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名茶之乡进展(中国名茶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3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江北名茶之乡进展的问题,以及和中国名茶之乡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揭开中国名茶之乡六堡镇的神秘面纱
  2. 漳平是中国名茶之乡拥有三大名茶,漳平市目前主产哪三种茶
  3. “中国名茶之乡”华安县铁观音茶产业已成为华安之一富民产业
  4. 坦洋工夫的名茶之乡

一、揭开中国名茶之乡六堡镇的神秘面纱

六堡小镇,由原来的地处偏远、群山环抱、犹如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处子,到闻名遐迩,八方闻声来寻,正是缘于这片土地,生长出了一种植物的精灵,古人将这一种植物的精灵,称为嘉木。陆羽在《茶经》中有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生长在六堡这块土地上的植物精灵——南方嘉木,就是原种六堡茶树。

正是这种六堡原种茶,成就了中国黑茶之一、中国二十四品名茶之一的六堡茶。

六堡所在的苍梧县,地处北回归线带,自古就是出产好茶的地方。东 *** 的著作《桐君录》中就提到:“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宵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芼辈。”

而交广之地,就是以梧州为中心的、今天的两广岭南地区。在古代,南方多瘴气,先民们都要到山川谷底采集 *** 草,煮熬成汤水饮用以祛湿清热。由于岭南一带野生茶树广泛分布,所以,煮饮茶叶很早就成了人们的习惯。从野茶采摘、煮饮,到零散栽培管理,到饮茶逐步流行、成为社会时尚,客来先设,估计始于秦汉,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到唐宋时形成了从民间到宫廷,再从士大夫阶层返 *** 间的礼仪风尚,并且流传至塞外。

苍梧六堡,正处在交广饮茶和岭南文化发源的梧州地区,六堡原种茶及其茶叶的产生、饮用,也就具有相当久远的历史。

六堡镇境内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形成了许多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低纬度和高海拔相差悬殊。在 *** 带不同的小环境中,生长的茶树品种慢慢变异,形成了热带型和 *** 带型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

六堡原种茶树正是这样的地方原有 *** 系品种。钟灵毓秀的土地,孕育出了嘉木,而正是这一嘉木,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片土地。六堡人祖祖辈辈,不辞劳苦,辟荒筑园,开始种茶,并以此为业,在六堡这块土地上,开辟和经营着数以千计的大大小小的茶园,越往深山高山,茶青的品质就越好。六堡茶叶,那就是天工和人力的完美结晶。

苍梧之野生瑞草,六堡溪山育灵芽,苍梧之地群山环抱、森林覆盖、竹秀树茂、江河集结、高山流水、云雾常绕。常言道,高山云雾出好茶,六堡茶产区,正分布在苍梧西北部的高山区内,约50万亩多雨高寒的林地之间,这片区域,正属于大瑶山余脉和大桂山余脉的扭结点,冷热干湿不同的气流顺着山脉交流碰撞,形成了雨量充沛、云雾弥漫、空气湿润、昼夜温差大的宜茶小气候,而且表土丰厚的 *** 风化层和植被腐殖质,给茶树生长和独特滋味、香气的形成,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条件。这片区域的年降水量1650毫米,年均气温20.6℃,多霜冻,秋后干旱闷热,使得六堡茶的春茶和秋茶,其香气和滋味迥然不同。而这片土地,因为山与山之间的距离很近,山高谷深,早上太阳升起来的时候,茶树被前面的山影遮挡,要等到太阳升到很高,而且山谷内的雾气消散,才能得到阳光正照。晨浮暮聚的云雾,使茶叶得到更多的滋养,并且因为云雾适度地阻隔阳光,保护了嫩芽内的多酚类物质,使每天的嫩芽得到足够的滋养,也不容易转绿长老,保证了茶质的厚实程度,从而形成了六堡茶 *** 含量特高、香味浓厚和口感鲜明的特色。

六堡茶是一个群体种,在千百年的有 *** 繁殖过程中,进化出了青芽、紫芽、红芽、中叶、小叶、小小叶等十数个不同的个体种类,而且这些原产地的原种群茶叶,得天独厚,形成了多酚含量特别高、茶味浓郁的品种特色,其霜后老叶、茶花、茶果壳等,都茶 *** 饱满、各有滋味和香味。

六堡茶区这片土地,群山峻拔,流泉飞瀑,山上密林如织、阴翳蔽日,物种资源、森林生态纯出自然;而山与山之间冲谷深邃,冰凉 *** 的山泉水从黝黑的石头间奔涌而出,时而飞鸣激湍,时而幽林暗通,涓涓细流汇成的小溪不计其数,最后汇成了不倚河、梧洞河、 *** 河、六堡河等水系,小河上往往河湾美丽、景色清幽、溪流漱石。茶树在这片土地上依山傍水, *** 生长,恣意呼吸,得以保留原始的个 *** 和优良的品质,保留其茶叶原始霸道的茶气和醇厚丰富的口感。

晴岚雨雾,得其山韵;林泉滋润,得其水韵;绿色环保,得其清韵;多彩迷人,得其风韵;传承久远,得其深韵;香浓陈醇,得其神韵。六韵 *** ,成就了六堡茶的四海美誉!

编撰于清康熙年间的《苍梧县志》,就详细地记录了六堡茶:“滋味浓厚,隔夜不馊。”彰显了六堡茶独具特色的天然防腐抗菌功效。六堡茶品种独特、品质优良,有着鲜茶甘厚、陈茶鲜爽、味似槟榔、越陈越佳的特点,茶汤中所蕴含的地理风土特质与别处出产的茶叶迥然有别,因此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苍梧也获得“中国名茶之乡”的称号;而苍梧县传统六堡茶的 *** 技艺,也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项目名录。

胜地毓嘉木,嘉木哺沃土。六堡茶这一大自然赐予苍梧这片土地、赐予我们整个人间的玉液甘露,也回哺了这片土地,为苍梧这片土地添瑞增彩,赋予其文化价值和神奇的色彩,形成了土地和茶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良 *** 循环。为进一步促进六堡茶发展的需要,让六堡茶这一品牌上升为软实力,更大地运用这一软实力提升这一片土地的经济价值、文化内涵,开发特色观光、旅游服务等新的产业,当地市、县 *** ,正在大力开展特色生态镇建设。在六堡茶产业和文化的带动下,这片青山绿水、景色怡人的土地,将会在经济上获得更大的腾飞,在生态环保的茶园与富含文化气息的精致景点交相辉映之下,更加美丽神奇、令 *** 连忘返......

二、漳平是中国名茶之乡拥有三大名茶,漳平市目前主产哪三种茶

漳平位于福建的中南部,具有优越的生态资源和气候环境,利于茶树生长发育,和安溪、福鼎并称为福建三大名茶产区,不仅产茶量高,而且名茶丰富,下面跟随小编去了解一下漳平是中国名茶之乡,拥有三大名茶的内容吧。

漳平是中国名茶之乡拥有三大名茶

漳平因种茶面积广泛、产茶总量高,而被评为福建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素有中国名茶之乡的美誉,而当地三大 *** 名茶分别是漳平水仙茶、永福高山茶、官田铁冠。

漳平水仙茶属于半发酵的乌龙茶,因产区优越的地理环境,独特的加工工艺,使得该茶外形、内质的独具特色,是乌龙茶中唯一的紧压茶,所以在焖泡该茶时,水温以100度沸水为宜,且焖泡时间以45秒或者3-5分钟为佳,另外漳平水仙茶的香味清高幽长,细品下具有兰花独特的香韵。

漳平水仙茶为乌龙茶中的名贵珍品,其鲜叶需要经过晒青、晾青、做青、杀青、揉 *** 、造型、烘焙等多个工序,使得漳平水仙茶的内外质地独特,尤其是晒青、做青、杀青这三个阶段,基本上决定了漳平水仙茶品质的高低。

永福高山茶属于台式乌龙茶,是漳平永福的特产名茶,其外形紧结圆润,呈现半球或者球型,色泽青翠碧绿,有时略带明显的浅 *** ,焖泡后茶汤绿黄明亮,香味浓郁持久,入口醇厚鲜爽,回味甘甜生津,另外由于产地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使得该茶内含营养物质丰富。

官田铁冠是一种能够与铁观音媲美的乌龙茶,因产于漳平官田乡,外形独特、树种优越而得名,并带有香味高锐清雅、滋味甘醇细润、茶汤清澈明亮等特点,另外官田铁冠在当地的栽种面积广阔,产量喜人。

漳平水仙茶的市场均价为133.42元/斤,但 *** 并不固定,会根据每天的市场需求量、各地成交价、品质等原因进行上下浮动,其中品质一般的漳平水仙茶一斤80-150元左右,品质稍佳的一斤160-660元,若是 *** 漳平水仙茶,其一斤更低1200元起步。

三、“中国名茶之乡”华安县铁观音茶产业已成为华安之一富民产业

:11月14日讯:“连续1个月来,店里生意特别好,高峰期一天能卖出三四十担茶叶,因为今年秋茶品质好,整体均价上浮了30%以上。”10月21日,在全省乡镇更大的茶叶交易市场——华安县华仙茶都,茶商黄坤山满脸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江北名茶之乡进展(中国名茶之乡)-第1张图片-

“中国名茶之乡”华安县,盛产铁观音名茶,茶园面积16万亩,人均1亩茶,茶叶加工户上万家。茶产业已成为华安之一富民产业,共转移劳动力7万多人,成为当地一支茶业大军。

秋茶以来,走进茶乡华安,到处是采茶、制茶、拣茶、卖茶的忙碌身影,涌现出一批“蓝领族”和“高薪族”。

花甲老人挑“金枝”。为提高华安铁观音茶叶质量,华安人对干毛茶进行精挑细选,剔除茶枝,留下茶叶,并真空包装,既精美又密封。因此,拣茶工、包茶工应运而生。

家住华丰镇的汤文白、汤秀春夫妇,年逾花甲,拥有一间沿路而建的房子,以前出租给别人开饮食店,每月租金才300元。四年前,他们收回来自己经营,改成“得意茶行”,专门从事茶叶精选、包装业务。“现在,我替人拣茶枝,每斤3.5元,不管淡季或旺季,每天拣10多斤毛茶,能挣50多元。”汤秀春一边拣着茶枝,一边高兴地与笔者算起账来:“老伴帮人包装茶叶,一斤净茶包装费10元,一天也可挣得数十元。生意好的话,一个月下来,我们老两口总收入有好几千元。”

中年妇女采“玉叶”。每到采茶季节,很多茶农都忙不过来,总要雇请一些中年采茶女工,少则八人、十人,多则几十人。即便是老年人,只要身体硬朗,手脚利索,也是“香饽饽”,茶农争着要。

华丰镇良埔村民汤美丽,今年42岁,婆婆比她大13岁,自家几亩茶园前年外包出去,平时丈夫外出打工挣钱,婆媳俩只种些菜园地。“茶叶一开采,我们婆媳俩都被当地茶农‘抢’去采茶,每人每天工钱80元,一个茶季可采30天左右,这样一季也有5000多元的收入。”正在茶园帮别人采茶的汤美丽婆媳俩,乐得合不拢嘴。

技术青年赛“观音”。没技术的农民可采茶、可挑梗,也可帮助管理茶园,要是懂得铁观音 *** 技术的农村青年,那更是制茶的“抢手货”、“高薪族”,支付报酬时,有的是按加工量算,有的是按天算,甚至领季度工资或年薪。

“目前,加工1粒茶圆、干毛茶约13斤,工钱35元-40元,一般1户茶农每天加工6粒茶圆,技术工可赚200多元。由于制茶工十分稀缺,只要时间不冲突,一名制茶工每天至少可加工2户农民的茶,一天收入可超过400元。”湖林乡云林茶叶有限公司经理陈火文对笔者说,“一个茶季下来,每个制茶工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

文化农民热“网卖”。 *** 时代的今天,华安有文化的农民也时兴开网店卖茶,方便又轻松。“今年秋茶生意特别好,日交易额最多的达到15万元。”仙都镇中圳村唐春华,在阿里巴巴网站上注册了“伯乐相”茶叶经营店,做起了网上卖茶生意,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跨越空间距离,买到茶叶,网上客户越来越多,因为诚信经营,自家的茶叶已卖到广东、江苏、山西、辽宁、四川、 *** 等全国各地,收入也逐年在增加。

男女无闲人,老少可赚钱。在茶乡华安,不管是否有文化,只要身体健朗,眼明手快,都能一展身手,致富增收。

作者:蒋欣福黄阿彬蒋燕松稿件来源:闽南日报

四、坦洋工夫的名茶之乡

“白云山下坦洋乡,小武夷名不妄扬。”福安郭旻诗说的便是中国“坦洋工夫”之乡——福安市坦洋村。

坦洋村位于社口镇西部,白云山东麓,现有523户,2100人(其中畲族人口120人),距镇区6公里,社晓公路横贯东西,下辖坦洋、岩头面、岩头下、山头4个自然村,均已实现“五通”。全村面积6.75平方公里,其中,茶园3200亩,林地面积4154亩,森林覆盖率达74.5%。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茶叶种植及劳动力转移,年茶叶产量300多吨,农民人均纯收入4900多元。

“坦洋”村名最早见于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的《福宁府志》,因村形如长块木板,又称“板洋”。坦洋村山清水秀,景色怡人。村前清流如练,村后桂树飘香,隔岸松杉苍翠,远近茶园碧绿。锣鼓争鸣、龟蛇遥望、云桂飘香、清溪飞凤、玉笔尖峰、骏马飞天、天台洞府、蒙井清泉、石门弄月、鲤鱼朝天等“坦洋十景”栩栩如生,声色并茂。

坦洋村是驰名中外的“坦洋工夫”红茶的发祥地,有着生产“坦洋工夫”茶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村内仍保留着古民居、古茶行、炮楼、廊桥、天后宫、施氏祠堂、胡氏祠堂等清代风格建筑。坦洋村民世代以茶为生,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坦洋茶商胡福四(又名胡进四)、施光凌试制红茶成功,产品远销西欧,茶商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坦洋工夫”名声大噪。1915年“坦洋工夫”获得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 *** *** 也曾对“坦洋工夫”红茶赞言:“坦洋工夫,香飘四海”。

2006年,福安市委、市 *** 提出打造“坦洋工夫”品牌的战略目标,同年10月,在人民 *** 举办的中华名人共建 *** 西岸和谐福安暨坦洋工夫茶系列活动中,11种以百年老字号“坦洋工夫”为统一品牌的茶产品同时亮相京城,其间,“坦洋工夫”茶被中华名人协会指定为中华名人 *** 茶,彰显了“坦洋工夫”的新风采。

2007年2月“坦洋工夫”正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2月,《坦洋村古村落建设和保护规划》编制完成,坦洋村被省人民 *** 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关于江北名茶之乡进展和中国名茶之乡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国名 江北 茶之乡 进展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