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茶之乡缘,茶香人生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石屏——普洱茶号字级起源之地
1、过去云南一些大名鼎鼎的茶庄老字号,许多都出自石屏,有如同兴号、同庆号、乾利贞宋聘号、雷永丰号……石屏是此次出行的主要目的地,也是我俩新的一年2021年开始,寻茶学茶路的首站——[奋斗]
2、先来看看为什么说石屏是上面这些普洱茶号字级茶庄的起源之地:
3、明朝中后期以降,南滇的“茶马古道”上,长期活跃着一支商帮。这支商帮以石屏乡土亲缘为纽带,在通省乃至燕京拥有十数所石屏会馆,为石屏商人和科考儒生提供食宿之便、仓储之用,并定期举行屏人商会、文人雅集等,形成颇有地域特色和儒商特质的民间商帮。其中,石屏商帮的一支西进普洱,浩浩马帮多达数万人,时长跨越五百余年。屏人在易武开发六大茶山,研制皇家贡茶,引领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万人”(清·檀萃《滇海虞衡志》)的时代盛况,并将易武打造成第二故乡。石屏茶商足迹遍布滇土,步及邻省、远涉邻国,其经营的号级普洱茶,如“同兴号”、“同庆号”、“宋聘号”、“车顺号”等,举国闻名,享誉海外,成为南滇普洱茶贸易史上重要的商业标杆和文化语码。
4、在余秋雨先生的《品鉴普洱茶》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关于号字级普洱茶的品鉴价值的排位,之一名:宋聘;第二名:福元昌,第三名:向质卿;第四名:双狮同庆;第五名: *** 号。
5、我们知道,历史上普洱茶产自云南 *** 的西双版纳六大茶山一带,大约在清代的嘉庆、道光年间(1796年至1850年),很多茶农和外地的茶商开始在六大茶山建立茶庄,当时茶庄主要集中在倚邦街附近。这些茶庄中最有名的包括恒盛号、乾利贞号、同昌号、宋庆号、宋聘号、宋寅号、宋元号、元昌号等。这里面很多创始人都出自云南石屏。
6、过去时石屏有句话叫:穷走夷方,急走厂。也就是说,如果犯了事儿或没地方讨生活,可以去各就矿洞里开矿,叫走厂;如果想发财,那应该去烟瘴之地的夷方,也就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易武就属于夷方。自从17 *** 允许 *** 进入易武及其周边以来,大量的石屏人来到易武,他们成立公所,建盖石屏会馆,种茶采茶和卖茶。1765年前后, *** 东部部落进攻西双版纳,易武六大茶山的少数民族居民大批逃入 *** 。战乱之后,民散地荒,朝廷贡茶无法缴呈。为此,当地官员特到石屏 *** ,允许屏人进入茶山采茶、种茶、制茶,售茶。这一历史机缘促动了石屏茶商的创业梦想,大批屏人涌入易武,开启了易武六大茶山的新篇章。
7、所以我们特地在新年之一天来到了石屏寻踪问迹,一个人少安静的小县城,在老城里找到了“石屏书院”,这大概是生普保存下来更好的文化之地了,全部木质结构,古朴典雅的院落,书香气满院,到了这里,我俩特地在庭院最深处的地方喝着咖啡,感受这里的氛围——阳光穿过书院深处的雕花木门,穿过门口的兰草盆栽,照在我俩的身上,握着手里的咖啡杯,看着屋内的书法条幅,思绪一下回到了那个时候……
8、石屏是一个有着文化底蕴的小城,有着被清朝光绪帝称为“无双国士”—袁嘉谷,一代名儒和国学 *** ,云南独一无二的全国状元。袁嘉谷的字,自创一体,世称“袁家书”。他从封建王朝的状元,做到现代高校的教授,古今唯一人,天下亦唯一人。他的故居里有他的书香遗世, *** 暗涌。而正是袁嘉谷的兄弟们创办了“乾利贞号和宋聘号”名茶庄,那个时代的故事想想都让人心潮澎湃。
二、茶文化词句
1、山僧后檐茶数从,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2、忙里偷闲,且和一杯茶去,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
4、烟自抽,茶自酌,说长说短 *** 天。
5、见月连宵坐。闻风尽日眠。室香罗 *** 气。笼暖焙茶烟。
6、泉香好解相如渴,火红闲评坡老诗。
7、侬家真个去。公定随侬否。着处是莲花。无心变杨柳。
8、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
9、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
10、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何人书破蒲葵扇。记着南塘移树时。
三、乡情记忆-肉圆
1、地处里下河腹地的兴化,水网纵横,河湾众多,地无一处无黄花,水无一处不灵秀。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丰富的资源,孕育着一代代水乡人。闻名遐迩的兴化各种小吃美食,更是扬名天下,而我们水乡传承了 *** 的传统民间风味-肉圆,却是家喻户晓,令人回味。
2、无论你是 *** 显贵,平民百姓,只要你来自兴化,无论是城市或农村,几乎都会记得肉圆。肉圆象征幸福美满,团圆喜庆,红红火火,寓意深刻,大凡家里有啥事,少了肉圆就不成宴。
3、肉圆,我们农村乡下过去都称之为“六大碗”之一,可见其分量在人们心中之重。物质匮乏的年代,肉圆可是个稀罕的食物,一般情况下是见不到,除非庄上有人家婚丧嫁娶等大事,请了厨师在家忙菜,才能闻到那裹着菜油香,香味飘半庄,吸一口炸肉圆的油香味,都觉得心旷神怡。小时候有时都禁不住闻香寻味,徘徊不肯离去,留恋那味道,要是有熟人,拿一两个刚出锅带着油温油香的肉圆你尝尝,那绝对会让你感恩不尽,千恩万谢。然后小口小口地咀嚼,在嘴里慢慢地回味,最后依依不舍地咽下去,再尖起小嘴,细咬一口,再看着温而细嫩的肉圆,看看焦皮的油香,凹凸质感,小月牙下线条流畅简洁的肉疙瘩,有几个人不迷醉。
4、肉圆的主要材料是猪肉,我们记得的时候都是村里人家自己养殖的猪,那时基本家家养猪,平常就卖到乡食品站。逢年过节,能杀请庄上专门杀猪的杀掉,有事的就留着家用,没事的就放杀猪的肉店肉摊上卖。一般庄上人家有事都放在春节前后,所以农村春节前后的都比平常热闹。我们农村七八十年代就是平常生活条件好一点的人家,也不炸肉圆,怕人家说露富,肉圆一炸,几条巷子都知道,所以吃肉没得人晓得,肉圆一炸,香味就告诉别人呢,几个孩子过来围着灶头,想不给都没门,都乡里乡亲,谁都会给孩子尝尝。小孩子一吃都欢呼雀跃,直叫伯伯叔叔阿姨婶婶好,谁都心里乐开花一样,淳朴善良的民风,好让人回味。
5、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农村的生活水平条件越来越好,平常也能闻到肉圆香味了,但还是春节时期尤为特出,寒冬腊月,天气寒冷,也便于存放。那个时候,家家户户磨刀嚯嚯,案板叮咚作响,三斤二斤,十斤八斤肉,一会就在案板叮咚叮咚中变成肉沫,倒在搪瓷盆里。喜欢吃瘦一点的,肥肉三份,瘦肉七份,喜欢吃肥一点的,就肥肉七份,瘦肉三份,一般都是对半份,有人家加少量面粉,白萝卜,鸡蛋,砣粉,增加肉圆的韧 *** ,伴入葱、姜,少许盐,搅拌均匀待用。此时灶台上柴火生起,火苗在锅底尽情地跳跃着,漆黑的铁锅中翻滚着油烟,一个个肉圆在虎口冒出,借着瓷汤匙,一个个鱼贯入锅,被香艳的菜油气泡包裹着,不一会浮出油面,手中的钢丝网兜不停地翻滚着肉圆,颜色逐渐鲜艳金黄,这时肉圆就可以出锅了。迟了就会变黑,吃起来口感就差多了,炸肉圆的和烧火的要配合好,才能做出美味香绝的肉圆。所以家里有事的人家,都说找个会烧火,掌握火候的人,不然客人多,几箩筐肉圆炸黑了那可脸丢大了。
6、肉圆的吃法比较多和简单。家里大事和正事,一般方桌八个人,平均每人两个肉圆,肉圆基本都是清汤,清汤滚锅,汤汁浓郁,下入肉圆,汤沸肉圆起,大碗盛装带汤,洒点细大蒜花,滴两滴麻油,托盘装起,吆喝一声,“得罪油到啦!”过去酒席上只要听到这话基本都知道肉圆来了,现在一般酒席上也用来说上菜了,提醒待菜的人小心准备接菜上桌,只有在家办酒席才有这传统气息。当然,现在的饭店已经没有那种气息。
7、肉圆寒冬腊月可以储存很久不会坏,用一个透气的菜篮子,底下垫两层百页(豆腐皮),肉圆的油汁都会在百页上停留,有人四周也用百页拦着,上面也盖百页,这样的肉圆就像包裹在油中,再用毛巾或布盖住菜篮子口,吊在屋梁的钩子上。想吃就拿几个,有时青菜锅里放几个,有时烧个杂烩汤丢几个,有时有尊贵的客人来临,弄个早茶,肉圆下粉丝,再弄几个草鸡蛋,就算是比较隆重了。条件好的人家弄点 *** 鸡汤,鸡肉摘丝,加肉圆,鸡蛋,粉丝,煮熟再丢点青蒜花,热气腾腾,香气四溢,想想都美味。
8、小时候我们总期待春节期间有肉圆吃,有早茶吃。那时本村刚结婚的晚辈都时兴给长辈送两大碗早茶,肉圆、粉丝,鸡蛋,生怕热气走了变凉弄个大碗在上面罩着,兴冲冲地用篮子拎到门口,一大早叫门,长辈一碗放一个红包算回礼。现在好像都 *** 成送红方便袋装几个鸡蛋,是人懒了,还是怕麻烦,还是条件好了,都不想吃? *** 不得而知,反正就是觉得少了那种味道。
9、时代在变,可肉圆在我们眼里心里一点没变,依然是乡里情缘的最美牵挂,每每回乡,庄里邻里炸肉圆,那 *** 的香味依然如过去那样沁人心脾,让你欲罢不能,徘徊!
茶之乡缘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茶香人生、茶之乡缘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