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赤壁之战相关成语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赤壁之战有关成语有哪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关于赤壁之战成语
1、调兵遣将、自不量力、不计其数、丢盔弃甲;得意忘形、以卵击石、知彼知己、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三国时代,在赤壁这地方发生了一次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叫“赤壁之战”。曹 *** 号称拥军百万,雄居北方,想并吞南方。东吴、西蜀就联合起来,一起对抗北魏。东吴的统帅周瑜和西蜀的军师诸葛亮在一起研究攻打曹 *** 的方案。他们决定利用曹 *** 狂妄自大的轻敌情绪,采用火攻的作战方案。周瑜用反间计,让曹 *** *** 曹军中熟悉水战、可以抵挡他们的将领蔡瑁、张允。周瑜又叫庞统假作献计,骗曹军把战船连在一起。周瑜又打黄盖,让这老将用“苦肉计”去诈降曹 *** 。实际上,黄盖在船中装满了容易燃烧的物品,准备以诈降的方式冲向曹营,发起火攻。一切都安排好了,就缺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要向北岸曹军放火,必须依仗着东南风才能办到。当时正当隆冬季节,天天都刮西北风。周瑜忧急成病,卧床不起。只有军师诸葛亮心中有数。他自称有个秘方可以治好周瑜的病。诸葛亮拜访周瑜,把 *** 方写了出来: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四句韵文道破了周瑜的心事。
3、【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4、【出处】三国志魏志臧 *** :「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5、【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 *** 。」
6、【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7、【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 *** 。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8、【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9、【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10、【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11、【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12、【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13、【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14、【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15、【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16、【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17、【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18、【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19、【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20、【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1、【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22、【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23、【出处】三国演义之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4、【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25、【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6、【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27、【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8、【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 *** 皆知。」
29、【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30、【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31、【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2、【出处】曹丕?典论 *** :「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33、【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34、【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35、【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36、【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7、【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38、【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39、【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40、【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41、【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42、【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43、【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44、【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45、【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46、【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47、【出处】曹 *** ?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48、【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49、【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50、【出处】三国演义之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51、【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52、【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53、《三国演义》不仅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卓绝的军事和 *** 谋略,摇曳多姿的人物风采,而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其中有不少广为流传的成语典故。
54、三顾茅庐东汉末年,诸葛亮躬耕南阳,刘备为了敦请他辅佐自己打 *** ,求贤心切,三次拜访隐居在隆中草屋里的卧龙诸葛孔明。后用次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也比喻诚心诚意的邀请或访问。
55、初出茅庐诸葛亮看到天下战乱不息,百姓苦难深重,答应出山,就和刘备同回新野。此时,曹 *** 派大军攻陷了刘表次子驻守的荆州,又来攻打刘备。刘备兵单将寡,形势危急,诸葛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当时人们以诗赞颂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之一功。”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56、舌战群雄曹 *** 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57、锦囊妙计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成语是比喻及时解救危急的好办法。
58、羽扇纶巾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退已知 *** ,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59、鼎足三分赤壁一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争,最后却“权归司马”结束了三国纷争局面。所以,《三国演义》的结尾两句是:“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 *** 。”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二、与“赤壁之战”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与“赤壁之战”有关的成语有调兵遣将、不计其数、知彼知己、敌众我寡、以少胜多、草船借箭、火烧连营、敌强我弱、以弱胜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等。
【解释】: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出自】:明·施耐庵《 *** 全传》第六十七回:“写书教太师知道,早早调兵遣将,剿除贼寇 *** 。”
白话文:“写字教育太师知道,赶快调兵遣将,剿除盗贼 *** 。”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调动安排人事
【解释】:没法计算数目。形容很多。
【出自】:宋·魏了翁《奏措京湖诸郡》:“或谓官民兵在城内者约二十万,而散在四郊者,不计其数。”
白话文:“有人认为官军民兵在城里的人约二十万,而分散在四郊的人,不计算。”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人或事物很多
【解释】: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出自】:春秋宋子《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白话文:“知己知彼,作战百次也不失败。”
【示例】:对付敌人,一定要知彼知己,才能百战百胜。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解释】:以少量的精兵强将,战胜强大的敌人。
【出自】:现代 *** 《我们有信心把中国的事情做得更好》:“ *** 战争打了八年,抗美援朝打了三年,我们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传统。”
【解释】:原意是周瑜定计火攻曹 *** ,做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出自】:东汉罗贯中《三国演义》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白话文:孔明索纸笔,摒退左右,密书十六字说:“要想打败曹 *** ,应该用火攻,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火烧不起来。”
三、赤壁之战的成语典故
1、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留下了很多成语典故。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成语典故:
2、草木皆兵:在赤壁之战中,曹 *** 的 *** 处于劣势,他便采用疑兵之计,让士兵扮成草木,在远处摇曳不定,使得敌军感到有埋伏,从而达到扰乱敌军的目的。后来这个成语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 *** ,或者形容防备非常严密,一有风吹草动便作出反应。
3、破釜沉舟:在赤壁之战中,孙权和刘备为了表示背水一战的决心,把战船连在一起,并且打破了自己的锅和灶,表示不胜利便不打算生存的决心。这个成语后来形容下定决心,不顾一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4、鞠躬尽瘁:在赤壁之战中,蜀国的诸葛亮为了劝说吴国和蜀国联合对抗魏国,不惜辛劳,最终成功说服了吴国。这个成语后来形容为尽心尽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5、骄兵必败:在赤壁之战中,曹 *** 的骄傲轻敌导致了他的失败。这个成语后来形容因骄傲自满而必然失败的结局。
6、覆水难收:在赤壁之战后,曹军被打败,曹 *** 只好从华容道逃走。但是路上泥泞不堪,曹 *** 让士兵们把衣服和 *** 都丢掉才能前行。这个成语后来形容事情已经发生,无法再改变或者挽回的局面。
7、这些成语典故都是源于赤壁之战,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们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着。
四、关于赤壁之战的成语.歇后语一定要关于赤壁之战的
释义: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火烧不起来。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出处: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白话译文:诸葛亮要来了笔和纸,斥退身边的人,秘密在书上写了16个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周瑜定计火攻曹 *** ,做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
用法:褒义词,作分句;指等待时机。
例句:我们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要机器一来,马上就可以安装了。
2、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释义:大意为你情我愿。用以比喻两方面都愿意的事情。
赤壁之战时,为了让曹 *** 上当,周瑜决定使用苦肉计。黄盖奋勇当先,于是在军事会议上,黄盖假装与周瑜意见不和,甚至出言甚有轻视之意。于是周瑜下令将黄盖 *** ,诸将苦苦求情,周瑜将处罚改为笞刑,将黄盖打得卧床不起。这正是做给诈降吴营的蔡和、蔡中看的,于是阚泽为黄盖献诈降书,蔡和、蔡中又恰好将这一假 *** 传回了曹营,曹 *** 便深信不疑,以至于后来的赤壁之战惨败。
释义: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出处: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借他人的力量。
例句:他很佩服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的计谋。
释义: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推测。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情势,决定策略。
出处:南朝宋时期·范晔《后汉书·王涣传》:“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李贤注:“智算若神也。”
白话译文:同时他还用巧妙的办法,多次揭发和暴露隐密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他,认为王涣有神仙一样的智慧和妙算。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刘备派诸葛亮到东吴去联吴抗曹,东吴大都督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设计让诸葛亮在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在夜间用二十只快船装上稻草人向曹军进攻,骗回曹 *** 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那样神机妙算。
释义:意思是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力量。
出处:“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战国《战国策·齐策三》
白话译文:楚国十分强固,有侵略之意,可是薛邑也实在自不量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船借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神机妙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不量力
五、官渡之战,巨鹿之战,赤壁之战的成语有哪些
1、与官渡之战相关的成语:倒屣相迎,以少胜多,骄兵必败
2、与巨鹿之战相关的成语:作壁上观,背水一战,釜底抽薪,破釜沉舟
3、与赤壁之战相关的成语:调兵遣将、不计其数、知彼知己、敌众我寡、以少胜多,丢盔卸甲,草船借箭,敌众我寡,、以弱胜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等。
关于赤壁之战相关成语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