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邦古树茶之乡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邦木古树茶属于哪个茶区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云南普洱茶名山名寨之邦东
就临沧地面的普洱茶来说,目前最为知名的两处产区:双江县勐库镇和临翔区邦东乡。在一些传播层面上,这两个产区,往往被其中最为有名的行政村甚至村民小组的名声所替代掩盖,前者是冰岛,后者为昔归。其实邦东是个大概念,邦东乡邦东行政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邦东茶,可谓是临沧茶区中非常特色的一款。
邦东茶产自临沧市临翔区邦东乡邦东村,这里位于临翔区东部,北部为云县的众多产茶区,昔归茶山位于其西部。邦东乡古茶园主要分布在邦东、曼岗、邦包、和平、璋珍、卫平、团山等7个行政村,分布海拔为730-2180米之间,其中分布最多面积更大的,就是邦东行政村。
邦东村的生态保护完好,绿水青山,孕育出了风格独特的邦东茶。
茶叶年产量:约80吨,其中古树茶30吨,古茶树平均树龄300-500年
如果说邦东茶最为突出的特征,莫过于古茶树所扎根的土壤了。邦东村的古茶园里遍布着巨大的 *** ,而茶树则深深扎根于石缝之中,倔强生长。《茶经》中,陆羽认为茶的生长环境“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而邦东古茶园的生长环境正是符合“上者生烂石”,古茶树生长于遍布着巨石的山野,树根交错于石缝之中,与山石融为一体,富含多种对 *** 有益的矿物质元素。
色泽墨绿,芽叶肥壮,锋苗秀丽,油润有光泽。
花香扑鼻,甜而不腻,融于浓郁的茶汤之中。而杯底则弥漫出浓郁的蜜香。
其汤入口,可以说没有苦味,微涩。最为特别的还是茶汤所带来的深长喉韵,其伴随着强烈的生津回甘,持续不断。
其叶底呈现出淡绿色,柔韧度和光泽度都很不错。
邦东茶的更大禀赋是氨基酸含量是云南大叶种茶叶中较高的,所以表现了鲜爽活泼的特 *** 。
饮之,鲜活之气充盈口腔,满嘴甘津,如同吃了橄榄,而喉部凉凉的,喉韵悠长,又犹如吃了薄荷糖,凉意停留甚久。
二、西双版纳茶区13座古茶山
茶山地理:勐海县最北临,属勐往乡勐社村。同普洱的澜沧和思茅区交界。这里是澜沧江出普洱市,进入西双版纳的之一站,海拔1200-1300米,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
茶山历史:这里曾是勐海通往澜沧的古道,历史上曾经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后来勐海通往澜沧的道路改道,曼糯茶区逐渐衰落。但仍保留了大量的古明树资源。
古树现状:曼胜古茶山在五六十年代经过较大 *** ,很多古树被破掉种粮食。但目前仍保留了2000亩左右,茶山环境历经 *** ,植被比较单一。
茶质特色:山野气韵清晰,苦涩明显,回甘较慢,香气较浓都。
茶山地理:勐海县勐宋乡,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隔流沙河与南糯山对望。其中那卡茶区海拔1600米,保塘茶区海拔1700-1800米。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树产地: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大曼吕、那卡(腊卡)。
茶山历史: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那卡也是版纳最负盛名的产区之一,一百多年前即有 *** 迁入经营茶叶生意。大曼吕等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立了新式茶园,成为勐海茶厂的重要原料来源。
古树现状:勐宋地区的古茶园目前还有3000亩左右。其中以那卡茶的最为出名,保塘茶区保护的最为完好。那卡古茶园种植密度较大,其中有一定小叶种混生。目前保留有300多亩。保塘古茶区与森林灌木共生,古茶分布密度较低,散布在森林里,还保留了一定量较粗大的老树。
茶质特色:那卡、保塘等古树茶普遍茶香纯正,苦涩明显,山野气韵强,回甘较慢。
茶山地理:勐海县格朗和乡,景洪至勐海公路旁,距勐海县城24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1500-1750毫米。年平均气温16-18度。
古树产地:竹林寨、半坡寨、姑娘寨等
茶山历史:南糯山种茶历史悠久,享有盛名,传说当年诸葛亮南征时曾在此种茶,古濮人在此种茶的历史则十分久远,后来哈尼人迁入南糯山开始种茶。在 *** 和新中国成立后,这里都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 *** 时期这里是云南机器制茶的发祥地。八十年代大规模开发茶园时对古树有一定的 *** 。
古树现状:目前南糯山古茶园约12000亩,是版纳地区最为著名和面积更大的古茶山。古茶园分布在9个自然村,由于分布较广,不同寨子的茶口感有一定区别以半坡老寨的茶最为出名。由于代经历史变迁,南糯山古树,矮化老树,台地茶并存,古树茶品质有所下滑。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回甘较快,山野气韵较显。
茶山地理:勐海县格朗和乡西南帕沙村,处于南糯山与 *** 山之间,海拔1200-2000米,年平均气温22℃,年降雨量1500毫米。
古树产地:帕沙新寨、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南干、老端等。
茶山历史:帕沙村唐宋时期即有哈尼先民居住种茶,目前仍保留相当数量古树。
古树现状:帕沙目前存留的古茶园有2900亩左右,每个寨子都有一定数量的古树资源。几百年树龄的古树存量很多,大树成片,基本未经矮化,保护较好,其中帕沙老寨的古树茶较为出名。
茶质特色:帕沙古树苦涩明显,但可以化开,清甜亦显,生津明显,山野韵足。
茶山地理: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北连著名古茶山南糯山茶区,东邻拉达勐水库,西面腑望勐混坝子,海拔1400-1700米。
古树产地:曼弄新寨、曼弄老寨,邦盆老寨、曼迈、曼蚌、曼囡等。
茶山历史:贺开拉祜属古羌人余脉,很早就在贺开一代种茶。当地人以诸葛亮为茶祖,每年有仪式祭拜,还流传古茶树的传说。近代贺开也是版纳较为著名的茶区之一。
古树现状:贺开现有连片古茶园9000亩以上,分布于贺开、曼蚌2个村委会7个寨。贺开古茶园在西双版纳所有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更大,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在曼弄新、老寨之间有十几株树龄近 *** 的大茶树。古茶园自然环境保护较为良好。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略有苦涩,苦涩化甘较快,山韵明显。
茶山地理:勐海县 *** 山 *** 族乡,南与 *** 接壤。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年平均气温18.7度。老班章和新班章海拔1600-1700米,老曼娥寨相对海拔较低,约1200米。
古树产地: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曼新竜、曼糯等。
茶山历史: *** 山的 *** 族是古濮人的后裔,濮人在云南种茶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目前在老曼娥寨还保留有较大规模的古茶园。老班章古树在本世纪早期开始逐渐为人所知,从外形到滋味,都具有明显特点,茶友中有普洱茶之王的称誉,至今仍是普洱茶市场 *** 的重要参考点。
古树现状:目前老班章和新班章寨共有古茶园两千多亩,以老班章树龄较老,自然环境保护较好,新班章亦存有相当数量的古树。老曼娥寨的古茶园面积更大,有三千亩以上。总体来说,当地人为维护老班章声誉,茶园生态保护和管理不错,但和大多数名山一样,存在过度采摘的情况,茶质有所下降。
茶质特色:老班章茶外形肥壮,滋味浓烈,苦涩明显,生津回甘快而持久,茶气明显。老曼娥茶与老班章类似,苦涩度更重,化开时间更慢。
茶山地理:勐海县西部,原属巴达乡,今属西定乡,西隔南览河与 *** 相望。海拔1580-2000米。
古树产地:曼迈、章朗、曼帕勒等。
茶山历史:巴达茶的出名主要是因为1962年发现的巴达野生大茶树,为云南成为世界茶发源地做出了贡献,勐海茶厂在巴达地区也有规模庞大的台地茶基地。其实除了野生茶和台地茶,巴达的栽培古树茶资源也很优秀,是当地的 *** 族先民种植的,章朗古寨已有超过1400年历史。
古树现状:巴达章朗、曼迈等地的古树茶园自然环境保存较好,茶园与森林共生,古茶树自然生长,大多没有矮化,有少量小叶种,古茶园共有两千亩以上。
茶质特色:山韵饱满,香气纯正,苦涩明显,汤中有甜,回甘快而明显。
茶山地理: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等。易武勐腊县城北方,距勐腊110公里。年平均气温17.2度,年平均降水1500-1900毫米,慢撒在易武之北,同归易武茶区。
古树产地:易武、慢澈、麻黑、落水洞、刮风寨、 *** 家寨、曼秀、大漆树等。
茶山历史:易武早在 *** 之前就有古濮人种植茶树,明末清初之后,随着六大茶山声名鹊起,大量外地人迁入经营茶叶生意。早期慢撒地区茶叶生产贸易量很大,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转至易武。清末时一些普洱茶历史上著名的茶庄开始出现,如鸿庆号、同庆号、同兴号、安乐号、乾利贞号等等。
古树现状:在古六大茶山中面积更大、产量更大。清朝后期以来一直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目前易武茶区保留有少量没有矮化的分散古树和大量矮化的古树茶园。这些茶园自然环境相对较好,保证了茶的山场气韵。不过因为易武茶成名早,古树存在过度采摘和养护不当的情况,近年来茶质有所下降。
茶质特色:易武茶汤水柔和顺滑,口感清甜,苦涩感较弱,回甘较好。有“茶中皇后”的称号。
茶山地理:勐腊县最北部,今属象明乡管辖,涵盖19个自然村,面积360平方公里,海拔跨度较大,从600米至1900米皆有分布。其中曼松茶山海拔1340米。
古树产地:倚邦、曼松、嶍崆、架布、曼拱、麻栗树等。
茶山历史:倚邦茶区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一定量的五百年以上的古树。尤其是清代曼松茶成为贡茶,令倚邦茶声名远播。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至今仍然有很多追捧者。
古树现状:倚邦茶区的独特之处在于大叶种和小叶种茶树混生。在曼拱、倚邦、麻栗树等地还保留有小规模的古茶园,其中不乏中小叶种古树。名声较大的曼松茶区,因为历经 *** ,古树存量很小。
茶质特色:苦味很淡,涩比苦略显,回甘较快,香气独特,微有蜜韵。
释义:亦称“曼庄”,“大寨子”。
茶山地理:勐腊县象明乡南部,东部与易武茶区接壤,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海拔1100米左右。
古树产地:曼庄、曼林、曼迁、八总寨等。
茶山历史:曼专种茶历史悠久,清代时已有盛名,《本草拾遗》和《滇海虞衡志》都提到六大茶山“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历史上茶园多但茶号少,清末民初时多卖给易武茶号加工“易武七子饼一半是蛮砖茶”。
古树现状:综合来说,蛮专茶区是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中古树资源保存更好的茶区。不仅老树保留较多,生态环境保存的也较好,基本没有经过矮化。但是近年来也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势头,比如为了增加产量,砍伐茶园的大树以增加光照,这会对茶质产生不好的影响。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厚滑,山野气韵较强,杯底留香持久,回甘快而持久,苦涩较轻,喉韵深沉。
茶山地理: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莽枝与倚邦茶区之间。海拔1300米左右。
茶区历史: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普洱府志》记载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树,但今已不存,也是 *** 较为严重的古茶山之一。
古树现状:古茶园历经 *** ,少部分存留在密林中,近年来被清理出来,大小叶种混生。
茶质特色:山韵明显,苦涩较弱,回甘较好,汤质顺滑。
释名:“(诸葛亮)埋铜(莽)之地”。
茶山地理:革登茶山西南,与革登同属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海拔1400米左右。
古树产地:秧林、红土坡、曼丫、江西湾、口夺等。
茶区历史: *** 前已有少数民族在此居住种茶,至少在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园,清初,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清雍正时期因为牛滚塘事件与土司发生矛盾,引发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成立普洱府,从而带来六大茶山以至于整个普洱茶的繁荣时期。
古树现状:莽枝古茶山历经 *** ,存留已经不多,而且存在为了增加光照来增加产量, *** 古茶林中大树的情况。古树茶品质有明显下降。
茶质特色:与革登茶类似,茶气稍逊。苦涩较弱,回甘较快,杯底香较好。
释名:基诺族的世居地,基诺族过去称攸乐人。
茶山地理:景洪市基诺乡,基诺山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现存更大的古树茶区,海拔575至1691米,平均气温18-20度,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树产地:龙帕、司土老寨、么卓、巴飘等。
茶山历史:传说基诺人是诸葛亮 *** 的后裔,基诺山种茶的历史非常久远。清代攸乐山产量很大,毛料主要供易武、倚邦等地加工,著名的“可以兴”茶砖就是用攸乐茶 *** 的。
古树现状:古茶园多分布于1200米至1500米之间,面积约3000亩,几百年的古树存留很多。因其交通便利,近年来存在过度采摘的情况,茶质有所下降。
茶质特色:和易武相近而苦涩略重,回甘较好,山韵明显,水质略薄。
三、邦东古树茶属哪个产区
邦东古树茶属于临沧茶区,邦东隶属于临沧市邦东乡,距市区60余公里,邦东古树茶特点为色泽墨绿略泛灰,条索紧实,尚显毫,汤色绿黄明亮,香气呈密香,口感醇和微甜,叶底深绿润泽。
临沧大雪山即在邦东境内,澜沧江又流经邦东,邦东的茶区多处于大雪山东、南麓的澜沧江岸,有人把邦东比作一个巨人,说他“头顶大雪山,脚踩澜沧江”,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有机生态的地方名品邦东茶。邦东古树茶冲泡出来的茶汤,一般都很有“内涵”——会有极细微的悬浮物在里面,但不会有如油脂类漂浮物。
入口先觉苦涩(尤其是新生茶),但化得很快,随之而来的是持久的回甘。
邦东古树茶大多茶气强劲而有霸气(其中以昔归忙麓茶为 *** ),只有少数片区为香甜型。
茶汤入口,口腔各个部位均感受到不同信息,但这些感受恰如一曲多种乐器合奏的乐曲,虽声音的声部音色高低各不相同,但都舒服而极为和谐,细心品饮,恰如欣赏一曲动人的乐曲。
邦东古树茶虽然茶气强劲,但恰如一个极具修养的君子,虽茶气强劲而毫不外敛 *** ,而且极具变化 *** ,从新茶到老茶,处在不断的成长变化之中,其中也以昔归茶更具 *** *** 。不熟悉的,从新茶很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但摆上一两年后即会发现有了令人惊喜的变化。
关于邦古树茶之乡和邦木古树茶属于哪个茶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