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河北保定戏曲之乡是哪里的问题,以及和河北戏曲道具店有哪些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山西被称为‘戏曲之乡’,谁能我简单介绍一下
1、山西的戏曲剧种繁多,全国三百多个剧种,山西就有五十四个,占到六分之一。在五十四个剧种中,中路梆子通过博采众长,再加地理、历史等原因,逐渐发展为山西的 *** 戏曲,所以人们又称中路梆子为“山西梆子"或"晋剧".
2、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堪称“戏曲摇篮”。早在汉代,山西大地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到了北宋年间,山西各地到处活跃着诸如滑稽戏、影戏、歌舞戏、百戏、技艺戏等多种土戏,这些土戏当时已是中国戏曲的雏形。后经泽州(今晋城)说唱艺人孔三传把单宫调改为诸宫调,就把山西(实际也是全国)的戏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到了元代,戏曲艺术日趋鼎盛,而山西,不仅“名伶辈出”,同时还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仅以元代戏台而论,目前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上都在山西(晋南)。如临汾魏村牛王庙至元二十年建的“乐亭”,临汾东关村至元五年建的戏台,翼城武池村乔泽庙至元九年建的乐楼等等。据《录 *** 簿》等典籍记载,山西的北杂剧早期作家有狄君厚(平阳)、孔文卿(平阳)、赵公辅(平阳)、于伯渊(平阳)、石君宝(平阳)、李潜夫(新绛)、乔梦符(太原)、吴昌龄(大同)、白仁甫(河曲)、郑 *** (襄陵)等十多人。据《元史类编》载,伟大的元代剧作家关汉卿也是山西(解州)人。《元史太宗纪》、《山西通志》、《蒲州府志》还记载说在当时的晋南,村村有庙,有庙又必有戏台。象稷山南阳村里有九座戏台,蒲县东岳庙的三座成品字形戏台至今犹在。在元延佑六年的《重修照应王庙之碑》上,记述着当时群众在广胜寺观戏的情景:“每当三月中旬八日,居民以令节为期……相与娱乐数日,极其厌,而后顾瞻恋恋,犹忘归也。此则习以为常。”由此可见元代山西戏曲艺术是极其发达的。
3、到了明代,山西蒲州、陕西同州、河南陕州一带的民间艺人,又大胆地把北杂剧唱腔进行 *** ,特别是处于换板式样的需要而加入一付枣木梆子,这样就在山西境内出现了“蒲州梆子”戏。后由蒲州梆子分别与晋中、晋北、晋东南等地的土戏及风俗人情相结合,就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 *** 梆子。这就是山西“四大梆子”的来历。清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皇帝西巡至洪洞,曾观看过梆子戏。五年后,名著《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在《平阳竹枝词》中生动地描述了梆子戏(群众也称“乱弹”)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乱弹曾博翠花看,不到歌筵翠花看。更爱葵娃行小步,(俞毛)觎一片是邯郸。秦声秦态最 *** ,屈九 *** 供奉知。莫惜春灯连夜照,相逢怕到落花时。
4、山西的戏曲剧种繁多,全国三百多个剧种,山西就有五十四个,占到六分之一。在五十四个剧种中,中路梆子通过博采众长,再加地理、历史等原因,逐渐发展为山西的 *** 戏曲,所以人们又称中路梆子为“山西梆子"或"晋剧".
5、晋剧唱腔优美,板式丰富,音域开阔。还有它许多独到的演技,也都是其他剧种所少见的。正因为此,晋剧在近几年声誉日高。
6、晋剧艺术,代代相传,人才济济,早期的晋剧优伶,风靡遐迩,解放后,经过晋剧大艺术家丁果仙以及牛桂英、程玉英等一代名流的努力,把晋剧艺术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近些年,晋剧艺术更臻完美,一批又一批晋剧新秀脱颖而出。比如王爱爱,她的唱腔技艺是大大突破前人,现在已被专家们肯定为‘爱爱腔“。王爱爱不仅唱功笃厚,而且善于利用音调的回环宕迭,抑扬顿挫,准确地把握人物 *** 格。
7、与此同时,在表演上使晋剧艺术别开生面的,要数田桂兰了。她的表演,乐则足以使人开怀,悲则定能催人泪下,她超群的舞姿,绰约利落,静则如水上青莲,动则 *** ,一付水袖,万般深情,浑身是戏,得心应手。因此,她于一九八六年在北京荣获全国第四届《戏剧报》梅花奖,为晋剧艺术在全国范围内,再次增加光彩。
8、晋剧,又称中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也是山西省境内主要的、有 *** *** 的剧种。晋剧,主要流行于
9、山西中部地区。现在,这个剧种的扩散面、流传面已到山西北部、 *** 自治区境内、陕西北部、河北西部及
10、甘肃省的部分地区。中路梆子因活动范围广泛,又被称为上西梆子。这个剧种,约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它以晋
11、中一带的秧歌为主,并直接受蒲剧的影响,吸收蒲剧的音乐旋律,逐渐演变而成。
12、晋剧,盛行于清代咸丰年间,过去,这个剧种的演员多系蒲州人,即便不是蒲州籍的,演戏也得说“蒲白”。
13、后来,逐渐根据晋中地区广大人民的喜好,吸收了当地各种艺术的长处,经过许多戏曲艺人的丰富和发展,才
14、清代末年,一些享有盛名的演出班社,曾先后多次赴京、津、内蒙等地活动,在演出程式上又受到京、昆等
15、剧种的影响,曾经涌现出了不少名艺人。近百年来,晋剧前辈艺人“三盏灯”、“万人迷”、“毛毛旦”、“
16、三儿生”、“说书红”、“狮子黑”等,在唱腔和做派上,都有新的创造。后来,丁果仙、牛桂英、程玉英、
17、郭凤英、冀美莲等人,又在唱腔、道白做派等方面,有了很大改进,使中路梆子的唱腔、表演越发具备了梆子
18、 *** 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不少艺人参加中路梆子这种戏曲形式反映现实斗争。晋绥地区的大部分剧社都是
19、唱中路梆子的。如七月剧社、吕梁剧社、雁门剧社等。七月剧社,曾随 *** 到西安、成都、甘肃天水等地进
20、新中国成立后,晋剧坚持为工农兵服务,坚持推陈出新,使晋剧艺术不断发展、不断繁荣。现在,活跃在山
21、西戏剧舞台上的晋剧演出团体已有数十个,晋剧的传统剧目有:《打金枝》、《蝴蝶杯》、《明公断》、《凤
22、仪亭》、《回龙阁》等四百个以上。如今,活跃在晋剧舞台上的著名演员有王爱爱、马玉楼、田桂兰、郭彩萍
23、蒲剧,也叫蒲州梆子,起源于今日山西南部的蒲州。也有人称之为“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地方剧种之一。
24、更是山西晋南地区的主要剧种。蒲剧的源流,目前尚未发现确切的文字记载,据传说与陕西的同州梆子同源于“挠
25、挠戏”。但是有一点,蒲剧的历史是悠久的。在晋南地区,现在已经发现了许多中国古代戏剧活动的遗迹,尤其是
26、金、元时代的舞台及演出戏剧的壁画艺术,都说明了晋南地区在元代以前,戏剧演出就已经很兴盛了。
27、蒲剧与晋剧、北路梆子、上 *** 梆子,可以说是同根异枝,后面的三种剧种,都曾受到过蒲剧的影响,有些,则是
28、在蒲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蒲剧的特点是善于表现慷慨激昂、悲壮凄楚的英雄史剧。近百年来,蒲剧舞台上有杨
29、老六、孙广盛、王存才、景留根、曹福海等著名演员出现。后来,又有阎逢春、杨虎山、筱月来、张庆奎、王秀兰
30、等著名演员在蒲剧舞台上享有盛名,使蒲剧在晋、豫、陕、甘、宁等部分地区,甚为流行。在演唱与演奏风格上,吸
31、收了秦腔的不少优长,使蒲剧大大地向前跨进了一步。
32、如今,蒲剧除去著名的老演员以外,新秀不断涌现,任跟心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 *** ,被授予表演艺术家的称号
33、。《窦娥冤》已被拍成 *** 戏曲片。
34、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山西著名剧种之一。它的活动地区,在山西北部南起十岭关、北至雁门关的忻州、
35、代州一带,后来,又流传于张家口、包头、呼和浩特等地。北路梆子,据传是由蒲剧发展演变而来的。北路梆子的
36、演员,过去都系蒲州人,道白也说“蒲白”,即使本地人招收“娃娃班”,也请蒲州老师教戏。直到现在,北路梆
37、子老艺人中还有“北路梆子学在蒲州、红火在崞县、忻县、东西两口”的说法。
38、北路梆子的形成虽和蒲剧关系密切,但北路梆子的剧目内容、表演手法、音乐旋律与蒲剧却大不相同。北路梆子
39、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它形成了一种高亢激越的腔调,表演中强悍有力,而且音乐节奏慷慨,表现了晋西北人民的
40、 *** 格特征。 *** 战争期间,北路梆子因受日本侵略军的摧残而中断,在北路梆子历史上,形成了一段特殊的空白。
41、许多北路梆子艺人 *** 转业或被残害。名艺人十三旦等,全家在当时的崞县被杀害。名艺人贾桂林隐姓埋名做了家
42、庭妇女,九岁红高玉贵赶了大车,也有一些艺人改唱了中路梆子,使北路梆子濒于灭顶的危险境地。
43、一九五四年,在山西省之一届戏曲会演时, *** 和 *** 才方请脱离舞台生活 *** 之久的名艺人“小电灯”贾桂林
44、,名艺人“九岁红”高玉贵重返舞台,重新组织了北路梆子剧团,使北路梆子在中断了十余年后得以 *** ,获得了
45、新的生命。如今,在晋西北一带,北路梆子作为主要剧种流传,发展,成为这一带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扎根于
46、这里的城乡。北路梆子《金水桥》已拍成彩 *** 戏曲片。
47、上 *** 梆子,因发源于“上 *** 郡”而得名。这个梆子戏,是晋东南地区的主要剧种。当地人称上 *** 梆子为“大戏”
48、,而把上 *** 落子称为“小戏”。也有人把上 *** 梆子称为“东路戏”或“上 *** 宫调”。
49、相传,上 *** 梆子最早的一个戏班叫“鸣凤班”。据说,在明朝末年,阳城县有一个女子叫“凤仙”,自幼喜爱
50、戏曲。这个女子出嫁时,嫁给了晋城的姓史的,与姓史的叫翱鸣的共同成立了戏班,取两人名字各一个叫为“鸣凤
51、班”。清代道光年间,上 *** 地区的大戏班逐渐增多,这些班社的发展比较快,而且逐渐形成一种上 *** 梆子特有的风
52、格、旋律,并培养出了一些知名的演员。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成为上 *** 梆子的极盛时期。后来,逐渐有些名艺人
53、出现。其中,段二淼、郭金顺、金疙瘩是这个剧种在这个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 *** 人物。
54、上 *** 地区,由于地理、交通条件的 *** ,长期以来,只流传于山西东南部的十几个县境内。由于这个剧种活动地
55、域的局限 *** ,就形成了它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
56、上 *** 梆子具有粗犷、健康的艺术特色。台步、身段都有淳朴古老的特点,唱腔、音乐高亢、委婉、活泼,曲牌丰
57、富,每种唱腔各有各的乐器和上演剧目。
58、太谷秧歌剧,也称为祁太秧歌,起源于太谷的民间小戏,流行于晋中地区及太原附近的清徐县、交城县、文水县等
59、地。秧歌,应是 *** 秧季节的歌,在这里,应解为农村伴随农事活动在民间传唱的民间小调。当时,有“闹秧歌”之
60、说,后来,把舞蹈、说唱、表演、道白结合起来成为一种“秧歌剧”,人们称之为“地秧歌”、“过街秧歌”。
61、这种小戏在民间流传越来越广,成为“秧歌剧”,成为当地群众逢年过节的文艺活动形式之一,而且向着小戏的
62、戏剧化方向发展,有了简单的情节。在清代光绪年间,太谷秧歌走上了舞台,当时演出的《翠屏山》、《吃瓜》、
63、《杀嫂》、《当板箱》、《卖绒花》、《卖元宵》等,都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剧目。当时的戏班,以“风搅雪”
*** 、班、“锦梨园”班最为著名。 *** 战争期间,晋西北 *** 根据地的剧社,开始用太谷秧歌的曲调编演剧目。
65、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使这一戏剧之花得到新生,当时的榆次专员公署曾经组织太谷、祁县、运城、文水的老艺人
66、建立了“祁太秧歌研改社”,改编、演出了一批传统的剧目。一九五五年,晋中地区集中老艺人成立了秧歌剧团,十
67、五年之后,太谷县又成立了“太谷秧歌剧团”,使这一剧种有了新的活力。
68、流行在山西东南的 *** 县境内,是这个颇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 *** 小花戏,起源于正月十五“闹红火”中
69、的“文社火”。“文社火”中的两个小男孩,装扮成剧中人物穿上衣衫裤,跟在社火后面扭、唱,由此开始了小花
70、戏的雏形。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观灯》、《铲菜》等边歌边舞的地方小戏。一 *** 一年以后,又出现了有各种角
71、一九三七年后, *** 县作为我方根据地,当时借着这一种文艺形式宣传群众,组织群众 *** ,对 *** 小花戏进
72、行了利用、改造、提高。 *** 县的各级 *** 都以“小花戏”的名字成为一种固定的文艺活动形式。后来,像《小放
73、牛》、《上冬学》、《回娘家》、《四季忙》等剧目,成为教育人民,鼓舞士气,打击敌人的有力 *** 。 *** 将军
74、牺牲后,辽县更名为“ *** ”县,小花戏在老解放区就更有了生命力,直到今日。
75、是流传在山西南部黄河岸边的万荣县境内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同时,万荣花鼓也在晋南地区的河津、浮山、稷
76、山、翼城、闻喜等境流传。由于涉及地区广,被人们称为晋南花鼓。
77、相传,“万荣花鼓”的祖籍在安徽凤阳。凤阳人于明朝初年外出逃荒卖艺,才把“花鼓”传入万荣。在万荣,经
78、过当地劳动人民的加工改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搬上了舞台。
79、“万荣花鼓”的打鼓动作淳朴、健美,感情豪放。“花鼓”中,鼓的表演分成高鼓(胸鼓)、低鼓(腰鼓)、多
80、鼓(一人身上带六只或七只鼓,一边舞蹈一边上下击鼓),花鼓的伴奏乐器,只用大锣、铜钹等打击乐器,鼓点主
81、要有“一点油”、“紧三锤”、“四锤”、“流水”等几十种。
82、“万荣花鼓”的敲鼓动作灵活多变,大动作中又有许多小动作。比如小点头、勾捶、拐捶等,紧打紧收。而且,花
83、鼓动作与队形不断变化,多用“枣心”、“白菜卷心”、“龙摆尾”、“连环套”等,原地跳时,多用“吸腿单跳
84、“万荣花鼓”曾两次到北京参加全 *** 间艺术调演,受到 *** 、 *** 、 *** 等 *** 的亲切接见与好评。
85、“二人台”,产生并流行于山西北部河曲县、 *** 西部地区,是一种活泼、欢快、表演形式简便易行的地方戏
86、曲。二人台,在大同市、雁北地区颇为流行,在华北地区也很有影响。
87、二人台兴起于清朝末年,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由于二人台植根于当地人民群众的丰厚土壤之中,所以,它的
88、内容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情趣。
*** 、二人台音乐旋律高亢粗犷,曲调起伏跌宕,音调相声主实、自然、活泼、动听,乡土气息浓郁,很受当地群众和
90、省内各界人士的喜爱。二人台的伴奏乐器,以横笛、四胡、扬琴、四块瓦为主,在这几件乐器配音后,就形成了很有
91、二人台的优秀传统剧目有《走西口》、《打樱桃》、《挑菜》、《卖碗》等。二人台剧种虽老,但却充满了青春
*** 、的活力,近年来,二人台已在山西北部与中部地区风靡一时。
93、晋南迷胡,也名“曲子”,“清曲”。流行于临猗县、运城市、永济县、万荣县等二十余县。
94、迷胡戏,相传是晋南民间土生土长的戏曲剧种。也有传说是清代从陕西传人,受到蒲州梆子的影响,又吸收当地
95、民歌,由地摊子说唱艺术逐渐发展起来的。
96、历史上的迷胡戏,曾经在清代道光年间演出过《卖布》、《刘秀走南洋》、《拾万金》、《三进土》、《古城会
97、清代光绪年间,赵连城等民间艺人组织职业班社,吸收了蒲州梆子的帽翅、水袖、手帕技巧和间板、滚白、流水
98、等板式,取长补短,出现了一批艺人,甚至“敢于和蒲州梆子抗衡”。
99、 *** 战争中,开始出现了反映现代生活的节目《查路条》。而且民众剧团演出了《夫妻识字》、《大家喜欢》等
100、剧目,为以后迷胡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01、一九四九年以后,临猗县、晋南地区的迷胡专业剧团成立,培养出了程根虎、卫本善等一大批演员,演出了一大
102、晋南迷胡戏的唱腔属曲牌体,素有七十二大调和三十六小调之说。历年搜集整理大小调二百多个, *** *** 的大调
103、有《金钱》,小调有《岗调》。在表现沉痛、悲哀的感情时用《西京》、《哭纱窗》等。表现活泼、欢快气氛时用
104、《割韭菜》、《剪花调》等。表现快乐、升平景象时用《十里墩》、《戏秋千》等。表现急躁、紧张情绪时多用《
105、紧述》等。表现说理、规劝时多用《琵琶调》、《勾调》等。描写景色时多用《四平》、《一串铃》等。
106、迷胡戏伴奏乐器,文场以板胡、三弦、二胡、笛子为主。琵琶、扬琴、柳琴、阮及唢呐、海笛、闷子、横箫等辅
107、之。五十年代以后,加了提琴等西洋乐器,打击乐器已发展到十多种,有板鼓、字板、梆子、碰铃、大小云锣、堂鼓
108、传统剧目大多是三小戏,已有《张连卖布》等戏一百八十余出。而且,《涧水东流》、《一颗红心》已被拍摄成
二、哪里的河北话是纯正的
1、说实话,我认为这个问题问的是不严谨的。
2、河北省下辖石家庄、保定、唐山、承德、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秦皇岛、张家口等11个地级市。身为河北人,所说的家乡话就都属于纯正的河北话。而题主可能更想知道的是河北方言中哪一个更能 *** 河北,或者说提起河北大家更能想到哪个城市。
3、河北因为地理位置和历史的关系,对于方言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离北京比较近,可能对普通话普及有更深远的影响。偏北部的城市承德,秦皇岛等的语言更为接近普通话,可以说算不上方言,只能说略带口音。而秦皇岛因为历史原因,闯关东,可以说语言掺杂了各地方言,语言词汇,更加接近东北话。
4、我认为称得上河北方言的应该是保定话和唐山话。这两个地区的语言是特点比较明显的,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的区别就在于听得懂!除了个别方言词汇,基本意思都可以听得懂,而南方方言真心理解困难。
5、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觉得唐山话更容易分辨吧,可能是因为和唐山离得比较近的关系,而且我们那也有唐山方言词汇掺杂在语言里。但是从历史层面来讲,更多的人还是认保定的。
6、正统的河北是古冀州古河东北路古赵国之域,解放以后将察哈尔省与热河一部分并入河北,也就是古燕国大部分,所以现在的河北称作燕赵大地。现属河北的古燕国之域包括张家口部分地区,承德,唐山,秦皇岛。
7、所以说,要说纯正的河北话当以沧州保定衡水以南地区为正宗,最正宗的河北话应当是邯郸与衡水。邯郸是古赵国的首都,赵国的官方语言应该是邯郸话吧。
8、现在的中国普通话与北京话差不多,所以纯正河北话,应该是与赵国首都的邯郸话为主体,发音应该是差不多的。而河北北部应该属于燕国话语,因为他们是解放以后才并入河北的,我觉得不应该以河北北部为纯正的河北话,以邯郸话为纯正的河北话应该争议不是太大。但还有更为纯正的天下九州之一的冀州话,与邯郸话一决雌雄呢。冀州一直是河北省的前身河东北路的州府,历史悠久,文化渊长。
9、“河北”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的《周礼·职方》,中有“河北之地”的记载。《战国策·赵策三》则有“赵有河北,齐有河东”。《尔雅·释丘》记载:“天下有名丘五,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文中的“河”,指“黄河”。黄河,古称“河”。后世以河水多泥沙而色黄,故称“黄河”。战国时的黄河,由今河南省濮阳流向东北,经今河北省大名、馆陶,及山东省平原等地,于山东省庆云县入海。其北有赵,其东有齐。从黄河流经的地域,可知那时的“河北”,大抵包括今河北省中、南部广大地区和今山东省东北隅、河南省北部小部分地区。古代河北与今河北有着地域上的部分重叠关系,从而可以看出当今河北省这个名称悠久的历史渊源。
10、“河北”自战国出现,历经秦、汉,至隋,它一直作为黄河以北广大地域的泛称存在,但并无具体严格而明确的地区范围。《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陈余为将,将卒数万人而军巨鹿之北,此所谓河北之军也”。此书还记载刘邦对项羽所言:“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当时“巨鹿”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境内,“河北之军”指在邢台“巨鹿之北”。“将军战河北”,指项羽之军是在今河北省中南部地区。《隋书·五行志》记载:“仁寿二年,河南、河北诸州大水”。“河北”,指太行山以东,黄河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今河北省及其相邻地区。总之,“河北”在唐代以前是个约定俗成的地域泛称。
11、因河北省古为冀州之域,所以河北省简称冀。冀州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出现了。《尚书·禹贡》中说:大禹治水以后,按当时的山川河流,把全国划分为九州(当时的州不是行政区划,而是地理区域):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冀为九州之首”。《冀县志》中说:“冀为最古之州,唐虞之前,圣贤帝王多为冀产”,是“尧、舜建都之地也”。《汉书》中说:“冀州,尧所都,故禹治水自冀州始也”。冀州的由来,则是由冀之地而得名。《说文解字》中说:“冀,北方州也,北方名冀,因而以名其州也,”。《尔雅·释州国》中说:“以取地以为名也!”《尔雅·释地》中说:“两河间,曰冀”。“两河”,指黄河和辽河。“冀”,指冀州。“两诃间”指黄河和辽河之间,为冀州之地。那时所说冀州的地域范围,实际包括现在的河北、山西两省,及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域,可见冀州地域之大。西汉杨雄等对古冀州的描写,“洋洋冀州,鸿原 *** ”,“东近瀛海则资储可充,南临河济则折冲易达,据河北之中,川原饶衍,控带燕齐”。
12、到了东周列国时,九州又分为十二州,冀州析为幽、并二州。此时的冀州,包括今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域。
13、在秦汉以前,无论是“九州”,还是“十二州”,都是传说中的地理区域,而不是行政区划。冀州作为实际上的行政区划是从汉 *** 始。西汉武帝为了加强 *** 集权,开始把京师附近地区外的地区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13州,置刺史 *** 境内。今河北省主要属冀州刺史部(有10郡郡部在今河北)和幽州刺史部(有5郡郡部在今河北)管辖。东汉政区基本沿袭西汉,历经魏、晋、南北朝。冀州的辖区曾多次变更,辖境愈变愈小,逐渐变成县级的州、市。
14、河北省简称冀,那么,“冀”是什么意思呢?“冀”属多义字,其中有一义是“希冀”、“冀望”、“期望”等词。东汉时有一部推究事物命名由来的书叫《释名》,它在解释“冀州”地名的由来时写道:“其地有险有易,帝王所都,乱则冀治,弱则冀强,荒则冀丰也。”《释名》对“冀州”名称的解释,就使用了含有“希望”的意义。这样,冀州就是寄予希望之州。那么,如今简称“冀”的河北省,就应是寄予美好希望之地了。
15、综上所述,邯郸话与衡水冀州都可做正统河北话,本人偏见于冀州话为正统,原因有二,其一冀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一,苗红根正。其二,战国三家分晋,分出韩,赵,魏三国,所以邯郸话晋的水分多。
16、河北省的每个市里边,甚至是具体到每个县,口音都会有不同,但是每一种口音,都是自己最纯正的家乡话。
17、 1,秦皇岛,因为离东北很近,秦皇岛大部分也是东北人过来定居,所以这边口音都是浓浓的东北腔。
18、 2,张家口地区口音和山西内蒙口音极其接近。与我国西北广大地区如山西陕西内蒙宁夏甘肃等相似。
19、 3,承德,承德人算是最标准的普通话。
20、 4,廊坊东部霸州一带靠近天津,但和天津有明显区别,相对说更接近北京,西部与京音接近。南部文安,任丘与沧州西北部的河间,肃宁,献县以及保定南部的高阳,蠡县部分,博野部分,衡水地区西北部安平,饶阳,深县以及石家庄地区东部深泽,晋州,无极等黑龙港流域(下游)构成河北省重要口音系列。
21、 5,沧州北部与天津接近,东南部如黄骅沧县东光泊头等与衡水东部等与山东口音接近。西部如上同黑龙港流域。
22、 6,衡水西北部同黑龙港下游流域口音,东南部如枣强景县武邑武强冀县等与沧州南部同山东。
23、 7,石家庄东北部如晋州无极部分藁城深泽同黑龙港。南部赵县高邑元氏等与邢台邯郸接近近似河南口音。西部平山,井陉等同山西。
24、 8,保定&唐山保定唐山整体上说较为接近但各有特色。保定的部分县市同北京相近如高碑店涿州。唐山的口音特色独特,与保定口音一起共同构成河北省的 *** *** 语音特点。是国内其他省市不曾具有的独特的河北语音特点。
25、东北人管唐山人叫河北老呔儿,唐山话是纯正的河北话。
26、您好,我是来自国际庄的胖子,非常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27、 *** :河北省冀鲁官话使用最多当然最是纯正河北话就是冀鲁官话。
28、河北大致使用四种方言,冀鲁官话、北京官话、晋语和东北官话。
29、晋语大概位置就是和山西交界地区,主要包括石家庄的平山、井陉赞皇的西部,邢台的邢台县西部、邯郸的涉县西部地区,保定的阜平、易县还有张家口的来源、蔚县、阳原县和怀安县的西部地区。
30、北京官话大概位置就是北京周边的承德大部张家口部分县市,以及与北京南部接壤的保定北部廊坊北部部县市。
31、东北官话主要分布在秦皇岛大部和唐山的北部地区。
32、冀鲁官话主要是和山东交界的大部分地区,其中也包括衡水、邢台、沧州、邯郸的大部分地区,石家庄、保定的部分地区。分布区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
33、所以最正宗的河北话就是冀鲁官话。
34、河北省有十几个城市。方言有趣,各有千秋。我是唐山人,就以唐山为例吧!唐山话风味独特,很有持色!都说赵丽蓉说的纯唐山话,其实不然,她是宝坻一带口音,并不是唐山腔。
35、唐山话举例几个。不知道叫知不道,干什么叫干啥。今天叫今儿个,昨天叫咧儿个。脏叫那泽。难看叫寒碜。 *** 男子叫老爷儿们, *** 女子就叫老娘儿们。手叫手丫子,脚叫脚丫子。怎么了叫嵬了?
36、多年来出门在外讲点普通话,怕人笑话唐山人土。但也难免有失口之时,有次去天津买糖果,要半斤,那人说一斤行吗?我说中。你唐山人吧?挺有意思!
37、通有各地的方言土语,我比较喜欢东北话,天津话,当然更亲切的就是故乡唐山味儿啦!
38、因为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这里的一切都让我感到亲切,淳朴,自然!虽然有些土,但毕竟是乡音啊亲切呀,熟悉呀!
39、但要分场合,如出差在外,尽量说普通话为宜。
40、说实在的,语言发展上并没有所谓“河北话”这个称呼。我是保定人,我大学同学张家口的,沧州的,邢台的,邯郸的,谈们说方言我一句也不懂。
41、如果以全国影响力来说,保定话和唐山话更出名一些,当年赵丽蓉老师在春晚舞台上“唐哥就是糖啊躺着走着”让人们认识了唐山话。而河北的 *** *** 戏曲“评剧”的发源地就在唐山。
42、河北梆子的发源地是保定,不过保定属下的涿州人却说一口京片子。
43、当然现在河北的省会是石家庄,然而石家庄的历史短,外来人口多,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石家庄方言,周边属县的方言差别也比较大。
44、张家口虽属河北但当地语言属晋语区,口语中还保留着古汉语的入声。
45、秦皇岛北部说话是东北口音,南部又是唐山味的方言。
46、沧州离山东近语言相似。邢台邯郸好像有的县靠近山东方言,有的却听起来就是河南话。
47、河北省在文化上,地理上都是比较割裂的,要说纯正的河北话我看就算普通话了,因为承德不也自诩普通话之乡吗。
48、河北口音太杂,没有一个地方算真正的河北方言,只能说某个地区比较有 *** *** 而已。山东话有济南口音和胶东口音,河南话有一部分偏湖北河北山东,但总体上河南话以郑州开封口音为主。但河北口音很难找出一个“为主”的口音。外地人一般认为保定口音比较有 *** *** ,但是。保定霸州西南地区口音确实不好听。不算北京天津,北方的安徽苏北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宁夏甘肃陕西等省份加起来。更好听的应该还是河南话,河南豫剧在北方比较普及,好听,普及程度高于河北梆子,山东吕剧,晋剧,秦腔等地方戏。
49、我认为称得上河北方言的应该是保定话和唐山话。
三、保定是哪里的城市
1、保定,古称上谷、保州、保府,因城池似靴,又名靴城,位于河北省中心地带、太行山东麓,是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中国(河北) *** 贸易试验区组成部分。
2、保定与北京相伴而生,保定之名取自“保卫大都, *** 天下”,历来为京畿重地和“首都南大门”,有“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畿辅重地,都南屏翰”之称。清代,保定为直隶省省会,是直隶总督驻地,自1669年至1968年三百年间,为河北 *** 、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以及中国区域 *** *** 中心,新中国成立后也两度为河北省省会。
3、保定是传说中尧帝的故乡,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保定地区为燕国、中山国、后燕立都之地,诞生了荆轲、刘备、赵匡胤、祖冲之、郦道元等一批历史名人,市内文物古迹众多,如古莲花池、大慈阁、直隶总督署、清西陵等。
4、保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是中国首个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WWF低碳试点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是戏曲之乡、游泳之乡、“长寿之城”,因体育冠军辈出,又称“冠军之城”,2017年,保定市入选“2017年度中国更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
关于河北保定戏曲之乡是哪里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