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陶器之乡位置在哪里这个问题,陶土哪里产的更好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曹 *** 墓到底在哪里
1、曹 *** 墓即安阳高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在曹 *** 王都邺北城西12公里处。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220年曹 *** 卒于洛阳,灵柩葬在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
2、2009年12月27日,经中国考古学界一致确认,国家 *** 最终认定,经考古发掘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主为曹 *** 。2010年6月11日,安阳曹 *** 高陵入选“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
3、2013年5月,曹 *** 高陵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6月,曹 *** 高陵及邺城遗址入围国家 *** 和 *** 批准的《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国家 *** 表示,“曹 *** 高陵的考古发掘、学术认定和研究成果公布等程序,符合考古工作规程”。
4、2018年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曹 *** 高陵2016-2017年度考古发现,曹 *** 遗骸基本被确认。
5、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曹 *** 墓
二、尧帝的故里到底在哪里
尧王是中华五 *** 文明史上的五帝之一,开人类文明之先河。尧王的出生地在哪里,据笔者考证,尧王故里在绛县证据充分。
1、《纲鉴》载:“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阿:《辞海》以“大的丘陵”释之。三阿即三座高大的丘陵。绛县尧寓村南面的三座大丘陵,称东尧岭、中尧岭和西尧岭,而且中尧岭的半崖上有尧王出生 *** ,即在“三阿之南”,与史记吻合。
2、《世本记》载:“青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丹陵:《辞海》解释为“朱红色的山陵”。绛县尧寓村的三座土岭剖开表面黄土层,皆为朱红色的山石,地质与之相符。
3、《帝王世纪》载:“帝尧陶唐氏,祁姓也。或从母姓伊。”尧王的 *** 高辛氏帝喾是黄帝的 *** 孙,姓姬,母亲庆都是伊祁侯的女儿陈锋氏女姓伊。因尧王的 *** 经常带兵出征,庆都与帝喾成婚后没有随军,一直寄居于伊祁家,生了帝尧放勋,从小就随了母姓,即“或从母姓伊”。由于尧是寄居舅父之家长大,因此,后人就把尧出生的村庄称为尧寓村,五 *** 来沿用至今。
4、《左传》载:“……唐人是以此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孔晁注:“唐氏,帝尧。”河东属大夏,而绛县尧寓村地属河东。
5、《汉书·地理志》:“河东大地平易,有盐铁之饶,本唐尧所居。”绛县属河东大地,铁矿丰富,本唐尧所居,并不含糊。
6、明嘉靖已未春《绛县志·序》载:“绛为尧之故墟,历年既远,沿革不同……。”故墟,即故乡集市。
7、清顺治十六年《增修绛县志·序》载:“贤人君子又生其间,往往有陶唐遗风。”陶唐氏即尧王的谥号。
8、清乾隆岁贡白云在《绛山赋》中记:“维绛唐尧之墟,冀州之域,而实之旧地也。”
“墟”即集市、城镇或都城,是先民生产、生活、活动的中心之地。绛县除尧寓村外,还有尧王初次定都的“尧都村”、尧王驻兵的“尧寺头村”、尧王大将史将军驻过兵的史村、尧王巡访时夜住过的“宿尧村”等等。
绛县尧寓村现存“唐尧寓处”古碑,碑左上方阴刻“大晋永和二年”(公元345年)孟春立,距今1600多年,为当时中国农村最早的石碑之一。右下方阴刻“大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重刊,邑庠次贡王民仰书”。碑高90厘米,宽48厘米,厚23厘米,顶呈半圆形。此碑为砂质岩,原正面刻字风化,后用背面阴刻原字体,碑文为清代重刊。
清乾隆七年三月初三,石匾始悬嵌于尧寓村古城门楼之上。长143厘米,高58厘米,厚度不详。
该匾原镶嵌在南尧岭全神庙山门之上,现庙宇塌毁,遗址尚存。石匾长138厘米,高63厘米,厚 12厘米,阴刻“巍严配天”四字,其中“天”,正是“尧天”的简略。
该碑刻于明崇祯六年,碑高 150厘米,宽62厘米,厚20厘米。碑文为:绛邑南古帝尧寓后传□山前涑水河中南有□□环境□□□为茂盛□□万元□邑株为伏觐寓其内□□入□耕田凿井时作序□何有□□凿晋唐尧寓处为此庄之祗以得名也。此碑原在东尧岭尧王庙内,现存尧寓村。
东尧岭尧王庙遗址,在尧寓村有娥皇、女英庙遗址,在尧王山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 文化遗址,三尧岭有古灰坑、古陶窑、灰层、灰舀遗址多处。
中尧岭有历山古道,是宁夏、陕西、山西、内蒙等西北地区经垣曲古城黄河渡口,通往中原和湖广的古驿道。
翻过尧王山(即龙王庙山),向东是中条山要冲横岭关,向南是烟庄风风岗姜源墓。姜源是稷王之母,相传是在大虎峪前奇生稷王“弃”。中条山前的留庄村(现称柳庄),即尧王 *** 帝喾妻子姜源氏留住的地方,现建有姜源 *** 庙,横水镇汤帝殿内的娘娘庙是敬奉尧王 *** 帝喾第二个妃子简狄 *** 的地方。尧母庆都是帝喾第三个妻子,家在尧寓村。尧王出生于此,并从小生长、生活在这里是确定无疑了。
6、尧王故里——尧寓村出土文物100余件,有石锄、石铲、石斧、石锛、石针、石刀;陶器有陶豆、陶鬲、陶盘、陶并、陶杯、陶斛等。出土夹沙陶片数千片,完整陶器数件。这些都充分证明,远古时期尧王曾带领大部落在此地生产、生活,治国安民。
尧的出生神秘动人。据传有一次,尧母庆都在涑水河上乘船浏览,遇到一条赤龙在空中绕船舞动,感而有孕,14个月后,尧即出生于河南岸丹陵,名放勋,姓伊祁,号陶唐氏。尧是地道的“龙的传人”。
因为尧母庆都孕期长达14个月,生下的婴儿体形巨大,双目有神,且尧从小聪慧过人,制陶、农耕、渔猎等一见就会。所以炎氏族伊祁侯给他起名时颇费了一番脑筋。因此婴生地处三岭,岭岭皆土,三土为“矗”,故起名“矗”。而“垚”正是尧字的繁写。古“垚”字,《辞海》解释为“地高貌”。与此处地形相符。由于尧是随其母寓居于伊长儒之家,人们就称尧的出地为尧寓村,至今一直沿用。
更有趣的是,尧出生前东沟有水,而西沟干涸,就在尧诞生的当天,西沟崖下从石缝中神奇般地冒出一股清澈泉水。人们为了纪念此事,便将此泉称作“尧王泉”。迄今此泉汩汩冒涌,长流不断,冬暖夏凉,不仅是尧寓村人畜用水的源泉,而且滋润着千亩良田,历史的长河流淌了五千多年。
中国的形成是在帝尧时代奠定的基础,尧王被各部族首领拥戴为之一大首领后,采取了安邦抚疆的外交策略,建立了各个方国。尧王所统领的华夏民族当时称为唐国,此后 *** 均称唐人。因为唐国为国中之国,所以称中国。河东大夏,山西晋南一带就是中国的源头。
相传尧王称帝后为选取建都的地方,进行了多处巡访考察。一天,尧带领大臣来到浍河南岸的——个村庄,这里依山傍水、物产丰富,浍河滩鸟翔负跃,荷花盛开,稻谷飘香.山坡上梯田层层,遍地 *** 。村民们热情好客,勤劳淳朴,对尧王一行,盛情款待。如同家人。尧王就在此村住下议事。大臣们建议建都此村,尧王欣然同意。由于尧王出身贫苦,他时刻不忘劳动人民的艰辛,不愿耗费人民的血汗钱,于是在建都后颁布命令,不准在首都建豪华宫殿,房屋以土木结构为主,规模以够用为准。此令深受百姓称赞,华夏之一都由此诞生,这就是山西绛县南樊镇的尧都村,五 *** 来此村名未变。尧王在尧都村执政20多年后 *** 平阳(今临汾附近)。86年后禅让帝位于舜。
尧王是创建华夏文明的奠基者,是一位杰出的圣明君主。帝尧功绩浩大,概括为:大公天下,广纳民言,教民稼穑,丰衣足食;礼仪为本,政纲彰明;解厄安民,治国安邦;治理水患,铲除六害;协和万国, *** ;选贤任能,禅让帝位。《史记·王帝本纪》载:“尧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尚书》记:“放勋钦明文,思安然,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孔子说:“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帝王之德莫盛于尧。”说明尧之功大于天而无所不至。孟子说,尧的功绩“放乎四海也”。史学家称其为“仁智达道,圣德配天”。为了弘扬尧王的功德,后人就在尧寓村西尧岭修建了南庙,又称全神庙,并镌刻了“巍严配天”的大石匾悬于庙山门之上,昭示后人。
走进尧王故里尧寓村,尧王古城吸引着八方游人,古城门楼上镶有“陶唐遗风”的石匾,传颂着尧乡人民的优良村风。相传,大清乾隆年间,江南湖广一带流行瘟疫,当地有位有识青年为救治父老乡亲,北上五台山求得控制瘟疫良方,唯恐 *** 方损失,便花钱在尧庙会上买了块宝石,请人把 *** 方刻在宝石上,背负着往回赶路。当他来到尧王故里尧寓村时,不禁被当地的山水和古庙所吸引,竟至放下装有 *** 方宝石的行束走进尧王庙,烧香叩头,然后沿历山古道来到黄河渡口,直到此时他才记起因着急赶路,将装有 *** 方宝石的行束丢在了尧王故里的石碑下。那可是家乡父老乡亲的救命符啊!他急得手足无措, *** 间竟白了少年头。店主问明原委后,安慰道:“你不妨到尧王老家找找,听说那里素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村风,或许可以找到。”江南青年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原路返回,只见遗物处已搭起一座茅草庵,却不见有行囊,他不由得大哭起来,哭声惊醒了庵中的老人。老人问明缘由后,从庵中捧出其行囊,原封不动地归还于他。原来老人拾到此物后,看到宝石上的 *** 方,深知解救人命事关重大,怕失主找不到他家,便在此搭了茅庵,昼夜专门等候。江南青年接过 *** 方宝石,从怀里掏出银两酬谢老人,却被老人婉言谢绝。江南青年感慨地说,到底是尧王故里,果真继承了尧王的美德,名不虚传呀!青年返乡后,依 *** 方治好了乡亲们的疾病。翌年,他带领数百同乡,抬着“陶唐遗风”石匾,一路敲锣打鼓,鸣鞭放炮,于乾隆七年三月初三来到尧王故里尧寓村,将匾悬至城门楼上。
如今,美丽的传说为尧王故里增添了绮丽的色彩。寻根问祖的游人常在这里感受着华夏文明跳动的脉搏。
三、老子故里在哪里
故里之争由来河南省鹿邑县几 *** 来一直是官方民间认可老子的故里,但自1990年代初开始流传一股“老子故里在涡阳”的说法,于是两地开始了近20年的老子之争。现将两地“老子”相争之始介绍如下:1990年6月,鹿邑县太清宫镇迎来一位远道而来的 *** 客人———台北中华道教学院的马炳文(祖籍涡阳),当时陪同他的是鹿邑老子学会会长张景志。马炳文在回台后给张景志写了一封信:“能来老子诞生地朝拜始祖,一生光荣。”同年7月28日,当年的老子故里鹿邑人恭迎马炳文(涡阳籍)马炳文又致信张景志:“老君台、太清宫之现有建筑,年久荒芜,意欲发起募捐修护,未悉修护费需款若干……”。不长时间就收到捐款100多万美元。 1990年11月17日,马炳文又给张景志写了一封信,称经他考察,老子出生在涡阳的根据比鹿邑还多。马炳文突然提出老子故里不在鹿邑而在自己的老家涡阳,让鹿邑人一时难以接受。有关此事,主要的当事人马炳文和张景志都已辞世,其中纠葛难以揣测,但涡阳方面在媒体上刊登过一篇《老子故里到底在哪里?》的文章,文章描述的是另外一个版本。文章说,“1988年3月,如获至宝的马炳文再次回到涡阳,现场勘察后十分满意,也是从当年开始,其外孙马杰开始自费在郑店村的武家河畔进行挖掘,先后找到九口水井,挖出十余块碑记及大量汉砖、瓷器等文物,此后几年,马炳文先后辗转于涡阳和鹿邑之间,通过对比基本认定涡阳较符合老子出生地”。最终,望眼欲穿的鹿邑只能眼睁睁看着这100多万美元投给涡阳,由此拉开两县近20年纷争的序幕。
“老子故里在河南鹿邑”的证据老子故里在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既有古代文献为证,又有出土文物为据,验之地理位置也完全密合无间。同时也证明了,今人所谓老子故里在涡阳的说法不足为凭。关于老子故里所在地,古今学者提出了诸多说法。其中,证据确凿、流传最广的是鹿邑说(刘庞生1998),而最能迷惑世人、最为谬误的是涡阳说(孙以楷2002,李玉成2003)。本文从四方面对鹿邑说进行重新论证,涡阳说则不攻自破。文献信而有征关于老子故里的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其中写道:“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 *** 。”楚就是古代楚国,苦县就是今鹿邑县,厉乡(或作“濑乡、赖乡”)就是鹿邑县
老子故里城东的太清宫镇,而曲仁里就是今乡 *** 所在地--太清宫集。这本是一桩铁案,历代均史不绝书。如古苦县即今鹿邑,公私著述记载者就有如下数家。
地下证据确凿199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在太清宫镇出土了很多周、
河南鹿邑太清宫龙山文化遗址出土铜鼎唐、宋、元时期的文物、碑刻,发现了宋代殿堂遗址,整个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其中一座面积达3,000平方米,是故宫太和殿的两倍。20世纪80年代,河南人民 *** 拨款修复,建成太极殿、三 *** 殿、娃娃殿、围墙、山门等,并重雕玉石老君像,置于太极殿中。在隐山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春秋至商代的夯土建筑、祭祀坑、马坑、大型墓葬等。马坑发现三处四坑,一般为四匹埋在一起(所谓一驷),马骨架排列有序,以四马架车的姿势摆放,马头上有铜饰件及革带痕迹,每匹马都随葬有罐、盆等陶器。大型墓葬为两个墓道的“中”字形大墓,南北47.5米,宽7.5米。墓室内共清出随葬人骨架13具,狗骨架1具。墓内有大批精美文物,其中青铜容器68件,兵器及工具类20余件、玉器80余件、陶瓷器100余件,大量的币贝、骨镞等达千余。出土铜器以酒器为最多,以方形器较多,有方尊、方觚等。形体较为特殊的有一条龙形觥,盖有三条龙盘卧其上,下为簋形。在该觥内还保存有淡 *** 液体,酒香尚存。部分铜器带有铭示,有长子、长子口、戈丁等。其中以长子口为最多,可确定墓主人应为“长子口”。玉器有戈、刀等仪仗用具,也有壁、环、璜、柄形器、条形玉等礼玉和佩饰,以及牛、虎、鹿、鸟等形体的玉雕。出土有石磬、铜铙、骨排萧等乐器,骨排萧5件,其中两件较好,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排萧实物,并将排萧生产的历史提前了几百年。从出土器物特点及葬俗等方面分析,该墓时代应为商末周初之际(刘玉珍 2003)。从考古发现可以看出,早在商末周初这里就是 *** 王朝的一个军事据点或方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
关于陶器之乡位置在哪里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