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黄梅教授之乡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黄梅有名气的人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为什么有人说黄梅戏是湖北黄梅县的
国家都授于了湖北省,黄梅县为全国唯一的黄梅戏之乡,说黄梅戏属于安徽的,为什么黄梅戏之乡未授于安徽呢?
黄梅戏起源于黄梅,早年代黄梅战乱,洪灾民间艺人邢绣娘晿着黄梅戏,当时叫黄梅调,采茶戏一路谋生的方式,把黄梅戏带到安徽去了。我是黄梅人,说真话当时黄梅对黄梅戏没有高度重视,最后在安徽及安庆地区发扬光大了。
湖北省在1982年就提出,把黄梅戏请回娘家,我相信黄梅县的黄梅戏是会唱响湖北,唱响全球的。
我所知道的是: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于安徽安庆市!如果是黄梅戏的老戏迷就知道,老一辈黄梅戏名家部分唱腔的发音吐字都带有黄梅县独有的发音!就像京剧跟汉剧有莫大的关系一样,京剧里有一些吐字很明显带有湖北的一些特色方言!为什么呢?有些东西明明有据可考,有史可查,后来的人非要明争暗抢?
湖北,人所共知是有好多种优秀的剧种传世的!楚剧,汉剧,黄梅戏,这几种优秀的剧种出自湖北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而且,黄梅戏里有好几出老版连本大戏都与湖北脱不开关系啊!《吿坝费》《女驸马》《小辞店》都与湖北紧密相连哪!
《吿坝费》讲的是黄梅十八水镇连年洪涝, *** 横行,有人写了状纸,去向下江南的乾隆告御状!
《女驸马》大家都知道女主家住湖北襄阳!
《小辞店》男主是湖北浠水县人士!因为这部戏晚一点,所以又与安徽有关系了!
黄梅县老家肯定是黄梅的,不可否认的是,在安徽是有所发展,但也不能说是安徽的吧,韩G不知盗了多少中国的传统,想想就知道了
黄梅戏出自黄梅是有一定了根据的,当时没有成立戏剧,只叫黄梅调,山佰访友,告京城,辞店,王金龙嫖院,还有小折子,春香闹学,送香茶,打猪草,百日缘,打金枝,过盖岭……,当时都没有行成标准的唱腔,在我记事时,黄梅山歌中,唱梁山佰与祝英台,那声音是相当优美,田头地边,特别是在劳动中,休息时,那吖山歌唱黄梅调,真是莺歌燕午,缓解了劳动疲劳之感,由于自然灾害,确实在安徽有所发展,但终归黄梅之根基,这也不是什么标榜,黄梅戏发展到今天,是与安徵黄梅戏院的努力分不开的,如今黄梅戏己流传于大江南北,希望不要在圣地枝节上纠缠,传统黄梅戏发扬光大,仍然靠我们大家去进一步探索,去创新,让黄梅戏这一奇芭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更加绚丽多彩。[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俗话说“无根不长草,空穴不来风”。所以不管安徽安庆人怎么想,“黄梅戏”一定不会是白叫的。
“黄梅”,百度汉语解释:1.成熟的梅子;2.腊梅的别名;3.中国湖北省东端、长江北岸的一个县;4.黄梅季。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找到黄梅戏与腊梅、梅子(黄梅)或时令黄梅季节有什渊源;故唯一可能就是此戏出自这个在湖北没有存在感的黄梅县!
仅仅是猜测?非也。黄梅县在湖北是个边缘化地方,离故楚中心荆襄之地、云梦之泽相去甚远;倒是跟安徽安庆毗邻而居!有着天然的亲近。况且安庆在清末、民初是安徽的省府,为长江“五虎”之一,经济、文化较为发达。所以起源于黄梅的山间采茶小调,走进文化需求市场更大安庆发展是再自然不过的了。有需求就有发展,黄梅戏就在安庆生根发芽了,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艺人。尤其是曲调优美的采茶调遇到百年一遇的戏曲仙人——黄梅戏艺术 *** 严凤英,两块碧玉,一世“姻缘”,安庆催生了黄梅戏的辉煌。以至于后来黄梅戏念白、唱腔完全安庆化也就不奇怪了。
那你说为什么叫“黄梅戏”而不叫“宿松戏”“怀宁戏”或“安庆戏”!戏曲总有一个出处,你可以看一下黄梅戏处于湖北省什么地理位置。黄梅是湖北省最东边一个县,隶属湖北省黄冈市。黄梅戏在上世纪60年代鄂东南地区许多家庭妇女都会随口唱几句!那时候娱乐项目极少,电视机不普及,一直到90年代才慢慢从民间淡出!
听老一辈人讲;黄梅戏是一对黄梅人夫妻出门游走卖唱到毗邻的安庆市。黄梅戏在当地特别受欢迎,继而广为流传…之后被安徽省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以说———黄梅戏生于湖北,兴于安徽!
题主说黄梅戏是湖北黄梅县的我赞同,在古时湖北黄梅发大水,黄梅县人讨荒要饭把当地流传的采茶戏带到安徽安庆(黄梅县与安庆宿松相邻)。安庆艺人严凤英是桐城罗岭人,她把安庆方言溶入采茶戏中,在唱腔上进行了改进,黄梅戏比采茶戏更好听,没有严凤英就没有黄梅戏,安庆方言唱的黄梅戏就是好听。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被拍成 *** ,深受国内外观众的欢迎,一九五七年在华东地区文艺汇演中受 *** 表障。安庆黄梅戏著名演员很多,韩再芬就是黄梅戏的后启之秀,还有马兰,吴玉莲,汪菱花等等,安庆就是黄梅戏的故乡。前不久国节期间,安庆市举办了第八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来自全国各地许多省的人,聚积宜城观看盛大黄梅戏演出,要听黄梅戏请到安庆来。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 *** 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
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 *** 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严凤英、王少舫主演黄梅戏 *** 《天仙配》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 *** 》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1 *** 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黄梅戏条目为:“黄梅戏,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戏曲选集》序中写道:“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清道光以后流入安庆地区。”中国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中说:“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采茶戏。”
1958年, *** 、 *** 、 *** 、 *** 等 *** 和国家 *** 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过界岭》, *** 看完戏后,有疑问地说:“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当时的湖北省委副 *** 梅白向 *** 汇报了有关情况之后, *** 恍然大悟地说:“原来你们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 *** 还称赞说:“你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己的土戏好,乡土气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黄梅佬。”
1995年2月,黄梅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之乡”。1995年8月,被 *** 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
现在韩国人说春节是他们国家的非物质遗产,不是也有些人相信吗?比如楚剧的发源地就是以前楚国的黄陂;汉剧的发源地就是楚国的江汉平原武汉;黄梅戏的发源地就是湖北黄冈地区的黄梅县;天门花鼓戏就是湖北天门的剧种。湖南花鼓戏为什么不叫江西花鼓戏?河南豫剧为什么不叫河北豫剧?道理很简单,每个省的剧种不会去取其他省的地名。黄梅戏也是同一个道理,既然是安徽的剧种为什么要取湖北的地名?可以取合肥戏,安庆戏,六安戏啊?为什么要让湖北黄梅背一个“黑锅”呢?我说川剧是湖北的;越剧是湖北的,秦腔也是湖北的,人家不耻笑湖北是胡搅蛮缠吗?凡事都要动脑筋想一想,没有哪一个省的剧种去取一个其他省地名,除非这个省的 *** 脑有什么问题。
当今的黄梅戏当然是安庆的,源头可能有湖北的采茶调。戏曲都是相互融合的。黄梅戏吸收了采茶调,青阳腔,阴司腔等等。用安庆话演唱。在安庆形成的 *** 剧种。当时称怀腔府调。 *** 又叫皖剧。可是当时安徽省委 *** 是湖北黄梅人。他把皖剧又改成黄梅戏。黄梅戏唱火后,黄梅县采茶剧团改成黄梅戏剧团,派了大量的 *** 来安徽学。也请了不少的老师去教授。湖北剧团的团长张辉杨俊就是80年代他们请过去的
二、湖北省黄梅县之一中学的知名校友
*** *** 是我校1976届高二(1)班的同学。1976年他高中毕业下放到独山周边知青点,1978年 *** ,被西南政法学院录取。现任 *** *** 、更高人民 *** 院长、 *** 组 *** 、湖南省 *** *** 会主任。
1966年生,湖北黄梅人。1984年毕业于黄梅一中高三(3)班,并考取华中工学院生物工程系。现任华中科技大 *** 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资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 *** 全国高校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教指委 *** ,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生物技术国家特色专业负责人, *** 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北省突出贡献专家及首届新世纪高层次人才, *** 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之一届学术 *** 会 *** ,2009年第十二届全国环境微生物学大会组委会 *** 。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国华19 *** 年出生于我县苦竹乡大古中垸村,1981年在黄梅一中高二(1)班毕业,同年考取上海华东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系。1987、1990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 *** 斯巴斯特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硕士与博士学位,19 *** 年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1996年获法国 *** 巴斯德大学高分子工程科学博导学位,2004年获法兰西大学研究院院士称号。2009年10月1日受 *** *** 组织部人才局请邀请参加 *** 60周年观礼,受到 *** 等 *** 人接见。
吴淦国19 *** 年毕业于黄梅一中高三(二)班,考取武汉地质学院。1969年7月参加工作,1976年4月加入中国 *** ,1982年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构造地质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理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
刘胜 *** 是我校1979届高二(1)班的同学,1979年参加 *** 被南京航空学院录取;现任美国韦恩大学机械工程系终身教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微 *** 研究中心主任。
吴炜煜1965年高中毕业于黄梅一中,考取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现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数学和应用技术开发。结合工程CAD *** 、专家 *** 、信息管理和多媒体技术研究课题,先后在国内外学术 *** 和会议上发表 *** 四十余篇,出版了《多媒体技术开发指南》、《工程数据管理 *** 》等多部著作和商业软件。在清华大学工作之外,还担任北京图象图形学会和全国新产品开发 *** 会理事。
石亚华女,生于1941年12月,湖北黄梅县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原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一九五七年初中毕业于黄梅一中,一九六五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长期从事石油炼制领域的加氢技术的开发和工业推广应用与应用基础研究工作,2005年获科技部颁发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张之翔,男,湖北省黄梅县人, 1 *** 8年2月2日生于王埠乡唐司月村的中农家, *** 张德明,母亲廖玉瑛,都是农民。小时候读过两年私塾, 1938年夏,日本侵略军攻占九江,家乡沦陷,便辍学在家,随 *** 学习种田五年。1943年春,在堂叔张德福〈也是中农〉的部分资助下,复入私塾读书。 1948年秋,考入武汉大学矿冶系。1950年秋,考入清华大学; 1952年秋院系调整,随清华大学物理系调入北京大学。
三、为什么说黄梅戏起源于安徽
1、人民日报: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地区黄梅时节上山采茶唱的独特戏曲唱腔“怀腔”与地名无关
2、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一代黄梅戏 *** 严凤英就是安徽省安庆人,黄梅戏与湖北省黄梅县并无关联。并且黄梅戏一直用安徽省安庆市地方方言歌唱,起源于安庆地方黄梅时节采茶歌曲,大部分黄梅戏演员都是安徽人。而湖北省方言与安徽方言差异很大,湖北省只是借黄梅县地名虚构起源历史以争夺黄梅戏文化遗产,黄梅戏在湖北并没有太大知名度。来过安庆的人都知道,安庆人说话婉转动听唱黄梅戏最正宗。黄梅戏文化深深植根于安庆人的血液和细胞中。
3、黄梅戏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从孕育、成形、发展、壮大,至今已走过两百年的时光。但是,对于这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最近安徽省专家通过田野考察和资料研究,提出了新说法,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此说 *** 了流传较广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传统说法。
4、2015年11月,在安徽省市两级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以《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作为学术课题,聘请多位多年从事黄梅戏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对黄梅戏起源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研究。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通过7个月的田野调查,对民歌、时调、鼓书、灯戏、佛道音乐、青阳腔、高腔、弹腔等音乐进行调查和取样录制,调查地域涉及安徽、湖北、江西、江苏、陕西五个省区,采访对象达413人,收集民歌3000余首,录制音像达900多分钟。
5、参与此项调查的安徽黄梅戏研究者王秋贵说,黄梅戏的语言以安庆方言为基础,声腔以安庆民歌为基调,黄梅戏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黄梅戏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安庆地区流行。此次田野调查的一个重要发现是,远在千里之外的陕西省南部商洛地区,居住着许多清朝康、雍、乾时期从安庆各县迁过去的 *** 。他们早就失去了与家乡的联系,直到近年各家族才陆续寻宗认祖。尽管远隔千里,但他们至今还 *** 持着安庆方言,还传唱着200多年前从老家带过去的民歌,其中不少民歌已经成为黄梅戏的声腔。比如商南《十二时会姐歌》无论是音乐还是唱词与安庆的《探姐》如出一辙。此外,商南的《 *** 歌》与安庆的《玉美郎》,商南的《姐的心思娘难猜》与安庆的《手拉槐树望郎来》等也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王秋贵说,这说明黄梅戏的声腔不是外来的,而是起源于安庆本地。
6、据课题组成员介绍,通过调查,他们发现黄梅戏的音乐95%来自安庆地区已经流传的民歌、花鼓戏、道情、弹词、高腔和徽调,而安庆地区当时又是民间戏曲的中心,这也佐证了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
7、此外,课题组通过对安庆方言与黄梅戏音乐的关系进行考察也发现,安庆方言与湖北黄梅方言的平仄关系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直接反映到唱腔之中。课题组在报告中认为,安庆方言的特色之一,就是语音平缓,很少出现高低陡峭的跳度音律,因此决定了黄梅戏唱腔的波纹形状流畅,黄梅戏被观众称道的特色:易懂、易学、易唱,和安庆方言存在因果关系。
8、此前戏曲学术界一般都认为黄梅戏是清末湖北黄梅县水灾难民在流浪过程中带入安庆地区的,灾民传唱的湖北采茶调与安庆民间小调和其他戏曲形式融合形成了黄梅戏。但安徽戏曲研究者在查阅目前可见的所有关于黄梅戏的文史资料和田野调查中,都没有发现有关湖北采茶调在安庆传播的过程和事件。在调查报告中,安徽学者认为,湖北黄梅县发大水的时候,地处下游、地势更为低洼的安庆地区也是 *** 一片,难民想经过皖河流域各县进入安庆城内是不可能的,因此假定灾民沿途传播采茶音乐的路线图不能成立。
9、也有专家指出,当前能够证明黄梅戏起源的文献证据还很缺乏,此次调研中能找到的最早的记载黄梅戏的资料是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上的一则报道,证明在1879年之前,在安庆北门集贤关一带每年都有“黄梅调小戏”上演。戏曲史专家廖奔说,缺乏文献记载是地方戏曲普遍面临的共 *** 问题,因此建议下一步要扩大文献的搜寻范围。
10、安庆市委 *** 、宣传部长陈爱军表示,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弄清楚黄梅戏的起源对于更好地研究地方戏曲的诞生、发展的规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民族艺术瑰宝都具有重要意义。
11、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起源于安庆地区
关于本次黄梅教授之乡和黄梅有名气的人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