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罗甸长寿之乡的特点,以及罗甸县的景点介绍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布依族蜡染的基本介绍
1、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254万余人,其中贵州省有200多万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丰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地区。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地区。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渊源关系,唐代史称“西 *** ”,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
2、布依族的蜡染,图案有几何纹样,也有自然纹样,有的还可以从铜鼓纹样上找到彼此的渊源关系。自然纹样十分生动传神,采用最多的是石榴、牡丹、蕨草等各种花草以及蝴蝶、蝙蝠、喜鹊等飞。不论是哪样图案,布局大都对称而又多变,构图大多夸张而又得体,线条十分流畅而又自然,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寄寓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显示出人们的丰富想象和独具匠心。
3、布依族蜡染有着久远历史并久负盛名。早在宋代就有布依族的蜡染布记载。《宋史》四九三卷中曾记载:“南宁州(今黔南惠水县)特产……蜂蜡、蜡染布……”南宁州在今贵州惠水县境内,自古以来就是布依族聚居区。布依族蜡染是自织自染布。其绘制 *** 是,用铜片制成各种形状的蜡刀,以蜂蜡为防染剂, *** 蜡染时,先把蜂蜡加热,熔成蜡汁,然后用蜡刀蘸上蜡汁,在平铺的白布上绘成各种花纹图案,蜡汁凝固沾附在布的两面,点绘毕,将布放在靛蓝染缸中浸染。染好后将布放入沸水中煮脱蜡质,即呈现白色花纹图案,成为美丽的蜡染布。这种制法,《宋史》中不仅有记载,且清代史书上所载的“青花布”,也指的布依族的蜡染布。清乾隆《贵州通志·苗蛮》:“永丰(贞丰)、罗斛(罗甸)、册亨等县……妇女首蒙青花布手巾。” *** 初年的((关岭县志。访册·苗夷》记载:“布依妇女长裙细褶或青花布为之。”青花布即为蜡染布。蜡染布的图案多为茨藜花、涡状花、波状花或描摹龙爪菜。品种有被面、垫单、包布、头帕、背扇、围腰、衣服、裙子等。
4、布依族蜡染,以贵州西部镇宁、安顺、关岭、晴隆、普定一带最盛行。贵州镇宁一带地处黔中腹地,为古夜郎国的中心地区。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坝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妇女们个个都是点制蜡染的能手。布依族历来都是男耕女织。女孩从小学纺织,成年妇女都有纺车。她们自己织、自己染、自己缝。从五六岁开始,在暑假或农闲之际跟大入学习蜡染与服装,练就了 *** 蜡染的能力,她们所穿的服装大都是亲手缝制,合身得体,不然,似乎出嫁时就没有男人愿意娶她了。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服装。镇宁一带布依族蜡染的突出特色,因其布依族的服饰独特而显现。布依族的妇女们穿的长裙及脚背,头包条纹头帕及肩,胸系长围腰,未出嫁的姑娘头上盘两条粗辫,已出嫁的头上则戴笋壳衬里的长形头帕,称“假壳”。布依族妇女喜爱穿大襟衣、长裤或百褶裙,戴各种银制首饰。上装多为大襟短衣,底色为黑色,上衣两袖用蜡染的工整的螺旋纹作装饰并点缀长条的几何纹刺绣,披肩上绣半月形桃花图案,袖子上镶嵌织锦和蜡染布,衣边上也饰有织锦。下装穿蜡染百褶长裙,系花边围腰,裙子也是用白地蓝花的蜡染布 *** 。头上戴方形织锦花帕。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包头巾,着长裤。其服装上的蜡染多为几何形纹样,有螺旋纹、圆点纹、光芒纹、网纹、花叶纹等。其中以螺旋纹多见,它从圆心往外打圈,粗细一致,若用双线,双线不并轨,衔接无痕迹。这些纹样结构严谨细致,对称统一,虚实相应,刚柔相间,颇为美观。色彩除深蓝色、白色外,又添浅蓝色,使层次更为丰富。布依族的蜡染与他们的生活一生相随相伴。有刚出世的婴儿所用的蜡染小被巾、襁褓服、童装、花帽、口水兜、花背扇,青年人恋爱、婚嫁时的蜡染手绢、腰带、头巾、披肩、背心、脚笼、便装等,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蜡染床单、背面、枕套、帐幔、桌布、包袱布、围腰帕、手套、蓝头巾、钱包,辞世时专用的蜡染老衣、长寿背面、长寿鞋、盖灵巾和招魂幡巾等。
5、布依族蜡染图案,常见的有蕨菜花,团花、小花。还有铜鼓纹、旋涡纹、水波形、连锁形、 *** 、喜鹊、梅花鹿、龙飞凤舞、双喜双寿等。布依族图腾图案有太阳纹、云雷纹、回纹、铜鼓纹等。图案连续对称,民风浓郁,古朴典雅,以蜡裂的冰纹奇特和画工精致而驰名中外。不同地区的布依族蜡染艺术,也有不同的风格:有的爱以花、鸟、虫、鱼作蜡染图案,构图大胆,形象生动;有的却以结构严谨、线条细腻为特点,有的取材于龙爪花和刺梨花,色调粗犷明快。
6、在布依族蜡染中,镇宁扁担山的石头寨,也有“蜡染之乡”的美称。镇宁县黄果树一带和扁担山的石头寨以及普定县,都住着布依族。镇宁扁担山地区,布依族的上衣,在袖子上有一条螺旋纹,是固定不变的。传说古时候,有一个聪明能干的布依族姑娘,不幸得了重病,请来很多医生,吃了很多 *** ,都没把病治好。有一天她母亲上坡去,采了一种布依话叫“皆皆百”的嫩苔(汉语叫郎鸡草),回来煎吃以后,姑 *** 病就慢慢地好了。这个姑娘为了纪念这种 *** 草,就照着“皆皆豆”的外形画了下来,点在衣袖上,从此就固定下来了。
7、在布依族中,还流行着枫香染工艺。枫香染流行于贵州惠水一带, *** 方挂与蜡染相似。首先将枫香树油脂与适量蜂蜡混合加热使之化为液汁,然后用自制的铜刀,蘸枫香油在白布上绘出图案,再将画好的布放进染缸中浸染,最后,脱去枫香油,即出现精美的图形。其传统的 *** *** 是用特制的蜡刀,蘸上熔化适度的蜂蜡在一块块大小不等的白布上画出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画好的白布浸在染缸里染色,再将染了色的布经沸水去蜡清水漂洗摊平晾,便成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蜡染花布。由于蜂蜡附着力强,容易凝固,也易龟裂。因此,蜡染时,染液便会顺着裂纹渗透,留下人工难以描绘的自然冰纹,展现出清新自然的美感。
8、石头寨的姑娘们都是 *** 蜡染布的高手,她们 *** 的蜡染比其它地方的要高出许多,不仅花纹精细明晰,而且染制精良,色泽经久不变。现在蜡染布已经走出贵州的大山,许多到黄果树旅游的外国客人,还专程到石头寨来欣赏布依族姑娘是怎样将白布变成漂亮的蜡染布的。当然,他们也都会购买一些蜡染布,作为珍贵的工艺品带回国去送给朋友或加以收藏。
二、贵阳特产
茶叶都匀毛尖茶产于贵州南部的都匀市。它以优美的外形,独特的风格列为中国名茶珍品之一。都匀毛尖茶生产历史悠久,迄今已有500多年。据史料记载,早在明代,都匀毛尖茶已是向朝廷进贡的佳品,深受明崇祯皇帝的喜爱,因其形状像鱼钩,曾赐名为"鱼钩茶"。贵州地处高原,都匀毛尖茶产区更是峰峰迭落,崖崖高矗,雾锁云,云缠雾。土壤深厚、疏松而潮湿,加上降雨量。常年温度以及日照等自然条件适宜茶树生长,所以都匀毛尖茶独树一帜。贵定云雾茶屹立贵阳南面八十公里的云雾山,居住着勤劳智慧的苗族同胞,群众有种茶的历史习惯。这就是远近驰名的贵定云雾茶产地——贵定县仰望乡和云雾乡。云雾山是苗岭山脉的主峰,海拔高达1500米。产区的两乡各寨土壤疏松。呈酸 *** 、山峰重叠,山上终年云雾缭绕;既有云雾笼罩,又有阳光照射,昼夜温差大,山间溪涧纵横,是古老茶区之一,所产茶叶品质极为优异。 *** 《贵定通志》记述:“黔省各属皆产茶,贵定云雾最有名,惜产量大少,得之极不易……昔皆为贡品。”贵定云雾茶作为茶中佳品,是由当地品味高、素质优良、理化指标好的仰望种决定的。茶青通过三炒三揉,搓团提毫,文火慢烘的加工,成茶外观形如鱼钩,匀称美观,色泽嫩绿,背附一层细软白毛,气味芳香醇厚,连冲四碗其味仍佳,所以销路甚广。开阳南贡茶开阳南贡茶产于开阳县南龙乡,清乾隆年间即作为朝延贡品。其茶多白色茸毛,造型美观,茶色淡绿而明亮,叶芽竖立,犹如雪后春笋,清香而味醇,爽口清润。黔红黔红是贵州红碎茶的简称,主要产于湄潭、羊艾、花贡、广顺、双流等大中型专业茶场。贵州地处 *** 带季风气候区,生产红碎茶的茶场又分布在贵州省的中部、北部、南部的丘陵台地或河谷盆地。由于高温多温、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这些地区的大叶型品种、中叶型品种和地方群体品种长势旺,叶片厚。其内含物如氨基酸、 *** 增多。。贵州红碎茶以其香气高、鲜爽度好、品质独具一格著称。由于产地、茶树品种和加工 *** 的不同,其品质各具特色。羊艾中叶种红碎茶香气特高,在全国第三套样中连续多次名列前茅,被评为优质产品;晴隆花贡大叶种红碎茶,达国家规定二套样标准,品质接近滇红,能与斯里兰卡、印度的红茶媲美;开阳双流红碎茶曾获一九八三年外贸部优质产品荣誉证书;泥潭茶场的红碎茶被推为商业部优质产品。黔陶赵司茶赵司茶产于贵阳市郊黔陶乡赵司村,历史悠久,颇负盛名。相传康熙年间,贵州进士、翰林院编制修周渔璜将家乡的赵司茶进贡皇帝,尔后便有"品尝周公赵司茶,皇官内外十里香"的佳话流传。赵司茶经烘炒加工而成的绿茶,外形匀整不碎,泡茶汤色黄绿,清香爽香。羊艾红茶贵阳羊艾农场生产的红茶是我省红茶中最出色的一种,早在1979年长沙全国茶叶会议上曾获红冠军称号。它集红茶的三特色浓、强、鲜于一身,条索粗壮,色泽乌黑,茶色红艳明亮,收敛 *** 强,茶味香浓鲜爽。工艺品播娜摩簸箕画播娜摩簸箕画是贵阳市的少数民族农民画,播娜摩,布依族语,指雄踞市郊的云雾山。一个个寻常的农家常用簸箕,经生花妙笔将花草虫鱼、飞禽走兽、日月山川、神州传说、人间趣事等绘制上去,便成为一件件古朴典雅的艺术品。播娜摩簸箕画洋溢着浓郁的乡情,极富民族特色。大方漆器闻名海内外的大方漆器,是贵州省大方县(原名大定)出产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传统工艺美术制品。明、清朝代,大方漆器就被选作“贡品”上京供奉皇帝。作为家庭陈设品装饰书斋、客厅,更增添了古色古香的雅致。民间也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用具,盛装干鲜果品、蜜饯乃至菜肴均可。大方漆器在清道光年间盛极一时。当时古老的大定府城内几乎家家都会 *** 漆器,故享有“漆城”之誉称。大方漆器的特点是,图案幽雅逼真,造型朴实,漆色光亮可照人影,色泽艳丽,经久耐用,并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用作食具,不导热,不串味,不漏水,不生虫,耐酸、碱,不易腐朽,不褪色等。当前,大方所生产的漆器品种有碗、盘、盒、壶、瓶、杯、屏风、一家具、玩具等280余种,其中对外销售的为126个品种。大方漆器选料精良,采用牛、马皮脱胎和布胎,以上等漆作涂料,一般一件制品需经过四十多道工序才得以完成。漆器 *** 工艺,可分为制坯、漆地、装饰等几个重要环节。比较复杂的是装饰。装饰的技法有100多种,总起来可分为浮花、平花、暗花三个类型。这些工艺都极为精湛,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大方漆器,做工精致、细腻纤巧、五彩缤纷,显示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贵州布依地毯布依族在贵州省分布广泛,是至今保留本民族传统习惯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特别是妇女 *** 蜡染、刺绣、编织、挑花的技艺保留至今并得到不断发展,形成为贵州独特的民族民间精湛技艺和强烈的民族艺术风格。安顺地毯厂生产的布依地毯,就是在这块民间艺术沃土上开出的新花。她融汇了民族民间优秀纹样,推陈出新,在继承基础上,加以发展,为中外人士喜爱并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图案有 *** *** 、幸福、长寿的“石榴、桃子”,有象征着快乐、美满的“蝴蝶、鱼和花”等。它选用优质羊毛精工织造而成,富有弹 *** ,产品纹样清晰、活泼,有立体感,新颖别致。配色一般为白和蓝,使人感觉淡雅、明快、朴实和富有乡土气息。布依地毯现有九十道、一百二十道等品种。贵州蜡染蜡染是贵州著名的 *** ,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印染 *** 之一。贵州蜡染的图案造型以行云、流水、花草、鱼、虫、禽、鸟、几何图纹为主,。取材十分广泛,加之造型不拘一格,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蜡染艺术风格亦多姿多彩,并因当地民族、地域的不同而各个特色。比如有的工整严谨,突出对称;有的以几何图形为主题结构,显得清新秀丽,也有的蜡染加红黄两色,使其色调深厚,层次更加丰富;还有的大蓝底白花上再用彩色丝线刺绣,就更加五彩斑斓,别具韵味。贵州芦笙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采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芦笙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远在唐代时期,贵州少数民族人民就开始 *** 芦笙,并涌现了不少的优秀芦笙吹奏家。古代进京朝贡者,就曾带着芦笙到宫廷演奏过,得到朝廷官员的高度赞赏。随着时代的变迁,芦笙的形状和演奏技巧,除保持了原有的风格外,有了新的改进。如今的芦笙有六管、十管及十二管的,其长度有二尺、五尺及一丈多的;芦笙的曲调,除保持原来的古朴、悠扬之外,曲调多变,节奏明快,特别是伴之深沉、雄浑的芒筒声,使芦笙的声响和音量加重,格外委婉动人。其跳和舞姿的变化更大,不但跳步踢腿刚健有力,而且舞姿潇洒自如,动作优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芦笙会规模宏大,少则几千人,多则几万人,十几万人。十里外,便能听到嗡嗡悠扬的芦笙吹奏的声音。遵义丝织品遵义丝绸,历史悠久,是贵州丝绸的发源地。清乾降时,由外传来了柞蚕放养和巢丝法和技术。到清道光年间,遵义就已成为贵州丝绸贸易中心。近年来,所生产的丝绸织品畅销国内,甚至销到南洋各地,产品质量与杭绸不相上下。此外,遵义的丝织品还有工农被面、缎背经、美丽绸等。丝织品的特点是:绸身紧密,手感光滑柔软,温润如玉,轻飘而绚丽,具有桑蚕丝所特有的天然光泽。遵义的丝织品,远销北京、上海、兰州等地。生丝、和服绸还外销日本,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好评。原木艺术原木艺术是以自然界中和种带表皮的木本、藤本及草本植物作为材料,因而作品既淳朴自然又具现代美感,表现出贵州地方原始文化的远古、神秘、纯朴和粗犷的美学情趣。其伤口有的气势磅礴,有的隽永深邃,有的活泼可爱。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陈白秋原木艺术展",受到国内外美术界的高度评价,其中三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贵阳市白云区设有原木艺术展馆。玉屏箫笛产于被誉为"箫笛之乡"的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它是侗乡民传统的手工艺品和民族乐器,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箫笛在清朝被列为贡品,故又名贡箫。玉屏箫笛用当地产小水竹 *** ,竹节长而均匀,管壁肉厚持坚,不易破裂,不易虫蛀。箫笛音质纯正,音色圆润,尤其是椭圆形扁箫,音色更佳,为萧中上乘。玉屏箫笛的传统雕刻颇具特色。凤翥龙翔,栩栩如生;山水花鸟,清新迷人;草纂隶楷,流畅古雅。苗族刺绣挑花心灵手巧的贵州苗族妇女,大都善于飞针走线。在她们绣衣最明显的部分,往往绣着各式各样的优美图案:有金花银果,彩蝶鸟禽,游龙飞凤,还有千奇百怪的鱼虾虫蟹,真可谓是千姿百态,令人目眩。在各种喜庆的日子,诸如“四月八”、“六月六”、“姊妹节”、“跳花场”、“ *** ”等节日,苗族姑娘都要穿上自己亲手绣制的绣花衣,梳妆打扮,竞相比美,以此来表明自己的聪明灵巧,赢得小伙子的爱慕。苗族刺绣针法繁多。常见的针法有平绣、破绣、布贴绣、打籽绣、盘绣、辫绣、线绣等数十种针法。这些刺绣针法具有朴实优美、平滑光亮的特点。苗族刺绣针法有强烈的装饰意趣,耐人寻味。苗族刺绣的纹样,因地区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贵州黔东南台江、施秉等地区刺绣图案常用祭奠祖先“龙公”的图腾纹样;施洞地区则喜爱雀、兽、鱼、虾;从江地区偏爱花、草、家禽。这些刺绣在配色上多用鲜明的对比色,强烈感人。贵州苗族妇女除刺绣技艺外,还擅长于挑花,其中尤以花溪苗族挑花最为著名。花溪挑花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古老的花溪挑花图案严谨,以鱼刺纹为主。现在的花溪挑花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论是在色彩上,还是在结构上都更为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要求。挑花图案题材广泛,但花溪挑花常用植物纹样,如刺梨花、蝴蝶花、八角花、鸡冠花等,很少有动物和人物纹样。构图形式一般采用对称式,二方连续,单独纹样等,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挑花用色较为单纯。以白、红、黄、桃红、绿五种颜色为主,极少杂以其他颜色。十字挑花因受十字针脚的工艺 *** ,因此,造型概括、简练,形体“几何化”,具有强烈的装饰意趣。在挑绣过程中,为了不使绣品弄脏,挑花能手大都用双股或单股丝线从反面挑绣,形成了花溪地区独特的“反排正看”的艺术风格。贵州苗族刺绣挑花常被应用在服饰、坐垫、壁挂、背包等日用生活品之中,具有朴素美丽的装饰效果。贵州苗族刺绣挑花现已销往世界许多国家,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雄精雕刻“雄精”是雄黄矿中的结晶体,属斜方晶系,色橙黄,半透明。用雄精雕刻工艺品,独具特色,是贵州传统工艺品之一。雄黄是贵州的特产之一。但是提炼“雄精”却很困难,因而产量很小,非常名贵。雄精雕刻在清代就已盛行。历史上贵阳所产雄精雕刻工艺品,有仙佛像、三星(福星、禄星、寿星)、历史人物、如意及其它摆件、佩件、玩器等。贵州民族织锦贵州民族织锦,当地群众叫做“织花”。她是祖国兄弟民族民间染织工艺百花园中一朵瑰丽的山花,播馥传俏于贵州高原清水江两岸;在苗族、侗族和布依族人民中世代相传,是贵州各族妇女朝暮接触的有着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民族 *** 。贵州民族织锦的织造,是用土机进行手工数纱挑织,即挑经织纬和纬线起花。它分素锦和彩锦两大类。素锦多以黑白为基调,属通经通纬织造,如黔东南从江一带的侗锦和丹寨的苗锦。彩锦则多以通经断纬或通纬断纬相结合,其织造工艺较素锦要复杂得多,如黔西南的兴义市依锦和黔东南台江一带的苗锦。贵州民族织锦多属几何图案,其取材主要来源于各族人民劳动生活中所熟悉的自然界的飞禽走兽和花鸟虫鱼之类。在织锦图案的造型上,少数民族妇女在挑、编、织、绣方面,一个个无不都是巧夺天工的能手,在图案造型上独具匠心。根据织物经纬结构的规律和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她们凭借自己对于自然物象的直观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对所需饰物进行了高度的提炼概括、变形夸张,从而产生了自己独特的古朴优美的民族纹样。其用色多以暖调而不受自然色的制约。着重强调对比、鲜艳和明快,以达到五彩绚烂、艳而不俗的效果。苗锦中的彩锦,流行于清水江一带,其 *** 作莫过于苗家妇女着盛装时围在百褶裙前面的“红围腰”了。它是古老苗锦中的明珠,可谓“彩锦之王”。苗家姑娘七、八岁就学织花,到十二三岁始学挑织,待十五六岁才基本学会红围腰的织造。它是聪慧的苗家姑娘心血的结晶,是她们借以显示手艺、寻偶择配、寄托终身和憧憬未来的珍贵织物。苗族妇女的盛装,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全身的银饰,这是珍贵富有的表示;再就是交织着姑娘们挑、编、织、绣才华的锦装而服。这主要是上装的衣袖花和下装的围腰花。围腰花,远看色彩斑斓醒目,近看龙盘鸟舞,花团锦簇。其比起衣袖花来,分外耀人眼目。所以,它是姑娘们“游方”、“踩鼓”和“吃姊妹饭”对比巧斗艳的奇珍佳品。奇石贵州行天独厚的地质结构和地貌环境,造就了极为丰富的观赏奇石资源。有享誉国内外的贵州绿石、盘江石、乌江石、红水河石、天然国画石;有举世无双的贵州龙等脊椎动物化石;有为贵州赢得荣誉的"高原的玫瑰"石英晶簇。贵州观赏奇石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约占全国观赏石的四分之一。贵阳则荟萃了这些观赏奇石的精华,目前,在市内翠微园、阳明祠等地设有展馆室。(选一个就行了)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