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草之乡桐乡?桐乡皮草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4

大家好,皮草之乡桐乡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桐乡皮草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皮草之乡桐乡和桐乡皮草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桐乡皮草貂皮大衣 *** 在哪里
  2. 桐乡四大古镇
  3. 浙江桐乡经济怎么样
  4. 桐乡附近有哪些著名景点可以游览
  5. 桐乡国际蚕丝城

一、桐乡皮草貂皮大衣 *** 在哪里

1、桐乡皮草貂皮大衣的 *** 主要集中在桐乡市的皮革市场。

2、桐乡市,作为中国的皮草之乡,拥有悠久的皮草加工和贸易历史。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各种类型和品质的貂皮大衣,从高端定制到日常穿着的款式,应有尽有。桐乡皮革市场不仅规模庞大,而且供应链完善,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 *** 商和零售商。

3、市场内的商家多数都有自己的加工厂,从原料采购到加工 *** ,再到销售 *** ,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使得桐乡皮草貂皮大衣在 *** 和质量上都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此外,市场还提供了多种交易方式,如现金交易、网上交易等,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4、除了貂皮大衣,桐乡皮革市场还销售其他各种皮草制品,如皮草围巾、皮草帽子、皮草手套等。这些产品同样以高品质和合理的 *** 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对于想要从事皮草制品 *** 或零售的商家来说,桐乡皮革市场无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选择。

5、总的来说,桐乡市皮革市场是桐乡皮草貂皮大衣的主要 *** 地。无论是品质、 *** 还是交易方式,这里都能满足您的需求。如果您对皮草制品感兴趣,不妨来桐乡皮革市场看看,相信您一定会找到满意的产品。

二、桐乡四大古镇

1、桐乡四大古镇乌镇

要论桐乡的知名古镇,乌镇首屈一指。

2、要论桐乡的知名古镇,乌镇首屈一指。

3、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依河筑屋,重脊高檐,完整保存了水乡古镇的风貌格局:烟水濛濛的飘渺里,藏着深宅大院;时光寂寂的石板路尽头,是古色古香的人家。

4、最初的时候,乌镇是吴越两国的边境,称为“乌戍”。 *** 来,这里名人荟萃、大家辈出。从最早编集《昭明文选》的昭明太子,到一代文豪茅盾,再到著名作家、画家木心;从古老的建筑,到现代的乌镇戏剧节,乌镇就像一条氤氲着雾气的河,缓缓地流过历史,流过文学,流成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水乡。

5、当清晨的之一缕阳光拂过,黛瓦旁的鸟儿,用悦耳的鸣叫声,唤醒着这个古老、时尚又充满传奇的小镇。古镇、香海禅寺、幽湖公园……不禁让人“穿越”而至过往,探寻随驾南渡的少年驸马濮凤,文人士子云集的聚桂文会,看濮川之地,衣被天下、诗文日盛。

6、一弯碧水流,船到语儿溪。崇福古称“语溪”,又名“语儿”,历史的脚步在这里缓缓徘徊。崇福的魅力,不仅在于历史的沉淀,更在于时代的发展。2010年,崇福被列为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由此开启了一段由“镇”到“城”的蜕变之旅。运河文化古城、中国皮草名城、融杭发展新城,这座流淌着 *** 文化底蕴的小镇正以崭新的面貌不断向前。

7、时光回溯7000年,一粒 *** 缓缓落下,萌芽、灌浆、出穗、收成,一种叫做农耕的生活方式开始让人类告别蛮荒;时光回溯百年,一管羊毫饱墨之下宣纸之上,童趣、民风、山河、博雅,在喧嚣和战乱之间有一种从容淡定叫做缘缘堂和他的主人丰子恺。

三、浙江桐乡经济怎么样

2006年,全市上下贯彻落实 ***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协调、较快发展,“十一五”开局良好。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之一产业增加值15.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6.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4.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3%、14.0%和13.4%。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4万元,比上年增长13.1%。三次产业结构为7.0:55.8:37.2。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27.1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0%和15.5%。

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5.5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种植业产值11.1亿元,增长10.7%。继续落实粮食扶持政策,粮食播种面积36.2万亩,总产量达到17.8万吨。畜 *** 生产保持平稳增长,实现产值11.9亿元,增长7.6%。各类肉类产量5.2万吨,增长2.1%,禽蛋产量2.2万吨,增长5.3%。蚕桑生产获得丰收,蚕茧产量达到1.8万吨,比上年增长16.0%,实现产值4.4亿元,增长30.7%。大力推广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和配套适用技术,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年新建各类种养示范基地30个,设施农业面积1100亩。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组建专业合作社10家。年内通过认证的国家无公害农产品5个,绿色食品21个、有机食品1个。农产品接轨上海步伐加快,建立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4260亩。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完成土地整理3.1万亩、农业综合开发1.8万亩,整治河道339公里,建设标准圩堤129公里。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农民信箱注册用户数达到1.2万户。做好动物防疫检疫和畜牧体制 *** 工作,开展政策 *** 农业保险试点,农户投保面达到73.9%。全市农业实现了农业生产增效、农村居民增收、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的喜人态势。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13.0亿元,比上年增长15.4%。推进162项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完成工业生产 *** 投入67.3亿元,增长15.0%。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在限额以上制造业投资中,化纤、纺织和建材三个行业完成投资26.1亿元,增长15.1%;医 *** 化工、橡胶塑料、机械电子等新兴产业完成投资12.2亿元,比上年增长98.2%。实施“百家企业培育工程”,促进了工业结构优化和企业提档升级,全年新增规模企业202家,总数达到955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71家,比上年增加11家,利税超千万企业50家,利润超千万企业40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504.5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实现销售产值498.7亿元,增长19.8%,产销率为98.8%。主要行业中化纤业实现产值158.2亿元,增长11.5%,纺织业产值132.7亿元,增长18.6%,建材业产值38.1亿元,增长26.6%。企业效益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十一项经济效益综合得分209.96分,比上年提高8.02分;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33.8亿元,增长31.7%,其中利润21.3亿元,增长37.8%。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企业开展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规模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8.9%。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累计已有21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强化三产发展的政策支持、工作考核和项目推进,三产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乌镇景区二期工程基本建成并试营业,华庄生态农业园对外 *** ,福严寺景区通过AA *** 验收。全年接待游客402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36.5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8.6%和16.9%,实现旅游收入30.1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加强市场建设,濮院羊毛衫市场改造工程进展顺利,针织机械辅料市场基本建成;调整了崇福皮毛市场管理体制,组建市场管委会,实施皮毛市场改扩建工程;建成 *** 桐乡鞋业皮革城、颐高数码广场;全年实现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30.6亿元,增长27.2%, 11个市场交易额超亿元,其中2个市场交易额超5亿元。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84.4亿元,增长15.0%,其中批零贸易零售额71.1亿元,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7.4亿元,分别增长14.8%和24.5%。加强房地产政策引导,房地产业保持稳定发展,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7.1亿元,增长12.8%,房地产施工面积246.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1.3万平方米。金融机构存 *** 余额继续增长,年末人民币存 *** 余额分别达到253.7亿元和159.5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7.8%和21.0%。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01个、增资项目26个,合同利用外资31453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555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3%和19.4%。资金到位率51%,比去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平均单个项目的总投资、注册资本和合同外资分别为685万美元、350万美元和291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0%、12%和7%。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27个,合同外资18573万美元,占全市合同外资59%。 *** 引资平台建设加快,濮院针织产业园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完成三期新征土地5107亩,高桥连接线两侧区域规划编制完成,全市工业区投入基础设施资金6.9亿元,完成开发面积8611亩。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进口5.0亿美元,出口10.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2%和28.1%;其中一般贸易出口77779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5%,同比增长23%,加工贸易出口26202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5%,同比增长48%。外经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新办境外企业5家,投资金额1160万美元,外派劳务34人。

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2.2亿元,比上年增长9.5%。过境公路及高桥连接线建成通车,形成了新的城市发展框架,至年末,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7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45.0%。振东新区加快建设,海关办事处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实行“一把剪刀”绿化养护管理,市区新增公共绿地26.6公顷,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城市综合管理不断加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通过考核。运河水厂一期工程建成供水,一级供水管网建设全面完成,建成二级供水管网190.6公里,太湖取水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实施。220千伏梧桐变完成增容,110千伏振东变投入运营,通过了全国新农村电气化试点县验收。同石公路改建基本竣工,建成联村公路、通组道路295公里,城乡公交通村率达到95.5%。电信、移动等通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一批城镇建设项目如期建成,城镇集聚能力得到增强。村庄整治工作加快推进,建成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5个、整治村38个。全市建筑业实现产值37.4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完成增加值13.6亿元,增长3.7%,实现利税和利润总额分别为1.5亿元和05.亿元。

科技事业加快发展,成为全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省级科技强市,组织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134项,生辉照明LED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建立中国濮院毛针织服装科研中心,全年新增各级民营科技企业22家,分别新增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4家。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引进各类人才1379名,年末地方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586人。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落实了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政策,共减免杂费850万元;凤鸣高中、六中振东校区等学校建成使用,技工学校迁建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初中入学率为99.96%,初中毕业升入高中段比例达到95.2%,教育质量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进一步加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98.5%, *** 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9.8%。卫生事业取得新成绩,至年末共有卫生医疗机构140个,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587人,比上年增加207人;卫生机构医疗病床数2025张,比上年增加57张。之一人民医院、嘉兴康慈医院迁建工程开工建设,建成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4个。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共举办各类广场文化60多场,开展文化下户 *** 多场, *** 下乡2300多场。完成63个村级文化中心(室)建设,成功举办省第六届国际标准舞公开赛和市十五届运动会。全民健身运动深入推进,开展各类比赛200多次;竞技体育成绩优异,共获得省、市运动会金牌69枚。广电事业继续发展,有线电视用户为15.5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以上。

“平安桐乡”建设全面推进,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加强群防群治,治安环境进一步好转;实施安全生产“五双”管理,开展“多合一”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加快创建平安畅通市,安全形势保持平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80元,增长11.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230元,增长10.8%。农民人均出收入9117元,增长13.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006元,增长10.1%。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4%和30.3%,分别比上年下降1.6和2.7个百分点。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 *** 了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年末全市单位(不含 *** 企业)从业人员9.5万人,比上年增长9.2%,城乡 *** 个体从业人员19.5万人。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3.99万人,帮助农民转岗就业0.79万人。至年末,全市登记失业人数为0.4万人,登记失业率3.7%,全年新增就业岗位7032个,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3576人。组织实施社会保险费“五险合征”,各类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4万人,比上年增加1.7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1.6万人,比上年新增5.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单位4115家,参保人数7.0万人,比上年增加1.5万人;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达到100%。完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 *** ,农民参保率达90.1%。完善城乡居民低保 *** ,扩大医疗救助援助范围,全面实施困难家庭六项援助,城乡困难群众帮扶力度进一步加大。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人员集中供养616人,集中供养率达100%。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生态市建设规划深入实施,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生态镇2个、村33个;崇福、濮院污水处理厂完成整治,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完成管网铺设15千米,主体工程开工建设皮革、化工、印染等重点污染行业整治取得实效。建设项目环评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工业固体 *** 综合利用率达98.2%和99.8%。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3.1%。

据初步统计,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98.98亿元,按可比 *** 计算,比上年增长13.4%。其中之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69亿元,比上年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1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2%;第三产业增加值73.14亿元,增长14.0%。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008元,比上年增长13.3%。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01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17亿元,比上年增长21.2%。

桐乡农业历史悠久、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称,杭白菊、晒红烟、小湖羊皮等传统特色农产品早已名扬国内外,同时也是全国蚕茧的主要产区。

近年来,桐乡农业以农民增收为主题,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调整优化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特色产业、大力拓展新兴产业、稳步推进集约化养殖,有力地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全市农业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和新的面貌,并逐步形成了东片粮、油、鲜蔬菜,南片加工蔬菜,西片水产、畜牧,北片苗木、家禽,中部桑、菊、果为基地的农业区域布局。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发展迅猛。

我市从1997年启动农业标准化工作以来,在市委、市 *** 的高度重视,经过农经、质监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农业标准化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到2005年,全市已在17种动植物27个品种上制定了60项农业地方(系列)标准和1个国家标准;同时,不断扩大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在相关的生产单位(企业)、基地和和农户中大力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标准宣传、培训和服务,提高了农业标准化技术的普及率和农产品的安全 *** 。特别是通过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和绿色农业发展工程等项目,我市已被列为省级绿色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市),实施了国家级杭白菊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通过了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使我市绿色农业的品位更为提高,成效更加明显。

皮草之乡桐乡?桐乡皮草-第1张图片-

1、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壮大,联结带动力增强。

新增桐乡市级、嘉兴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伊好、博农、大华)、2家(副食品市场、同新),全市现有农业龙头企业17家,龙头企业上了一定规模、档次,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产品质量、科技含量获得较大提高,走出了一条“订单、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新路。龙头企业技改项目11个,总投入资金2743万元,新建、改造先进生产流水线6条,开发新产品8只;伊好通过 *** 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三珍斋肉鸭基地通过无公害基地认定,同新杭白菊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胖子3只榨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菊花、胖子、同成、猕猴四只品牌获“浙江省十大品牌榨菜”称号,“胖子”、“圣富德”和“伊好”、“同新”牌商标分获省、嘉兴市和桐乡市著名商标,土特产杭白菊、胖子榨菜分获省、市名牌产品;17家龙头企业联结基地面积12万亩,订单农户4.6万户,发展订单面积9万亩。

2、农产品流通领域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市场覆盖面扩大,农产品销售 *** 逐步健全。

目前,主要产业都已成立了合作组织,服务范围从本村本镇为主逐步向跨村、跨镇甚至跨县域拓展,合作层次从生产领域合作向品牌、流通、加工等经营领域拓展,内部管理 *** 逐步完善,运行机制不断创新,与社员的利益联结渐趋紧密,并逐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拥有农产品专业市场12个,各市场依托产地优势,密切与基地、大户的联系,优先优惠提供交易场地,走“市场+基地+大户”产供销一体化路子,副食品等市场建立了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依交易种类划分交易区域,服务功能逐渐完善。共有各类农产品营销户上千户,其中年营销额10万元以上的营销大户200户。3、农产品接轨大城市步伐加快,农业走出去取得良好开端。

一是与上海浦东新区开展了出口蔬菜、供沪新鲜蔬菜基地和禽蛋加工品等合作项目,建立了我市之一个经进出口检验检疫局认证的出口蔬菜基地,双方紧密对接的合作项目规模、范围稳步发展,成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新的有效途径;二是在上海、杭州、北京三次农展会上,我市与对方经销(加工)企业签订了12个农产品购销项目,签约总金额2.9亿元,参展企业合计销售金额121.26万元,并达成97个产品供销合作意向。多数意向已在农展会后转化为协议,如乌镇泰丰斋在省农博会后第三天即与杭州玫隆食品有限公司签订100万元产品供销合同;三是通过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一批农业企业和生产能手跨省建分厂、建基地。

我市共引进农业 *** 引资项目79个,合同利用外资383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821万美元。主要涉及丝绸、皮毛、观光农业等行业。

2005年,全市农产品外贸出口总额达13795万美元,比上年增加5480万美元,增长65.9%,继去年后,今年我市又被评为省发展外向型农业工作先进单位。出口农产品的品种主要有生丝、丝绸服装、皮毛及制品、杭白菊、羊毛等。

桐乡市丝绸总公司从1999年开始,根据省委、省府提出的“走出去”战略方针,选择了中亚地区蚕茧主产区的乌兹别克斯坦国,进行蚕丝业技术合作交流,于2000年3月正式签定了合资协议,成立了中国花神——布哈拉缫丝厂(有限公司),总投资221万美元,其中我方投资额140万美元,主要以缫丝设备为主,控股63.2%;乌方以土地、厂房配套设施为主,出资81万美元,占36.8%股份。2005年生产白厂丝136吨,产值190万美元,通过跨国合作,使中方的种桑养蚕及缫丝技术与乌方的廉价能源、劳动力资源实现了优势互补,从而达到互惠互利。

我市自1998年4月,以建立农技110 *** 服务 *** 的方式,迈出了由传统农技单向推广向技术信息双向互动式服务转变步伐。几年来,通过强化“农技110”服务功能、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架设农技信息 *** 平台,整合 *** 、电视和电脑信息传输通道的服务资源,形成了一个以“一个体系、二个 *** 、三个平台和四个通道”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信息服务新体系。

桐乡市是全省最早开通“农技110”农业科技信息服务 *** *** 的县(市)。自1998年4月开通“农技110”农业 *** 服务 *** 以来,根据上级业务部门和桐乡市委市 *** 的要求,市 *** 门开展了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农业信息服务 *** 组织,强化“农技110”服务功能、建立农技信息 *** 平台,设立基层“农业信息发布栏”等措施,已建立了以“一个体系、二个 *** 、三个平台和四个通道”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技信息综合 *** 服务体系。(一个体系指全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二个 *** 指《东方农业信息网》和全市农业科技信息城域网;三个平台指 *** 信息语音“听网”与农技110 *** 咨询 *** 服务平台,《东方农业信息网》 *** 信息平台,农技人员直接向农民指导服务平台;四个通道指科技信息进村入户的 *** 通道、 *** 通道、媒体(广电报刊)通道、信息发布栏与送科技下乡信息传递通道)。

建有比较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 *** 、 *** 安全 *** 、工作目标考核 *** 。实行了六年农技人员联基地 *** 户活动,市乡两级农技人员对开展农技信息综合服务工作已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农技部门与有关媒体和信息服务单位合作良好,在广播电视、报社、电信等开辟专栏(题)节目,定期开展农技信息发布与服务工作,在桐乡电视台设立《田野》专题节目每周1期播出4次,广播电台开设《农村新天地》专题保持每周3期播出9次,在《嘉兴日报•桐乡报》上开辟《农业互联网》或《三农在线》等专栏保持每周发布不少于5条农业信息。

目前,市农业信息中心有工作电脑5台,服务器2台,交换机5台,投影仪1套(含投影幕2面),照相机3架(其中数码相机1架),摄影机1台;全市农业信息城域网实行100M宽带上网与联网,直通各乡镇农技信息服务单位;市、乡两级农技部门拥有上网电脑232台(其中市级128台,乡镇104台),村级、农业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拥有电脑206台(其中村级120台,农业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等86台),农户拥有电脑750台,村级电脑拥有率达67.4%。全市农村13万户农户中固定 *** 拥有量达9万多部,移动 *** 拥有量近10万部,农村 *** 普及率达到90%以上;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以上,有线广播覆盖全市。

市、乡两级农业科技与市场信息实现城域网联网、资源共享;《东方农业信息网》信息平台设有动态信息、行业信息、农业数据、综合服务、乡镇农业和共享资源等六大功能区和40多个专业频道,拥有150多万字的农业和农技信息资料数据库;全市农、林、牧、副、渔等各业技术、信息资源基本得到整合,科技培训、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和上门指导服务等通过农技110 *** 网实行统一调度。

市农业信息中心和乡镇信息服务站拥有一支35人组成的专(兼)职农业信息员队伍,并向各村、农业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大户延伸,认证了102名农村基层信息员,103个基层信息服务点,全市拥有 *** “一站通”注册用户118户。

同时,通过落实措施、实现“四个结合”的方式,开展全方位的农业信息服务,取得了转变农技部门服务职能,拓展服务“三农”领域,改善服务方式手段、提高服务效率与水平以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好效果,进一步推进了我市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我市农业科学技术得到较快发展,通过一大批项目的实施,科技入户率和技术到位率进一步提高,在大灾之年仍然取得了粮食总量基本平稳、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了省市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的好成绩,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是之一生产力的内涵。主要表现在:

①在粮油生产上,主要实施了《晚稻“双百”工程》、《水稻轻型技术和新技术推广》、《杂交粳稻新品种高产示范》、《晚稻优质高产竞赛千亩示范方》等项目,重点推广了秀水09、秀水03、祥湖914、秀优5号、浙双6号等优质品种和单晚“二早二稀”、晚稻旱育秧、烯效唑育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富硒生产技术和稻鸭共育等新技术。

②在经作生产上,主要实施了《杭白菊绿色生态基地及产业化》、《董家茭白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绿色餐桌工程蔬菜基地建设》等项目,配套推广了以色列 *** 、144蕃茄,杭茄系列,引茄1号, *** 金珠小蕃茄,以色列小黄瓜、台75毛豆、春大白菜、迷你蕃薯等优质品种和蔬菜防虫网栽培技术,频振式杀虫灯和 *** 诱剂应用技术,生物 *** 和生物有机肥使用技术,西瓜保花保果、避雨栽培、延长栽培技术,大棚瓜类连作栽培技术,茭白大棚设施栽培等适用新技术,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加了种植效益,“董家茭白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推广”项目还被嘉兴市 *** 评为04年度农业丰收壹等奖。

③在果树生产上,主要实施了《千亩梨园特色园区》、《砂梨特异品种与配套技术引进及产业化开发》等项目,重点推广了水果套袋、葡萄小拱棚避雨设施等无公害栽培技术,探索棚架梨、大棚设施梨的栽培技术。在今年的浙江省精品水果评比中,我市选送的琥珀牌蜜梨和槜李分别获得金奖和优质奖,在今年的省农博会上,我市选送的琥珀牌葡萄获得优质奖。

④在植保土肥工作上,主要实施了《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工程》、《春秋两季测土配方施肥行动》、《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无害化治理工程》、《桐乡市农作物重大病虫预警体系建设》、《桐乡市耕地地力调查和质量评价》等项目,“农作物重大病虫无害化治理工程技术推广”获得了04年度省农业丰收三等奖,今年桐乡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还被省农业厅评为先进集体。

1、农业结构调整在适应市场中向纵深推进,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

在确保粮食安全前提下,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传统产业不断调优,特色产业得到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全市初步形成了东部粮油、茭白,南部加工蔬菜,西部水产、畜禽,北部苗木、养殖,中部杭白菊、水果、蚕桑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

2、形成了一批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建成效益农业示范基地138个,面积4.23万亩,其中生态畜禽小区11个。在创建的一大批种植业和水产基地中,龙翔董家茭白、 *** 海北圩水产等一批以种养大户为主体、实行标准化生产、组织化营销的基地,面积逐年扩大,种养效益好,生态效益显著,已成为目前我市高效生态农业的示范样板,辐射带动了一方产业,做大做强了特色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在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畜禽养殖已由传统的分散、庭院饲养向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转变,统一规划、统一治污、统一防疫的畜禽生态小区建设步伐加快,生猪、种(蛋)鸭、蛋鸡等畜禽养殖生态小区示范效应逐渐显现。如石门墅丰种鸭生态养殖小区建成二年来,养鸭总计效益达455万元,平均每户35万元,并解决了养鸭带来的环境污染,疫病危害,乱建棚舍等难题。按照生态种养循环模式,发展了多种生态种养模式:如乌镇华章、石门殷家漾的“果园养鸡”,濮院新港的“猪沼蚯蚓菜(粮)”,洲泉坝桥的“鸭鱼粮”等。通过生态畜禽小区建设结合生态种养模式推广,形成了良 *** 循环的产业链条,科学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3、现代设施农业发展迅速,休闲农业初见成效。

一是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主要手段之一,已被广大农户所认识,其应用范围从过去单纯的蔬菜大棚,发展到现在凤鸣、崇福等地的蔬菜大棚、石门的水果避雨、洲泉的水产温室、花卉苗木大棚等农业生产的多个产业,形成了多方投入,高、中、低档结合的格局,设施农业基地不断扩大,应用面积快速发展,土地产出率和种养效益大幅度提高。二是利用我市优越的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创建了乌镇华章、石门桂花村等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拓展了农业功能,扩大了农业内涵,创新了运行机制,华章园区还被省农业厅列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试点和高效生态农业园区,在全省已有较高的知名度。

桐乡市贯彻落实 *** 宏观调控措施,实施“工业立市”战略,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生产要素制约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建材工业推进结构调整,拆除申河水泥厂一条机立窑生产线;37家砖瓦企业实施利用河道淤泥制砖新工艺,疏浚河道40.69千米,淤泥制砖(折

四、桐乡附近有哪些著名景点可以游览

1、桐乡,位于中国浙江省北部,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城市。这里不仅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和现代旅游景点。以下是一些桐乡及其附近的著名景点:

2、乌镇:乌镇是中国最著名的水乡古镇之一,位于桐乡市东北部。这个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镇,以其古朴的江南水乡风貌、古桥、古巷、古宅而闻名。乌镇分为东栅和西栅两个区域,东栅保留了更多的传统生活方式,而西栅则更加商业化,有许多现代化的设施和娱乐活动。乌镇还举办各种文化节庆活动,如国际互联网大会、乌镇戏剧节等。

3、茅盾故居:位于桐乡市区的茅盾故居是纪念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地方。茅盾(原名沈雁冰)是桐乡人,他的故居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民居,展示了他的生活和创作环境。

4、濮院皮草城:桐乡濮院是中国著名的皮草之乡,这里的皮草市场非常发达。濮院皮草城是一个集购物、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大型皮草专业市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5、龙翔寺:位于桐乡市西南部的龙翔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 *** 寺庙,建于五代时期。寺内有多座古建筑和佛像,是研究古代建筑和 *** 文化的好去处。

6、崇福寺:位于桐乡市区的崇福寺是一座有着 *** 历史的 *** 寺庙,以其精美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著称。

7、桐乡市博物馆:这里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展示了桐乡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8、南湖:位于桐乡市区南部的南湖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湖泊,湖边有公园和步道,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9、钱江潮观潮区:虽然不在桐乡市区内,但作为浙江省的一大特色,钱塘江大潮是不可错过的自然景观。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成千上万的游客会 *** 在钱塘江边观赏这一壮观的自然现象。

10、杭州西湖:虽然距离桐乡有一定的距离,但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景点之一,西湖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了无数游客。从桐乡出发,可以很方便地前往杭州游览西湖。

11、嘉兴南湖:嘉兴南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点,因为这里是中国 *** 之一次全国 *** 的秘密转移地。南湖风景区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还有美丽的自然风光。

12、桐乡及其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无论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还是喜欢自然风光,都能在这里找到值得一游的地方。

五、桐乡国际蚕丝城

中国桐乡国际蚕丝城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地带,距上海、杭州和苏州分别为110公里、56公里和65公里,附近有上海浦东、上海虹桥和杭州萧山三大国际机场。沪杭高速铁路正在建设,将于今年10月1日正式通车。届时,从桐乡到上海和杭州分别只需25分钟和15分钟,交通将极为便利。全市国土面积727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66万,常住外来人口35万。下辖三个街道和9个镇。2008年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排名第28位,是长三角一颗璀璨的明珠。

桐乡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地面”、“文化之邦”之美称,1999年度被 *** 命名为“中国杭白菊之乡”,濮院镇和崇福镇是中国著名的“羊毛衫名镇”和“皮草名镇”,古镇乌镇是全国十大魅力名镇之一。玻纤、化纤、白厂丝、 *** 永磁材料和微特电机产量居全国行业之冠。巨石集团是全球更大的玻璃纤维供应商。桐昆集团主要生产聚酯和涤纶长丝,年销售额近150亿元,2009年排名中国企业500强第395位,也是嘉兴市唯一的中国企业500强企业。

1、对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集团公司总部(含工业和服务业)从外地迁入桐乡的,达到销售限额并纳税在本市的,奖励企业100万元。

2、外商所在镇、街道新办合同外资300万美元以上或在桐乡经济开发区新办合同外资500万美元以上的工业项目,自实际缴纳 *** 起,按实到注册资本中的外方出资部分(折算 *** 民币)的10%以内给予奖励,分二年到位,同时自实际缴纳企业所得税起,按实到注册资本中的外方出资部分(折算 *** 民币)的10%以内给予奖励,分三年到位。

3、凡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外资工业项目在投产后增资扩股的,对设备投资额200万美元以上的,给予单个企业设备投资额2-4%限额150万元的奖励。

4、凡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外资投资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含增资或以并购、合资合作的方式引进的外资项目),在项目报批和建设过程中减免或缓缴有关规费。

5、对经市项目评审小组认定的工业、农业、服务业重大项目,实行“一项一策”,单独制订相关优惠政策。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桐乡 皮草 草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