要过三个年。

20、在过小年的前几天,必须把过年吃的、穿的、用的,都预备充足。腊月二十四就是过小年了,这天我们先把家里大扫除了一下,每间房都打扫得 *** 净净。晚上很热闹,家家都放鞭炮,每家每户都赶着做好吃的年菜,到处都飘着酒肉的香味。小孩子们吃完饭后和伙伴们玩焰花,他们放的焰花有各种各样的,放起来十分漂亮。

21、小年过完了,二 *** 年就来到了。这天晚上也很热闹,小孩子们在尽情的吃着、玩着、乐着,爆竹、焰花、笑声装完了大年。

22、除夕终于来到了,这天十分的热闹。下午妈妈就在厨房里忙个不停,炒了很多好吃的菜,我看见了这些菜,飘出了一阵阵香味,不经垂涎三尺。我和爸爸在门外贴对联,还挂上了两个灯笼,弟弟就在房间里看电视。到了傍晚,妈妈炒好了菜,爸爸就拿出鞭炮去放,然后我们一家人就围着桌子吃团圆饭。桌子上的菜全都是我喜欢吃的,有火锅、红烧肉、汤等一些菜,我们一家有说有笑地吃着。晚饭过后,我和弟弟到外面放焰花去了。这时璀璨的夜空加上我们的焰花就更是美丽了,我们手中的冲天炮、万花蝶等焰花,装点着除夕的夜空,也装点着我们的笑声,更装点着我们幸福的生活。

23、二十四小年,二 *** 年,三十除夕,三个年接连地过着,一个年比一个年热闹喜庆。我们地高兴沉浸在春节的氤氲中。

24、家乡人包粽子不是大家看到的那样简单,其中,又有多少汗水和智慧凝结的呢?

25、在家乡,端午节前必须去包粽子,对农村人来说,这可是大事。

26、一大早,忙着去摘粽叶。 *** 说:“摘粽叶可讲究了,要选又宽又厚的,这样就不怕破了,要是你用大的,一煮就破。因为叶大的很薄,容易破。”大家摘的可利索,不一会就提来一大篮子粽叶。

27、别以为摘完了粽叶就没事,还有一件大事在等着你,那就是调糯米。首先把洗好的糯米加些碱,再和了,碱要合适,等糯米全变黄了再加馅。 *** 放了些切好了的瘦肉加进去弄均匀,这就调好了糯米。也可以拿红豆当馅。

28、一切准备停当,现在得包粽子了, *** 拿起了三片粽叶,一大二小,还有一片尖朝上,一片尖朝下。摆放好粽叶后,卷成尖筒,手握牢,勺了几勺糯米,用筷子把糯米压紧,又勺了一勺糯米,留了2厘米深。 *** 把它包好,用绳子扎紧,这便做好了一个小巧的粽子。 *** 告诉我:有功夫的人还能把粽子包成“尖牛角”“圆皮球”等等。 *** 叫我把粽子的叶尖剪掉怕煮的时候尖头把其它粽子扎破。

29、端午节来临了,大家伙忙着煮粽子,大街小巷上处处飘着粽子的香味。

30、香喷喷的粽子端上桌来了,我们几个小孩争先恐后,生怕被别人抢去,拿了粽子就开吃。“哎呦,哎呦,真烫!”我把粽子放到了桌上,看到别人吃得津津有味,也就吃起来,觉得异常的香。

31、吃到的一个粽子包 *** 多少智慧和汗水啊!

32、大年三十晚上,我们一家人早早地吃过团圆饭。妈妈从房里端来一盒焰火。 *** 拍着手直叫:“哦,放焰火喽!放焰火喽!”我们抢着打开盒子一看:呀,各式各样的焰火装满了盒子,有“火箭”、“地老鼠”、“花篮”、“火鸟”、还有“飞天鼠”,真是应有尽有。

33、姐姐迫不及待地用一只燃烧着的香点燃了之一个焰火,“嗖——”的一声,焰火像火箭一样,飞到天空中,放出红红的火花。我点燃了第二个焰火,“嘶——”的一声,焰火在地上打转转,开出一朵朵花来,还会变颜色,先是红的,再是黄的,最后又变成绿的,美丽极了!

34、我们高兴地笑着,叫着……惹得邻居家的大人、小孩都跑出来观看。我们放了一个又一个,最后,我把一只像灯笼的焰火挂在竹竿上点着了。它在空中飞转起来,转着转着飘下一条彩带,上面写着:“春节快乐”,大家看了高兴得手舞足蹈。

35、我们玩得真开心,直到深夜也不肯离去。

36、“五月五,过端午,赛龙舟,敲锣鼓,端午习俗传千古。”唱着童谣,端午节又来到了我的身边。

37、五月初二,我来到了邻居大妈家中,看见大妈正在包粽子,一片片粽叶、糯米经过大 *** 巧手包扎成了一个个小巧可爱的粽子。我好奇地说:“大妈,我也想学包粽子。”大妈笑着说:“包粽子是细致活儿,手劲活儿,你看得容易做得难的。”“我会用心来学的。”“那好,你先仔细看看我是怎样包的?再自己试着包吧。”大妈爽快地答应了。

38、只见大妈拿起两三片粽叶交叉一小边叠好,双手从粽叶的外边卷起,一个圆锥形的粽叶筒子做好了。她就把准备好的糯米红豆一勺一勺往里装,待快装满时,又拿来一根筷子使劲一下一下 *** 紧粽叶筒子里的糯米,果然那糯米下降了一点,她又加了一点糯米,又压紧。接着她迅速把筒子上面的粽叶对着包起,尖角突出,还用手压压,使得尖角处不流出糯米。最后她把包扎好的粽子用绳子使劲绑好,有时还用牙齿咬着绳子一端绑着。她说:“如果绳子没有绑紧粽子,待煮时,粽子就会 *** 流出糯米饭来,那就没有包好粽子了。所以包粽子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

39、我看了一会儿就学着包起粽子来,我拿好三片粽叶叠好,往外一卷,嘿,真成了一个圆锥形,一只手握着这个圆锥形,一只手把糯米装进来,待满了时,我也学着用筷子 *** 紧,再加些糯米。我再慢慢地把两边的粽叶头对折包起,咦,怎么不成角了?打开再包还是不成角,形状异常难看。只能求救大妈了,“说了吧,看得容易做得难。”大妈接过我手中的粽子,重新包扎,这时我仔细看到她包起时,两边粽叶边对折包,手边压平压成角来。我恍然大悟似乎明白了。

40、我又重新包起粽子来,在粽叶对折包起时,用心压平压成角,可不管我怎么用心,粽叶似乎总不听我的使唤,美丽的尖角总不在我的手上出现。几经努力,最后总算包好两个形状丑丑的粽子来,也算是安慰我了。

41、望着这两个丑丑的粽子,我真正明白了,有些事真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42、我的家乡修水,春节在腊月初一就拉开了帷幕。

43、家家户户都在这一天里做熏肉,所谓熏肉就是将猪肉上洒上盐,放在烟上熏,熏到一定的程度,就有一种特殊的肉味。每到这一天,我就会帮着母亲一起把熏好的腊肉晾干,期待除夕夜一饱口福。

44、在这一天里,大家还要做“哨子”。“哨子”可不是体育老师用的那种,而是一种。“哨子”

45、面是由红薯磨成的淀粉做成,哨子的馅可以是香菇,可以是青菜,可以是冬笋,但不论加什么馅,都别有一番风味。修水的“哨子”闻名遐迩,尤其很受九江人的喜爱。

46、以后的日子大人们整天忙着到集市上采购,把丰富的年货搬回家,而集市上,商品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小贩在吆喝,买者和卖者在讨价还价,孩子在尽情的嬉戏……这一切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欢庆年节的图画。

47、除夕真热闹。我和 *** 张贴春联,年画;外公则在台阶上杀鸡宰鹅,外婆和母亲在厨房里忙个不停;。晚上,一家人围坐在桌旁,吃着热腾腾的年夜饭,别提有多温馨。

48、饭后,外公带着我,提着自制的红灯笼,到家家户户辞年。辞年也有讲究:对老人,我会说上一声“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对小孩,我得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对男主人,我得说“财源广进,万事如意”。热情的主人直夸我嘴甜,抓出一大把糖果塞到我的手上我。我们每到一家,主人都留我们喝一杯菊花茶,暖暖的人情在茶香中飘飞。

49、除夕这一天,不论我玩到多晚,母亲也不会怪我,因为新年不能犯怒气。我玩到12点,母亲催我 *** 睡觉,也许太累,我倒头便睡。

50、不知不觉,新的一年已悄悄来临。

51、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要提起我家乡的过节习俗,那可大有说头!下面就由我来当一回“导游”,来为你们介绍下武宁是如何过春节的吧!

52、每当春节一到,武宁整个县城便热闹起来。街上家家户户,都挂上了红灯笼,到处喜气洋洋。街道旁到处都有卖玩具与糯米粑的,大商店门口正在举行猜灯谜活动……最吸引我的是灯彩。在别处叫“灯展”,我们武宁人则叫它“灯彩”,武宁的彩灯五彩缤纷,由此得名。

53、说起灯彩,那品种,可不是一般的多。狮灯、马灯、蚌壳灯、花鼓灯、龙灯……数不胜数。所以一到灯彩开始时,彩灯旁边总会挤满了人,都只为看一眼那美妙绝伦的彩灯。

54、其中以“龙灯”最为有名。用竹、木、纸、布等扎成管状,一般为9至11节。燃烛其中,称之为“明龙”。如果说看灯彩是我们小孩子喜欢的,那看戏,便是大人们的更爱。

55、武宁的戏以“采茶戏”最为著名。说实话,那个调我喜欢,但却不喜欢戏词。因为那个词老是讲“人们种茶、锄茶、摘茶……”听都听烦了,谁会喜欢那种老调重弹、老生常谈的戏词啊!当然这只是对我们小孩子来言,对大人们来说却是一种享受。

56、戏剧演员多穿古时的公子服,衣服上绣着各种茶花,颜色多为红色与绿色。演员手持纸扇,很有一种贵公子的风度。但我们却以那怪异的衣服为笑料。演员在唱的采茶戏里唱得最多的一句就是“正月拣茶懒纺纱,一心一意去拣茶。”那优美动听的茶歌配上奇特的服装,这也正是采茶戏吸引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57、到了晚上,街上便会有舞龙戏凤的,好不热闹,常常赢得掌声一片。我们却惨了,要把舞龙看完才能回家,天啊!我记得每次舞龙最早也要12点才能结束,这还只是一部分。所以我到了这天晚上尽量不出门。常常躲在家吃我们武宁的主食——咸水粑。那雪白的粑里,掺和咸水,用“粑筛”蒸熟,配上腊肉,真是美不胜收啊!

58、通过我的介绍,你应该对武宁过春节的习俗有些了解把!欢迎你有空也来光临我的家乡,更好是春节时候来,一定要来看一看啊!

59、在我们老家,如果有人去世了,就得在他的房间铺上白床单,套上白枕头套,还必须吧床单铺得很平很平然后把逝者平放在上面。听妈妈说,这样做是为了让故去的亲人在到了另一个世界之后,还能再次重游自己熟悉的地方。

60、我们那个偏僻的山区还是棺葬。安葬的那天,逝者入棺以后,全村的人都来送行。棺材被抬上一辆卡车,全家人便围着棺材坐着,车开一边前行上山,人们一边敲锣打鼓。听说这样是为了守灵。

61、车开到了一个大山里面,在山体上挖进一个大洞,人们把棺材抬进去之后,每个亲人都必须看着棺材下葬。妈妈说,如果不这样就是对死者不敬,死者在死之后就会阴魂不散。看到棺材下葬之后,为死者送行的人才返回到家里,打开死者的房间,就会发现床单皱了。

62、在我们老家,3月3日可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日子。

63、那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做一件事——拜祖。到了黄昏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就拿着早已准备好的“钱”去烧。我们燃香、烧“钱”、磕头,还要把所有菜里更好吃的部分挑出来放在碗里去孝敬逝去的先辈。在我们烧完香之后,我们必须马上回家,一个晚上都不能踏出家门一步。听说这天先人们要出来捡钱,如果撞上 *** 了,第二天就会生病。

*** 、相传在3月3日那天,谁家烧的“钱”最多,谁家的儿子就是最孝敬的。

65、因此,在我们村里,办丧事和拜祖这两件事弄得比过年还热闹

三、贵州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是如何富起来的

——探访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

乡愁,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因这美好的情愫而闻名。在这里,迎接游客的是满眼的田园野花和一幢幢风格别致的黔北民居。村民们虽然不会把文绉绉的“乡愁”挂在嘴上,但大家心里明白:家乡变了,大家富了,要让乡情更浓,就要留住乡村的文化、习俗和风貌,因为这些最能拨动所有人的心弦。

“最近几年游客多了,大家日子越来越红火!”村民们都沉浸在这几年快速发展带来的幸福感中。花茂村,这个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的样本,正处在加速发展的跑道上。如今,天更蓝,水更清,土地更肥沃,农民更富有;田园旅游经济飞速发展,大棚种植技术日渐成熟,传统土陶造纸工艺焕发生机。

枫香镇花茂村,名字透出花香。但村民们忘不了,以前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一个“出行难、饮水难、看病就医难、农田灌溉难、村民增收难”的典型贫困村。

这里靠天吃饭,外出打工是年轻人的首选。1980年,17岁的村民王治强跟亲戚借了5块钱,走出了大山。二十几年里,他四处打工,什么苦都吃过。2013年,年届半百的王治强决定落叶归根,回乡养老。他用20多万元积蓄,把老家翻修成“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转角楼”样式的黔北民居,打算开个农家乐。房子修好了,机会也降临花茂村。2014年,花茂村被列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创建试点,以“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本领、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为主题的乡村建设开始了。村里请了专业的旅游规划师,泥土路变成水泥路,老房子变成黔北民居小楼,连片的农田与青山远目相接,木栈道与花坛相映成趣,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游客来了要吃饭,王治强的农家乐大受欢迎。

村委会也看到了机遇,顺势成立了乡村旅游协会和旅游开发公司。公司取名“乡愁花茂”,意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名声传了出去,游客纷至沓来,花茂村陆续发展起40余家农家乐和乡村旅馆。田园旅游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农家乐,赶上旺季,卖烤红薯的村民一天也能有600余元收入,卖陶瓷的村民一天则能有上千元收入。越来越多的村民思量着围绕旅游产业开发项目。

“花茂村现在是名副其实的花繁叶茂。”花茂村 *** 总支 *** 潘克刚细数着村里的变化,这两年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就业300余人,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 *** 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35亿元,村民王治强光靠农家乐,每年就有纯收入100余万元。潘克刚希望,在田园旅游经济的带动下,村里出现越来越多的“王治强”。接下来,村里准备请乌镇的设计总监和高校教授,来为花茂村设计旅游发展蓝图。

“乡村旅游只能带动一部分老百姓,农业产业决不能丢。”潘克刚意识到,花茂村要让更多人致富,还得因地制宜,从农业产业转型入手,在土地上做文章。

几年前,花茂村引进了山东寿光九丰公司,通过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村委会+农户”模式,开始探索村民以土地入股、平时务工、年终分红机制,用市场力量带动脱贫致富。目前,在九丰农业园工作的村民有100多人,一个月有2000多元工资,守在家门口,照顾老人孩子也方便,大家都抢着干。

2016年,花茂村与九丰公司合作,成立了自己的合作社——遵义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王文宽当上了负责人。合作社不再使用化肥,改用有机肥,冬天到邻近乡镇去收猪粪牛粪,发酵后撒到土里,肥力强,也有助于松软土壤。随后,合作社陆续尝试种植西红柿、黄瓜、丝瓜等蔬菜,亩产值均达万元以上。站在蔬菜大棚旁,王文宽难掩笑意:“以前看天吃饭,再精心,一亩地也就产6000斤黄瓜,如今引入新技术,一亩地产12000多斤没有问题。”育苗技术日渐成熟的花茂村,已经开始向周边相邻省份输出蔬菜苗。

花茂村“红色之家”农家乐的游客络绎不绝。

“土地是我们致富的宝,我们要用技术带动周边村镇共同发展。”潘克刚计划明年适时增加耕地种植面积,带动更多人致富。“做大做强农业产业,花茂村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在潘克刚的计划中,还将按照 *** 的 *** 报告的要求,“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如今,村里全面小康总体实现程度预计为99.18%,并已被评为省级同步小康示范村。“今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计划突破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可达1.6万元以上。”潘克刚言语间信心满满。

参加 *** 的 *** 之前,潘克刚既紧张又期待:紧张的是,小小的花茂村会有人注意吗?而期待的是,这两年村里交出的答卷能否令人满意,不辜负为新农村建设付出努力的人们。作为 *** *** ,潘克刚来到北京后,顾虑瞬间打消,大家不但知道花茂村的名号,更对村子的发展充满好奇。潘克刚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着村子的发展历程,越来越多的人期待着到花茂村看看。

潘克刚说:“我下一步最关注的,就是对乡村旅游作分析和预测。如果村里旅游市场趋于饱和,就要提前采取措施,必须让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诚如此言,没有文化支撑、没有形成地方特色,乡村旅游就难以保持吸引力。花茂村从自身历史文化开掘,从代代相传的手工技艺中,找到了自己的“过人之处”。

花茂陶瓷业有些历史。从有据可查的清代光绪年间算起,距今约有140多年的历史。村里就此专门打造了一条集旅游休闲、陶艺展示于一体的陶艺一条街,母先才的店是街上最显眼的一家,他家的手艺已经传了四代。村里还送了几位有家传手艺的人出去学现代技术,母先才就在其中。回来后,他申请到小微企业鼓励资金,再加上 *** 和借来的本钱,总共投资近百万元,扩大了陶艺馆的规模。“如今收入翻了几番,手艺我不丢了,还得传给孩子。”母先才说。陶艺一条街成为村里的特色,在这里不仅能看到各式土陶艺术品,还可以亲自动手, *** 一件土陶产品带回家。

这条街上还开了一家古法造纸体验馆,馆里坐镇的是隔壁苟坝村的村民敖坤。敖坤刚从河南科技大学毕业,学的是国画专业。从外省归来后,敖坤施展所学,使具有400多年历史传统的古法造纸焕发了新生机:一系列依托古法造纸技术、融合当地艺术特色的文创产品出现在大山里的花茂村,马灯、书本、手账、明信片等,让游客爱不释手,一到旺季产品供不应求。

贵州马灯之乡,贵州茅台镇马灯酒价格-第1张图片-

“我们计划形成乡村旅游、农业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潘克刚说,花茂村不仅守住了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还形成了独具个 *** 和历史传承的文化特色。如今,村里各项产业齐头并进,全村外出务工人员从2012年的3356人,减少到现在的不到1000人,甚至吸引了不少周边地区的人员来就业。

花茂村人守住了自己的乡愁,也因此走上了致富路。“花茂村的乡愁,就是让人来了不想走。”潘克刚笑着说。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茅台镇 贵州 马灯 *** 灯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