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江南西和乞巧之乡 乞巧文化之乡 - 之乡 -

陇上江南西和乞巧之乡 乞巧文化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6

很多朋友对于陇上江南西和乞巧之乡和乞巧文化之乡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陇南到底有多“南”
  2. 岭南和陇南,找不同觅大同
  3. 由乞巧节谈“织女崇拜”

一、陇南到底有多“南”

在太多人眼中,甘肃是建立在缺水的黄土高坡与沙漠 *** 之上的省份,让人很难把甘肃与气质温润的长江流域联系到一起。

但谁曾想到,甘肃有一处不同于大西北的苍茫豪迈,青山绿水,云雾飘渺的仙境让你恍若在江南,也是甘肃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陇南。

长江当然没走陇南,但长江的支流白龙江,却贯陇南市南下,汇入长江、浩浩荡荡奔向大海……

你走在陇南,很难感受到甘肃其他地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悲壮,你会怀疑你是否穿越到了长江沿岸。陇南的地形之复杂,在甘肃省内也是数一数二的。陇南没有沙漠,只是高山、丘陵、河谷、盆地。陇南北边海拔1800米,而南边的文县中庙乡,海拔只有500米,是陇南也是甘肃省海拔更低的。

横断山的岷山山脉由南向北逶迤,

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也在这个区域交织,

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

共同“挤”出了甘肃的四大地理区域之一——陇南山区。

秦岭将自己的“动脉”奉献给南北中国不同气候时,将她的“静脉”遗留在了陇南,使陇南在荒凉中多了些翠绿,在干裂中多了点滋润,既有山峦叠嶂的雄伟,又有江南水乡的神韵。

地处西秦岭东西向褶皱带发育的陇南山地,位于我国地形阶梯的过渡带,西靠甘南高原,北接陇中黄土高原,南临四川盆地,东部与陕西秦岭和汉中盆地相接。西秦岭横亘其间,陇南跨 *** 北方,境内高山、深谷、丘陵、盆地依次分布,错落相间,形成独具特色、错综复杂的壮美景观。

在自然地貌上,陇南山地是甘肃自然山水的另类。

在我们印象中,夹峙在祁连山与合黎山、青藏高原与 *** 高原之间的甘肃省,干旱少雨,气候干燥,沙漠 *** 广布,是一个少有绿色的干旱之地。

然而陇南山地却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葱郁,河溪清澈, *** 了人们对甘肃的传统认识。这里山高林密,水网纵横。在相对干旱的甘肃省,陇南市有近50条一级支流,二级支流有700多条, *** 支流1600多条,四级支流1300多条。甘肃省相对缺水,但陇南市并不缺少水资源。因为水资源多,陇南的森林面积相当大,全市面积约2.79万平方公里,有森林约1.16万平方公里。

名山大河汇聚,物产具有“南”味特色

翻开中国气候区划图,陇南山地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从 *** 带湿润气候向暖温带湿润气候和高原气候过渡,是甘肃省唯一拥有 *** 带气候的地区,被誉为“陇上江南”。温暖的气候、丰富的地貌使得陇南山地的水分地带 *** 和垂直地带 *** 明显,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

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也在这里交织,两大山脉的碰撞聚合,注定了这里与众不同的山川大势,还有独具特色的物产。除冬麦、水稻外,还可以生长多种 *** 带经济作物,如柑橘、油桐、茶、桉树、棕榈等,还有水杉、红豆杉等国家保护植物,以及大熊猫、金丝猴等20多种珍稀动物,并拥有3个国家级、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和2个国家湿地公园,被誉为“甘肃的西双版纳”。

既有北方的烈酒,也有南方袅袅茶香

早在西汉时期,陇南的人民就开始酿酒。最早见于记载的陇南酿酒之地,一为徽县伏家镇,一为成县红川镇。在陇南当地流传的民间小曲中,有“伏天踏曲更优良,重阳下沙好时光”这样的唱词,也从侧面说明了陇南酿酒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

徽县处在嘉陵江上游,在《蜀道难》里,李白说“不与秦塞通人烟”,路上也只能见到一些峭壁上的猴子。这里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一个生态山区,春暖花开,与世无争。

陇上江南西和乞巧之乡 乞巧文化之乡-第1张图片-

要想酿出好酒,必须要有天时地利之便。只有好的天时,庄稼才能有好收成,也才能有多余的粮食来酿酒;地利,则是指酿酒的地方必须有好的水质,适宜的气候,才能酿出美酒。徽县伏家镇有着酿出好酒的良好条件,伏家镇有名泉叫做“神泉海眼”,据说不论寒暑旱涝,泉水纯美甘甜,水位四时不变,自古就是人们用来酿酒的上佳水源。这眼泉水的位置正是在徽县金徽酒厂之内,据说也是因为这眼泉水,才酿造出了好喝的金徽酒。

徽县清冽的水和优质的高粱,使这里酒肆林立,酒令声声。唐玄宗天宝元年,李白行至徽县青泥岭,手握酒樽,把酒临风,畅饮数十杯,极目四望,触景生情,想到自己16年“仗剑走天涯”的职业生涯,再联想到登上青泥岭的艰险过程,朗声吟咏:噫吁嚱,危乎高哉……

李白醉卧青泥岭,成就了后来的《蜀道难》。

南宋绍兴4年(公元1134年),名将在仙人关抗金大捷后,众将士用金兵头盔盛徽酒畅饮,在当地,因为盔和徽谐音,从此“金徽酒”名声远扬。1951年,康庆坊、永盛源等多个金徽酒老作坊联合,成立了金徽酒业公司。在陇南,畅饮一壶酒,可抒发古人醉卧疆场的豪情与洒脱。

陇南属中国江北茶区的北缘产地,是甘肃唯一的茶叶产区。陇南茶区位于康县、文县、武都三县交界处海拔600一1200米的林缘地带,是陇南的茶叶生产基地,也是甘肃省唯一的茶叶产区。春夏时节“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既是北方茶树生长的适宜区,也是生产有机茶的更佳产地。

早在两宋及明清时期就是茶马交易的重要地区,以“秦蜀道”为干线的茶马商道遍布全境。受“茶马古道”辐射影响,陇南拥有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和文化,陇南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至今保留有20多株清朝道光年间(1782年—1850年)种植的茶树,陇南康县阳坝镇也存有上 *** 的野生古茶树。在陇南,独品一杯茶,可沉浸在西北烟雨江南般的柔情里,赏花赏柳。

既有“南腔”,又有“北调”,多元文化交汇的陇蜀之城

文明的起源与文化的传播,往往与自然地理息息相关。

陇南如同一个将甘陕川之美融入一身的曼妙女子,满身灵气。自古以来陇南就是连接“秦陇”和“巴蜀”的战略要地,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称。陇南市与陕西、四川毗邻接壤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陇南文化中具有秦陇文化和巴蜀文化两种文化的特征。

如果说,陇南的“山”是秦陇文化的象征的话,那么,陇南的“水”就是巴蜀文化的象征了。因为,陇南的山连着秦岭,属于黄土高原;而陇南的水,则是甘肃唯一的长江流域。陇南多山多水,处处山水相连,山水相依。因而,使得秦陇文化和巴蜀文化在这里相互交汇,相互渗透。

历史上,陇南既是陇蜀通道的结点,也是川茶北上后换取马匹的必经之地。

仔细翻 *** 地图,处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秦岭山地之间的陇南,是 *** 的几何中心,无论从地理位置分布,还是得陇望蜀、六出祁山的历史典故,遗存陇蜀道上的茶马古道、祁山道、陈仓道、阴平道旧址,还有陇南的川音、川味,都在印证着陇南与“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印证着陇南是大西北通往大西南的“门户”和枢纽的历史地位。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陇南特殊的人文结构和地理位置,一座座巍峨的高山,一条条湍急的河流都记录着陇南的发展和人文沿革。无论是武都高山戏、西和乞巧节、文县白马池哥昼等民俗文化,还是礼县的先秦文化、成县的西狭颂、康县的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等,都深深地打着陇南的烙印,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这方水土孕育和承载的灿烂文明。

经贸往来、文化交融使陇南既不能完全穿秦文化的“衣服”,也不能完全戴蜀文化的“帽子”。来到陇南,你会发现,这里,满城橄榄飘香,但这不是地中海;这里,时有川音入耳,到处火锅飘香,但这不是四川;这里,虽属甘肃,但没有大漠 *** ,到处山峰翠峻,水流潺潺。这里既有北方的雄浑粗犷,又有江南的小家碧玉;既有豪迈的两当号子,又有悠扬的采茶小调……

二、岭南和陇南,找不同觅大同

1、2023年仲春,从已显春日疲态的岭南到春意还浓的陇南,感受秦岭深处的陇上小江南,意气风发、 *** 肆意,土地山川、植物有勃发的生机。

2、作为纯正的岭南人到西北陇南,尽管只有5天的游历时间,却有满眼的惊奇和满身的惊喜,我们在赶路之中,探寻着岭南到陇南的大不同,寻觅大同。

3、2022年3月23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角弓镇农民在管护地膜蔬菜。春分过后,大地回暖,甘肃各地农民抢抓农时,开展春耕春种生产活动,陇原大地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新华社发

4、在陇南,白酒是当地民众餐桌上的必备,酒风雄浑,或是当地人的饮料;相比来说,岭南地区多潮湿天气,凉茶成了当地人续命的饮料。

5、宕昌中华蜜蜂养殖历史悠久,《本草纲目》记载:上密出氏,羌中最胜。产地有蜜源植物近三百种,尤其具有 *** *** 乡种植的大量中 *** 材,如黄芪、红芪、 *** 参、黄芩、甘草、柴胡等蜜源植物;宕昌百花蜜气味清香,具有不同蜜源植物特有的花香味,相比单一花蜜营养更全面、更利于 *** 吸收,具有促进新陈代谢、调节免疫、助长发育、增强记忆等多种作用。2019年1月17日,中华人民 *** 国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宕昌百花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6、我们多数从语文课本(杨朔《荔枝蜜》)中了解了广州从化的荔枝蜜。从化荔枝蜜微带荔枝果酸味,其最主要的品质特色是蜜源植物须为保护区范围内的荔枝花。2011年3月16日,原国家质检 *** 批准对从化荔枝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从化荔枝蜜采蜜的蜂种资源为中蜂,其抗病能力强,受虫害影响小,无需使用抗生素等防治病害,因此生产的荔枝蜜不含抗生素。中蜂为成熟蜜,熟蜜最快,蜂蜜分泌的酶值低,其所含水分量低,品质高;另中蜂不采集树胶,因此酿出的蜂蜜味道较清香,这是从化荔枝蜜清香特点突出的原因之一。

7、2021年12月8日,在陇南一家油橄榄加工企业的生产线上,刚刚采摘的油橄榄清洗后准备进行粉碎搅拌。新华社发

8、武都区油橄榄,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武都的橄榄油成为陇南当地重要的产业。 *** 官网的介绍,1975年,武都汉王镇的罗永祥首先种植了12亩186株油橄榄;1986年,也就是建园以来的第七年,汉王林场的油橄榄终于开始挂果。 *** ,武都橄榄油迎来了之一次丰收;1990年,武都大湾沟油橄榄示范园建设启动。历经三年,栽植佛奥、莱星、皮削利、皮瓜尔等18个品种 *** 0株。大湾沟油橄榄示范园油橄榄产量远远高于国际橄榄油理事会产量标准,达到了地中海高产水平。其中有七个品种比地中海原产地早挂果4年,开创了油橄榄在中国种植4年结果的新纪录。

9、看着油橄榄,便联想起增城的乌榄。据当地人介绍,乌榄浑身是宝,榄肉制榄角、榨油;榄仁可作菜肴,又是点心的上好配料;榄核是著名工艺品榄雕的原料,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10、2022年5月14日,雪后的甘肃宕昌县南河沟云雾缭绕。时值初夏,甘肃陇南市宕昌县一些地区日前却出现降雪,白雪与青山、草原构成神奇的初夏雪景图。新华社发

11、 *** 文化:两当县张果老VS增城何仙姑

12、 *** 过海,各显神通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神话故事,岭南和陇南之间,恰好也有与 *** 相关的文化遗存。

13、当地有说法,张果老,本为甘肃两当的道人,姓张名果,号通玄先生,是一位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而现在位于陇南市两当县城东南的灵官峡白皮松自然保护区内有张果老洞(登真洞),传说是张果老的修行之地。两当张果老的传说于2014年8月被陇南市人民 *** 公布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4、广州增城,是 *** 之中唯一女仙何仙姑的故乡。在增城,现在有何仙姑景区,由何仙姑家庙、庙顶仙桃、仙姑井、黄岩仙洞、何仙姑塔、何仙姑雕像、何仙姑钟楼、 *** 仙藤园(盘龙古藤)、吉洲岛及何氏梓里村、仙桂村等名胜景点组成。何仙姑家庙是增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朝,何仙姑旅游景区又称小楼仙源,是增城八景之一。位于增城区小楼镇小楼墟。

15、乞巧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领域中的一朵奇葩。在西汉水流域的西和县、礼县的20多个乡镇40多万人口中流传,持续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至七月初七),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被誉为乞巧文化的活化石。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介绍:西和七巧节风俗是集 *** 、诗歌、音乐、歌舞、工艺美术为一体的综合 *** 民俗活动,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发掘、保护西和乞巧民俗,对促进农耕文明时代社会 *** 、生活方式、民间习俗、审美取向等的研究,追寻中华文明的起源,探究西秦文化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6、同样为非遗项目的广州天河区也有乞巧节活动。广州天河区把七夕乞巧节称为七姐诞,是岭南古老乞巧民俗的存续。清代末期,广州形成了上九甫、下九甫、第十甫等专卖女子用品的乞巧街市。天河乞巧节只于七夕之日,组织拜七娘仪式,祭拜对象除了牛郎、织女二星,还有织女的6个姐妹,摆巧活动现场会展示女 *** 手工艺制品,扎制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人物 *** 栩栩如生,植物、器物造型活灵活现,斗智斗巧,尽展才艺,对影穿针等延续古风。

17、陇南市在甘肃省东南部、甘陕川 *** 地带,是甘肃唯一全境属于长江流域的地区,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域,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 *** 阶梯的过渡带,在这样特殊的地带中,身居秦陇锁钥、巴蜀咽喉要地,古今具陇上江南之美誉。

三、由乞巧节谈“织女崇拜”

1、在甘肃陇南的民间,盛行着一个堪比过大年的节日——乞巧女儿节。

2、“乞巧”,多么美丽、寓意深远的名字。我穿越过始皇的兵马俑,来到陇上江南,走进它的发祥地陇南西和县,似只在倏忽之间。几 *** 的“乞巧文化”里蕴藏着的脉脉深情,凝聚成几幅动人的画面,隐隐、远远地在向我招着手……

3、那是所有女儿的歌,华夏女儿的梦……

4、“吱吱……吱吱……”西和女儿家的机杼声响了。

5、七月,仇池山上的月亮还没有上弦,女儿们手中的梭子变成了一尾鱼,滑溜溜地在布轴上下飞跃穿梭着。纺轴旋转,绣鞋踩在脚踏板上发出“啪哒、啪哒”的音律。西和家家的女儿,从古至今手巧心灵,一匹匹雪白的布,印花色美丽的布,瀑布似的从她们的手下倾泻了出。

6、仇池山上的月亮降落在西和的林梢和屋檐前,好像一朵橘子花,水润润的光,看起来那么的柔美,西和家家的女儿早已经等不及了。“要快点织!要织得尽善尽美!”纺车伴着煤油灯“吱吱、吱吱”运转着。西和女儿勤劳的机杼声弥散绣房清雅的壁上,投射出了她们拉长的身影。

7、香帛上彩云逐月,绣缎上百鸟朝凤。“织女巧娘娘”,不是后世谣传只会耽溺牛郎的懵懂 *** 。秦人将她作为赢姓的始祖女修,她是集全天下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绰约女神,五帝颛顼的明珠爱女。在远古,女 *** 地位崇高的社会,织女以超奇绝伦的纺织、刺绣技艺大魁天下。她吞下“玄鸟陨卵”生下了儿子大业,大业就是后来那位继承大禹王位,秦国赵国费国的王室之祖伯益的 *** 了。可以说在远古传说里,华夏文明的昌盛,发祥自织女,而“娘娘”正是母亲的意思。遗世而 *** 的织女娘娘,尊享着万众苍生无与伦 *** 膜拜与念想。

8、西和的女儿们更加是仰望、祭拜着她。等待七月初七这个晚上,浩渺的银河系里织女星放射出令人瞩目的光辉,霎时群星失色、月华黯淡。女儿们惊呼雀跃,齐刷刷叩拜、祷告出虔诚的姿态。这是“织女巧娘娘”在俯瞰,要飞降凡尘了。大地上早已悬灯结彩,家家户户婵娟的女子秉烛夜游,到处充满银铃一般清脆的笑声,伴着轻歌与曼舞。女儿们用彩绸与花朵妆饰供桌,堆放满飘香的瓜果和糕品。红烛火光跳跃,女儿焚紫香,清雅的烟雾缭绕。她们拿出已织好绣上花纹的布帛,在姐妹间流传鉴赏,更是向智慧的织女娘娘汇报这一年勤劳的作业,祈求她恩赐来年更加精湛的技艺。

9、当女子的幸福可以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女子的才情能够海阔天空去尽情发展,这是多么美满又激动人心的事!

10、在秦巴山区,在秦文化的发祥地陇南的民间,“织女崇拜”早已根植入这方雄浑的厚土之中,依旧繁荣盛行着,代代西和的女儿们有着格调极高的情怀。“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待嫁的姑娘,初嫁的新妇,年迈的婆婆,两 *** 日月的沧桑巨变中,女红针指凝聚起每一朝每代女子多么深厚的寄望啊!

11、“吱吱……吱吱……”西和女儿家的机杼声响了,荡在煤油灯陪伴的清寂中,在日光熹微晃洒廊前的白昼里。细密的心思蓄满布帛,灵巧的才智倾注锦缎。她们凭靠着自己一双不停下的手,纺出了最细软的棉纱,织出了绚丽多姿的布,绣好了一幅接一幅精彩绝伦的图案。精湛的纺织刺绣技艺,是女子第二张美丽的脸,更是女子获取尊严、不被夫家轻视的傍身资本!

12、谁说女子天生孱弱,无才便是美德?自强不息,勇于为自身命运担当的女人,身上散发着那份从岁月最深处漫溢而出的优雅与从容。也许肩膀比不上男人宽厚,但正是这不宽厚的肩膀,自古至今挑起家庭的半边责任。丝丝缕缕、针针线线……西和的女子是忙忙碌碌创造着价值,为家庭挣取财富。当生命燃烧成火红的焰,绽放出璀璨的花,终于便没有人再敢轻视她们了。

13、两千多年以来,“织女崇拜”盛行在陇南的民间,早已不仅仅是女儿对技艺上的祈盼,更倾注了渴望通过技艺精湛占取家庭与社会一席之地,做自己命运真正主人的厚望。

14、夏夜七月七,西和的女儿们仰瞻天幕上的织女星。广袤的墨汁般深浓的高空中,明亮的织女星是悬挂在黑暗里导人以希望的灯盏,闪耀夺目。一颗宝石般的织女星,扫破了暗夜的沉寂,仿佛是“织女巧娘娘”正在俯瞰凡尘,她看见大地上勤劳坚韧的女子,会心地微笑起来。

15、“乞巧女儿节”,这华夏五 *** 文明史上唯一一个属于女子的传统节日,孕育在苍山迤逦环抱、质朴秀雅的陇南西和县。境内仇池山,相传为人文始祖伏羲氏的诞生地,山势磅礴、峥嵘险峻。大团大团风季里流逝的浓云,翻卷出波谲云诡的态势,可是浓云外依旧是广袤无垠的澄蓝天空,浓云改变不了山的青苍。终于,明晃晃的阳光似有万钧之力,自那压低的浓云上狠狠地刺破与贯穿下来,西和的大地与天空重又恢复开阔、明朗的情境。

16、两 *** *** 在女 *** 身上的桎梏,也像那浓云被驱散了。 *** 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在巾帼花开分外红的今天,女人终于拥有了对于梦想多元化的选择,可以和男人同样跻身各个行业成为领域的精英,不再因为 *** 别遭受到歧视。这是旧时所有女子向往却不可及的梦。梦里梦外曾经几多委屈与抗争,伴随着热泪盈眶的希翼。看,仇池山上的月亮正爬向上弦。美丽的七月七上弦月,像流水一样从天河上倾泻下来。“织女巧娘娘”又将俯瞰、飞降凡尘……

17、如今,繁荣美丽的西和,推动与发扬了“乞巧女儿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到农历六月的中下旬,女儿们便按耐不住迎接巧娘 *** 兴奋,排练优美舞姿,练唱乞巧歌谣,开始预备瓜果供品了。

18、正式的“乞巧节”从七月初一的前 *** 拉开帷幕,是七天八夜专属于女儿们的狂欢。家家姑娘都在翘盼,盼着了到处是喜气洋洋。彩灯笼、缤纷花木、生动有趣的纸扎绘画,一座座彩搭的大舞台玲珑遍布,把城乡的每处街巷妆扮得美仑美奂。乞巧活动程式严谨,分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和送巧刚好七个环节。每一环节都特别讲究时序 *** ,次序一定不能错乱的。譬如,娘娘进门前必先燃放鞭炮,要“照花瓣”,得先去“迎水”。

19、“照花瓣”是最后卜巧这一环节,十分有趣。当晨光骤起,西和的女儿们打扮得清丽可人,姐妹之间手挽着手先到附近寺庙去 *** 神灵,再从井中、泉里迎回来之一桶清冽的水。这水要待到晚上九点多倒进雪白的瓷盆里,掐下早已育好的青芽儿,投放在烛光照耀的水波纹里,用水中芽的投影图像问卜巧拙祸福,这是一项集体活动,称之为“照瓣卜巧”。“卜巧”时有个古老规矩,旁边的姐妹们必须齐唱“巧娘娘,快给我姐妹赐花瓣”这首动听的民谣。在西和,几乎每一个丰富多彩、匠心独具的乞巧活动,都是需要女伴间团结合作才能够顺畅进行的。因为姐妹友爱、互帮互助,也是“乞巧女儿节”所蕴 *** 的一深意。

20、跳麻姐姐、转饭、耍社火、唱乞巧歌、跳乞巧舞……古老的曲谱、唱词和舞姿,被当代幸福的姑娘们集体婀娜、婉转呈现,她们手中旋转的绸扇、轻盈挥动的丝缎,就像五彩斑斓的孔雀羽毛忽而全开了屏。纷至沓来的游人如鲫,羡慕着锦衣华服的美丽姑娘,纷纷高举 *** 镜头将灵动飘逸的美捕捉、凝固下来。更值得振奋的是,而今西和在传统乞巧风俗之外,又增添了书法绘画、诗词歌赋、工艺技能等诸多展示女子技艺的平台。盛况之隆重,跨越二十八个乡,参与人数足有四十万之众多,让乞巧文化真正成为传承华夏女子智慧、技艺与美德的大载体。

21、漫步在古朴秀雅的西和,身心融进这美与希望的节日欢庆中,不曾听到关于“牛郎”的传说。翻查村岙的民谣史籍,两 *** 也只有女子对“织女”个人的崇拜与依恋。

22、于是我明白:这是一种 *** 般的庄严,蔓延、支撑住了封建社会重压下女子苦命却自强的心。西和的女子们早就明白,出不出现“牛郎”不重要。勤劳能干,创造出价值所带来的那份尊重与认同,才是弥久不衰、任何人任何事替代不了的!

陇上江南西和乞巧之乡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乞巧文化之乡、陇上江南西和乞巧之乡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标签: 西和 巧文 上江 巧之乡 化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