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子文化之乡?董子故里文化园项目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0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董子文化之乡,以及董子故里文化园项目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董氏宗祠对联
  2. 董姓氏的来源
  3. 董子故里的董子故里位置

一、董氏宗祠对联

有关福建省石狮市董氏宗祠的特色是怎样的呢?关于董氏宗祠对联分别有哪些?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的董氏宗祠对 *** 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董氏宗祠位于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沙堤村。此地临海、风光秀丽,人称“迷茫回顾青千顷,翡翠盈时碧一湾”。是一处始建于明代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清嘉庆十年(1805年)扩建, *** 十九年(1930年)重修,较完整地保留闽南宗祠的古建筑风格。董氏宗祠中最令人神往的是祠堂天井左侧耸立一天然“石笋”,露出地面约3.5米,更大直径约1.5米,形同春笋。无斧凿之痕迹,乃天然而生成。乡人传闻,此石笋摄日月之精华,沐雨露之膏泽。汲地泉以沾濡,禀士气以熏蒸。不与草木同枯,而与时序共荣,有“活笋”之称。故沙堤董氏素以“玉笋传芳”为荣。

在宗祠正厅前横梁高悬一块“玉笋宗祠”匾额,字迹猷劲,有颜鲁公之神韵,下款清晰可辨,题为“金门董氏诸裔孙立”。据族人介绍,金门古坑乡(古时称“许坑乡”)董氏与石狮沙堤乡董氏一脉相承,骨肉同胞。 *** 胜利后,金门光复,两地宗亲继续亲密往来。1947年,沙堤董氏宗祠修谱晋主,金门宗亲特地组团回沙堤谒祖归宗,故敬献此匾以示纪念。

综合《温陵董氏沙堤分派宗谱》和《董氏大成宗谱》等资料,亦考证出金门、石狮两地流传的“董氏一家亲”的说法是有事实根据的。据悉,沙堤董氏的入闽始祖董思安乃王审知部将。天福七年(942年)朱文进弑王延曦自立,董思安、留从效、王忠顺合力除逆铲叛,复立王氏。开运二年(945年),南唐兵围建州,王氏部属大多叛降。董思安忠于旧主,退隐泉州。清代《泉州府志》卷五十七《忠义》为其立传褒扬。

宋代,董思安之子董兴以军功,封太尉,上柱国,赐“开国伯”爵位,其子孙八世相袭,且科第蝉联。故沙堤董氏宗祠现仍保存一副对联:“八世袭封 *** 德,五庚科甲振宗风。”元代至元十一年(1274年)农历七月十四,董思安第十四世孙善顺因避元兵 *** 扰,从晋 *** 阳迁居永宁沙堤乡,善顺之弟善应则避居于金门古坑乡,证实沙堤董氏与金门董氏的先祖系同胞骨肉,血脉相连。也因为有这段经历,沙堤董氏保留下一种特殊的习俗。那就是在泉州民间,每逢七月十五,家家户户均举行祭祖及各种祭祀、娱神活动。惟独沙堤董氏为缅怀先人 *** 之难、创业之艰,提前一天,于七月十四举行祭祀仪式,至今尚为永宁百姓传为奇闻轶事。

也正是基于石狮、金门两地董氏一家亲,因此郑成功的岳父董飏先在明末世乱之时,寓居于金门,为明木本水源之意,特地于崇祯十六年(1 *** 3年)写下《沙筑公私志手书世系》记载家族的相关信息,为后人 *** 一系列谜团,提供了翔实的依据。董?先坚决支持郑成功抗清事业,在他的激励下,沙堤董惟哲以武举人的.身份,率军在仙霞关与清军作战,壮烈捐躯。董?先的儿子董腾也加入抗清队伍,后追随郑成功 *** ,曾长期率水师驻扎澎湖。董?先还多方搜罗人才,举荐给郑成功。清代《广阳 *** 》就记载他向郑成功推荐杨于两的经过,郑成功也非常信任杨于两,表奏封其为兵部郎中,多次受郑成功委托,秘密赴京会见郑芝龙。顺治十三年(1656年),董?先去世,墓葬于金门古坑乡湖南。清代《金门志》视之为“寓贤”,为之立传。

沙堤村民认为董氏宗祠有“玉笋”奇观,地灵人杰,故沙堤董氏群英荟萃,文武双全。为了激励后人,多种《董氏族谱》中均专门增设记录历代名人的篇章。文博人员认为,经过与有关的史籍相印证,《董氏族谱》的记载基本可信,这些资料对泉州文化史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明代,董灌,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任户部员外郎,史称其“诗文清古,字逼晋唐”。董?先,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任广东按察副使,明鲁王赠以“风高五柳”之匾。武科则有董惟哲,崇祯九年(1636年)武举人,勤王死难于仙霞关。董惟卿,隆武丙戌科(1 *** 6年)武举人,追随郑成功驰骋沙场。清代,董晋轰,康熙庚辰科(1700年)武进士,任御前侍卫。董衡,雍正庚戌科(1730年)文进士,任定陶知县。令人称奇的是,这种文武兼备的现象也出现于金门古坑董氏家族中。据《董氏大成宗谱》记载,善应公开基金门古坑,传开六房:希贤、希圣、希文、希武、希元、希万。派下子孙分居于金门、同安、厦门、漳州等地。明代,董文需,万历丁酉科(1597年)武举人。董文衡,万历戊午科(1618年)第八名文举人。“浯岛称无地不开花,董姓任居之地尤为特奇”。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晋国史官董狐,亦称史狐,周人辛有的后裔,世袭太史。公元前607年,晋灵公欲 *** 赵盾,赵盾 *** 出走,未越晋境,其族弟赵穿攻杀灵公于桃园。当时他任职太史,认为赵盾身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诛国乱”,罪责难逃,乃直书“赵盾弑其君”,以正视听,孔子以其“书法不隐”,赞为“古之良史”。下联典指西汉思想家、哲学家、今文经学 *** 董仲舒(公元前197-公元前104),广川(今河北省枣强东北)人。专门研究《春秋公羊传》。景帝时为博士,潜心钻研孔子学说,被将为贤良。

武帝时以贤良对天人三策,为江都相和胶西王相。他提出“天人相与”,“君权神授”学说,宣扬“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神学体系。又创立“三纲”、“五常”体系,教育上主张以教化为“堤防”,立太学,设庠序。要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武帝采纳,开拓了此后二千余年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著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董子文集》等。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佚名撰董 *** 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人,官南京礼部尚书。书法从颜真卿入手,又先后学虞世南、王羲之、李邕,自称在率易中得秀色,分行布白,疏宕秀逸,很有特色,对明末清初书坛影响极大。擅长山水画,讲究笔致墨韵,以清润明秀为特色,主张作画必须“读万卷书,行 *** 路”,对后来画论产生了积极影响。

著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画旨》等。下联典指三国时吴国侯官人董奉,字君异,住在庐山,为人治病不收钱,让治愈者种杏树,数年间得十余万株,蔚然成林。故后世常用“杏林春满”等词来称颂医家。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历史神话故事,相传东汉董永 *** 葬父,后与天上织女结为夫妇,织锦偿债赎身。下联典指三国·董奉,居庐山为人治病,不取钱,愈者种杏,数年得十万株。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思想家董仲舒。下联典指三国魏乐平侯、司徙董昭及其弟董访等兄弟的事迹。董昭,字公仁,定陶人。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历史神话故事,相传王母命其侍女董双成吹玉笙,驾鹤成仙。下联典指明末秦淮名姬董小宛,集古今闺帏韵事为《奁艳》一书。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晋史官董狐,孔子称其为“良史”。

董子文化之乡?董子故里文化园项目-第1张图片-

——佚名撰 *** 省金门县董氏家庙联

金门县现有五个乡镇,37个行政村,157个自然村。但当地人民仍习惯以“乡”做为村庄住民的认同体,这可能是受到明清时期的“都→保→乡”地方层级旧制观念的影响,因为当时的“乡”,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地方聚落单元。例如,旧属19都古贤保古坑乡,就是指今日的古岗这一个自然村。金门与厦门过去同属福建泉州府同安县管辖,当地方言都还能保留闽南方言古音,例如一般人都把“乡”读成“香”它闽南话读音与拜拜所用的“香”相同。金门家庙多且密度高,更有几个乡是“一乡数庙”的情况,例如琼林就有蔡氏家庙七处,西园有黄氏家庙四处,北山也有李氏家庙四处,盘山有翁氏家庙三处。这些家庙除 *** 大宗、小宗之区分外,也 *** 当地姓氏家族的兴盛繁衍景况于一斑。金门家庙大门之左右两扇门板题字(板门联),在后埔(金城镇)是以题“祖德”、“宗功”者较为普遍,但在金沙镇则以门神装饰绘画者较为多见。何培夫认为门神耸立寺庙大门,首当其冲而地位显要,其设置目的不外乎辟邪逐厉、迎祥纳福与安宅镇殿。在民风古朴的金门浏览众多家庙建筑,能够让人同时欣赏到生命礼俗中的善与美,它涵括了各种传统的、庄严的、亲情的、艺术的、 *** 的事与物。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西汉·董仲舒事典。

——董其昌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擢本寺卿并侍读学士董其昌自题联。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杨涛著《纪晓岚外传》第15卷“董姓厅堂联”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海洛阳令董宣,字少平,圉人。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下联典指指明代修撰董嫾和董越的事黄。董越为成化进士。官南京工部尚书,有《圭峰文集》。

——佚名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董氏宗祠联。

——董香光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名人董香光(其昌)撰书浙江省平阳县通福门培风阁联。

——董解元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金代戏曲家董解元《西厢记》中联语。

——董其昌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擢本寺卿兼侍读学士董其昌(1555-1636)撰题联。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又号思翁、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万历进士。书法秀逸,自成一家。擅画山水。有《容台集》、《画禅室随笔》等。

——董解元撰董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金代戏曲家董解元《西厢记》联语。

二、董姓氏的来源

1、源于己姓,出自颛顼帝之孙子吴回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传说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领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颛顼任命其为火正,专门管理火。

2、颛顼逝世后,其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任命重黎为“祝融”之官称。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遣重黎前去 *** ,重黎多次 *** 而不成功,帝喾大怒,将重黎召回论罪处斩,然后以重黎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继续为祝融之官。

3、吴回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所以叫陆终。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4、《百家姓》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5、《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董子故里的董子故里位置

董仲舒故里为今枣强县旧县村处,依据如下:

1,近年来在旧县村发现“董氏宗祠”石刻门楣及其清代拓片,标记“祥符丑重修”字样。即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重修即表示此前这里就存有:“董氏宗祠”。宗祠即家庙,乃族人祭祀先祖之所。

2,明《冀州志》载:旧县村西有一座“四名寺”,当地俗称“西大寺”。前身为董子当年讲学之所。河间国献王刘德为其所建。该寺毁于清代末,遗址尚存,凸出地面。遍地瓦砾。村民在此挖出陶制灯台,上写秉烛课徒,诲人不倦。为董仲舒当年讲学所用之物。

3,董仲舒举家徒长安。故里董氏日渐徒亡。其故居董氏宗祠毁,后人于原址建董子祠。明代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重修,并雕董仲舒坐姿势石像,(高约2米)一尊奉与内,后伺宇毁,石像仍存。1982年为河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重修董子祠于原址,以保护石像。关于董仲舒石像置于后旧县村还有一段传说。称当年在西山雕刻石像完毕后,要运往董故庄村安放,但运至旧县村“忽重不可举,遂置之而去。”对此,故人异议。如董仲舒出生于董故庄村怎能将先祖石弃之他村。董故庄村距旧县二三里,千里迢迢运抵,近在咫尺九运不过去了吗?无道理吗?!

4,《世说新语》记载:董仲舒有一位儿子名符起,被误为不孝而赶出家门,投奔于距旧县村四五里路的董仲舒好友王善有。董符起将王善有老人送终后,继续生活在此村。明《枣强县志》载,却有王善有此人。但无生平文字。因“善有”音同“寿”,侯此村改名王寿。后来演变为前王寿,后王寿二村。现两村95%为董姓。古时,前后王寿及周边的苏谷,朴庄等同宗董氏,聚于旧县村的“董氏宗祠”前祭祖。近代依然。王寿村至今存藏清代重修族谱,序称董仲舒为太始祖。

对于说“董故庄小学所占的三亩地就是董仲舒老家”之说,早有异议。这一带唐宋时期的村落,尽淤埋于地下。西汉时代董故庄也难以存于地面。西汉旧县村曾为县治所,虽带又复为治所500年未变。至今地面凸出多多,瓦砾遍地。

近来有报道说福建泉州也发现了董子故里,泉州惠安县有一个董家村(黄塘镇接待村)里面很多人都姓董,据他们自己声称自己是董仲舒的后人迁徙到这里便在这里安居。据庵兜村民董旭阳说他们是董仲舒的后人,而董家村的村口正好有一个董子故里,所以到目前为止。董子故里一直都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学术界也在不停地探讨。

不过也有人怀疑旧县村与董故庄村本为一村,从旧县村分离而出。但在何年代呢?至今尚未发现证据。

提到中国儒家思想,人们不免首先想到孔子。孔子开儒家先河,而董仲舒却是使儒学得以 *** 流传的关键人物,是国际公认的儒学 *** 。其儒学治国之道,为西汉封建 *** 奠定了 *** 的理论基础,更对中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是中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思想家,西汉广川(今河北景县广川镇)人。如今,走进河北景县广川镇,人们可以看到街道两旁路灯上挂着的写有董子名言的牌匾,矗立在董子大道旁的董圣殿。广川历史悠久,西汉时期就以其繁华兴旺、物阜民丰建城设关,封为广川国,这里仍存有董子衣冠 *** 、董子碑等文物。

近年来,广川镇不断将董子文化元素融入城镇建设中,并将对董仲舒的解读和展现作为城镇建设的灵魂。2009年,占地21.5万平方米的董子文化园开工建设,建设内容包括董圣殿、董子书院、董子旧宅、董子典故园、董子宗亲会馆、目不窥园殿等内容。目前,董圣殿已建设完成,其他项目正在稳步建设中。据介绍,董子文化园建设项目已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化建设项目,预计2015年完工。

董故庄是董仲舒的出生地,记者近日来到位于董故庄的董子祠遗址。 *** 岁的村支书刘东林对记者说,“原来这里有近10间房,我小的时候经常进去玩,里面东西不多,但有一些关于董子的画。后来这些房子被拆了。”

“2001年,村民们筹了几千块钱,又盖了这么一个小的董子祠。”刘东林说。记者走进祠内,看到一尊董子像,墙上贴着村民们当年的捐款名录,5至50元不等,地上仍有人们祭奠后烧纸的灰烬。

“每年的大年三十、初一,以及每月的初一、十五,这里就会水泄不通,人们纷纷前来祭奠董子,并期望家里孩子考学顺利。”49岁的村民崔洪新说,“祠堂漏雨或者掉瓦,我们知道了都会过来义务维修。”

这里的人们都以自己是董子故里人而感到自豪,不论是 *** 官员、商人还是普通百姓。“小时候,我们赶集时的口袋上都写着董子故里呢。”崔洪新说。

广川是中国铁塔之乡,博大精深的董子文化给了这里的 *** 们进步的动力,他们把董子精神运用到企业的发展当中去。以信为本是一条金科玉律。

2009年,由董子文化研究会和董子文化基金会组成的董子文化协会在广川成立。近年来,协会举办多次研讨活动和周年纪念活动,促进了董学研究,推动了董子文化的发展

董子文化之乡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董子故里文化园项目、董子文化之乡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标签: 子文 文化园 故里 项目 董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