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铜鼓之乡舞蹈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壮族铜鼓舞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反排木鼓舞》是苗族哪个地区的 *** *** 舞蹈
《反排木鼓舞》是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的一种世代相传的苗族祭祀 *** 舞蹈。
《反排木鼓舞》以激越的鼓点为主节奏,由踏步、腾越、翻越、甩同边手等基本动作构成。全身运动以胯为动力点,头、手、脚开合度大,整个舞蹈动作约模仿虫、鸟、鱼、兽、禽的动作,变化时动作粗犷豪放、娇健敏捷、灵巧活泼。
这个舞蹈分为五个章节:高斗(斑鸠)舞,高斗大(斑鸠合翅)舞,扎夏(五 *** )舞,扎夏(打猎)舞和扎夏(围栏)舞。这五个章节分别表现苗族祖先从东方迁徙来时昼夜兼程,跋山涉水,披荆斩刺,打猎御敌,开垦田土,共祭祖先的情景。
《反排木鼓舞》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作名录。这种舞蹈反映了苗族祖先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长途迁徙,开辟疆土,围栏打猎,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举。这种舞蹈是苗族神话中造人之神——“蝴蝶妈妈”的象征,系苗族的祖先姜央打造并开始贡奉,由后人沿袭。
1、芦笙舞:这是一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它流传广泛,普及各苗族地区。自娱 *** 芦笙舞最为普及,因对舞者年龄、 *** 别不限,故参加人数甚众,通常在草坪、河坝或山坡空地上活动。
2、铜鼓舞:这是一种以铜鼓为主要乐器和标志物的祭祀 *** 和表演 *** 民间舞蹈。它流传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地区和云南省石寨山等地。铜鼓是苗族祖先创造和使用的一种古老乐器和祭祀器物。铜鼓舞是一种团体 *** 强、气势磅礴、节奏明快、动作豪迈的男子群舞。
3、木鼓舞:这是一种以木制圆桶形大鼓为主要乐器和标志物的祭祀 *** 和表演 *** 民间舞蹈。它流传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地区和湖南省西部等地。木鼓舞是一种团体 *** 强、气势磅礴、节奏明快、动作豪迈的男女群舞。
二、瑶族舞蹈:长鼓舞、铜鼓舞、师公舞
1、瑶族舞蹈:长鼓舞、铜鼓舞、师公舞
2、瑶族的舞蹈与 *** 、农事和祭祀等有着密切关系。同时,瑶族传统的鼓、歌、舞又常常融为一体,即鼓之、歌之、舞之。主要有长鼓舞、铜鼓舞和陶鼓舞等。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瑶族舞蹈——长鼓舞、铜鼓舞、师公舞,仅供欣赏!
3、瑶族的舞蹈与 *** 、农事和祭祀等有着密切关系。同时,瑶族传统的鼓、歌、舞又常常融为一体,即鼓之、歌之、舞之。主要有长鼓舞、铜鼓舞和陶鼓舞等。
4、大长鼓舞主要流传于广西金秀瑶山巷乡坳瑶地区。大长鼓还有公鼓和母鼓之分。公鼓腰细而长,母鼓腰粗而短。演奏时,将母鼓横于胸前,以右手拍右端的鼓面,发出“嘭”音;左手用竹片打击左端鼓的边沿,发出“啪”音。即“嘭—— *** ,嘭—— *** ”的节奏;公鼓,是为了配合母鼓演奏的。公鼓音高,母鼓音低,浑厚,音域宽广,远近可闻。舞蹈时,时而鼓声“嘭—— *** ”,时而男女同声高歌,时而鼓、歌、舞交织为一体,充分表现了瑶族鼓文化的艺术风格。
5、中长鼓主要流传于广东连南八排地区。舞蹈时,把长鼓斜挂于胸前,鼓的左端高,右端低。鼓的节奏往往与大长鼓相反,即“ *** —嘭”、“ *** —嘭”的节拍。舞蹈时有一定的高难动作,舞者是而腾空跳跃,时而下蹲盘行,时而左右摇鼓晃肩等。还有吹牛角,敲锣、击鼓伴奏。场面欢快、热烈,表现瑶族豪迈、奔放、坚强和勇敢的民族 *** 格。
6、小长鼓舞主要流传于自称为勉瑶地区。舞蹈动作丰富多采。其中有36套和72套不同的舞蹈动作,舞姿以轻歌曼舞为特征。主要表现有造长鼓的,也有表现祭祀的等。有独舞,也有双人舞或男女混合而舞。舞者往往是口不离曲,手不离舞,足不离蹈。并有唢呐、锣鼓伴奏。
7、铜鼓舞主要流传于布努瑶地区。参加的人数多少不限。其中,有的.打铜鼓,有的用小木桷相助制造铜鼓的回音,有的打皮鼓伴奏,有的手持雨帽,不停地穿 *** 于铜鼓舞、皮鼓舞之间,扇风狂舞。时而像雄鹰腾空,时而像猴子攀枝,时而转身,时而像鲤鱼跳龙门。舞姿粗犷有力,生动活泼。铜鼓舞是木柄瑶人民创造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是深受广大瑶族人民喜爱的地方艺术。流传于田林县潞城瑶族乡三瑶村的瑶怒屯,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祖国文化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美丽的山花。
8、铜鼓是木柄瑶祖先迁徙携带的宝物,一直被视为神灵。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二月初二全寨都要跳铜鼓舞,纪念先人,欢庆节日,祈求健康长寿、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这天,全寨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由族中长老主持,举行一年一度的“起宝”仪式,把誉为一公一母的两个铜鼓挖出来,摆上香案,供上供品。祭完铜鼓后,主持人便指挥寨中青年把三面鼓挂起来。由主祭人先打一轮,之后别人才能轮流着打。
9、鸣鼓开始时,动作缓慢轻柔,逐渐加快,鼓点高亢激昂,最后如疾风骤雨。两位敲牛皮鼓的是领舞者,他们边打边舞,时而正面打,时而转身打,铜锤不停地从自己的脑后、腰后、胯下,在鼓面上轮流敲击,节奏鲜明,动作协调,天衣无缝。这时,场上的男女老少也纷纷加入舞蹈行列,人数不限,场面壮观,热烈奔放。先跳《圆圈舞》,依次跳《迎春舞》、《扁担舞》。风格独特,舞姿优美,独具魅力,趣味无穷,令人心悦神爽。每年跳完铜鼓,又将铜鼓埋入地下,地点鲜为人知。木柄瑶铜鼓舞有深刻的思想 *** 和鲜明的艺术特征,其丰富的内容和传承历史,在中华民族文艺百花园中实属罕见,具有广泛的语言、文学、美学、音乐、艺术等研究价值。目前,铜鼓舞由于历史和其他原因,已面临险境。需要争取普查、建档、研究、出版等手段,通过建立木柄瑶铜鼓舞文化生态村,创办田林县“木柄瑶民间文艺职教班”。以便使木柄瑶铜鼓舞能够生存、传承和发展。
10、师公舞(又名陶鼓舞)流传于广西金秀瑶山拉珈瑶区。由若干个舞蹈构成,如“龙女出游舞”、“云雾舞”等。其中“龙女出游舞”是一套表现东海龙王一妙龄少女厌烦龙宫的生活而梳妆打扮、登岸过桥、游乡入寨、自立门户等内容的舞蹈动作。舞者随着陶鼓优美动听的鼓点翩然起舞,表演得维纱维肖。
三、【广南壮族“贵马鼓”与铜鼓手巾舞】 广南壮族手巾舞
[摘要]广南县贵马村“贵马鼓”和铜鼓手巾舞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文化底蕴、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是广南铜鼓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也为研究铜鼓文化、稻作文化、壮族民族历史文化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直观依据。
[关键词]广南壮族贵马鼓铜鼓铜鼓手巾舞参考文献:
广南县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因在此地出土、被发现的铜鼓多且类型全而称之为“铜鼓之乡”,至今在广南县境内出土和发现并登记在册的铜鼓一共有38面。广南县主要聚居着壮族,源于古代百越部落,是句町濮人原种民族。壮民视铜鼓为“神器”,已伴随壮族两千多年历史,广南县境内凡是壮族村寨,都会有传世铜鼓,但由于历史原因,现如今虽然不是村村有传世铜鼓,但是在广南县那洒镇贵马村的壮寨就保存着一面传世铜鼓——“贵马鼓”。
一、“贵马鼓”与铜鼓舞的艺术魅力
“贵马鼓”属于麻江型铜鼓(麻江型铜鼓:以贵州省麻江县出土的铜鼓为 *** 的一类铜鼓。),鼓面有太阳芒,呈柳叶形,叶尖
朝外,芒外有晕,第2、4晕中饰有十二种生肖相;鼓面有蛙饰,蹲蛙较小,高约4公分,神态呆板;鼓面还有乳钉纹,以鼓面太阳纹为圆心排列成圈,间距相等,乳钉外晕为云雷纹,构成星际云间的团;足部有波浪纹,其间有鱼等水中动物。
“贵马鼓”由贵马村戴氏家族保管传承至今,已传至十二代。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还保留着敲铜鼓、跳铜鼓舞的习俗。正月初一,戴氏族人亲自挑新年的之一桶新水为铜鼓“洗面”、“洗身”,焚香祭鼓,用鸭血和酒滴在鼓面,全村人按辈分 *** 血酒,祈求来年宗族平安,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完成祭铜鼓后,将其挂在堂屋门前的檐条上,旋转进行占卜,鼓面朝何方停止,即认定当年何方大吉。占卜后,由族长敲击鼓面,节奏是连敲三声休止一次,据说这样是和神灵对话,祈求神灵及 *** 庇佑平安、风调雨顺。
正月初三,戴氏族人携铜鼓与村民共跳铜鼓手巾舞。手巾舞,壮语为“什尼妈”、“拢 *** ”、“拢阿耶”、“拢耶唱”,因跳舞时舞者两手各执一块手巾起舞而得名。贵马村的手巾舞有十二 *** 作:开道、播种、 *** 秧、薅秧、植棉、祭祖、织棉、挑谷、庆丰收、收尾等。动律向下蹲颤。队形有:两行、互相交叉、圆圈。脚部动作有:跺脚、吸腿跳。手部动作有:单手向上甩、单手体侧划圆、双手向上甩、双手向下甩、双手交叉等。身穿节日盛装的贵马村村民,在铜鼓声和牛角声的伴奏下,欢乐地舞蹈,每跳完一组动作,便会呼“哟呵”再跳下一组动作,呼喊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充满着自豪感。
跳铜鼓舞之前进行的祭铜鼓仪式,体现了壮族祖先浓郁的万物有灵观的一方面。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宇宙万物处于 *** 认识,认为天地万物即可保护人类又可降祸于人类,因此对万物心怀敬畏。而铜鼓发出的声响,可传至千里,促使他们认为铜鼓是“神器”,可上天达地。因此,古老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任何一个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之发生,往往与当地特殊文化条件相关。”壮族以青蛙为图腾,在“贵马鼓”鼓面边缘有四只蹲蛙也体现此观念。
在壮族地区有两个关于青蛙的传说,一是:青蛙是天神的小儿,因犯天条被罚人间,负责上报人间风雨阴晴,监视人类行为,因此壮族敬畏青蛙。二是:古时有一年天旱无雨,庄稼枯黄,人们请天神降雨,但天神不应。最后人们请来青蛙,让它坐在铜鼓之上视为尊物,并杀猪宰鸭敬献,才使得青蛙感动,并如实向上天报告人间旱情,求来风雨,解除灾旱。从此,人们对青蛙的敬奉成为定格,并将蛙铸于鼓上。因此,在壮民心中,青蛙是通天的动物,能呼风唤雨。在鼓面上铸蛙,可以通过鼓声传达美好愿望至上天,祈求风调雨顺、人民安康。另外,青蛙强大的繁殖力,也是壮民为了求得自身繁衍的美好祈愿,而崇拜青蛙的原因。
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朵》中明确地讲:“宇宙是一个球体,原来是沾在一起的。后来才分离为上、中、下三界,由天、地、水三元构成,上界为天,神灵居住;中界为地,由人类居住;下界为水,海龙王及水妖世界。”在贵马鼓上也是如此,鼓面饰有太阳纹、云雷纹、乳钉纹和青蛙, *** 上界;鼓的底部,有波浪、水草、鱼类等形象的纹饰, *** 着下界。在1919年在文山州广南县阿章寨出土的阿章鼓,鼓身刻画着持刀准备杀牛的壮士、头 *** 羽毛的舞蹈者、众人划船的乘龙舟出行的古人生活图,象征着中界人类的生活。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 :《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铜鼓手巾舞是典型的模拟劳动、农耕稻作的舞蹈。从手巾舞的“ *** 秧”、“薅秧”动作得知,壮族主要种植水稻,由任由自生自灭粗放型到薅秧中耕的精细型转变。从“植棉”、“织棉”得知,壮族人民还掌握植棉、织棉的技术和工艺。壮族的农耕生产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生产力水平有了长足发展。铜鼓手巾舞主要是女 *** 舞蹈,体现壮族的农耕出现分工:女 *** 从事细、轻的劳力活,男 *** 从事挖田、犁田、挑秧等重活。“从这些舞蹈里,我们不仅知道了稻作的今天,而且还知道了稻作的昨天,以及从昨天走到今天经历的漫长艰辛的历程。”(刘金吾:《中 *** 族舞蹈与稻作文化》第1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学术界对铜鼓的历史地位有“中原以鼎为尊,南方则以铜鼓为贵”之说。铜鼓在壮族的社会生活中是不可替代的“神器”。节日里要敲铜鼓、跳铜鼓舞,在婚嫁、生育、盖新房等喜庆日子里,也会敲击铜鼓以驱邪纳福,祈求万事如意、人丁兴旺。如珠琳镇弄江、者兔乡克业村的壮族,每逢结婚嫁娶,喜家都要送一份酒去祭祀铜鼓后,再将铜鼓请回家中敲击,以祝贺新婚夫妇能白头偕老、早生贵子。在丧葬中,也会敲击铜鼓,不仅借此报丧,而且希望通过敲击铜鼓,将死者的灵魂引入仙界。
(一)铜鼓舞是壮族人民祈求众神庇佑的朴实手段
好了,关于铜鼓之乡舞蹈和壮族铜鼓舞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